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嘉雯的头像

陈嘉雯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303/16
分享

仰止于高山 传之以永恒 -评电影《孔子》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中华上下五千载的春秋里,有一颗星星之火,燎起了中华文明的寸寸荒原。在七分天下的春秋战国里,他于传道受业的路上披荆斩棘,于爱人复礼的途中郁郁独行。而如今圣人虽去,却教化无穷,其学说精神仍熠熠生辉,传之以恒。

人物塑造演绎迁徙与信仰

清人李渔在论及戏剧创作问题的时候,讲“立主脑”、“脱窠臼”、“密针线”、“减头绪”,其实不过是为了突出戏剧冲突。正如本片隳三都,孔子见南子等片段。戏剧冲突的增强使影片结构更加醒目,扣人心弦。同时影片以独特的倒叙视角演绎古稀之际白发苍苍的孔夫子坐于窗前,回忆自己颠沛流离的一生经历。倒叙的叙事风格避免了平行与线性的单调,增强了戏剧性,引人入胜的同时更加贴近主题,抒发孔夫子礼乐仁和的梦想仍需我们代代相传。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本片基本上与《史记》对孔子生平事迹的描写一致,高度还原了孔子颠沛流离的一生。从而把不同时期孔子的形象变化刻画的更加具体真实。

少年意气风发的政治家形象是影片前半部分着重刻画的对象。春秋后期,礼乐崩,诸侯乱。所谓乱世出英雄,孔子同样心怀抱负,想救国于危难之中。推行礼治,望天下大同。这时的他不畏强权,峡谷之会,隳三都等事件的展开都是为了更好地塑造孔子前期文韬武略的人物形象。

影片的后半部分则着重塑造孔子晚年颠沛流离的他乡人形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孔子周游列国十四载,抱负得不到施展,晚年更是经历丧徒之痛。可虽为他乡人,仍记故乡事。影片以散文式结构彰显孔子虽身处困境,仍心系故里的他乡人形象。

从少年意气到颠沛流离,多方面人物形象的展示,让我们直观的从人物心境的变化中感受到孔子的迁徙之苦,感受到其信仰之坚定。更是让观众明白礼乐仁和和大同世界实现之艰难。于人物塑造上,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品德高尚的圣人,于现实思考中,我们学习的是一种高山仰止的精神。

声画对比呈现困境与坚守

在视听语言的运用上,声音与画面在影片中平分秋色。导演运用对比蒙太奇将声音的紧张与舒缓,将画面的冷清与温暖相比较。象征着孔子所面临的困境和他直面困境依然心系国家的高尚精神。

于声音的运用上,导演将音乐和音响的作用发挥到极致。回荡的钟声悠扬绵长彰显古人祭祀的庄严神圣;大雨落下的簌簌声昭显孔子的困境与心境。峡谷相会的音乐快而急促,把两军对战的紧张氛围拉到顶峰;与妻女相会时的音乐轻快活泼,这应该是孔夫子人生中为数不多的欢快时光;颜回逝世时的音乐沧桑婉转,体现孔子老年失徒的悲痛欲绝。以音带情,以情入音,把音乐与音乐进行对比,使观众更易融入于孔子的喜怒哀乐,感叹于其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学习其乐观的人生态度。

画面色彩的运用同样如此,冷暖色调的对比与现实相结合。与家人徒弟在一起时的温馨快乐与阳光,烛火等暖色调相得益彰;颠沛流离远走他乡的寂寞思念与黑夜,大雨等冷色调融为一体。于颜色中感受孔夫子的爱恨嗔痴,万变心境。

温暖的阳光,轻快的音乐是孔子理想的化身,他抱圣人之心,彷徨乎道德之域,逍遥乎无形之乡,仿佛天下已大同。寒冷的黑夜悲伤的音乐也只是人生的暂时失意,虽隐于穷阎漏屋,无置锥之地,但其高尚的品格永远熠熠发光照亮万古之长夜。

微小细节述说文化与传承

细节的独到之处对影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齐国攻打鲁国时,面对故国危局,在破败茅屋中,颜回仍向向孔子趋步行礼。无论身处何地,礼不可废。这不仅仅是电影细节的完善,而是尊师重道的高尚品德的延续,更是对孔子仁义礼智信的教学的传递。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这也许就是儒家文化代代相传永留于世的基础。

作为一部古装电影,传统文化的出现必不可少。无论是从器物层面到价值层面,本片都做到了精细化的设计。由周润发扮演的孔子台词中,论语中的经典名句以及文言语句出现频率较高。影片中服化道设计的高度还原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繁荣。古人佩玉,尊卑有度,并赋以人格象征,所以“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从影片中可以看到不仅王侯本人一身华服,即便从臣客卿也是足饰珠玑,腰金佩玉,衣裘冠履,均求贵重。这与春秋战国学术界“百家争鸣”开放的文化风气有着脱不开的关系。在孔子离开时,其妻子丌官氏织布之景同样是对传统文化的赞美与发扬。传统文化的加持,使影片的表达更符合题材的选取,也更助于主题的表达。

“朝闻道,夕死可矣。”颜回濒临死亡也要在刺骨的河水来捞回书卷。苟利国家生死以,子路面对围困也谨记君子既死也要正衣冠的谆谆教诲。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即使身处困境,三月不知肉味,可弟子们依旧尊师重道礼仪皆存。余音绕梁中,我们听见礼仪传承,看见文化熠熠。

细微之处虽不起眼却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影视作为当代对传统进行表达的主要通俗文艺形式,将使传统文化与中国电影合流为一种可辨识的、独特的民族精神语态。这也许就是一部主旋律电影应当考量和做到的。

深刻主题揭示本质与内涵

主旋律电影作为一种国家宣扬主流意识的载体,以思想教育为主要目的。讲礼仪,知廉耻,有品格。这不仅仅是孔夫子教给后人的道理,更是导演希望通过影片向大众传播的正确价值观。

孔子的凡人之身圣人之举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时代风向。孔子从一介庶民经过漫长艰难的人生道德修养和社会政治实践,成为了口口相传的圣人。他以平凡的身躯,就着尘俗世界追求个体的完善、世道的完美。就连康有为也说,唯我孔子大中至正,独重人道。正因为他看到了平民的落魄和贵族的腐朽,所以他以凡人之躯做着圣人之事。这种时代风向影响着炎黄子孙的一举一动,而在今天的时代里,传继此德的‘圣人’同样不计其数。素心托高洁的张桂梅,蕴玉抱清辉的叶嘉莹。这只是其中略数一二。中国人的血液里融入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格物观,融入了先师的圣人之心。这也许就是文化传承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古有先贤圣人提出的德才兼备。诚孝、慎言、检迹、立身、扬名五词写尽了古文明之精神。今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核心价值观,十二词道尽了今文明之内涵。文明之事,原是古今相通。在弘扬民族精神,传播核心价值方面,古今文化,本为一体。

孔子讲学,实为福泽后人。正如电影传承,实为绵延文化。杨德昌导演在电影《一一》中借胖子的口说:“电影发明以后,人类的生命至少延长了三倍。’我们的情感,我们的经历,以及我们的文明。千百年前,旧石器时代,中华祖先在石头,在沙地上刻下文明得以传播文化。千百年后,在新时代,我们的媒介得以发展,我们的技术得到革新,我们将文化留在荧幕上得以永恒的传承。这是电影献给世界文化的礼物。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孔子的一生,生前颠沛流离如丧家之犬,死后极尽哀荣成万世师表。他也许只是古往今来中一个渺小的个体,但其学说思想,政治教育却是人类文明的一大演进。先圣孔子,道高如天,德厚如地,教化无穷如四时。中华之文明,实基于孔子之道德。孔子之道德,实浓缩中华之文明。孔子不独为一国之圣人,实为万国之圣人。

宋濂已知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望今之国人,于影片中同样益慕圣贤之道。仰止高山,再传之永恒。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