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路福的头像

路福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1911/26
分享

读丰子恺《湖畔夜饮》

很多人都在推崇丰子恺的散文。说他的散文平和、亲切、天真自然,说他的文字干净、流利、漂亮,洋溢着真淳朴实的美。

昨天不该值班,没有每节课必查的压力,也没有杂事绕身。在度娘上搜索了“丰子恺散文精选”,看到了这篇《湖畔夜饮》。

我读文,向来喜欢先浏览一遍,能够吸睛,就细读一番,反之则放在一边。

标题中有“饮”,我自然想到了酒,暗自猜想大师的饮酒,是否迥异于凡夫俗子。开始在字里行间找相关的饮酒佳句,看能不能沾些仙气。

果然,开篇就是和四个游春的朋友饮酒。酒阑人散后诗意爆棚,“舍不得”湖上的春月,独自在柳荫下的空石凳坐下,想起了以往的岁月。

饮酒后思维敏捷,各种感觉纷至沓来,那三个“得很”写得很绝。尤其是“高堂俱亡,虽有美酒,无处可献”,让我瞬间领略到作者的神伤。不要说作者的老泪,想起早亡的父母,我又何尝不是这样!

我不敢说酒量多好,慢慢喝的话,一斤还是可以的,如若接着再喝,一般就是逃跑。逃跑的方法也不知道从哪里学的,反正是自己感觉不行了就走,不能当场出丑。

但在大师丰子恺面前,我这个小酒量,就不值得一提了。

这篇散文写于1948年,当时丰子恺五十岁出头,正和我现在年龄相当。

头天晚上和四个朋友喝酒,第二天又喝了不少,可晚上见到郑振铎时,“我肚里的一斤酒,在这位青年时代共我在上海豪饮的老朋友面前,立刻消解得干干净净,清清醒醒。”

见到友人,心情大畅,真是“酒逢知己千杯少”!不喝酒的人,无法体会到其中的滋味,实在是一种遗憾!

“昨夜宜于在湖边步月,今夜宜于在灯前和老友共饮”,看似平淡的两个“宜”字,道尽了久别重逢的喜悦。

我也有过这种感觉。师专毕业后,见到阔别二十多年的二哥,那种相逢,别人难以理解。唯有酒,默默地杯杯干,相对虽然无言,大口喝酒的激情还是当年。

过后知道二哥的胃有点问题,心疼之余,满腔的友情溢满胸怀。

有人说,丰子恺以真正属于自己的文笔写身边的小事,自然朴实,小中见大,寓意深长。我读到这里,深以为然。

丰子恺在酒酣时,喊来了自己的儿女来见郑振铎。郑振铎用手在桌边的地上比身高,说“我在江湾见你们时,只有这么高”。

然后,她们笑了,我们也笑了。这笑里的苦涩,这“人生的滋味”,都在这里浓烈地尝到了。

长期的战争,颠沛流离,能再相见,实属不易,更何况一别这么多年!这里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惊天动地的感叹,仅仅是“笑了”,就道出了人间的沧桑,又在微笑之中,感到那生活的丝丝悲凉。

中间,他们也谈到“专家”,我看和现在的“砖家”没什么不一样。

你看,70多年前,作者就揭了这些“专家”的底子:“专家”的诗,我不爱读。因为他们往往爱用古典,踏袭传统,咬文嚼字,卖弄玄虚;扭扭捏捏,装腔作势;甚至神经过敏,出神见鬼。

然后把自己直直落落、明明白白、天真自然、纯正朴茂的心性表露无遗,展示了一种真挚、朴素、活跃的特质和一个真正艺术家的率真达观。

故事的结尾,作者送郑振铎一把雨伞,调侃地想“他明天不要拿两把伞来还我!”让读者立马会想起他们曾经借五元还拾元的场面。

在战乱频仍和红尘浮躁中,依然保留着那颗渐行渐远的童心,的确是难能的可贵。

于是,读丰子恺的散文,爱不释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