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程文胜的头像

程文胜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8/26
分享

凝视英雄的背影

英雄无外乎两种,一种是闻名遐迩的著名精神道德典范,一种是默默无闻的草根无名英雄。无名英雄有的能够事后知道名字,有的却连名字也没能留下。但只要是英雄都会受到人们的敬仰和怀念。我从小就景仰英雄,所以投笔从戎,军装一穿就是三十年。我不认为喜欢文学与爱军习武是相互对立、不可融合、非此即彼的。自古以来,集文学修养与武学韬略于一身的英雄大有人在,比如雄才伟略的曹操、贞观之治的李世民、抗金名将岳飞、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心学集大成者王阳明、晚清名臣曾国藩,当然还有马克思、恩格斯、毛泽东、周恩来,等等,个个文采飞扬、谋略深远,有的还亲自披挂上阵,尽显英雄气概。

马克思无疑是一个天才的英雄。有年春天,我在威斯敏斯特大学学习间隙,曾专程去伦敦海格特公墓拜谒。去公墓的途中,我的耳旁一直回荡着他说给燕妮听的声音,他说:“我亲爱的,我又给你写信了,因为我孤独,因为我感到难过,我经常在心里和你交谈,但你根本不知道,既听不到也不能回答……”这让我感到,马克思更像是一个真实活在我们身边的人。海格特公墓静谧幽深,花香四溢,更像是一座寂寞的花园,许多生前素不相识的人在人生的尽头陆续汇聚于此,于是河流不再喧腾,尘埃飘然落定,彼此尽享无牵无挂的灵魂安宁。墓地小路两侧挤满高高低低的墓碑,上面大多安放着十字架,或者是垂着悲悯翅膀的天使石像,似乎寄托着亲人让逝者永远沐浴宗教光辉地祈祷祝福。唯有马克思墓例外,这位停止思想的思想者长眠在小路的拐角处,不过几平方米见方,但辨识度极高。

1883年3月14日,马克思客死英国,3天后的17日,就在这里举行了葬礼。马克思虽然安睡在地下,但把伟大的头颅高高举在墓碑顶上,在周围十字架的重重包围中,他散开的头发和胡须就如同迎风招展的信仰者的旗。仰视马克思令人尊敬的头像,眼前瞬间出现这样的画面:“一个幽灵,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大陆徘徊。为了对这个幽灵进行神圣的围剿,旧欧洲的一切势力,教皇和沙皇、梅特涅和基佐、法国的激进派和德国的警察,都联合起来了……”

马克思的思想改变了整个世界,堪称当之无愧的英雄。但英国人的价值观把英雄定义为另外一些伟大的人物,并把他们埋葬于威斯敏斯特教堂。那里除了王室成员,牛顿、达尔文、亨德尔、哈代、丘吉尔等都埋葬在那里。英国人因此把威斯敏斯特教堂称为“荣誉的宝塔尖”。马克思断定“无产阶级是资产阶级的掘墓人”让他们恐惧自不待言,拜伦、雪莱等革命性诗人均被拒之门外。英国19世纪伟大的哲学家、著名的社会进化论者赫伯特·斯宾塞,也安葬在海格特公墓,他与马克思墓相对距离不足3米远。有意思的是,英国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狄更斯的亲人埋葬在海格特,但由于狄更斯的文化符号意义,本人被葬在威斯敏斯特教堂的诗人角。我曾到那里参观,也去了狄更斯青年时代的故居。相比富丽堂皇的威斯敏斯特教堂,我更喜欢那座古老的裂了缝的房子,它让我能够呼吸到那个年代的时代气息。

西方人对英雄的尊崇,似乎并不要求一个人完美无缺,他们更在意的是一个时期甚至一个时刻的真实表现、人格魅力和民族情怀。前不久热映的英国电影《至暗时刻》的许多背景,都在我伦敦学习期间的威斯敏斯特,从旅店到学校的途中,都会走过丘吉尔当年沉思的街口。影片描写丘吉尔在二战时期是否与德国宣战的艰难时刻。影片里丘吉尔穿着睡袍像堆烂肉一样,从早到晚躺在床上喝酒抽雪茄处理公务,光着身子不等女士回避就从浴室冲出来的光脚,对即将到来的战争害怕得要死,差点屈服战争内阁的和平乞求压力——这样一个邋遢老头却赢得了英国人的尊敬,只是因为他有大爱、大忠、大勇,在这样的领导者带领下,英国人同仇敌忾,虽是至暗时刻,人们心中却没有恐惧的阴云,地铁上、街市中处处都是明亮的色彩。但是,威名显赫的战时首相在战后的选举中却遭到了选民的抛弃,黯然消失在伦敦的浓雾之中。直到他死后,才享有了被人长久纪念的荣誉。

我们中国人也有备受尊崇的总理,他就是周恩来。周恩来总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我心中不可磨灭的英雄。二十年前,作曲家三宝为电视专题片《百年恩来》谱了主题歌《你是这样的人》,歌中唱道:

不用多想,不用多问

你就是这样的人

不能不想,不能不问

真心有多重,爱有多深……

乐句质朴自然,咏叹真挚,听来荡气回肠,如见其人。这首歌被许多人翻唱过,主旋律的歌能如此直逼人心、拷问灵魂,堪称人格精神与艺术魅力的完美表现。音乐绕梁不绝于耳,这样的大写的人却一去了无痕。你是这样的人,我们是怎样的人呢?回首过往,真是去意徊徨,别语愁难听。

相比伟大人物,我也从内心深处景仰草根英雄,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董存瑞、黄继光等英雄人物,印象中有两位女英雄让我难忘,尤其是她们说的话荡气回肠,令我感动落泪,真是让须眉男儿自当汗颜。一个是电影《女狙击手》的女兵——苏联女狙击手帕夫柳琴科。她在敖德萨和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中,独自击毙309名德军士兵。在被邀请到美国白宫参加记者招待会时,这个普通女孩只说了一句话:“我今年25岁,射杀了309名法西斯侵略者,男人们,你们还想在我背后躲多久?”话音一落,举座鸦雀无声。另一个是京剧《穆桂英大战洪州》的杨门女将,穆桂英身怀六甲披挂上阵,刀劈辽将白天佐,出征前她对八贤王赵德芳和天官寇准只说了一句话:“穆桂英为国家我何惜自身!”

在我的军旅生涯中,我也曾多次近距离接触过一些堪称无名英雄的普通人,我称之为平民英雄。1998年夏天,中国三江流域爆发全流域特大洪水,我和著名作家乔林生一线采访,率先推出了全景式报告文学《九八中国大抗洪》,书籍出版后,在全国引起反响,获得全军抗洪题材优秀作品奖,中央新闻单位均予以报道。书中记录了一大批与洪水进行殊死搏斗的普通军人的身影,一些年轻的士兵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我脑海中至今仍会闪现出他们面对洪水时的坚毅表情,以及接受采访时脸上显现的稚气微笑。

我更为尊敬的是为中华民族牺牲奉献的无名烈士。有一年,我和解放军报记者武天敏一起宣传一个全国重大典型,在查阅历史档案中,看到八路军某部1945年抗日烈士登记表上记录的一串血染的名字——

战士张振明,28岁,河南滑县人,牺牲日期3月12日,来队一日牺牲。

伙夫杨兴兰,38岁,河南南阳人,牺牲日期3月25日,来队当天牺牲。

通信员石家福,20岁,籍贯不详,牺牲日期3月28日,来队当天牺牲。

伙夫张哑巴,岁数不详,真名不详。4月18日牺牲。备注一栏中特别注释:哑巴不会说话……

参军当天就牺牲了,已经让人沉默,当看到“哑巴不会说话”的字样时,我的内心受到极大震撼。看着这些名字,仿佛凝视这些无名英雄的远去背影,多少年过去都忘不掉。

我景仰英雄,曾经梦想做一个英雄,但我毕竟只是一个凡人,其实做一个凡人英雄也许更令人尊敬。我曾写了两首诗歌,一首《景仰英雄》,一首《凡人英雄》,说的就是这样的心境,诗歌发表后引起一些反响,后来这两首诗在全军文学征文中获得诗歌类一等奖,媒体转载甚多,看来大家对此也是认同的。诗歌在表达思想情绪方面,也许比散文更有力量。这里我将它们抄录下来,与大家分享。

景仰英雄

少年时代我就景仰英雄

缅怀英雄的时候

我会独自站在高处

像王成紧握爆破筒一样紧握竹杖

用稚嫩嗓音高喊:

向我开炮——

我会盘腿坐在油菜花地里

仰望蓝天白云

大声诵读《可爱的中国》

仿佛自己就是方志敏

正在从容面对刽子手的排枪

想起烈火中永生的邱少云

我会点燃一根火柴靠近皮肤

悉心体会烈焰烤炙的伤痛

想起只身堵枪眼的黄继光

我会举起一根针猛地刺向自己

想象密集的子弹

如何呼啸着穿透身体

还有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

还有飞身拦惊马的欧阳海

那时我不懂战争与和平的深刻涵义

可我真是钦佩英雄的意志和牺牲啊

所以 我做梦都想成为英雄

甚至荒唐叹息错过了那个年代

甚至一心期待战争风云

在某个清晨忽然惊现

景仰英雄

形成了我性格中坚强的部分

让我在喧腾的世界里懂得如何安宁

在安静的生活中如何保持激情

景仰英雄 让我知道

漠视牺牲的国家今后将不会有牺牲

而崇尚英雄的民族必然英雄辈出

所以我携笔从戎

所以我秉持男儿的血性

所以我倾心战争准备

以逝去生命的名义

我持枪——

让和平阳光在枪刺上闪耀

我执笔——

让思想锋芒在笔端上激荡

我知道 追寻英雄的足迹

也许不能成为英雄

但景仰人民英雄

我肯定能成为一名好兵

凡人英雄

我们身边总会有这样一个人

总是装着别人的冷暖

总是心怀回报世界的感恩

总是希望别人过得更好

我们身边总会有这样一个人

总是笑对清贫疾病

甚至死亡

总是想着我能做什么

我还能做点什么

让人忍不住想去劝慰

为什么要这样

何必总是这样

可面对那真挚的微笑

同情的心却被同情

安慰的心反被慰藉

我们身边总会有这样一个人

活着的时候

没觉得有多么崇高

远离的时候

才发现他的点点滴滴

是多么来之不易

是那么意味深长

我们心里总会装着这样一个人

每当想起的时候

眼里总是湿湿的

心里总是暖暖的

每当想起的时候

就会反复叮咛自己

今生今世啊

一定要做这样的

好人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