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廖春波的头像

廖春波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4/25
分享

故园旧梦

我的老家黄泥坪与祖父母居住的四房榜和外公外婆所在的魏家园在同一村庄,即仙鹤村,分属四五六组,相隔不远。只是我家稍显偏僻,挨近河沟,四房榜和魏家园毗邻,在一个平台,地处山麓。

魏家园和四房榜均是故园,人丁兴旺。前者更为悠久,在《四川省万县地名录》上,仅收录魏家园,并注明“民国初年魏氏建祠堂在此林园中得名”。所谓林园,就是柑橘林,至今郁郁葱葱,有逾百年的老树,盛产的广柑红橘,酸甜可口,不知哺育了多少代人,勾起游子的几缕乡愁。

童年,我只见过奶奶,没看到爷爷和外公外婆,他们早已离世。然而,我还是乐意去四房榜或魏家园的。四房榜尚有三爸一大家子,大舅牧羊,与二舅、二姨的后人留守魏家园。这两大庭院的男孩多,也顽皮,臭味相投,玩耍起劲。

每个院坝边有一口大堰塘,各种游鱼成群结队,塘坎的古黄葛树飞鸟不断。夏日炎炎,小伙伴聚在树荫下乘凉,不时爬上树掏鸟窝,又从树梢跳入深塘,停顿许久才露出水面,扎猛子,打水仗,嬉戏于荷叶莲花之间,流连忘返。几乎每年有溺亡,大人们看管很紧。

当然,女孩不敢如此游戏,大多用杏仁捡子、踢鸡毛毽子、跳橡皮筋或格子等。有时,我们也参与,甚至娶新娘,过家家。我有三舅六姨,表姐妹多,可谓青梅竹马。一次,给我扮新娘的九儿被她妈和我妈看见了,姊妹相视一笑,羞得她抬不起头,后来走亲戚时,也对我躲得远远的。

魏家园与四房榜拥有良田沃土,沟渠纵横,水源充足,常年漫山遍野的庄稼长势良好,收成不错。这是一片富庶之地,魏家和廖家祖上殷实。父母联姻,门当户对。可也勤俭,耕读为本。比如,一件旧棉袄要穿几代人,一块腊猪油保存大半年,煮饭炒菜,在热锅上轻擦一下,浅尝辄止。

先辈省吃俭用买地方,岂料建国后土地归公,还差点评为地主富农。好在没过分剥削压迫雇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当地的群众也熟悉发家史,勉强调为下中农。否则,后代必不堪其苦。阶级斗争激烈时,附近杨家坪的一位小地主,遭斗得死去活来。他的罪大恶极之一,解放前在寒冬烤火,为了使满室飘香,曾添柴加腊猪皮。

大舅病逝,亲友云集。时值上世纪七十年代,家家户户都一贫如洗。招待客人最好的菜是一钵碗腊猪排炖白萝卜汤。发小们挤坐一桌,纷纷把筷子伸向清汤寡水,反来复去挑骨肉。有的恶作剧,吃干净肉后,趁人不注意,再将光骨头放回汤碗,不知情者又捞出来啃,惹得哄堂大笑。

魏家祠堂毁于一旦,残垣断壁依稀可见,墓园荡然无存,生基随处挖开,令人毛骨悚然。廖家祠堂在沟那边,历办太龙小学,祖先多安葬四房榜,也有散布野岭,逐渐杳无踪影。父母在世,带我祭祀,常指着一堆荒冢说,几外公或大大埋此,于是跪地磕头,挂一串坟飘纸。

现在,父母辞别人世间多年,他俩指认的一些坟址,我也模糊不清了。从黄泥坪到四房榜、魏家园的蜿蜒山道,杂草丛生,儿时的足迹难觅。不过,地名耳熟能详,出门在外一讲,老乡明白晓畅。纵使故园面目全非,寻根之旅仍不艰难。

有生之年,我愿常回家看看。因为父母,躺在乡间小路旁。今后的我,也会化作一抔土。守望家园,世世代代心心念念。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