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廖春波的头像

廖春波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12/29
分享

过往的同事

   


19847月,我毕业分配万县农调队。这是一个正在组建的中央属事业单位,编制、经费、业务由国家统计局农调总队直管,但干部人事关系在地方。起初,配编9人,实有7人。县统计局副局长龚光富兼任(不占编)队长,县统计局农经股长、统计师谭其华提任专职副队长,均年近半百。其他来自四面八方,骆明成、向雪芝、熊征发年过不惑,分别从新疆建设兵团、内蒙古农垦集团、城口县医药公司举家调(迁)回;王继文三十而立,原为县委办打字员;李美红和我是农校同学,不满二十岁。

那时,机关事业单位负责安排职工宿舍。因刚成立,尚未建房,全靠借屋躲雨。平时居家办公,开大会、汇总报表等,租用县政府会议室或招待所;除谭队长和老王分住县政府、县委大院宿舍,余皆统一租住县建行招待室。不久,添县统计局新调入的沈远鹏,与李美红和我同住二楼转角处套间,他年纪大,打呼噜,愿用内室,年轻人居外房,不怕吹当堂风。老骆、老向、老熊拖儿带母,各住一个套间,全在三楼,比邻而居。底楼对外营业,二楼多为办公室和会议室,三楼有本行住宅。由于属金融机构,面对沙河电影院,保安全天候值守,进出门把关严格,我们却来去自由,外人还以为在银行工作,平添羡慕和神秘感。

其实,我们下乡居多,就是转田坎的,抽样调查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村粮食产量、农业生产情况,专题或问卷调查社会经济问题。具体讲,固定观察从全县随机抽取的有代表性的乡镇、村社、农户,每月、季、年采集数据,统计分析宏观、中观、微观形势,供领导决策参考。当然,要获得第一手详实资料,必须经常进村入户,深入群众中间,问政、问需、问计于民。我们分片包干联系,难得待在家里,若是下基层少,大家知根知底,自然不好意思。不过,没有人揭过短,工作不分彼此,生活互相照应。有时,谁家大人出差了,孩子甩给邻居看护。节假日打牙祭,也请同事分享。老沈自备煤油炉子和锅碗瓢盆,妻子不时前来料理,如主厨、洗衣被、清扫,两个单身汉没少沾光。晚饭后窜门,亲如一家人。谭队长和老王常来助兴,摆龙门阵或拉二胡,老骆唱歌跳舞,老向玩扑克牌,老熊下象棋,李美红打篮球,我是书虫,各有爱好,丰富多彩。漫长冬夜,围坐烤火,喝茶谈心,酣畅淋漓。

在简陋宿舍里,我们履职尽责,完成重大任务,取得突出成绩。主要是起草、修改、报送的若干调研材料,如《万县农民在想什么》,被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简称农研室,后更名农研中心)、《人民日报》等采用,引起国务院和省、地、县领导高度重视,荣获全国农调系统先进集体称号,从此扬名天下。龚局长十分高兴,愈加放手让职工大干,我们七个创始人,更像一支轻骑兵,活跃在万州大地,成为党政参谋和得力助手。1986年,新楼竣工,我们搬进独立办公室,每人分得一套住房,这在县城十分惹眼。后来,谭队长离任,李美红、老王、老向和我调走,龚局长、老骆和老熊病逝。三十六个春秋匆匆过去,我多么怀念工作第一站,特别是临时集体宿舍,亲密无间的同事关系,激情燃烧的青春岁月。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