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潘家定的头像

潘家定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9/09
分享

孙家埠的篇章

孙 家 埠 的 篇 章

潘家定

水阳江,长江中下游的一条重要支流,自浙江天目山出发,一路在崇山峻岭中跋涉。进入宣城境内不久,打了一个弯,留下一大片沙滩,与从东南方向高峰山而来的华阳河不期而遇,水阳江热情地携带着华阳河,也携带着更多的山花野色一同前行。又留下一片沙滩后,水阳江的脚步缓了下来,她悄悄收起了浪花,江面也放宽,宛如一条深绿色的绸带,她似乎要在这里舒展一下。

江要舒展一下,江面来来往往船上的人,也要小憩一下。一户姓孙的人家,把这一切真真切切地看在眼里,很快在岸上开了一个铺子,做些小买卖,也兼带茶馆功能。殊不料,小铺子一开,一传十,十传百,来这里泊船和停筏的人日渐增多,孙家铺子的生意一天比一天兴隆,更多的生意人闻讯纷至沓来,酒肆、客栈、布店、山货行和当铺等先后设立,一条繁华的商业街沿江应运而生,大量的货物在这里集散和转运,南来北往商旅络绎不绝。一个小铺子引来了一个商埠的兴起。铺,也变成了埠,孙家埠由此得名。

随着商埠的繁荣,人们又修了江堤,在沿江的一侧,人们把一根根上等好的木头打入江中,悬空托起木楼的半边,家家如住在江上,既方便做生意,无意中,又造就了百里水阳江上一道耀眼的风景,这就是极富江南特色的建筑——吊脚楼子,也是孙家埠的一个显目标识。凭借着水阳江上繁忙的航运和乡脚的宽广,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末与三十年代初,孙家埠已发展成一个闻名遐迩的皖南重镇。与南京、芜湖等地有了商业往来。街上开设了照相馆,浴室、钟表店等各种现代设施。一些有识之士,还酝酿着修通与芜湖连接的铁路,甚至考虑在镇北面的小山头上,兴建一个小型的火力发电厂。连闯进中国不久的西洋人,也寻找到了这里,建了一个像模像样的天主教堂。

镇子的迅速发展,人口也不断涌入,各种姓氏不胜枚举。享有立埠之功的孙氏家族,竟被挤压到镇子的东南一隅。这里地势高,环境幽静,孙氏子孙们抱团居住,名曰上孙街。是隐含着不忘孙氏的尊贵,还是位居镇子的上街头,不得而知。出了上孙街往西走不远,就是水阳江大堤。登堤远眺,水阳江与华阳河汇合的地方,如今已掩映在绿树葱茏中。再远一点,新建的火力发电厂烟囱,正在对岸吐出淡淡的青烟。一列列列车,沿着皖赣铁路,风驰电掣地在青烟里奔驰。曾经设想建发电厂的小山头,如今青砖红顶楼房矗立,已是孙家埠高级中学。当年孙家埠有识之士未实现的梦想,已经一一成真。

离堤下不远,有一片被茂盛桑树林覆盖的地方,老人们说,那就是当年孙氏开铺子的地方。

穿行于高山大岭间的水阳江,水是异样地清澈,“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映着天光云影,绿树红花,灌溉着两岸一片又一片的沃土。江中数不清的鱼类和虾类,哺育了一代又一代勤劳智慧的渔民,造就了一种独特的捕鱼方式。每当斜阳铺上江面的时候,渔民们撑着细长的竹篙,驾着鹰子船(一种双月牙形,中间用木板连接起来的小船) ,在江中心的面上,撒下一种专门用来捕鱼的禽类,当地人称之为鱼鹰子。鱼鹰子一身黑羽毛,带弯钩的长嘴,利爪尖牙,游速极快。在渔民的驱使下,鱼鹰子相继迅疾钻入江中,在水草里、石缝间寻找猎物。鱼鹰子眼睛在船上的时候,大多昏昏欲睡,一旦入水,个个刹那变成“火眼金睛”,猎物只要进入它的视野,只能是囊中之物,休想逃脱。不出十多分钟,这些鱼鹰子一个个口里衔着“战利品”得意洋洋浮出水面,早已等待的渔民伸过来竹篙,把这些鱼鹰子悉数挑回船上,挤出口中的鱼,当然,还有鼓鼓脖子里的鱼也要挤出,再把它们投入水中。如此反复,待到夕阳西下时,鹰子船已不堪重负,渔民们一个个心满意足,哼着小调,撑着竹篙向岸边去。回家后,当然要把扎在鱼鹰子脖子下处的绳索解掉,不忘给鱼鹰子好好犒劳一番。鱼鹰子捕得鱼,大多是藏在江中间的深水下,无论是红烧,还是清炖,原汁原味,肉嫩皮薄,味道鲜美,是小镇上人家一道上等的佳肴,甚至是很多酒楼里顾客的最爱。

上孙街的东南面,铺着一片小平原,在丘陵居多的皖南,这算是老天的特别恩赐了。充沛的雨水,松软的土壤,加上人们的精耕细作,使之成为不止是孙家埠,甚至是方圆百余里闻名的“菜篮子”尤其这里的大白菜,棵棵茎秆厚实白嫩,叶子浓绿宽大,无论是单独做菜,还是与肉在一起烧,都是柔绵爽口,久食不厌。由此衍生出孙家埠人代代相传,至今冠绝一方的香菜。说香菜,不是市面上卖的那种香菜,而是由这里的大白菜,经过很多道工序,制作而成的一种特别风味小菜。每年秋天,人们砍倒大白菜后,先摊在地里或者河滩上经太阳晒,晒蔫后,再挑到江边洗,洗干净后,便是切,这是最重要的一道工序。家家户户的菜刀,此时早已磨得净光锋利,一根根茎秆,一片片菜叶,在菜刀下迅速切成一寸左右的细条。无数根细条堆在一起,撒上盐、胡椒、辣椒粉、熟香油等,家里或男人或主妇用力反复搓揉,装进一个个坛子,再码上切碎的大蒜子。封存一段时间后,打开坛盖,就可食用了。开坛后的香菜,香辣可口,咀嚼有味,有筋有骨,回味绵长,无论喝早茶、还是正餐,摆上它,无不大开胃口,放不下筷子。这是整个一个冬天和初春,孙家埠人家家户户的调味菜。笔者曾带过几瓶这样的小菜,给省城的朋友,赢得个个啧啧称赞,一再询问是如何制作的?遗憾的是至今未打造出品牌,没有正式册封之荣。近悉家乡已有人办了个小作坊,沿袭传统办法制作。这一独特的技艺,终不至黯然消失,也算是一件幸事。

从上孙街再往北去,踏入一条卵石街道,每天早上香飘扑鼻,甚至忍不住垂涎欲滴。原来这条街上,有一家出了名的王家油炸店。每天早上炸油条、卷子、麻花、糍粑等点心。绿豆糍粑炸得特好,糍粑是用上好的糯米泥做外包,里面的馅,则是捣成烂泥的绿豆,绿豆馅一直灌到糍粑的边沿。油炸的火,全用劈好的干木柴烧,既不能大,也不能小,要掌握的恰到好处。糍粑在油锅里反复两面炸,捞起来后,一块块状如月饼,灿如黄金,夹在筷子中间沉甸甸地,还微微地滴着油,中间略微鼓起。吃起来香软可口,一点不粘,尤其是里面的绿豆泥香喷喷,热气腾腾,特别入胃。

相比绿豆糍粑,王家卷子更堪称一绝,更受人青睐。卷子个头中等,刀工极细,看似层层包裹,但似连非连。待大半锅香油烧得滚开后,卷子顺着锅边徐徐放入,用两根长长的竹筷,在锅中将卷子不断翻身,甚至不停调换位置。让香油逐层浸入卷子,等卷子逐步变色,直至全部金亮后,再轻轻地将卷子从锅中一一捞起,待卷子的油滴净后,方供客人食用。此时,卷子已是层层香酥俱佳,金黄闪亮,令人迫不急待要入口。有人做过试验,王家卷子从尺把高的空中落下来,竟成一桌喷香碎片,足见酥脆。记得小时候,就对王家的卷子很口馋,但在那个年代,也只能是偶尔打一下“牙祭”而已。一直到我有了工作,回家后,才能尽情地吃个够。每次回单位,总忘不了带几个,让同事们也品尝品尝。

王家油炸店一直在那条街上,门面几乎都未大换,门庭若市,历久不衰,靠的是祖传手艺,一代传给一代,一代又在一代的基础上,不断积累、提升与创新。 “我们王家靠此谋生立世,已历百年,卷子如同我们的脸面,需处处用心,讲究真功夫。不求杨名,但求十里八里不被人骂,这是上辈传下来的东西,我们还要一直传下去。” 现在的王师傅一再这样说。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