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邓松云的头像

邓松云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5/20
分享

山水词

《山水词》文/邓松云



       清秋。那曾经多么绚烂的娇美的花朵早已随风远逝。一支音乐响起来,呜咽着,似山中淙淙流水,又似伊人在水湄吟哦。一一在山水之间,或曰天地之间,我愿独自一人,舐舔着心中涌起的孤独与悲鸣。

         对于山,那一笔两笔或者数笔就勾勒出来的一种抽象的黛色符号;不知道——我是喜是爱。古人曾说,仁者爱山,智者爱水;但我想不明白我们的古人说这番话的逻辑支持点基于何是?是经验之谈?是碎片式的灵光乍泄之偶悟或顿悟?是不是凡智者是不爱山的;相反,仁者是不爱水的?何谓仁?又何谓智?谁定的标准?那即爱山又爱水又怎么界定?不爱山又不爱水又是怎样去标榜?我觉得人是复杂的高级动物,可在彼,可在此,亦可在此在彼,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亦你中无我,我中无你,纵横交错,模棱两可,其实又泾渭分明,黑白对峙。

         而真正的山又岂是那几笔勾勒与皴染所道尽?在古代、及当今一些国家级森林保护区的山中居有百兽之王的大虫,有各类冰冷的蛇,有蛮横无情的野猪,……。它们或身上藏有剧毒,或凶猛常异,因而对人构成巨大的威胁。而传说中,山里是有鬼的,叫山鬼,魑魅魍魉其中之一。人怕鬼,而鬼更怕人,真是乌乎哀哉,南无阿弥陀佛也!       

        山中有妖,有仙,看一部《西游记》莫不是于山中演义,孙行者也是陆上称雄,于水底则不及二师兄与沙僧。可见,山中埋藏着未知的危险,人最惧者谓未知,未知底细,未知所以然;若有知,则早作防备,是谓防患于未然也。

         然而山中必竟是充满美的。         

          独自一人,独坐于山,看清秋风起,山中由绿统天下,次第变得斑斓起来,世界非得如此颜色方称世界,若由一色一统,则滞板不前,单调乏味,置身其间,若活人身困棺材里,社稷家国莫不如是,虽生而犹死,哪里寻得人的进步,国家的进步,民族的进步?乌呼!

        以石为壶,以泉为茗,山中独饮,再烧一枝烟,看烟雾缭绕,蝴蝶翩翩起舞于前,轻缓的音乐在叶片上旋转,月色在花枝上弹跳,词语汩汩于青石,临渊垂钓,愿者上钩,美人在梦里抚琴,所爱之人隔着数重崖谷……

        人活着,充满淡淡的哀愁;自成圆心,却胜诗与远方。

        是故,人皆知山中充满如此那般的危险,却还是愿意往山中跑,山中风月功不可没。若人真是如达尔文所言,是由低级动物向高级动物演化而来;那么,人亲近自然重返自然,是不是可以说返乡?战乱之时,人为了避难逃进山中;暴政之朝,人为了躲避苛捐逃进山中,以致于有个专门用词曰避秦;以致于陶活生生生出个世外桃源来。山以它的幽深与雄峻阻挡一些人的同时又保护了另外一些人。洗耳的许由躲进山中就不是为了躲避灾难,他是要避开俗世,去山中(方外之世)寻求大自在大快活,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追求自由,一一灵魂的自由,肉体的自由。在古代则说,隐。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村。而真正隐于山中之人如许由者,不为稼穑,不为仕途,只为追求真理(道或理),这是真隐。后来,有人学许由跑去山中假隐,其目的则是为了入世一一恨不得如诸葛孔明能遇上一个三顾茅庐的明公。但陶渊明是真懂许由的。陶进山前是小吏,在官场上不会阿谀奉承,不会弄虚作假,不会昧着良心做事,只好拍拍屁股走人。“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杂尘,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真是澹泊明志,直抒胸臆;不是一味高蹈,尚留人间烟火。陶先是想入世有番作为,以慰平生抱负;然则,官场中人几近与其个性、认知相牴牾,遂拂袖而去。而其诗中一个“久”字一个“复”字却道尽了人世的况味。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境界莫不是一个“隐”字,而当然,它还得以士阶层追求的道德(互为表里,道是德的精神攀高,德是道的外在表现形式,比如许由,为避做官而逃进山中这一行为就是德的外在表达,而他的个人精神追求就是道的内在张力)为底里。佛家讲的出世与入世,与隐与不隐有相近处,也讲个人修为,佛家讲戒律,士人讲操守。道德的外在表现,有音,有色;大言稀声,用古琴最能传递,所谓操琴;色的表现形式当推中国写意画了。故,道是一种力,像春风一样它催生了繁花般的艺术世界;道是君,形形色色的艺术表现形式是臣。艺术折射出现实世界,而现实世界的标准答案锁在道的密柜里,开启密柜的钥匙(密码)就是作为道德意义上的人所寻求的目标。这把钥匙(密码)就遗失在山中。这就是中国文化与山的关系。

         山水相连。山和水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亲骨肉。一片浩淼之水,若无山的倚靠,则像野孩子少去大人的牵住,会野蛮泛滥,铸成大错;连绵不绝的山少了水的滋润与缠绵,山的雄奇与刚强则缺失了柔软韵味而变得芒刺在身、粗糙不堪。涧是山流出的泪水,泪向下流,遇悬崖扑成瀑布,遇坑成潭,晶莹剔透,堆雪涌玉,琉璃绵延。涧水之畔,青草披露,竹树依次罗列,或有山花烂漫其间,或有古藤爬攀其中。偶望天成一线,白云若驹一跃而过。最喜谷底坡上,那成片成片的蒹葭,若仙女嬉戏,伏仰之间,一片娇羞之美。诗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山涧之水无清浊之分,濯缨濯足由我情性。最喜赤脚扎入涧水中,遂觉清凉一片沁入心脾,精气神为之一振。是在初秋,树木犹绿,其时山风拂面清爽宜人,一洗疲惫。

        我又觉得这水是哇哇哭闹的孩子,奔跑入江海;江海是其母。老子在《五干言》里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其善下,是对故亲的执念,所以斩荆劈棘,遇山过山,遇坎过坎,遇崖跳崖,一心只为回到母亲身边。

       我又觉得这山是海的突起;这海是山的卧陷。他们互为彼此,在此曰山;在彼曰海,看那波涛汹涌莫不是山峰连绵。他们一弱一刚,黑山白水,互为佐助。他们一呼一应,势成合谐,宋代周敦颐的太极图不是恰如其分诠释了这山水之间的关系?地球存蓄着约70%的水,而山的面积肯定少于30%。水展开自己,永作怀抱姿态;山则约束自己,将自己的体能尽可能收束,实在没办法了,才往上拔高自己,少占地球面积。山,沉默少语,若谦谦君子。水,性情不定,温柔时风平浪静,暴怒时狂涛骇浪试欲比山高。故,水是女子,有淑女持镜自照的风华;又有悍妇骂街的泼洒。登山时可从容以对,在水畅游就须搏击,否则将溺毙其中。难道,古人说的仁者爱山,智者爱水是于此中悟出的道理?

         清秋时节,览某山之胜,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终是山。当是随彼时的心情而已。对我而言,说进山不如说是逃进山里,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鲁迅语)——实际上哪能斩断山外与己丝丝相扣的沉闷与悲苦。


      初稿于2020年9月17日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