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物华春秋的头像

物华春秋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8/06
分享

家乡的集市

 家乡的集市


                   文/薛居美



    家乡,在齐鲁大地交界处的莱芜境内。


    自古莱芜多山,是一个小小的山城。


    家乡一带却是土地肥沃的大平原,而且是地灵人杰,史上有名的大汶河,一路向西横穿家乡南侧蜿蜒而过;且北面二十里地以外是泰山一脉相承的香山,西面不足百里翘首可见的便是驰名中外的泰山,孔老夫子的故居曲阜正与家乡比邻。


    一直以来,家乡就是在名山大川的哺育中,在华夏文明的孕育中,在历史文化层里慢慢成长起来的。


    家乡的历史文化值得骄傲,屈指可数:看春秋战国时期的长勺之战就发生在莱芜境内的北部苗山一代,还有曲阜的灵秀泰山的隽永,更是家乡祖祖辈辈人的骄傲和自豪,因此走在路上人人都腰杆倍直格外有精气神。


     家乡在地域文化上有不可夺得的优势,家乡的集市文化又是大风景里的小点缀,让人喜爱和留恋,平常就算是没的买空手而归,也愿意到集市上走一走转一转,溜达几圈看看货物琳琅满目闻闻瓜果飘香,也就心满意足了,而在家乡赶年集更是让人神往的时刻。


      家乡因是开阔的大平原,故而村落密集,人口众多,买卖铺户商旅往来十分繁荣昌盛,为当地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记得儿时,各个村子里都有供销社,货架上摆满:针头线脑,烟酒糖茶油盐酱醋以及布匹布料等等,可是每一次跟着母亲去买东西,总是手里捏着村里发的粮票布票排队等上好一阵子,好容易等到了却总是没货了,只好空着手回家,天天跑去几趟也买不到急需的物品,只好等到水北集的时候再买。


    水北在家乡的南边,少偏西一点,大约五里地,也是离家最近的乡村集市。


    而且,集市上的货物可以不用布票粮票,也不用排队等,简单又省事。


   水北集在当时是很有名的老街店,西邻埠村梭村一带东接太平街寨里,南邻汶河河口往北是六个埠王槐山区,地理位置上是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名气人脉都占足了优势。


    赶水北集的时间是每月初五开始,然后每隔五天一次,很方便;当然,家里父母也不是每个集都要去的,总是在有要紧的东西急着用才会去赶集;这种情况下,一般也不会带上孩子,因为那年月,家家生活拮据,可是谁家孩子不嘴馋,到了集上要这要那的,父母没钱买,很丢脸面,让人尴尬又心烦,所以父母带上孩子赶集等于是带了个累赘。


    这样一来,平常小孩子是没多少机会去赶水北集,但是在接近年关家里人买年货的时候就不同了,在记忆里跟着父母坐在独轮车上赶年集买年货,那可是童年时候一件快乐的事情。


    每年,阴历的十一月底腊月之初,母亲就开始提前把年猪卖了,然后积攒着钱准备买年货,进了腊月就开始忙碌,从初五初十……一直到大年三十的上午,母亲也会去水北集上卖一只自家喂养的老母鸡,然后再买了鞭炮对联回家,那时集市上明明啥都有,可是年货好像总是有买不全,可是母亲每次赶集买回家的又不多,其实天知道,母亲手里的钱实在少的可怜,一只老母鸡能卖多少钱啊!何况卖鸡的人家有的是呢!


     幸好在这之前母亲早就卖了自家的大麻棉花白菜萝卜等一些产品,然后把钱积攒着准备过年时候买年货,当然包括一家人的新年衣服。


    那时,我热衷于赶年集,无非是想早点选上一块好看的花布,然后找裁缝给做新年衣服罢了,否则不是买不到称心的布料,就是裁缝忙的不接活了,新年衣服常常是母亲一针一线缝制的,那时做新衣服的人实在太多,裁缝接的布料堆积如山,一般小孩的衣服没什么讲究都是自家大人缝制的,再说母亲的针线活好着呢!邻居们也有找母亲帮忙做衣服的,不管多么忙碌,母亲从没有拒绝过人家。


     只要新年衣服选好了,我才能安心跟着母亲在集市上逛,看集上的人:来来回回,走走停停,拥挤不堪,买这买那讨价还价声,卖货人的吆喝声南腔北调此起彼伏,又感觉悦耳动听,让集市更有意境;这边瓜果飘香,那边卖年猪的,还有鸡呀鹅呀扑腾的尘土飞扬,至于那些猪肉大鱼新鲜的蔬菜,挂着的摆着的,多而不乱,腥而不杂,错落有致,层次分明;总之,新年的集市上各种货物都齐全,挑着的担着的推着的摆放着的,都来自四面八方的村子,看的人眼花缭乱,噪杂得叫卖声吆喝声掺杂着问价的还价的等各种声音,混在一起,携着是十里八乡人的方言土语,像空中飘落的雪花,不染一点尘埃,让人忘记了寒气逼人,忍不住伸手去接,雪花飘飘,语言层层,洁白无瑕,浑厚浓郁,令人难忘。


     卖年画卖话本的地摊上人头攒动,是孩子最喜欢的去处,当然很少有买的,但是挤进去转转看看总可以的。


     当时,若看到有人买到了年画,高高举着拿在手里,不知道心里有多羡慕呢!


     什么时候家里有“多余”的钱了,可以自己做主挑选一张年画或者话本,那该多好啊!


   儿时在家乡跟着母亲赶年集,在记忆里即是赏心悦目,又总有小小缺憾。


    在集市上每看到那些十里八乡聚拢来的人,肩挑背扛或用车推来一年的收获,散发着辛勤的汗水,跟着新年的希望,把生活中所有酸的咸的苦的辣的甜的味道都一股脑儿的,跟着匆匆脚步赶到年集上团结聚合,又一点点在集市上的角角落落里慢慢铺展开来时,心里默默祝愿他们最后换成一叠叠的钞票露出舒心的笑容。


    赶年集的人不管你要买什么,不会有主动排队的,大都是凭着力气往人堆里面挤,力气小的好容易有机会买货了,又被挤走了,只好又转回来,在付钱的时候被挤出三米开外那是常有的事,小孩子常常被挤掉了鞋子,踢着鞋走出很远才能穿上,或者整个人被腾空挤起走出一段路才着地,这样挤来挤去的,走了一波又一波,持续很久也不见人少,真是又好气又好笑,那时人们不会为年集上的拥挤吵架的,每拥挤一回反而都一阵阵哄笑不止,拥挤在兴头上还有喊号子的!


     其实,儿时家乡的冬天特别冷,寒风凛冽刺骨,大雪纷飞;入了冬就下雪,进了腊月更是大雪飘飘一场接一场,不厌其烦地下雪,融化的慢,小孩的手被脚趾常常冷的生了冻疮,踩着积雪踏着冰水赶年集也是常有的事情,所以如果只是逛着玩,就晚一点去,再说过年的东西总是备不全,总是买不完的,赶集的人散去的时间能持续到下午三点左右。


      2000年前后,在国家大力提倡发展市场营销的号召下,人们不再局限于单一的市场经济,一些交通便利的村庄也各自设立了集市,立集市的时候村里请了戏班子要唱大戏,一来为了招惹附近的村民去看戏,更重要的是在做广告,招呼大家以后多多去赶集,集市有了竞争力,各个村集市的货物商品变得更加丰富灵活多样。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村里房屋不断重建街道加宽,集市上更是交通便利,道路宽广。


    家乡赶集的人大车小辆进进出出,货物应有尽有摆满街道两旁,十分热闹;进入腊月赶年集的时候,烟花炮竹福字对联也都早早摆上货摊,在熙来攘往的人群里散发着浓浓的年味。


     随着家乡交通便利,经济发达,近几年各大超市商场走进了乡镇农村,平时逛逛超市,人们随时就能买到各种所需的物品,天天像赶集天天有集赶;网络通讯设备也早已覆盖乡村,年轻人则是网上购物,快递服务送到家,买啥都不用出门,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有事出门也是轻轻松松:有轿车公共汽车,还有出租车随叫随到,至于摩托车电动车更不用说了,赶集逛商店田间劳动有专用的私家车货车农用车,独轮车早改成了简单的小推车,也在退出人们的视线。


    网络盛行的今天,家乡集市受到了很大影响,差不多就是乡村人家农产品的大晒场,赶集的人少,散的还快。


      有些时候,现在的年集还不如平常集市上人多!冷冷清清,零星有几家卖菜的卖水果的卖对联的,没有拥挤,没有此起彼伏的吆喝叫卖,没有年画和小人书,更没有儿时那样在寒冷的冬天拥挤出来的浓浓的年的味道。


       而且,现在的人什么事都讲究超前,好多人过年请客吃饭干脆去酒店,这样就可以不用繁琐准备那些年货了。


       家乡的年集,曾经热热闹闹声势浩荡气派的场景一去不返了,它曾经是一朵盛开在大地上迎接新年快乐的花,如今开始渐渐凋零。


      家乡老了吗?家乡的集市也老了吗?


      不会的,家乡的集市,就像一个表里如一的人,走过一段表里如一的岁月,以后的日子不知会以怎样的形式存在,或者干脆消失在家乡的年轮里,被岁月尘封被永久遗忘,也未可知;就像网购盛行的今天,习惯了微信支付宝二维码付款的人们,如果有一天忘记了货币曾经的样子,来个无论魏晋,更不知有汉,也不稀奇吧。


    家乡的年集,曾经的繁华热闹会苏醒在一代人的记忆深处,在家乡的年轮里,犹如一坛老酒,不断发酵,时间越久越是芳香醇厚,清香溢远。


   至于,现在的商场超市网购快递微商等等,也许正是家乡的集市破茧后的重生吧?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