搜索
司永强的头像

司永强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9/06
分享

赶会

作者: 司永强

网名:喜乐之巅

七八十年代,我最盼望的除了过节就是赶会了。每年金秋十月,人们收完庄稼,钱袋子鼓囊了,一年一度的赶会就开始了。那时没有超市连锁,更没有电商网店,买卖人的商品和老百姓的农副产品一凑合,大家互通有无,所以叫“物资交流大会”。老百姓简称“赶会”。

盼到赶会这一天,上午八九点,秋高气爽,风和日丽,人们呼朋唤友,从四面八方聚拢来,每一张泛着光亮的笑脸,带着丰收地喜悦和抑制不住地兴奋,大人领着小孩,男的带着女的,路上说着今年赶会的夙愿,买身衣服、 下个饭馆、看个马戏团什么的,嘴上说着,脚下生风,兴冲冲地赶往会场。近了,近了,依稀听到了莱芜梆子剧团“讴”腔调,(莱芜梆子发声方法:讴腔)歌舞团的“蹦擦擦”的声音。 到了会场入口处,看到的是用篷布搭成的一个个商铺,卖衣服的、卖鞋的、卖百货的,商品琳琅满目,人们并不急着购物,时间还早,热闹的在里面呢!再说,老早买了提在手里累赘!继续往前走,看到一个站着的电脑,电脑屏幕上有一个美女的头像,她眨着美丽的大眼睛说,“嗨,我叫彤彤,测个名字吧,一元一次。”输上名字,一张打印纸从电脑下面吐出来,上面有名字的天格运势和分数。那时电脑还没普及,人们带着好奇打印一张,也不当真,反正上面分数也不低。至于运势吗,哈哈,咱听会场的老农神采飞扬地说道,”莱芜是块宝地,旱涝保收,种啥得啥,年年丰收,差不了”。说笑间,越往里走人越多,人头攒动,摩肩擦踵。叫卖声、 呼喊声和歌舞团发出的“蹦擦擦” 的音响声交织在一起不绝于耳。人们变得更加兴奋,夫妻拉手,拖儿拽女,生怕挤丢了。好在各有所爱,人群很快分流。孩子们最愿意看的当然是马戏团的节目。大人领着小孩买了门票,进了大帐篷,一圈圈高低错落的长条凳是观众席,中间的场地驯兽员正拿着鞭子指挥一只猴子骑自行车,看着它蹿上蹿下,骑行一段把车扔在地上滑稽的样子,人们发出开心的笑声。还有那在横杠上如履平地的青山羊,隔着笼子不怒自威的老虎,投篮球的贪吃狗熊,缠绕在人脖子上的大蟒蛇...真是大开眼界。

看戏(莱芜梆子)的大部分是老人,都自带交叉子(便携式可折叠小板凳),从后面一看,都是白花花的头顶。此时正在上演莱芜梆子经典曲目《红柳绿柳》,开场唱词:“一片片彩云天边挂,俺闺女相亲找婆家,男方是丁庄弟兄俩,相俺的一对姊妹花”...老人们听着家乡的戏,拿着旱烟袋,喝着干烘茶,沉浸在家乡剧种“讴”腔的韵律里..

该看的看了,腿肚子发酸,肚子开始咕咕叫。临近中午,人们开始转悠着找饭馆。饭馆也是篷布临时搭建,一家挨着一家。饭馆门口站着跑堂的,肩膀上搭着块毛巾,热情地招呼着路过的客人。饭馆里传出阵阵炒菜的香味。我最爱吃的是饭馆外面柴火炉子平底锅里的水煎包,只见鼓风机呼呼吹着炉膛里的火焰,火候到了,饭馆师傅掀开大锅盖,浇入一舀子面汤水,“嗞啦”一声冒出腾腾热气,然后盖上锅盖,几分钟后,油酥金黄的水煎包就出锅了,排队买上几个,一口往嘴里塞一个,唇齿生津。再看饭馆里面早就坐满了人。人们点上几碟小菜,喝一茶碗鲁莱白(莱芜地方酒),谈论着上午会场有趣的场景,商量着下午的购物计划。一时间,

饭馆里争着让座的声音,划拳喝酒的声音:“哥俩好哇,六六六呀,”...此起彼伏,好不热闹。  酒饱饭足,人们们开始在会场逛游、购物。我们小孩子兴致不减,因为会场上还有很多好玩的好吃的没见过的事物。有套圈的,打气球的,坐小火车的...小孩子骑在大人脖子上啃着糖葫芦;拿在姑娘手里的棉花糖就像天上丝丝缕缕的白云飘进嘴里。歌舞团的音响振得耳朵发痒,舞台上的演员忘情唱着小虎队的《爱》之歌:“把你的心我的心串一串,串一株幸运草,串一个同心圆,让所有期待未来的呼唤,趁青春做个伴..... 躲开耳朵的袭扰,来到最吸引我的民间艺术摊位: 那画糖人的用一根麦秸秆挑上适量糖稀,然后对着麦秸杆吹气,糖稀像气球一样鼓起来,糖画人的手捏着转着,最后用竹签灵动的一挑,一支神似的黄鼬拉鸡就做好了;那一团团彩色的面团,在面塑艺人手里一搓一捏,木棒上就立起一个手搭凉棚的孙悟空...

夜幕降临,歌舞团和戏台灯火通明,白天没空赶会的人们又来一拔,他们是来赶夜场会的,在这一年一度的金秋会场尽情释放喜悦地心情,直到灯火阑珊,月光送着酒酣饭饱、歪歪斜斜身影回家...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在祖国改革开放地铿锵步伐中,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得到飞速提高,在互联网上搜索,想吃啥有啥,想看啥有啥。以前在会上看到的稀罕物足不出户就能送到手里,物资交流会永远成为过去。现在的孩子不会知道”赶会”是啥。可是,赶会的一幕幕场景将永远镌刻在我的脑海里,成为儿时记忆中美好的期待。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