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张菊秀-张菊群的头像

张菊秀-张菊群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10/13
分享

崂山揽胜

有一座山,屹立在黄海之滨,面朝大海。它,就是山东青岛的崂山。

2007年8月,我们一行人组团来山东看大海,也终于如愿以偿见到了海上第一名山——崂山。

沿着海边的山间公路,一直走近崂山,这里的山,这里的水,浑然一体,全是碧蓝色的。“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诗韵就在我眼前,视线中只有碧蓝色,就像走进了一幅以碧蓝色为主调的画卷中。

到了崂山脚下,我们买好了门票,开始登山。沿着入山小道前行,远远地看见了崂山主峰。放眼望去,崇山峻岭,山上怪石嶙峋,让人觉得奇险无比。当我们走到半山之时,眼前却出现了另一番景致,山上树木遮天敞日。那一株株笔直挺拔的云杉,就像一柄柄直指天穹的长剑,傲立在山峦之中,让陪伴其旁的松柏都相形见绌,显得小巧玲珑多了。

站在松林里,一种恬静惬意悄然而生,这里万籁俱寂,流淌着古韵,万般禅意,镌刻在眉间心上。深吸一口林中新鲜的空气,如饮琼浆玉液,顿觉神清气爽。裹挟着各种草叶之香的微风吹拂在脸上,让人如梦如幻。一阵疾风袭来,听林中松涛之声,如万马奔腾;看山间千树摇曳,又似旌旗猎猎,迎风招展。松壑林风的崂山,犹如一幅隽永的山水古画。

阳光顺着山间遮天蔽日的浓荫撒下斑驳细碎的日影。在蜿蜒盘旋的山道上,有颇多农人售卖黄瓜。卖主露出期盼的目光,向我们兜售,说这翠如碧玉的崂山黄瓜解渴生津。咱们四川可多着呢,我对这种蔬菜见惯不惊,只管欣赏途中的美景。

我们漫步在崂山的青石板小径上。一边是碧波连天,惊涛拍岸;另一边是奇石怪岩,险峻无比。难怪唐代诗人李白游历崂山,吟咏出"我昔东海上,崂山支紫霞"的妙句。

路边的山涧顺着崎岖不平的岩石流去,汇入了小溪。连绵旖旎的山脉似波浪起伏;细流涓涓,叮咚作响,声似乐曲。山上裸露的巨石侧立千仞,光秃秃的,露出大山的筋骨。一棵棵松树破石而出,展绿叠翠,挺立在山石云雾之间。

我仰望山峰,无数巨大的怪石重重叠叠地嵌进翻腾的大海,插上飞奔的云层。白色的巨石峥嵘嶙峋,秀拔万状:有的峭壁如削,悬崖似盖;有的突兀峭立,剑指云霄;有的如天外来客,悬空而卧;有的如手掌挥太极,指向苍穹。

峰上有峰,谷下有谷,乱石穿空,奇形怪状的危岩险石无处不有。我总担心那么大的石块滚落下来。再看那山上一块块裸露的石头,我暗自思忖:它们千姿百态的形状是怎么形成的?是变幻莫测的神仙,还是呼风唤雨的老天爷?当然都不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真是了不起!

“我们南部嘉陵江边广场上,那块镇江大石头该不会是这里运回来的吧?”我好奇地说。

“这些石头生了根,盘古都搬不动哦。”朋友笑道。

进入崂山,才知道崂山是一座道观。这道观,就是蒲松龄笔下的太清宫。太清宫有三座主殿,即三官殿,三皇殿,三清殿。同行一位年青人一时兴起,找殿外一位道士看相。那身着黑色道袍的道士一副仙风道骨的样子,他轻捋胡须,微闭双眼,开始摸骨算命。

三官殿外,一株山茶,六百余年了,相传此树乃明代张三丰渡海从长门岩岛移植于此。隆冬时节,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而此树剪雪裁冰,凌霜斗寒,花瓣鲜红欲滴,花心嫩黄骄人,花期竟然长达半年之久。蒲松龄在山中小住,见此情景欣然写下了《香玉》,开篇叙述:“劳山下清宫,耐冬高二丈,大数十围。”接着介绍红衣花神绛雪,为古树耐冬幻化人形。耐冬是山东人对山茶的称呼。蒲松龄曾随从乡贤高珩等人同游崂山,写下《崂山观海市作歌》、《崂山道士》等篇章,为崂山增添了瑰丽的文化色彩。

崂山紧临黄海,绵延数百平方公里,主峰海拔1130多米,是名符其实的近海名山。这里怪石嶙峋,树木遮天,深谷幽涧,清泉流瀑。满山遍谷的林海,一片郁郁葱葱。青山,碧海,蓝天相接相映,浑然一体;松风,波涌,云涛相应相和。幽谷中奇花馥布,芳草摇曳;翠峰上绿树高矗,云卷云舒,使人恍入仙境。

崂山不仅是全国临海第一高山,同时也是著名的道教圣地。其巨石巍峨,剑峰峭拔,既雄旷奇倔,又绮丽俊美,而山海相连,山光海色,正是崂山风景的特色。当地古语亦有“泰山虽云高、不如东海崂”的说法。传说秦始皇和汉武帝都曾到过此山求仙祈寿,可见其名远矣。

登上崂山,望黄海之滨,白云千载,紫气东来。大江东去,谱写多少历史名人的传奇,他们逐浪而来,隐居崂山,淡泊明志,颐养身性。我们读着古人留下的词赋诗篇,感悟着人生的真谛:生命当如高山,壁立千仞;胸怀当如长河,容纳百川!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