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玉人慕的头像

玉人慕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209/08
分享

沁河游记

己亥年暮春,与友人游于沁河故地,览山水之趣,撰文以记之。

沁源之地,古来毓秀。延千载之盛名,嗣晋冀之宗源。踞太岳之东,苍龙出于扶桑之地;卧河泽之北,玄武潜于七宿之所。其根源何?盖沁河者也。

沁河者,黄河之支流也。古称洎水,春秋名少水,西汉始名沁水,后谓之沁河。沁河之名,史册流传;沁河之源,千古绵延。或言其源于晋地平遥之黑城;或言其源于太岳东麓之二郎神沟。纵北而南,横贯太行,由紫柏滩而入豫地,于武陟南汇入黄河。长卌十余公里,方圆逾万公里。居于中枢之要害,纳入四方之灵气。

域广利惠

沁河之域,广阔之极。晋地之内,有丹河、阳城主支,兼山泽、龙渠诸支;豫地之内,济河之一入沁阳,至龙涧汇入沁河。济源之境,其间岩溶发育,有泉水出焉;武陟之域,于方陵入黄河,长卅余公里。经沁潞之高,穿太行之险,入五龙口之原,既有灌溉之利,亦潜洪涝之祸。其缘山林俊秀,屏山重重,延汇青川;中部挺拔峻峭,悠悠深邃,空古传响。

得天独厚,多兴水利;防洪治涝,获益乡里。水利之兴始于秦,名为秦渠;魏文帝黄初六年,重整渠道,引沁灌溉;唐宝历、大和年,治渠修堰,灌田千顷。几经改道,历代修治。隋炀帝开大运河引沁入卫,北通涿郡;明洪武修河堤以改淤泞,疏通漕运;清康熙徙武陟以东入河,后至方陵。此后,沁河灌渠盛衰不定,延至民国。新中国立,水利愈兴。晋城沁水之张峰水库,乃沁河干流之枢纽也。所辖流域广阔,容量浩大;所用途径众多,利国惠民。

山水诗意

沁河山水,奇绝秀丽。乐天居士有云:“太行山水好,老尹知之久,孔山刀剑立,沁水龙蛇走”。 沁河第一湾,数百米之高,其间参差错落,一派自然。崇山峻岭,断崖绝壁如天工劈就;清流激湍,长河盘踞如游龙疾走。苍木郁秀,聚落古朴幽静,汇太行山之俊美悠然;曲水恢弘,滩潭险隘不绝,绘第一湾之色黛奇绝。登顶远眺,长河盘曲悠远,群山层峦叠翠,小舍雅致僻静,炊烟袅袅如画。山如黛,水如碧。

时至晴日,凌云如练,河面如镜,山色如砚,苍翠欲滴,沁河之水如玉带龙盘。浮水潺潺,九曲回肠,一若神龙飞沧澜。皎皎皓月,袅袅青烟,十里江堤。醉卧波萍,斯水浮华,美人照镜,夭夭花容月下情。阴雨时节,山水相依,浑然天成。烟雨蒙蒙,仿遇江南佳节;清风楚楚,似曾美人颦蹙。举目四望,人陷翠林影,林立群山巅,山隐轻雾中,雾里看花花若离。群峰似涛,云雾缭绕,重峦叠嶂。沿河而下,有世界地质公园云台之山,有自然保护区五龙口之景,有高峡九女仙台之湖。徜徉于山光水色之间,流连于古迹仙乡之地。此诚醉翁之所乐也。

青史流芳

沁河之地,古之重器。古有女娲补天、舜耕历山之传说,又有下川遗址、历代古迹之人文。战国古寨,汉代墓群,北齐石刻,唐代古塔,宋代将墓,元代崔庙,明清遗迹不绝于此。沁河者,始载于《山海经》之“沁水出焉,南流注于河”;《墨子》述其为“舜渔于获泽”之地;《水经注》记“谒戾之山,沁水出焉”;《泽州府志》录其冶炼之业。史册不绝,千载流传,亘古弥芳。

五霸七雄,光武之兴。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建城筑堡由来已久。三家分晋始有端氏,战国争雄屡有战事。可溯之屯兵城、武安城等,后世诸多事端。沁河古堡群,乃战争之遗,久之而成群落,遂蔚为大观。其中盛者,如河山楼之皇城相府,西文兴村之柳氏民居。三国鼎立,魏司马氏途经此地,乃于绝壁之上依崖凿孔,插梁架板,筑近百公里之栈道。想来古今,多少战火硝烟起,折柳目送远征人。葡萄美酒,夜光角觞,沙尘金戈汗马策,将军夜帐刀光影。纵然古今,文丞武将,韶光易逝,捋两端银鬓,步四角旧庭,书六朝遗韵。

地灵人杰

沁河悠远,世代惠泽。晋地之内,河至端氏,地势渐平,成河谷台地。土地之丰饶,手工之繁华。土壤肥沃,气候温怡,水源充沛,农耕兴旺;资源丰盈,盛产白煤,冶炼悠久,明清见遗。集市兴聚,如润城、郭壁、端氏等,尤以润城为盛。

地灵而人杰,晋君谪居,孔生建村,荀子生焉。沁、阳接壤之域,仅明清即登进士数十余人,如王国光、张五典、陈廷敬等。光耀门楣,华庭高院,广纳富庶,成一方显赫。延至近代,风骨犹存。老一辈先驱生活革命之故地,工发太岳军区司令部之旧址。红色记忆,赤子丹心;不忘初心,披荆斩棘。

至此宝地,寻沁河之源,访西沟之风,赏灵空之景,忆沁源之史。沁河水畔,太岳山麓,地藏无尽,犹唱古晋冀州风韵;天清气朗,佳木毓秀,人杰辈出,还书今朝时代华章。幸甚至哉,得访沁地之渊源;廖廖文字,难书造物之瑰宝。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