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华的头像

张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7/15
分享

红糖包子节

邯郸 张华

打完场,带上糖包子去看娘。这是我老家的一句谚语。

炎炎夏日,麦浪滚滚之际,便是最繁忙最劳累的收麦季节了。按照老家的传统习俗,麦子颗粒归仓之后,出嫁的闺女不论年纪大小,都要蒸制糖包,满载着对娘家的思念与牵挂,踏上回娘家的归途。也是对自己收麦子劳累的犒劳,也是对娘家的思念和尊敬。

然而,即便是在这样充满劳累与汗水的季节里,人们依然不忘传承着那些深植于心的温馨而美好的习俗。当金黄的麦田被辛勤的双手收割殆尽,打麦场也被整理得井井有条,一片宁静与和谐之中,便迎来了一个特别的日子——闺女们蒸糖包回娘家的日子。

母亲早早地起床,开始为制作糖包做准备。她去街上的小卖铺精心挑选着红糖,以确保糖包的口感和品质。她熟练地揉面、擀皮、包馅,每一个动作都显得那么自然和流畅。经过几个小时的辛勤努力,一个个白嫩嫩、胖乎乎的糖包终于出炉了。

我至今仍能清晰忆起那个夏日的午后,阳光金黄灿烂,犹如被筛子细细筛过一般,洒落在乡间的每一寸土地上。那时,母亲正在厨房里忙碌着,她的双手在面团上灵活地舞动。她手中捏着面团,,眼前那一盆红糖和少许面粉混合成的馅料,则是她创作的灵感之源。

在母亲的手中,糖包的形状千变万化,有时是精巧的三角形;有时是圆润的馍馍状。而有时,母亲又会将面团巧妙地摊成薄饼,我们亲切地称之为糖饼。在糖饼的面皮上,母亲还会用做针线活的顶针,按压出各种美丽的图案,那些图案或是花朵,或是蝴蝶,都显得栩栩如生,让人看了心生欢喜。

收割麦子的季节,也是乡村生活中最为繁忙也最为劳累的时段。炎炎烈日下,人们挥汗如雨,手持镰刀,将一片片金黄的麦田收割完毕。随后,再用驴车将沉重的麦个子拉到集体的打麦场上。接着,便是按照顺序,一家家地用石磙将麦子碾碎,分离出麦粒。这个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细心,因为稍有不慎,就可能影响到一年的收成。

而晒好的麦子,在交完公粮后,才算真正颗粒归仓。人们会将麦子存放在干燥通风的仓库里,以备日后食用或出售。这样的忙碌往往要持续整整一个月,而人们还需时刻提防着突如其来的降雨或连阴天,因为一旦天气不佳,那些辛勤劳动的成果就可能付诸东流。然而,尽管劳累,但人们的脸上总是洋溢着满足和喜悦的笑容,因为他们知道,这一切的付出都是为了那个丰收的季节,为了那个能够让他们心中充满希望的未来。

这一天,整个村庄仿佛被喜庆的氛围所笼罩,空气中弥漫着欢声笑语和糖包的香甜气息。家家户户的窗户都透出温暖的灯光,映照出一家人团聚的欢乐场景。

母亲将糖包晾凉后,小心翼翼地放进一个精致的竹篮子里。她用一块喜庆的红包袱将它们包裹起来,仿佛是在为它们穿上了一件华丽的礼服。接着,母亲用绳子将竹篮子捆在自行车的后架子上,我则兴奋地坐在自行车的横梁上,准备和母亲一起踏上回姥娘家的旅程。

一路上,阳光洒在我们的身上,暖洋洋的,让人感到无比舒适。微风拂过脸庞,带来阵阵清凉,仿佛在为我们拂去一路的疲惫。母亲偶尔会和路过的邻居打招呼,我也好奇地张望着沿途的风景,一切都是那么美好和宁静。

当我们抵达姥娘家时,外婆早已在村口的石碾子旁站立着,她满脸笑容地注目着我们,等候多时了。她迫不及待地接过母亲手中的竹篮子,小心翼翼地打开红包袱,一股浓郁的糖包香味扑鼻而来。我们围坐在一起,品尝着美味的糖包,甜而不腻,香而不浓,让人回味无穷。我们分享着彼此的近况和趣事,笑声和谈话声此起彼伏,充满了温馨和幸福。

这一刻,所有的疲惫都烟消云散,只剩下满满的幸福和温暖。我们感受到了家的温馨和亲情的力量,也体验到了传统美食带给我们的无尽美好。

在姥娘家,妈妈与亲人围坐在一起,分享着这些美味的糖包。每一个糖包都承载着母亲对娘家人的关爱与牵挂,也传递着乡村生活的温馨与美好。那些日子虽然已经过去很久,但那份甜蜜的记忆却永远留在了我的心中。

我已经多年都没有吃过红糖包子了,在我的记忆中小时候吃的红糖是那种像红专块一样大的一块一块的红糖,妈妈做包子时要先拿刀像削铅笔似的把红糖削成屑,再放两勺面粉一拌就成红糖馅了,尽管那馅只有红糖和面粉,不像现在做的陷还要放很多配料,但蒸出来的包子确软软的,咬一口那浓浓的糖汁就粘在嘴角上,再用舌头一舔那感觉真是难以让人释怀。

改革开放以后,物质丰富了,市场上什么都有卖的,那种土土的食物几乎被人遗忘了,但是在我的脑海里始终有那抹不去的记忆中的味道——红糖包子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