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陆少明的头像

陆少明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2310/24
分享

成功办学的金钥匙

在不熟悉教育行当的外界人士看来,校长是一个令人羡慕的职业。的确,一所重点学校的校长可能因名校的资源而享受各种荣誉和光环,但业内人士都知道,处于困境的弱势学校的校长不好当,他们因生源差,师资弱,硬件基础薄弱而步履维艰。上海市特级校长刘世漪就亲身经历过这样的境遇。她因此而彷徨过、痛苦过、奋斗过,伴随她的是上千个难眠之夜。从教学一线摸爬滚打走上校长岗位的她,深知教育管理是一门艺术,没有捷径可走,也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以模仿,唯有靠她对教育的无限热爱和责任感,用母爱般的精神去爱学生,激发出学生无穷的力量,带领师生踏着教改的浪潮,找到一把开启问题学校的金钥匙,盘活资源,让“一潭死水”化为“一池碧水”,让她曾经管理过的三所薄弱小学一跃成为“百姓认可的家门口好学校”。因此,她的学校管理业绩被充分认可,个人两次被区教育局授予“个人记功奖励”,并获得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园丁奖、上海市特级校长称号。她的管理之道折射出现代教育管理的艺术,闪烁着一位扎根教育一线教育家的实践智慧。

一、用生命教育奏响一曲旧区学校发展之歌

2000年8月,刘世漪走马上任上海市虹口区四川北路第二小学校长,但她脸上却没有其他新任校长的喜悦之情,只有那沉重的心情,还有那个充满迷茫的眼神。

“这样设施简陋,教育质量又落后的学校,我们城市的孩子可不愿意去。” 刘世漪校长在路过学校居民区时常听到这样的议论。

新生报名时,刘世漪校长发现,学校虽然位于虹口区的黄金地段,但校舍小而简陋,再加上旧区改造,随时面临拆迁,不少当地居民不愿让自己孩子报名入学,进城务工者子女成了主要生源,比例高达95%。

“这样的孩子怎么教?”

开学后,刘世漪校长与教师讨论学校的发展时,很多教师表达了心声。好奇的她,便开始在课内外观察学生,发现这些民工子弟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做作业拖拖拉拉,行为规范极差,对学习早已失去信心。再看看教师,个个愁眉苦脸,担心学校因市政建设可能会被拆并,心中没有盼头,优秀教师纷纷跳槽,整个学校弥漫着悲观的气氛。

“只有点燃教师教学热情,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去唤醒师生彼此的生命活力”,苦苦思考中的刘世漪校长认识到生命教育的力量。于是,学校组建了“生命教育”课题研究小组,从此生命教育的种子在狭小的学校空间里慢慢开花结果,奏响了一曲曲生命教育之歌。

农民工子女既不同于乡村的小伙伴,又不同于城市里的孩子。他们行走在灰色的中间地带,想要融入城市生活,却又在融入的过程中处处碰壁。于是,学校关爱学生生命教育的主题运行而生。

在“愉悦生命,做我真好”的生命教育主题活动中,学校开展的“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手拉手活动,让这些“新上海人”同样拥有被尊重和关爱的权利。他们在 “图书漂流区”领略神奇故事的美妙,在“心灵驿站”中悄悄地诉说心里话,在 “关爱基金”中得到经济资助,他们感受到学校的温暖,逐渐地融入了这个温馨的新家,燃起了对生活和学习的热情。

在“学会生活,快乐生活”的生命教育主题活动中,学校以交通、消防、食品、家电、心理、校园、网络、禁毒等作为安全教育内容,并在升旗仪式、十分钟队会、亲子互动、中队主题会、游戏竞赛中以不同形式开展, 让学生懂得了生命的禁区,感受了生命的珍贵,学会善待自己,爱护生命。

在“学习人生,天道酬勤”生命教育的主题活动中,学校组织队员诵读“弟子规”,学习圣贤的教诲,感悟做人的道理。让礼仪礼貌扎根于小公民的心灵,消除了这些特殊孩子身上的自由散漫陋习,让他们以全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到学习之中。

学校在生命教育活动中根据小学低、中、高年段学生的特点,形成了系列主题:“愉悦生命,做我真好”、“学习人生,天道酬勤”、“学习生活,快乐生活”、“友爱他人,关心集体”、“生于忧患,面对灾难”、“应变生存、学会生存”、“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热爱家乡,热爱祖国”、“自我教育,完善自己”和“自强不息,发展自己”,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主题,最终形成小学生热爱生命教育的读本,以书名为《生命的旋律》,由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

学校在倡导“生命教育”的理念中也唤醒了教师的“职业生命”。“关爱孩子,珍爱生命,天道酬勤”的办学思想滋养了教师的心灵,并将生命教育渗透到学科教学中。

在一堂关于问答职业的英语课堂上,英语教师周洁对一个文静而瘦小的女生笑着问道:“What does your father do?”(你的父亲是做什么工作的?)令老师纳闷的是,等了很久这位女生就是没有回答。“老师,她爸爸是在市场补鞋的。”这时,邻座的一位男同学了回答了老师的问题,但话音刚落,全班同学便开始嬉笑起来。此时,周老师不慌不忙,机智地问全班同学:“你们知道童话作家安徒生的父亲是什么职业吗?”同学们都摇摇头。周老师趁热打铁地说道:“安徒生的父亲也是一位鞋匠,职业并无高低贵贱之分,凡是靠自己双手劳动的人都是值得尊敬的。”听到这句话后,全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那位小女生把头抬得高高的,说道:“老师说得真好!”

正是这种情感教学拉近了师生关系,营建了温馨的班级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学校开展的《生命教育在各学科课堂教学中有机融合的实践研究》,还被市立项为上海市学校德育决策咨询研究课题。

对于学校中的特殊学生,刘世漪校长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她认为,学校中的每一个学生发展了,学校才能真正地发展。于是,她做了两件事。学校为那些放学时间无法接送家庭的孩子开设了晚托班,学生可以在学校做完功课,并等到家人过来接时回家。另外,对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学校专门安排教师辅导学生功课,给他们搭建了成长的脚手架,创造性地提出了“低起点,小步走,快反馈,多鼓励”的辅导原则,因此,学困生学习由浅入深,拾级而上,不到一学期,这些学生的成绩突飞猛进,自信心也大大提升了。

对于学校教师的专业发展,刘世漪感到学校需要给他们搭建成长舞台。面对平均年龄仅30岁左右的学校教师,刘世漪认为他们需要不断地“锤炼”自己。

于是,刘世漪校长以生命教育为主题,培植了一个“你追我赶、互帮互助、团结协作、和谐相处”的土壤,并结合学习型组织建设,提出“每天学习一小时,给我五年竞争力”口号,以提升教师教育的理论素养。这种理论式的学习,让教师开阔了眼界,拓展了思维, 更新了观念,为他们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教改中奠定了理论基础。

学校的教改离不开先进的教育方法。为此,刘世漪校长聚焦课堂,将科研与教研合一来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要求每个教研组每周都要开一节实践研究课,组织一次有主题的教研活动,每月开一节校级课题研究课。在备课、磨课、开课、听课、评课的循环往复中,提升教学效能。

刘世漪校长的管理创新,终于迎来了学校的春天。

两年后,教师在市、区级教学评比中得奖率高达72%,品尝到了职业成功的幸福感。学校在上海市虹口区的历年统测中成绩如芝麻开花节节高,让当地的居民对这所其貌不扬的学校刮目相看。

2005年底,上海市教委颁发了《生命教育纲要》,上海市虹口区教育局在上海市虹口区四川北路第二小学召开了生命教育的现场展示会。在审视了该校的工作和《生命的旋律》的校本教材后,上海市有关领导和专家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是十分成功且概率极小的“小学校,办大事”的典型个案。之后,学校的课题研究成果《小学生珍爱生命教育的实践研究》获上海市第八届普通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课题研究核心成果还在全国核心期刊《上海教育科研》发表,并在“第二届21世纪中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论坛”和“海峡两岸家庭教育研讨会上”交流,引起全国同行的赞誉和关注。学校也因此成为上海市教卫系统文明单位、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先后两次被区教育局授予“集体记功”奖励。

11年来,一所名不经传的学校就这样一跃成为当地社会认可、居民孩子向往的好学校,从此,附近居民送孩子去报名读书的人踏破了学校的门槛,并成为当地百姓茶余饭后闲谈的一件趣事。

二、用现代管理谱写一曲老校绝处逢生之歌

2011年2月,正当刘世漪校长看到学校蒸蒸日上,与同事们一起分享奋斗的甜美果实时,突然一纸调令将她调往上海市虹口区四川北路第一小学担任校长。

面对新学校的问题,刘世漪一时不知所措。在调研中刘世漪发现,新学校是虹口区一所百年老校,但后来由于管理不善,教师信访闹访不断,无端生事,人心涣散,不搞教学研究,五年间走掉三任校长,社会声誉急剧下降,生源严重流失,文明单位称号被撤,学校发展跌入低谷,10个班级,仅剩下296名学生。

“这个学校就像一锅夹生饭,你有多大本事能把夹生饭烧熟?”

刘世漪在学校接待家长时,有个家长怨愤地对她说。面对家长的绝望,她心如刀绞,发誓一定要让学校变个样,但她犯愁的是一时还找不到改变学校面貌的突破口。

“刘校长好,我想提前退休,能否把我的岗位破格晋升一下?”

有一天,一位老教师找到刘校长,提出了一个特殊要求。

面对突然来访的老教师,刘世漪感到一头雾水。经过调查发现,这老教师既没有达到职称晋升的年限要求,也没有斐然的工作业绩,于是,刘世漪便断然拒绝了这位老教师的无理要求。可意想不到的是,这位老教师竟然发帖谩骂、乱写举报信,但这丝毫没有动摇刘世漪遵守规章制度的决心,因为她心里清楚: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看到这位貌似柔弱的女校长在面对老教工无理取闹时仍能顶住压力照章办事,学校很多教师都为她伸出了大拇指表示赞许。

此时的刘世漪,内心是沉重的,心想:这位老教师今天敢于向校长叫板提出晋升职称的无理要求,明天也可以提更出格的事,因此,学校管理混乱的局面急需改变,涉及教师的任何利益的事都需要有章可依,有据可循。在完善制度之前,刘世漪花了两个月时间挨家挨户到每一位教师家里走访,用心倾听教师的心声,让他们谈谈心中期待的学校。最终,她了解到每位教师都是有上进心的,只是需要激励人的土壤。

于是,在刘世漪的组织下,学校开始建章立制,规范运作,修订了《学校章程》和《学校第五轮三年发展规划》,同时催生了《师德考核条例》、《校本课程实施细则》、《各级各类展示课、实践课的奖励办法》、《教师疗休养方案》、《正、副班主任岗位职责》等制度,形成了以制度管理人、管理事,以制度激励人、办好事的运作机制。

刘世漪在制度管理上,主要采取人性化管理,刚柔并济、恩威并施,而不是机械地执行制度。有一次,一位老师总是不明原因地心跳快、头晕,刘世漪得知后就特殊地对待,把这位教师的课安排得相对集中,让她尽可能多地休息。当教师的利益与校长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刘世漪就毫不犹豫地带头谦让荣誉或待遇。

有着十多年管理学校经验的刘世漪心里明白:学校的发展关键看教师,教师的专业素养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能。于是,她成立课题组,对课堂教学进行大面积地毯式听课,之后与教师们一起分析问题,发现存在“六多六少问题”:教师讲得多,学生自主学得少;教师提问多,引导得少;知识教得多,学法引导少;学生个体活动多,合作学习少;教师批评多,赏识鼓励少;学生被动学习多,主动展示自我的少。于是,他们于2011年开始实践“激发小学生主动学习的‘六个一’教学策略”。当教师优化教学策略后, 便点燃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改变了课堂死气沉沉的老样子。

看到学校教师的年龄参差不齐,中年教师偏多,青年教师和老教师偏少的情况。刘世漪认为,教师的专业发展不能“一刀切”,要根据教龄、职称、岗位不同,教师的专业发展规划也要相应发生变化,要量身定做,精准培养。于是,刘世漪在学校教师培训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了“一析四定”策略,让教师专业发展上了新台阶。“一析”是指对教师的充分了解和深入分析。“四定”就是定目标任务、定发展保障、定理论专业学习、定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从而唤醒了教师专业成长的自我意识和自觉责任。在学科导师制、专家结对制,以及学校“名师工作室”专业引领下,很多教师成为新课堂舞台上一颗闪光的小星星,给单调乏味的课堂注入了汩汩活力,吸引学生微笑着主动参与课堂的学习,让新课程理念落地生根。在这样轰轰烈烈的学校教改中,很多教师魅力四射,出现了从未有过的美好景象。很多青年教师成为市、区教学骨干教师,办公室里挂满了他们的教学奖状。近天命之年的陈毓梅老师迎来了职业生涯的第二个春天,她多次开区级公开课,承担的区级研究项目获市级团体一等奖。踏着学校教改的浪潮,很多教师因此而获益,多人评上了中学高级教师。

为了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兴趣爱好,有效开展素质教育,刘世漪让中国传统文化进课堂。她借助学生喜爱的校本课程“蜡染纸艺”,依靠信息技术的力量,于2013年申报立项为上海市级德育项目《数字传统手工印染(扎染)的开发与实践研究》。通过创建网络学习平台,融入数字化教学手段,让学生提升审美情趣。同时,在研究中推动着学校教研的发展,让学校发展上了新台阶。在2019年“中国系列课程——非遗空中课堂评选活动”中,该成果荣获二等奖;在教育部2019年度“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课例被评为“优课”;在2018~2019年度“上海市非遗传习基地优秀成果评选活动”中,荣获活动案例组一等奖。该课程除区内共享外,还两次在专门的传习教室作展示,受到了香港大学学生、上海市民及外地来沪游客的欢迎。学校作为上海市西部教师培训基地,还向贵州、云南、江西等地培训教师推广该成果。该项目还被立项了“2019年上海市中小学专题教育网络课程”;2020年12月,上海纪实人文频道报导了这一成果。教师在教学改革和分享成果中凝聚了人心,找回了自信。

刘世漪在一直在思考如何把教改的理念有效落实在主学科的课堂上。

一次偶然的机会,刘世漪接触到一家教育科技公司,发现一批益智学具可以用在数学课堂上,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又可以拓展思维,提升学校效能,并成为学科教改的一个推进器。但遗憾的是公司没有配套教材和教学参考,只有学具说明书。于是,又一个难题摆在刘世漪校长面前。是知难而退,还是挑战极限去攻克难关?刘世漪校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后者。2016年,学校成立了“数学思维实验室”,引进了50种“益智学具”,并从中精心选取了近30种的教育性强、趣味性强、内容涉及数学思想和思维方法的学具用于学本开发,形成益智学具游戏化拓展型课程。这些益智学具取自以色列思维实验室益智教育室的益智教学具,包含了几何、拓扑、数论、图论、统计、运筹等学科知识。2017年,这个项目《小学益智学具游戏化拓展型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还成功立项为上海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

科研是创造性的劳动,困难之大,可想而知。在刘世漪的鼓舞和有效组织下,课题组成员一次次地克服了难关,能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思维深度合理选择益智学具,设计游戏内容,分层设计形成分年级的拓展型课程,把数学益智课程作为数学课程教材内容的延伸与拓展,既有效地对接了课程目标,又充分彰显了益智类游戏。学校设计开发了分年级5册学本,并编制了配套的5册教学指南。这是国内首次创编小学系列小学数学“益智学具”游戏化学本,填补了国内益智学具拓展型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空白。课题研发的学本和游戏化拓展型课程的学习指南在上海、江西、云南部分学校应用,反响热烈。该课程引起了教育界和社会的普遍关注,上海市多家知名媒体进行过采访报道。《小学益智学具游戏化拓展型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课题成果在“2021年基础教育市级优秀教学成果评比”中获得一等奖。课题研究成果也于2021年2月由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

对于学生教育,刘世漪校长认为,除了关注学生的智育外,也要关注学生的德育工作。因此,每个学期,学校都会通过对家长“问诊”调查,了解家长的需求。刘世漪在调研中发现,部分家长对孩子教养方面力不从心,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不够多,一些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为此,学校依托专业团队,由一群志同道合的爱读书的家庭组建了一支相对固定的“老师+书友会家长志愿服务团队”,设计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为各家庭提供专业服务和指导。学校通过班群、家长社群和微信公众号等方式发布书友会和讲座信息。活动主题丰富多彩,涵盖了“垃圾分类”“禁毒小卫士”“爱眼护眼”“旅行和阅读” “洗手”“春天来了”“珍惜粮食”等各种主题。

学校不定期邀请各类专家参与书友会活动,引导家长共同学习成长。每次活动,家长们也都会自己收集大量详实的资料和来自身边的真实案例,进行同伴教育和家庭互助教育。由学生教育学生,家长教育家长,启发他们自我觉醒和自我教育的能力,参加活动的同学和家长们都受益匪浅。每次活动之后,大家还会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形成良好的习惯。比如:参加过学校“垃圾分类”书友会的家长和孩子就自觉成了社区垃圾分类的小达人。参加过学校“珍惜粮食”书友会的孩子,就会坚持21天光盘行动。参加过学校“洗手”书友会的孩子,在家都会教自己的家人“七步洗手法”,参加过“禁毒书友会”的家长,看到网络上好的禁毒新知识,还会发布在书友会群中,让大家学习讨论。学校不仅依靠自身的资源优势开展亲子书友会活动,还充分利用周边社区及其他各种优质资源,合力共办,对孩子和家庭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发挥了“以书会友、以文化人”的作用。如今这已成为学校家庭教育特色品牌活动,营造了家校社联动的大德育环境,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反响。至今,“小荷亲子书友会”已开展校级各类主题的亲子书友会活动37次、年级书友会活动13次、班级书友会活动31次,参与人数达到6000人次以上。

2023年4月28日,中宣部“学习强国”媒体专门报道了该校在家校合作的新做法,对学校“川一小荷亲子书友会”和开发传统文化课程《十二个道德好习惯》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是一种创新家校合作的一种新举措。

随着学校跨越式发展,到校长室投诉的家长少了,送锦旗的却多了,学生入学人数逐年递增。在刘世漪校长的引领下,学校终于从低谷中一跃成为上海的优质校,如今,学校的教改已成为上海教育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学校因此而先后荣获全国少先队红旗大队、上海市文明单位、上海市安全文明校园、上海市行为规范示范校、上海市家庭教育示范校等诸多殊荣。同时,学校也被中国民主促进会上海市委员会正式授予挂牌,成为“西部教师培训基地”,学校的教改成果开始辐射到外省市,成为上海基础教育学校教改的一个窗口。

三、用爱唱响一曲“偏僻”小学旧貌换新颜之歌

2018年,刘世漪喜获上海市特级校长称号。此时的刘世漪虽然激动之情难以言表,但她想到的是如何在追求卓越人生的道路上更好地贡献自己的管理智慧。2018年11月,刘世漪响应政府的号召,作为特级校长流动队伍的成员,到上海市宝山区盛桥中心校担任校长职务,任期为三年,其目的是发挥特级校长示范引领辐射的作用。从此,刘世漪校长在改变薄弱学校的管理生涯中又翻开了新的一页。

初到宝山区盛桥中心校,刘世漪发现学校虽然所处环境较为偏僻,教学缺少对外交流,但这里的人却热情又朴实。当她进课堂听课调研后发现,多数教师主要借助传统的黑板、粉笔,以及零星的投影仪等教学媒介在展开教学,与大都市中心城区学校相比教学设备相对陈旧。当时学校的20个班级中只有4个班级可以用投影仪和PPT,其余的16个班级中的电子设备都坏了。另外,学校的很多课桌椅早已破旧不堪了。

下午放学时,刘世漪还发现许多未被家长接走的学生,习惯性地在校操场上奔走玩耍,这既不安全,又浪费时间。于是,她想:要是这里能建一个底楼阅览室,学生可以在这里看看书或做功课该有多好啊!

此时的刘世漪校长暗下决心,一定不辱使命,要让学校变个样。于是,刘世漪校长忙开了。她向所在的宝山区教育局和镇政府申请购买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新的课桌椅,很快得到他们的支持。不久,学校购买了一大批新的教学设备,更新了20个教学班的“班班通”,很多年级的课桌椅也换成了新的,6台SEEWO(希沃)安装在会议室、阶梯教室、专用室等地。之后,建造新阅览室的款项也到位了。没过多久,300平方米电子阅览室和60平方米的教工读书之家终于建成,以崭新的面貌呈现在师生面前。宽敞明亮温馨的学习场所瞬间成为师生趋之若鹜的“打卡地”。和大多数学校把图书馆设在幽静的顶层不同,刘世漪将电子阅览室安置在教学楼的底层。这样的设计让书海离师生更近了——进校后、放学前、午休时,都可以徜徉其中,有利于激发师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有利于营造浓浓的书香氛围。

有一次,刘世漪校长在巡视校园时发现学校面积很大,很多土地资源没有有效利用。看到多数学生来自乡下的农民家庭却不会劳动,于是,一个新的校园规划的新点子闪烁在她的脑海中:何不利用宽敞的校园开垦土地,让学生在空余时间里学会劳动呢?于是,学校立项区级课题《“教学做合一”理论下的“三真”教育“一米菜园”校本学材研发》,在校园的空地上开垦了许多“一米菜园”,在食堂边、操场边、小道旁等地种植各类蔬菜,让学生在劳动中懂得蔬菜和植物的知识,并在劳动中品尝收获的喜悦。学生种植蔬菜后还可以在菜农的帮助下学会灌溉、施肥,并掌握各种蔬菜的食用功能。在这一“一米菜园”中,教师帮助学生们打开了一扇了解农耕生活的窗户,这种贴近学生生活的劳动教育很受他们欢迎。

一年时间过去,宝山区盛桥中心校的全体师生看到面貌一新的学校,眼睛一亮,他们激动地流下了泪花。这一系列举措,极大地激发出全体师生的内在潜能,打开了师生彼此的发展空间,从此翻开了学校发展新的一页。

针对学校教学闭塞的问题,刘世漪校长采取了增强区际交流与合作的方法,多次组织与虹口区姊妹学校开展学科教研交流活动,取长补短,提升教师教学效能。例如2019年5月31日~6月4日,宝山区盛桥中心校和虹口区四川北路第一小学分别开展了区际数学教研联动活动。两校的两位数学教师分别进行了现场课堂教学,两区数学学科教研员分别联系授课老师的教学实际,进行了交互式评课,开展专业引领,引导教师把握学科教改的方向。刘世漪校长组织的跨区学科交流活动,为学校教师搭建了学习、交流、借鉴的平台,促进了教师专业化成长。

刘世漪校长还把在虹口区四川北路第一小学研发的“一析四定”策略成果推广到宝山区盛桥中心校的教师培训中。她为青年教师教师“量身定制”个性化的、适切性的专业发展路径,构建了“骨干教师工作坊、校级名师工作室、青年教师共同体”培养新模式,为教师专业发展搭建各种有益平台。成立“天天向上”青年教师工作室和“盛昱”班主任工作室,2019年6月,《“一析四定”培养策略,打造青年教师专业发展之路》获准为宝山区“德业发展支持计划特色助推项目”。

因为举措得当,发力精准,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成效很快显现,很多青年教师脱颖而出,多位教师参与市级公开课展示,十余名教师成为区级“教学能手”或“教学新秀”,这为学校发展奠定了人才基础。通过教师团队打造、学校环境治理和课堂教学的规范建设,在短时间内有效提升了学校办学整体水平。2019年学校获宝山区教育局颁发的“显著进步奖”。

当笔者问刘世漪:短短的三年,就让学校发展上新台阶,你的管理秘诀是什么?

刘世漪校长笑而不答,给笔者看了一本她的工作笔记本。当笔者翻到她记录的宝山区盛桥中心校工作的日记时,醒目的“四心四力”映入我的眼帘:“‘净’心尽力,不辱使命,不拿一分报酬,不要一份回报;凝心聚力,同心同德,用开放的心态将不同声音转化为优美的和声;精心施力,成就教师,以教师专业发展铸牢学校核心竞争力;尽心引力,发展学生,以课堂改革驱动学生学习方式改变,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这是刘世漪到流动校去之前给自己提出的工作要求。笔者由此想到这种“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精神背后,就是一种对学生、对教育的无私热爱。正是这种大爱精神造就了她改变三所薄弱学校的传奇人生。

尾 声

管理过薄弱学校的校长才能真正体会到“办百姓家门口的好学校”的不易,它绝不是一句简单的标语口号。要把理想变为现实,刘世漪深深懂得校长不仅要有先进的办学思想,而且要把抽象的办学思想物化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引导并带领团队去完成,实现学校 “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显然,要把理想变为现实,需要校长具备现代学校管理的素养。刘世漪之所以在二十多年管理的生涯中能改变三所薄弱学校,这与她个人成长中长期形成的优秀品质有很大的关系。

刘世漪在中学毕业前发现自己很喜欢与小孩在一起,于是毕业后报考了师范学校,之后当了一名数学教师。当老师期间,她在春风般的教改中不断锤炼自己,并形成了教师应有的优秀品质。她爱学生,长期与学生打成一片。在课内,她开展微笑教学,时不时地表扬学生、激励学生;在课外,她总是与学生一起参加各类课外活动。她认为,学习知识不是生活的全部,还应该包括自己的兴趣爱好、身心健康和做人原则。在教学上刘世漪不喜欢满堂灌和题海战术。上课前,她总是精选题目,做数学习题时她不断地总结归纳方法,从而使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她总是想办法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把事情做到极致。作为一名女教师,她身上散发着母爱般的温馨气息,形成了良好的人际关系,让学生亲身感受到她特有的人格魅力,唤醒了学生内心深处的真善美,激发起学生的强大生活热情和学习动力。正是刘世漪积极向上的人生观、热爱孩子的学生观和刻苦钻研教法的进取精神获得了学校领导的赏识,最终从学校教师走向了学校领导的岗位。刘世漪是一个不满足现有成绩的人,当上校长后,仍然在保持原有品质的基础上,不断提升自我的管理素养。谈起改变三所薄弱学校的管理经验时,刘世漪说道:“学习赋予我管理的智慧,爱生赋予我教育的情怀,创新赋予我管理的能力,行动赋予我生命的意义。”

从刘世漪校长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位优秀校长的品质——有思想,有梦想,有情怀,有担当,不论身处何方,不论条件优劣,都会勇于追求卓越。正是这种可贵的品质,让三所薄弱学校获得新生,奏响了一曲新时代的教改主旋律,响彻在校园内外,让师生展开翅膀,飞向有诗有梦的远方。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