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路福的头像

路福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11/27
分享

嗜酒如命的陶渊明

01

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别号五柳先生。现江西九江人,是东晋末杰出的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今天想说说陶渊明的饮酒。他写了好多关于饮酒的诗,一生最大的爱好就是喝酒。

陶渊明隐居田园以后,一般很少和宾客接触。可是一看见酒,纵使他不认识主人,也会坐下来和大家一起喝酒。

他的喝酒也像他的诗一般那么自然而随和,和客人和自己内心,没有一丝一毫的冲突。

平时,他总把酒抬高到和自己生命同等的地位。生前他以“家贫不能常饮酒”而烦恼,还断言自己死后,也会因“饮酒不得足”而抱怨。

他的一生无忧无虑、心地坦白,既是个谦逊简朴的乡间诗人,也是一个智慧而快乐的哲人。

看似过着孤独凄苦的生活,但他的内心已经发展到真正和谐的境界。

02

有客人来,陶渊明总是尽自己所有的财力来款待。

席间,陶渊明经常和客人高呼畅饮。觉得不胜酒力,便提前离席,嘱咐客人说:“我醉了,先睡会儿,大家随意,尽兴啊!”

然后就回里间倒头便睡,任由客人在外间高谈阔论,顷刻便鼾声如雷。

能来陶渊明家的客人都是至交,大家都知道他的习惯,也不以为意。

陶渊明本是就个恬淡的人,追求质朴自然,随性舒展,所以处事经常有许多超尘脱俗之举。

他不像“竹林七贤”那样故作清高,对社会有仇视心理。他逃避的仅仅是政治,而不是生活本身。

03

他虽清贫,但很自负,交友更慎重。

有个判史王弘很钦仰他,几次拜访,他都找理由推脱,很久都没有见到他的面。

后来王弘想了个办法,让他一个老朋友邀请他喝酒。走到半路故意停下来,提议在路边的一个凉亭里来几杯。

陶渊明的为人实外儒内道。读陶渊明的诗,我们总会得出这样的结论:“自然”是陶渊明为人处世的最高准则。

在野外的凉亭喝酒,自然风徐徐吹来,四周空旷寂静,正中陶渊明下怀。于是,满身燥意尽消,酒兴大起,摆出三两个小菜,畅饮起来。

此时,早已藏在旁边的王弘便出来和他相见,他也很高兴。于是欢宴到日头西沉,也不再问他朋友让他到什么地方喝酒。

04

平时他在庐山结茅庐自住,自己开垦了几块荒地,过着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倒也悠闲自得。

他居住附近有个白莲社,是一个闻名的禅宗。主持的大学者想邀他入社,他没有当即反驳。说让我入社也不是不可以,但要提有一个条件。

主人知道他绝不是个爱财的人,更不是为了什么名声,很是奇怪地问他什么条件。

没想到他提出的条件,竟然是可以在席上喝酒。本来这种行为是违犯佛门戒条的,可主人还是答应了他。

后来这位方丈想和他做个朋友,他便请了另一位道人和他一起喝酒。

那位方丈曾立誓说终生不再走过某一座桥,可是有一天,当他和那位道人朋友送喝醉酒的陶渊明回家时,他们谈得很高兴,大家都不知不觉的走过了那座桥。

当三人明白时,不禁大笑起来。后来,这三人大笑的画面,成为了释道儒融合的经典证据。

05

我也喝了三十多年的酒,一直认为酒只是一种寄情表性的工具,是朋友之间沟通友谊的桥梁。

如果说我不爱喝酒,几乎没有人相信,但若是跟陶渊明在一起,他必定会和我酣饮终日。

“悠悠迷所恋,酒中有深味”。酒中有什么“深味”呢?

陶渊明时代,现实把孔儒的仁义道德嘲讽得一文不值,玄学也没有建立起使人信赖的价值规范,当下没有一种主导思想。生活没有了目的,生命没有了根基,灵魂没有了凭依。

于是,刘伶天天烂醉如泥,阮籍毫无目的地驱车乱驰,嵇康则和向秀在自家门口的那颗大柳树下打铁。

对于陶渊明来说,现在的世界,除了自己的生命是属于自己的以外,其他的一切存在都没有实际的意义。

和大多数魏晋人不一样,他否定了个人长生不老的可能,同时也不看重生前的美誉和死后的荣名。生命的目的和价值在于自己本身,那为何不让自己生命的本然形态展露出来?

这时的酒,不是诉求某种目的的手段,也不是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更不是对现实的不满和迫害的逃避。

这时的酒,是让个体在精神上超越死亡的慰藉,是让自己和自然山水化为一体,是让自己的生命融汇在宇宙世界的生命节律之中。

“在世无所需,唯酒与长年”。一生有酒,足矣!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