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熊志忠的头像

熊志忠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1806/05
分享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

由于对文学的挚爱,多年来,我先后在《中国作家网》《中国国土资源作家网》《江西杂文网》《红杜鹃文学网》等文学网站注册为会员,忙里偷闲写点文字,这些文字还上了《江西日报》《中国国土资源报》《经济晚报》《新余日报》《仙女湖》等文学刊物的版面,已发表了二十几万字的文学作品。在文学创作上能有这点收获,可以说是得益于我的生活经历。

叶圣陶先生说:“写作的根源在于自己的生活”“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渴,溪水自然活泼泼的流个不竭。”叶老的话我深有感触。我自小在农村长大, 18岁离开老家,尽管时光流逝,农村老家的那段生活经历却刻骨铭心。上学时走过的那条泥泞小路,村头满目沧桑的老井,村前芦苇丛丛的水塘,村西口那盘石碾子,村后奔流不息的小溪……这些灵动的记忆,常唤起我内心深处的感动,正是有了老家农村的这段生活经历,我的写作才有了源泉。我把这些生活经历通过文字记录下来,发表了《老井》《村前水塘》《炊烟的记忆》《露天电影》《老家的小水渠》《石碾子》《火车的回忆》《纳凉的记忆》《老家的野山茶》《小院情深》等二十多篇散文,这些作品说的都是我在农村老家生活的故事

我有过当兵的经历,酸甜苦辣的那段军旅生涯,是我成长的人生旅程,也成了我写作的题材。《想起当兵的日子》《最后一个军礼》《跑线》等十几篇作品,都是对部队生活的回忆。其中《跑线》写的是我在大巴山区那段艰苦岁月。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随连队在地处偏僻、人烟稀少的大巴山区找矿,栉风沐雨五载,足迹踏遍了大半个大巴山区。作品再现了我当年所在基建工程兵铀矿地质部队某普查连队官兵在大巴山区跋涉“探宝”的艰苦经历,文章在《中国国土资源报》副刊的显要位置刊登

“生活处处皆学问,做生活的有心人。”通过多年来的写作,对此我有切身体会。《换个角度看人生》这篇散文,就是源于我的一次旅游经历。一次上三清山,有一位老者和一位小伙子与我同行,当我们从山脚一步一步艰难到达山顶时,老者对小伙子说:“看见了吗?刚才我们站在下面,山腰下雨,看到的只是头顶沉重的乌云和眼前冰冷的峭壁,而现在换了个高度和不同的位置,山顶却风和日丽,另一番充满希望的景象。”老者饱含哲理的话,让我对人生有了更多的领悟。写作《以小见大》这篇散文,则是我的一次乘车经历,一次乘车时,碰到过这样一件事,一位中年人看到一位带小孩的年青妇女,中年人毫不犹豫地让了座,结果车上的人发现,让座的中年人是位残疾人,大家非常感动,都纷纷争着为这位残疾人让座。这位残疾人的一个小小举动,竟然感动了整车人,我在感动的同时,更多的是感悟。写作《幸福在哪里》,是我的一次与朋友聚餐的经历。一次我的一篇作品获了奖,心情好就邀了几个朋友去一家小餐馆痛饮一杯,酒至半酣,看到邻桌一个擦鞋的也独自一人在饮酒,显得十分开心的样子。这让我十分好奇,便过去问擦鞋师傅今天是不是也有开心事?擦鞋师傅告诉我:“的确今天特别开心,因为出来二十多天,今天第一次挣了五十多元”。这件事对我触动很大,从擦鞋师傅身上,我对幸福有了更深的理解。《成都人的安逸生活》《慢走泰宁》《光雾看山》等游记也是源于对生活和大自然的观察及对人生的感悟。

在我的人生中,可谓经历坎坷、命运多舛。刚一出生就赶上“三年经济困难”时期,上学时是在文革动乱中度过,参军提干后又恰逢大裁军,我所在的基建工程兵被整建制裁编,我随部队集体转业到了地方工作,从此和妻子过起了两地分居的生活。为了结束两地分居生活,我放弃了事业单位的工作,调回到了家乡的一家国有企业,从国家干部变成了普通职工。我从一线工人开始起步,在组织和领导的教育培养下,从普通工人干到了车间主任,后又升为公司副总经理。正当我事业开始起步的时候,由于企业改制我又经历了一次人生的转折---下岗再就业。虽然坎坷的经历让我饱经风霜,但也让我对人生有了更多的感悟,《心安是归处》《种好心田》《在心中“修篱种菊”》《追寻生命的意义》等作品就是经历磨难之后的一些感悟。

对于写作,我深知自己才疏学浅,这些年之所以能在一些大小报刊上发表一些文学作品,我深深地体会到,是生活给了我创作的源泉,给了我创作的环境,我要说:感谢生活!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