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早晨的天空,明媚的如马蘭盛开,花芯就是那金灿灿的太阳,白云像蝴蝶翩翩起舞在马蘭花朵上。
这样的天气,总会赋予人一种斑斓的好心情。我总结了影响自己情绪波动比较大的几种因素,天空、读书、音乐。
天空的影响在于它的色彩和组合,蓝天白云、风和日丽、秋高气爽,这是正能量的色彩组合,阴云密布、雷雨交加、乌云滚滚则与正能量恰恰相反,让人感觉压抑、扭曲、恐惧。
萧启宏说:“汉字是中国文化之根;汉字是国家统一之本;汉字是国人立命之神。”印度的尼赫鲁这样说的:“世界上有一个伟大的国家,她的每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这个国家就是中国。”怎么赞美汉字的魅力都不过分。非常认同网上的一句话:“喜欢读书,等于把生命中寂寞的时刻变成伟大的享受。”
对我而言,阅读好的书籍、有灵性的文字,是一场神采奕奕的精神的旅行,是一次自我灵魂凤凰涅槃的感悟。
音乐就更不用说了,陶冶情操是音乐最了不起的功能。
我浮想联翩地走进林缘,就与一群灰头鹀相遇 。灰头鹀是长白山常见的夏侯鸟,比较常见,特别是在低山带和中山带的灌木林、道旁的幼林和河谷灌木林中树林最多,至今,我在原始森林还没有见过灰头鹀。
每当写一种鸟儿,我都想尽可能地写出它们的特点。现在请随我一起来观察灰头鹀相貌。我的望远镜聚焦了一只立在灌木枝上灰头鹀雄鸟,它的眼先及颏黑色,额、头顶、枕、后颈、喉、胸均为灰绿色,其余上体大多为橄榄褐色,下背以后直到尾上覆羽黑褐色。
对它相貌我只能写个轮廓,如果想写的再详细,需要借助鸟类图鉴或灰头鹀标本,才能细微地写到每一级的羽毛。
不过,根据我对灰头鹀有限观察,我发现它生存状态和生活习性有自己的特点。灰头鹀和白鹡鸰一样是低空飞行的鸟类,这几年,我从没有见过它们像白腰雨燕、鹪鹩、乌鸦在高空飞行。另外,在海拔600米以下的山脚地带生活的灰头鹀很少,在700米~1.400的中山带树林最多。
经观察,这群灰头鹀应该有近十只。现在是四月上旬的头两天,它们应该是刚刚迁徙回来。鸟类志里说,最早回来的灰头鹀时间是三月末。
整个上午,我跟踪这群灰头鹀进行观察。它们比较敏感和警觉,从不让我靠它们太近,我只能与它们保持三十米以上的距离,借助望远镜进行观察。好在灰头鹀每一次移动的距离不是太远,它们迁移的方式通常是在丛林间短距离地逐步飞翔请进,很少见长距离或在高空中飞翔,让我的追逐相对轻松一点。
中午,我在林中的一个阳坡上吃午饭。长白山的四月初,气温还比较低。不过,今天气候温和,也没有大的山风,阳光带着类似五月的温暖倾泻在林中,肌肤能感觉到阳光的温柔。一只啄木鸟也不午休,一直在橡树、杨树之间穿梭,忙碌着自己的午餐。其实,啄木鸟从早晨到晚上很少休息,它们习惯多餐的习惯。多餐习惯对健康是有益的,饿了就吃,渴了就喝水,这是,生理需求。人类把饮食逐步习惯与三餐,是为了腾出时间去创造财富。鸟儿的生活座右铭简单明了,欲望简单,大千世界繁华三千,它们只取当日所需,无需囤积财富。不要嘲笑鸟为食亡,因为它们没有人类的智慧。人为财死,思维系统发达有智慧的人类也有低智商者。
下午,一边听着沼泽山雀、蓝大胆、白鹡鸰的等鸟儿鸣叫,一边注意萌芽状态的一些植物。在一株椴树上,看见常绿寄生小灌木冬青,已经在早春的春风里孕育出花骨朵,蒿柳也快开花了。在林下草地,意外看见早春植物侧金盏花,也许在三两天就会绽放漂亮的小花,阴地银莲花也马上进入花期。
早春的森林还不能让我进入十分兴奋的状态。草地上一片枯萎的落叶,很多灌木丛都是光秃秃的,整个森林依然呈现一种萧条。好在有一些早归的夏侯鸟,为沉浸了漫长冬季的森林带来不同风格的音乐。
十几天后,街区的连翘开花了。
我特意进入稍高海拔的林带寻找灰头鹀的踪影。随着气温升高,灰头鹀开始从低山带向中山带迁移,部分也回到高山带生活。在鸟类志里对寻找灰头鹀给我提示,灰头鹀是沿着公路、林道、河流向中山带迁移的,并喜欢栖息与林缘、道旁、河谷、草甸上,也会在小林内的灌木丛中。
今天,我是在一个小河谷里寻觅灰头鹀。与十几天前的所看见的萧条的树林不同,河流两岸,驴蹄草已经扬起金灿灿的花朵,野芝麻、白倔菜、小叶荨麻共同绿意了河流两岸和林间草地。
进入河谷不久,就听见一只灰头鹀,在树木比较茂密的林中的一个高枝头上高声鸣叫,尽管它的叫声不如黑枕黄鹂那样响亮,也缺少云雀的奔放,也没有黄喉鹀的委婉,
但从声音我们就能感觉到进入繁殖期灰头鹀的激情与渴望。灰头鹀有占巢区的习惯,这只灰头鹀在高枝上鸣叫,就是告诉同类与其它鸟儿,这是它选中的巢区范围。它们用声音做篱笆,为自己围出一块领地做家园。
在这个早春,一直到六月底,我多次来这片树林,目睹了灰头鹀家族繁殖期的过程。先后看见十几对灰头鹀营巢过程,它们选择的家园环境较为隐蔽,有两对营巢在河谷两岸较为茂密的灌木林,一对在道路南侧的次生林,还有六对把家建在林缘的草丛中。无论建在灌枝还是草丛中,巢的具体位置都相对隐蔽,营巢于地面的巢穴,多有深的枯草丛所隐盖,你很难发现鸟巢的存在,营巢于地上者,也是选择有茂密的灌木枝叶的地方,离地面不到一米,一般不易发现。营巢时间约为8—10天。
灰头鹀一年临产两窝。但灰头鹀不用旧巢生产第二窝。第一窝繁殖高峰集中在五月初到中旬左右,二次繁殖期在六月出到中旬。间隔期间为一个月左右。
在观察中我发现另一个现象,第一代鸟巢,直接建筑在地面的比例差不多达到百分之六十左右,而第二代鸟巢这个比例正相反,在地上灌木丛枝头建筑的鸟巢高达百分之九十左右。这个现象引起我的好奇,我查阅很多资料才得知其中的奥秘,第二巢多建与地面之上,显然和长白山特有的环境条件有密切联。因为长白山在五月底开始多雨,河流水面上升,整个森林地面非常潮湿,各种草本植物和藤蔓植物丛生,草丛间环境边的异常复杂,灰头鹀的主要天敌,就火焰在阴湿的草丛中,所以灰头鹀的第二巢都太高了鸟巢与地面的高度,它们在进化中总结出经验,把第二代鸟巢建在灌木枝上和小树枝上,比建在草丛中的安全系数大幅提高,这种现象对灰头鹀有着特殊的生物学意义。
我仔细观察过,繁殖期,营巢是由雌雄灰头鹀共同完成的。而且雄灰头鹀也参与孵卵,雄鸟与雌鸟轮换出去觅食。喂雏也是一进一出,一来一往,轮流进行,鸟巢一直有一只鸟儿尽心尽责地看护雌鸟。
六月中旬的一天,心血来潮,我甚至为了观察灰头鹀喂雏情况,特意带一本书,静静地坐在隐秘处,一边看书,一边观察灰头鹀喂雏的次数。其实,这些在鸟类志里都能查阅到。坐了一个多小时之后,感觉这样的观察太枯燥,不如去密林深处去探访更多的未知事物。
于是,我来到一片杂木林,很快被一只花栗鼠所吸引。它正在草丛的倒木边缘漫步。我喜欢花栗鼠,也喜欢松鼠,但松鼠不常见。在我有限的认知世界里,花栗鼠是最灵敏动物之一,流线型的小巧的身躯,长长的尾巴,动作灵敏,活力四射,无论上树,还是在草地上奔跑跳跃,一举一动,身体的协调性堪称完美。我喜欢花栗鼠,与它的毛色也有关系,绒绒的黄色的毛色涂鸦着黑色斑纹,就像几条流动的河流。
后又看见和听见黑枕黄鹂美丽羽毛与歌声,还有红交嘴雀燃烧的火焰,以及蓝大胆的梦幻般的蓝色羽毛。惊叹伟大的造物者,它以超乎想象的极限,竭力赐予万物最原始的却又是不可替代的造型与光芒想,让它们都成为独一无二的唯一,神奇、神圣,只能遗传却不可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