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唐军林的头像

唐军林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12/09
分享

清白泉旁忆范公

清白泉这口古井,具体开凿于哪年,至今仍无法考究。可大家都晓得,自范仲淹把其从废弃中疏浚后,见水清彻白净而取名为清白泉,就没有再改其名了。自此以后,绍兴人一直把它视作一方胜景,引来不少游人来凭吊范公。

据说,当年范仲淹把这泉旁的官署凉堂改为清白堂,还修了个清白亭。除了借此修心养性外,还想借此唤起社会的清廉之风,不知不觉被人们称之为“廉泉”。对这泉,他感触很深,特意作文《清白泉记》刻在泉旁,以便勉励自己和手下的官吏要清清白白做官做人。文中“初则井道未通,泥而不食,弗治也;终则井道大成,收而勿幕,有功也。其斯之谓乎!又曰:‘井,德之地’,盖言所守不迁矣。‘井以辨义’,盖言所施不私矣。圣人画‘井’之象,以明君子之道焉。予爱其清白而有德义,可为官师之规,因署其堂曰‘清白堂’;又构亭于其侧,曰‘清白亭’。庶几居斯堂,登斯亭,而无忝其名哉!” 阐述了治理天下如同治这井,不治则百废不兴,治则清流不断。并借“井德”喻“官德”,大力称赞井水所守不迁、所施不私,清白而有德义,可以做为官者为师者的楷模,并希望自己不要玷污它的名声。在当时那个贿赂成风的社会环境中,他以清白泉来告诫自己做官做人要清廉,足见其为官清明的勇气。

其实,范仲淹在越州为官的时间并不长,留下的佳话却不少。一到越州,他就寻访唐代状元贺知章的故居"天长观",见其故居破败不堪,便命工役把它修葺一新,还特地刻上途中所得的徐铉作的序文,宣传贺知章的事迹。拜访了其祖上范蠡的旧居翠峰院,他以这位帮助越王勾践复国雪耻后又隐居的祖上而感到自豪,凭吊中赋有一首《翠峰院诗》: 翠峰高于白云闲,吾祖曾居水石间;千载家风应未坠,子孙还解爱青山。他想以褒扬贺知章、范蠡等过去的乡贤名士来推崇良好的社会风尚,开导吏民要知廉耻识礼义,并在府城卧龙山西岗(今府山风雨亭处)创建稽山书院,聘著名学者新昌石待旦主持书院,还邀请他的好朋友、著名学者李泰伯来讲学,教化民众,大力弘扬清白之风。在他的倡导下,越州各地出现过不少学堂和私塾,崇尚读书之风也因此而起,绵延至今。这里先后出过甄完、王明阳、鲁迅、周恩来、马寅初等不少名人。

在越州担任知州期间,他奉公克己,从不借名义乱花越州署衙的钱,几乎家喻户晓。有个名叫孙居中的下属因病逝世了,其子女幼小,家境贫寒,没有钱还乡。为了让其灵柩和遗属回乡,他宁愿拿出俸禄百缗资助也不动用公署的钱。他怕路上关卡为难这孤儿寡母,还特意为他们写了一首诗:“十口相将泛巨川,来时暖热去凄然。关津若要知名姓,便是孤儿寡妇船。”并嘱咐他们,如果沿路守吏检查,就拿出这首诗给他们看,申请放行。他不仅体恤民情、慷慨解囊,还无微不至的关心。像解贫济困这类的事,他做过不少,却从不奢求得到一丝回报,恰如清白泉的水流出去了就不想索回。

他的清廉,一直在绍兴传颂。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到稽山书院来讲学,称之为“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的《送王龟龄著作赴会稽大宗丞》诗云:“有越逾千载,何人不宦游。向来惟一范,真是壮吾州。”此中的范是范仲淹,高度颂扬了他在越州做官的政绩。南宋状元王十朋在绍兴做佥判时写了首绝句《清白堂》:“钱清地古思刘宠,泉白堂虚忆范公。印绶纷纷会稽守,谁能无愧二贤风?” 心里崇仰范仲淹为官之清白,并把其办公用的佥判府改名为“民事堂”,就是学范仲淹那种为民办实事的作风。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兰考考察时也高度评介过范仲淹的为官清廉,他说他心目中的好干部,今有焦裕禄,古有范仲淹。可见范仲淹为官之清廉,不仅仅是一个时代的楷模,也是当今人们学习的典范。

走进泉旁的清白堂,堂内陈列了十多块介绍范仲淹一生事迹的图板,从“范仲淹在越州”的两块图板内容中得知此清白堂落成于2006年。在漫长的岁月中,清白堂虽然几度兴废,却一次次能得以修复,全在于绍兴人们对他的眷恋,可更多的还是因为其为官清白而在心里产生的崇敬。

如今,清白泉不只是个供人凭吊的名胜古迹,还成了绍兴的清廉文化品牌、成了绍兴清廉教育的现场学习基地。一批又一批来自绍兴四面八方的党员和干部到这里学习,学习他的为官之道与处世为人的清白,有若清白泉的涓涓泉水默默地泽润绍兴大地。

  默默伫立在泉旁,我心里想得最多的是他的清廉,还有这清清白白的泉水给心里所带来的宁静。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