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是我国的佛教名山。母亲信佛,朝拜了多年的峨眉山。那时我们还在读书,每次回来,母亲就讲述自己的峨眉之旅,给我们勾勒出一座神秘莫测的巍峨高山。参加工作后,为了陪同母亲去朝拜,我去了三次峨眉山。
第一次是2012年的夏天。在去峨眉山的路上,我一直在勾画心中的峨眉山形象。难道这名山宝刹像一道眉毛?后来看了峨眉山的宣传图册,证实了我的想法。《峨眉郡志》云:“云鬘凝翠,鬒黛遥妆,真如螓首蛾眉,细而长,美而艳也,故名峨眉山。”
我们来到迎宾广场,首先映入我们眼帘的是“秀甲天下”山石瀑布墙。四周绿树成荫,瀑布飞流而下,似玉帘悬挂,似翡翠明珠。溅玉飞花,白浪奔腾,水气扑面而来。在红色的石壁上,镌刻着14个金色的大字:“普贤者,佛之长子;峨眉者,山之领袖。”
翌日清晨,天刚破晓,我们就从报国寺出发去金顶。路上的风景让我们心情格外舒畅。在蜿蜒盘旋的盘山公路上,我把目光投向窗外,看到窗外的景色不断地变化。飞瀑流泉,怪石峡谷,古碑木桥,亭阁庙宇。素色锦缎般的流岚缠绕在山峰的腰间,山谷里浮着薄纱般的雾霭。一路上狭长的山谷生长着茂盛的植物,涧边幽草摇曳,林间绿树参天,奇花布径,佳木丛生。苍楠,翠柏,古榕,香樟,银杏,珙桐,据说全山有五千多种植物,我们仿佛值身于一个浩瀚的植物王国里面。
儿子第一次出远门,很兴奋,一路上都目不转睛注视着车窗外。山径迂回曲折,幽谷深深,石壁如削,怪石峥嵘。两崖险绝斜插云空,凌空仰望,峭壁浓阴,千藤万蔓,悬挂于壁。青山绿水,芳草古木,翠色欲流。浅绿,翠绿、青绿、墨绿,那不同层次的绿几乎覆盖了整座山脉。潮湿的空气混着草木之香,潺潺流水在低垂的芳木下汩汩流淌。车子在蜿蜒盘旋的公路上缓缓行驶,周围静谧而雅致,我对曲径通幽有了更深的体会。
峨眉山海拔3099米,地势陡峭,风景秀丽,素有“峨眉天下秀”之称。青峰翠峦环抱,林深谷幽,古木参天,流水潺潺。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湖如碧玉嵌入其中,翠色含烟,轻风徐徐,丝丝水气荡涤凡尘。怪不得李白畅游峨眉后,大发感慨:“蜀国多仙山 峨眉邈难匹!”文人墨客寄情山水,岂不逍遥自在?
我们乘车来到雷洞坪,天空飘起了濛濛小雨。气温降低了,晓雨霏霏,寒气袭来,儿子冻得瑟瑟发抖。据说山顶和山脚的温差达到十几度,难怪乎此山有“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说法。我们租了厚厚的大衣,开始步行在曲折迂回的游山道上。雨悄然停止,白雾还在飘散。山间有一段长亭,雨后的石阶略带湿滑,起伏延伸。晨光下的植被含翠欲滴,飘散的晨雾让潮湿的山谷更显深邃。行在石径之上,身边是一道深深的沟壑,崖上长着青藤绿树,翠崖生烟,清凉之气扑面而来。在峨眉山,我算是真正体会到了“山行本无雨,空翠湿人衣。”
我们走过长亭,在长亭尽头,看见许多猴子坐在路边的木栏上。有的母猴抱着小猴子喂奶,有的在树上爬来爬去,有的闲坐在木桩上抓耳挠腮,有的爬到游人的背包上找食物。儿子提着峨眉神剑,提心吊胆地走着。突然,一只小猴子走到我儿子的身边,抢过他手中的水壶,儿子胆怯,连忙躲到我身后。小猴子抱着水壶用两只前爪开始拨弄壶嘴,折腾半天没打开,它放下水壶,回头跳到一米多高到木栏上,左顾右盼望着行人。
我们虚惊一场,告别了顽皮可爱的小猴子,来到了坐缆车的地方,乘缆车到峨眉山金顶。缆车徐徐上升,我望向外面,恍惚不知身在何处,有腾云驾雾的感觉。俯视山峦,只见悬崖万丈,缥缈的云雾笼罩着天地。
我们沿朝拜大道拾级而上,两边是一尊尊巨大的白象,披着金黄鞍背、驮着金黄法轮,向上排列而去,气象不凡,白象在雾岚中若隐若现。朝拜大道顶端,修心台正中,矗立着世界上最高的金佛——四面十方普贤金像。普贤端坐于莲花座和白象上。青灰色的庙宇在流动的云雾中显现出朦胧的剪影。这里游人如织,看来确实是香火鼎盛之地。儿子穿着红色的厚大衣,挥舞着峨眉神剑一个潇洒的亮剑,吵着要我拍照留影。
第三次登峨眉金顶的那天,天气非常晴朗,峨眉山揭去了往日朦胧的面纱。温暖的阳光洒在青灰色的庙宇上,金光宝刹,香烟袅袅。普贤金像在阳光下金光闪闪,十分引人注目。极目远眺,碧空如洗,云归山岫。层层叠叠的云朵似白浪翻滚。连绵旖旎的群山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展现峰姿,像一朵朵盛开的莲花在云雾中露出了尖尖的莲蓬。
母亲去殿内上香拜佛,出来和朝圣的人一起唱诵着佛歌绕寺而行,导游说此为“绕佛三匝”。我们看见一个身着姜黄色长袍的居士从朝拜大道开始,全身匍匐在地,用身子丈量脚下的距离,一步三叩首,一直跪拜到大殿前,又绕寺三圈双手合十磕长头,十分虔诚而庄重。
我们来到金刚嘴登高远眺,白色的云雾在千山万壑间冉冉升腾。翠峰迎旭日,丹崖生紫烟,云蒸霞蔚,蔚为壮观。站在金顶,仰望苍穹,俯瞰人间,万里山河尽收眼里,那景象不愧是“雪涛眉下涌,云海望中收”!
我们立于金顶之巅,看万里云海,浪涌天地;听梵音袅袅,飘逸空灵。
峨眉之行回来,我附庸风雅写了一首诗:
“山空冷幽泉,翠深湿衣衫。
云枕半岭雪,鸟鸣一林烟。
蝶栖青石侧,月眠水云间。
人间蓬莱境,蜀中峨眉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