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廖春波的头像

廖春波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9/20
分享

孟家巷的旧时光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成都也无非是这样,大街小巷是自行车,特别是上下班高峰,四处可见自行车流。

但当我携带行李,从火车北站乘公交经人民南路到红照壁后,闹市也有幽静了。道旁遍布梧桐树,郁郁葱葱,掩隐着名吃小店,香气扑鼻。路过省政协礼堂和艺术剧院,就不知不觉徒步至文庙后街,侧转入孟家巷,显露市井况味。

小巷归隐于市,宽不过5米,长不足200米,却连接文庙前后街,民国时挤满了官邸,孟家巷2号便曾是喻培伦大将军的居所。后来,深宅大院没了踪影,住户变成寻常百姓,不时有商贩吆喝声,深巷中的小推车很多,绿荫下摆上小桌小凳,即可品尝成都老味道,如蛋烘糕、糖油果子、素椒杂酱面、老妈蹄花、夫妻肺片、汤圆、水饺、抄手、炒饭。

幺爸住孟家巷10号,属省公安厅职工宿舍楼。每逢我出差拜望他,经过这惬意的美食巷时,总垂涎欲滴,又不好意思。他待客热情,平素极节俭,一家四口人,一日三餐,几乎全在单位食堂采购,隔夜剩饭菜也舍不得丢。食堂在附近,也办得不错,隔壁大院门枋雕塑“治园”二字,1936年画家齐白石入川,应邀在此借居三个月,并有名画作存世。

小巷围墙内的院落,鳞次栉比,街坊邻居和谐共处。各家各户守楼护院,实行轮值,社会治安秩序良好。一次,我遇见幺爸独在门房,虽弱不禁风,身患疾病,仍坚守岗位,还忙着填写业务报表。小院古木参天,他喜欢养花,又住在底楼,阳台里外鲜花怒放,不乏鸟语花香。他边修枝、除草、松土、施肥、浇水,边同我聊天或看电视,不知度过多少闲暇时光。

老成都有“南唐北李”之说。北门正通顺街“双眼井”北侧有李家大公馆,即著名作家巴金的故居,南门的文庙后街,也有个与李公馆齐名的“唐公馆”,即历史学家唐振常的祖宅,在抗战爆发前出售给对门的军阀王瓒绪,王将此公馆改名为“治园”,即如今的省公安厅一带,孟家巷恰好在腹心地段。

巷子出口是南大街,亦为一条古老街道,适合慢节奏的生活。茶馆林立,听评书,看川剧,打麻将,掏耳朵,优哉游哉。农贸市场也颇大,棚屋低矮,商铺密集,人潮涌动,夹杂人间烟火气。孟家巷进口的左右两侧是省公安厅办公楼和干警接待站,幺爸、幺婶分别供职于此,节假日,人少时,他俩也带我参观过,离家近,挺方便。

不仅如此,周围还有广场、百货大楼、新华书店、图书馆、展览馆,以及青羊宫、武侯祠、杜甫草堂、锦江、大学等。我常去人民南路和盐市口的新华书店购书,一买一堆,返程途中,从成都背到重庆,又从重庆背回万县,舟车劳顿,风雨无阻,背包没少被撑破。我靠这些精神食粮滋养,长大成人,自学成才。

幺爸、幺婶在孟家巷住了大半辈子,给我留下美好记忆。现在,斯人已去,物是人非,旧城区面临改造,尽管处于一环内,二手房卖不起价,老屋也只好出租。土著居民迁走,小巷日渐式微,甚至萧条冷清。老成都一府两县三座孔庙皆毁,然而孟母三迁的故事传诵不息,或与孟家巷有关,我不由感慨万千。

如果时光能倒流,我愿去成都文庙后街孟家巷走一趟,寻找青春的足迹。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