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当下婚姻得失
——读长篇小说《倘若流年不忘》
孙泉
笔者愚见:一位作家不辞劳苦地写了一本书,应该反映一些社会现象并且能与读者同频共振,这是衡量创作成功与否的一个重要因素。近期由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发行,由高邮作家张兆珍创作的长篇小说《倘若流年不忘》,读后颇有感触。
作者以女性的视角,塑造了一个个形象丰满的女性群像。以两代人之间的家庭矛盾、商场博弈、权利纷争中的跌宕起伏的故事,反映当下都市女性在社会转型期,在爱情婚姻家庭中所面临的种种困惑。
女主角安碧凡嫁入了有钱人家,令她的同事无比嫉妒。可是结婚没多久,丈夫阚子逸变态、扭曲的心态,醋意和神经式的疑心病就像运动竞赛场上裁判手中黄牌,稍不留神就会掏出来亮一下。安碧凡在这种不公正的“警示”下身心俱疲。她常常怒火中烧,可是火苗刚刚燃起,又被“裁判”亮了一次红牌。只要安碧凡顺从听话,生活的秩序就会按规矩进行着。可是即便如此,安碧凡仍逃不过丈夫一次次对她的心身重创。然而,为了不让单身母亲担忧,她对母亲、同事隐瞒和掩饰。受了委曲还要勉强粉饰“太平”,忍气吞声,强颜欢笑,只为维护和稳定刚刚建立起来的婚姻。这是女性在不和谐婚姻中典型的委曲求全的范例,这也是一些女性在遭遇家暴或者冷暴力之后,采取隐忍的无奈处理方式。
不幸的婚姻是多方因素的叠加。婆婆宗华一心维护自己的儿子,当小两口发生矛盾时,宗华明知是自己儿子的问题,然而,她不去批评纠正,而是将责任统统归于儿媳妇安碧凡。这是不和谐婆媳关系的一个缩影。在最为严重的一次伤害后,最终,安碧凡终于忍无可忍,痛下决心摆脱了这个不幸婚姻的桎梏。
如果说,安碧凡与阚子逸的婚姻还带着传统式的烙印,是传统婚姻、传统恋爱方式的写照。那么,小说中另一对人物易雨涵与凌冰的爱情应该属于时代潮流式。既然是时代潮流,应该顺着潮流一直向前。然而,作者告诉我们,当物质的变化、利益的冲突,建立在利益层面上的感情终究不堪一击。
易雨涵与凌冰,这一对人人看好的郎才女貌、门当户对式的婚姻,本以为不受世俗约束,会终成正果。然而,当易雨涵家中遭遇变故,利益的一方出现了倾斜,凌家终于撕下面纱,竭力阻挠,凌冰最终还是与易雨涵分道扬镳。
有人说,自由恋爱会使婚姻长久,因为,他们是自由结合的,自我选择,不因名利,只谈感情;也有人说,经别人介绍的婚姻结果更长久,因为他们在恋爱前就已经知晓各自的长短,也就是说,恋爱开始时就“门当户对”。然而,笔者认为,方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双方都要认真地爱、去付出,才会幸福弥久。
《倘若流年不忘》一书中,有几个女性配角形象,也是栩栩如生地出现在读者的面前。其中,有两个小角色值得一提,那就是阚家保姆郑小萍,另一个是永明集团公司财务会计蔡明明。这两个女性在小说中虽然笔墨不多,但是在剧情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两位女性,都在低处行走,也是在底层苦苦挣扎。她们有自己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追求爱情婚姻中,物质至上的理念主导着她们一步步迷失自己。
小说还塑造了两位现代感很强的年轻女性,那就是安碧凡的好友陆亚萱,经网恋认识男友,为追求自己的爱情,不顾一切离家出走;另一个是“张姐酒家”的老板娘张姐,爱上了一个比自己小十几岁的店员“阿辉”的故事,虽然被众人不看好,但是,二人却挣脱重重“藩篱”,心心相惜,携手而行,演绎了一场典型的姐弟恋情。
小说还塑造了几位颇具代表性的母亲形象。用自己的幸福换取在婚姻中的最大利益,阚子逸的母亲宗华就是如此。明知丈夫家外有家,但权衡利弊得失之后,她忍辱负重,选择坚守,维护着阚永明第一夫人的法律地位。她有诸多令读者生厌的地方,但是,她在婚姻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所承受辛酸和无奈,又值得读者予以同情;另一位女性,易雨涵的妈妈赵月华,对婚姻的坚守与经营,几乎是成功女性的典范。她深爱自己的丈夫和孩子,一直奉行相夫教子、妻以夫贵,为了丈夫铤而走险,差点身陷囹圄,最终选择隐退,这又是令读者感到同情和惋惜之处。安碧凡的母亲张莉,为了女儿的幸福,离异后,单身多年未再嫁。当女儿成家后,曾想结束单身生活,但是又遇“渣男”,最终依旧选择单身。这些女性,她们的共性都是母爱如海,为了孩子,为了家庭,而牺牲自我。
女性书写女性,也许更能入木三分。曾听作者提过,她曾参加过女性公益关爱组织,深入社会调研,收集不少女性在家庭婚姻中的故事。她用细腻的笔法、敏锐的观察力,以及女性的思维方式,解剖了当代婚姻的得与失。可以说,《倘若流年不忘》又是张兆珍为女性代言的一部作品。
该书虽为小说,但是,作者却以散文方式为这部小说“开锣鸣道”,读起来很具美感,很舒坦,是一次艺术的享受,也是当前小说创作的一股潮流。
“海风裹挟着湿润的水气,吹拂在安碧凡洁白的肌肤上;海浪卷着白色的浪花,一层一层翻涌过来,躺椅仿佛成了舟,在摇晃着;远方青黛色的小岛,层叠的山峰,朦朦胧胧,看上去像尊卧佛静默在海中”。诸如此类散文式的描写,在小说中频频出现,恰好似一桌丰盛的菜肴,再配上了美酒,令人陶醉不已。
2023年11月7日晚于金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