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海平的头像

海平

网站用户

小说
202309/01
分享

我的教授学生

南非的华文报纸上,刊登了一则英文启事。仔细看过之后,明白了其中的意思,有人想找一位家庭教师,学习中文口语。自觉着曾在国内任教近十年,开过现当代文学等课程,应该能胜任这点教学任务。国外谋生不易,再打上一份工,就能多赚一份工资帮补家用。仔细想了想,终于拿起电话,拨通了那则启事上留下的电话号码。

电话被接听了,我们之间开始说话。我的英语水平不高,只能在电话里和对方做简单的交流。接电话的是位女士,她简单地听了我的自我介绍,就表示对我的程度还算认可,并且约定第二天到她家里去,具体情况当面谈。临放下电话,那位女士半开玩笑地加了一句:

“尊敬的先生,你已经是第七位应聘这个工作的人了,但愿你能超过前面的六个,得到这份工作。”

话说得有点居高临下,让人心稍生芥蒂。但是,想到那些个白人,似乎天生都有点优越感。到了实际交往中,倒还实在,也就没太往心里去。

雇主女士居住在约翰内斯堡的东门里,我家在北门外,驾车赶到她那里,要穿过半个城市。这是一座普通的沿街宅院,绿瓦白墙的房子外面,围着黑色的铁栅栏。按门铃的时候,并没有通常当地居民家养的大狗窜过来,“汪汪”大叫着逞威风。倒是见一个盆大的乌龟,背甲上画了些夸张的色彩和凌乱的字母,慢吞吞地爬到近处,从龟壳里伸出脑袋,瞪起一侧的小圆眼睛,审视不速之客。

女主人出迎,微笑着说客气话儿,很自然地把我让进屋里。

一进门就闻到了上好咖啡那独特的香味儿,在洁净宽敞的客厅里面飘来荡去。面对面地坐在大餐桌的两侧,我才有机会在相互的寒暄中,仔细地打量了对方。实际上,坐在我面前的是一位奶奶级别的女士。她灰蓝色的眼睛,看上去还温和,但高挺的鼻梁,又显得有几分高傲。皮肤白净,满面皱纹明显,还涂着唇膏。她的满头白发银丝,盘成了一种偏到一侧的发髻,显得精神利落。细看,那浓密的白发间,又隐约露出些金属般的钢蓝色,似乎隐喻着她鲜明的个性。她穿着墨绿色的长袖连衣裙,戴了一串奶白色的象牙球项链。脚下半高跟的皮鞋,踩在地上,稳当而坚实。老太太给人的印象雍容华贵,又自信干练。

我懂得,不能随便打听女士的年龄,就算她有你的奶奶年岁大,在你面前也是可以示美的女人。于是,就在自己的心里胡乱猜,这不同寻常的老太太有六十岁?还是七十岁?不曾想,女士开口,竟说中了我内心的龌龊。她直接就说:

“别猜我的年龄了。还是先说正事,如果我们双方谈得好,就签个合同,你教我中文口语,我付你工资,每堂课两百兰特,一切按章办事。”

我先是不好意思,接着无话可说。困窘中,只好学他们那个一应万变的样子,摊开手耸了耸肩。事实上,每堂课两百兰特,这报酬相当不错。我虽然心里很知足,但表面还是把一缕欣喜藏起来,依着我们的人在类似场合的习惯表现,不动声色。

我们在昨天的通话中,就互相介绍了自己的名字。我说,我叫弗兰克,她也说自己叫“喊呐”。这名字让我听着,稍有点不解,所以今天见了面,我就特意再次请教,这“喊呐”是不是准确。年长的女士听懂了我的意思,瞪着一对灰蓝色的大眼睛,笑盈盈地一字一板说:

“卧底命子绞喊呐”

说完还自有几分得意,像一个圆满完成了作业的女学霸,等着老师给与好评。听完这句话,我一时楞住了,因为根本没听懂,但是,又觉着有几分汉语的亲近。于是,我只好请求她再说一遍。“喊呐”稍微有点不耐烦,就又用力地重复了一遍“卧底命子绞喊呐”。嗨!这下子我听懂了。这还真是一句中国话,其中准确的表达,就是“我的名字叫汉娜”。要说还得感激我的祖先,他们都是前清年间,从山东的胶东半岛上逃荒到东北黑龙江的破产农民。到我爷爷那辈儿上,家里一众人等,还都说着一口地道的胶东话。这类似的语声儿在我的生命里,刻印在心。就算事隔几十年,也能勾起记忆,像母语一样,容易辨别。我不由地笑出了声儿,摇了摇头,心下抱怨那个不曾谋面的山东老乡,是他教会了这位白人女士用地道的山东话做自我介绍。像他这样认真教授汉语,怕只会给说相声的提供素材。如果都这么教,这些可怜的老外,怕是一辈子都学不会准确地说中国话了。

“汉娜!”

对了,应该是这样称呼我的雇主,重音在首位字母上,汉娜听得清楚,顺嘴答应了。聪明的她见我神态尴尬,着意咬住了字音招呼她,似乎感到了什么,显出有点惶惑不解。我不能当着老外贬斥自己的同胞,只好向汉娜解释,汉语中有很多门类,粗略着分也有六大方言。从此以后,我将教授你最鲜活最纯粹的汉语,叫普通话。

“铺筒话?”

汉娜自言自语,语调中还是有点走板儿。我接着说,你那句自我介绍名字的汉语,以后不要再说了,因为大部分中国人听不懂。如果有机会向中国人介绍自己,可以点头示意,很简单地说出自己的名字,汉娜,这就行了。汉娜听了我的话,有点惊讶地说:

“这怎么有点像我们欧洲人之间的自我介绍?”

我回答说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论起思想,整个人类在历史上,应该都不相上下。

书归正传,现在我们可以上课了。我问汉娜,你认为人生中什么最重要?汉娜一笑,眼睛里闪着几分狡黠说:

“你是说钱么?”

我摇了摇头,停了一下才说,我们中国人认为民以食为天,吃饭是民间百姓得以生存的首要问题。这可不是我们的民族没出息,大抵是我们在漫长的历史中,经历了太多饥饿的苦难。因祸得福,我们也是这个星球上,最懂得美食,最善于烹饪的民族。一个汉语的“吃”字,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动词,里面包含的文化,博大精深。

汉娜听我说到这儿,活跃起来,连连点头称是。还竖起大姆指,表示赞美中国饮食。我引导着她,让她说出有关自己知道的中国吃食。汉娜就掰着手指头一样一样地数着,有饺子、面条、豆腐、烧肉......一大堆名词,又说到滋味、鲜美、色泽.......一些有关的形容词儿。我趁着她思维活跃的热乎劲儿,就把吃、好吃、咸、淡、酸、甜,菜单、零钱、算账、找头,一直到手艺好,滋味不错......一揽子的词汇教读了几十个。汉娜认真跟读,还用笔记下来,用英语音标标注上读音,反复地练习。不过,到了最后,她还是皱了皱眉头,她认为一下子学的太多了,怕自己记不住。

我说没关系,眼看就到晌午了,我们去吃点中式午餐,找一家中国人开的餐馆,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运用这些词汇和短语。实际上,口语的词汇都是在具体环境中反复运用,才加深印象,巩固了记忆。汉娜一听我说完,高兴得很,兴冲冲收拾一下,就要出门。临走她又有点不好意思,说她不能开车,还得麻烦我,搭我的车。我说没关系,往机场方向西罗町去,没多远,也就十几分钟的路程。我们商量好,这一餐是AA制。我提醒汉娜,你不要轻易放过这难得的机会,有我在,你尽管说,尽管问。原则上来说,我们还没下课呀。

午餐很简单,但是收获满满。汉娜掏出小本子,找一切机会和厨师、堂倌、老板娘会话中文。餐馆里工作的几个中国人,脸孔都熟,来消费又受欢迎,他们见到外国老太太学习自己的语言那么认真,也都耐心地和她在语言上交流。我鼓励汉娜,你看他们都夸奖你,说你学的中文不错。汉娜很兴奋,脸都红了。临出了餐馆,汉娜竖起自己的大拇指,夸奖厨师,十分得体地说:

“滋味不错!”

一屋子的中国人都不由地哈哈大笑起来。

送汉娜回家的路上,我宣布下课。汉娜心情愉快,情不自禁地和我唠了些家常。她告诉我,自己非常喜欢猫和狗这些小动物。但是,因为患有严重的过敏性鼻炎,在家里没法养它们。试过多少次,结果都是猫狗还没养成,人倒涕泪交流,面部浮肿,还发起烧来,被送到医院里去了。所以只好养一对乌龟,今天迎接你的是位乌龟先生,他的妻子正在下蛋呢。用不了到秋天,我的院子里就会有二十多只小乌龟可地爬了。

“你是说乌龟背上的图画吗?那是我孙子多米尼克的作品,那小家伙每个星期都会给我的乌龟重新打扮一次。”

汉娜还告诉我说:

“不好意思,我不能开车的原因,是我的眼睛患有三年的青光眼病,左边这只已经看不到东西,只是还有光亮感。全靠着右边的这只,也只有二成的视力。所以,我的行动会缓慢一些,以后还得请你原谅。”

我转过头,看了一下她的双眼,从外面却一点也没看出来有什么毛病。虽说那是老年人的眼睛,但依然洁净透彻,并不像很多老年人的眼睛那样,混浊干涩,没精打采的样子。但是,我相信汉娜的话是真实的。心里不由地升起一丝怜悯,这么刚强利落的老太太,原来也藏着深深的悲哀。不知道为什么,我感觉到,这位奶奶级的学生非同一般,她的一生里一定有很多故事。

过了几天,我和汉娜约定了星期日的下午去上课,同时要求她每天都复习我们学过的内容。我半开玩笑地告诉她,老师会考试的,你要是心里没底,不妨再去中国餐馆吃一顿。

这节课我设计了购物情景会话,专门挑选了一些中国味儿很浓的词汇。像什么花椒、粉条、木耳、干豆腐,茶壶、暖瓶、折扇、竹筷子......我希望我的学生,要学就学一口地道的普通话。进入到中国人生活的环境中,也能应对自如,连那些俚语、俗语,三七疙瘩话儿都说得像回事儿。像那个加拿大留学生大山一样,字正腔圆,准确地道。

我准时到了汉娜的家,乌龟先生把自己的脑袋缩进壳里去,卧在大门里边,像一个石头做的小櫈子。小櫈子旁边却有一个金发碧眼的小男孩儿,坐在一把真正的小椅子上,手里执着画笔,在乌龟的背甲上作画。男孩信手涂鸦,但是,色彩却选得鲜艳醒目。我挥手向男孩儿致意,轻轻地和他打招呼。这个看上去有四五岁的小家伙,站起身来应答,也向我问好。但是,随即他那涂了几抹油彩的小脸儿就泛起了潮红,有点不好意思起来,然后,一转身,“蹬蹬蹬”地往屋里跑去,一边跑还一边大声地喊,“汉娜!汉娜!”

汉娜正在厨房里忘得不可开交,台子上摆着一溜苹果、牛奶、砂糖、香肠、面包屑、胡萝卜。还有天平、量筒、量杯,榨汁器、粉碎机。见到我来了,汉娜忙不迭地道歉说:

“今天情况有变,女儿昨天去博兹瓦纳办事,今天才能赶回来,临走把孙子托付在这里。上课要推迟半个钟头,不知道能不能谅解。”

得到我的肯定后,她又连连致谢。向我介绍那个小男孩儿:

“弗兰克,这是我的孙子多米尼克。”

我重复了自己的问候,向小男孩儿伸出手,多米尼克笑了,也伸出他的小手,和我握在一起。汉娜接着请求我:

“正好你赶过来了,帮我个小忙。”

然后,指着那些量器说,帮我看准这些刻度,你知道我的眼睛,说着还冲我挤了挤眼儿,回身扑到那些食物中。她把它们一样一样的排列好,然后大声地告诉我重量或是体积,牛奶二百毫升,香肠五十克,胡萝卜三十克,苹果二十克,砂糖十克。我盯准了,用天平和量杯,把这些食物计量好,递给汉娜,汉娜把这些东西归拢归拢,最后都一股脑盛到那个大粉碎机里面。再按下开关,就听“哗啦啦”几声响亮,透明的粉碎机里升起了淡粉色的糊状物。我有点明白了,这是在给她那个孙子准备午餐啊。

这边的小男孩儿多米尼克,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找到了一方围嘴,熟练地围在自己的脖子上,又搬了那个小板凳,坐在一把椅子前,等待外婆给他开饭。我相信那些糊糊里有足够的营养,但是,我也断定那东西一定口味不佳。汉娜似乎猜中了我的想法,故意拿沾了糊糊的勺子吮了一下,复习上次所学的汉语短句:

“嗯,滋味不错呢。”

多米尼克毫不在意口味如何,只是用勺子把外婆制造的营养糊吃得山呼海啸,香甜如蜜。怪不得这些老外,吃了中国的饭菜,都美得直晃脑袋,原来他们自幼吃的食物,就都是这没嗞拉味,糨子一样的东西。据说欧洲人辨别滋味的能力,还不及中国人的五分之一。看来,还是当中国人好。哎?要不就先当个小老外,补足了需要的营养,长大了再当中国人,尽享美食,这样两全其美,岂不是更妙?

汉娜侍候孙子吃完了午餐,给他擦了擦嘴,取了一颗水果糖,递给了多米尼克,嘱咐他去继续完成自己的画作,奶奶这边要上课了。我指了指那块水果糖说汉语,糖。多米尼克没在意,随口也跟着学说了一声,糖。然后听话地跑到门口,继续画他的乌龟去了。

我先跟汉娜复习了上次学过的内容,又教完了本节课的词汇和短句。然后,决定到附近一家中国人开的超市去,实地练习口语。汉娜喊来了多米尼克,张罗着给他洗手洗脸,换件衣裳。正忙着呢,听见门外有人喊“多米尼克!多米尼克!”。正换衣裳的多米尼克一听,衣裳也顾不得换了,一个蹦高,从床上跳到地上,撒腿就往外跑,一边跑嘴里还喊“妈咪!爹地!”。

屋门略响,一对夫妇进了客厅。男人身材高大,体格壮硕,差不多都得弯腰低头,才进得来客厅的门,合计怎么也有一米九几的个头。一眼见着,让我这身高一米七八的东北汉子,像看到了一棵大树。大汉梳着过耳长发,满腮的胡茬子,脸上露着善意的笑容。汉娜笑了笑,向我介绍说,这是我的女婿威利。威利微笑不断,伸出一只小盆般的大手,和我相握,嘴里说着欢迎一类的客套话。令人惊讶的是,他的嗓音低沉浑厚,却又轻柔缓慢,让人听在耳朵里,会产生轻松信赖的感觉。

大威利和我见了面,就挪步站到了一侧,显露出了身旁的妻子。他的妻子乔迪,让人一看之下,就像汉娜的相似型,那脸盘令人感觉,汉娜什么时候回到了年轻时候的样子。我说出了这个感觉,那母女俩哈哈大笑起来,搂在一起,把脸蛋再贴到一块儿:

“弗兰克,再仔细端详端详。”

小多米尼克在下面不干了,着急地拽乔迪的连衣裙,口里大喊妈妈,乔迪弯腰抱起了儿子,还是和老妈亲昵个不住。大威利展开两条粗壮的胳膊,把一家人都搂在怀里,还是善意地微笑个不住。

乔迪说:

“妈妈直劲儿夸你,说弗兰克汉语教的好,又实用又有趣,还能让人说准那些刁钻的语音。我们原来听中国人说话,就像听唱歌一样,原来你们每个字都有四个音,怪不得。”

大威利见我们说起有关中国的语言文化,也挤过来说他的感受。他说在一个叫做“经典音乐”的广播电台里,听到过一首小提琴协奏曲,凄美婉转,催人泪下,拉得好极了。他从来没想过,小提琴表现爱情,能达到如此的深度。高大的威利,揽着自己的妻子,柔情蜜意地轻声赞美着《梁祝》。一个万里之遥的老外,竟然对一首纯中国的乐曲如此倾心,此情此景,让我十分钦佩,十分感动。

大威利夫妇听说我们打算去中国超市,也一叠声地响应说:

“有弗兰克撑腰,咱们全家都去行不?我们也都对中国一些东西感到好奇,既不认识,更不懂怎么使用。这下子我们都算是你的学生,求你就带我们全家逛一次中国超市好不?”

我毫不犹豫,满口答应。

我在前面开车,拉着汉娜,威利跟在我后面拉着他们一家三口,直奔那家规模还算说得过去的超市。

路上汉娜跟我说起来女儿一家。她说:

“威利是典型的布尔人,布尔人只是历史书上记载的称呼,是农民的意思。实际上,我们在南非的现实生活中,都称他们阿菲利康人。他们的祖籍在荷兰,三四百年前,一部分荷兰移民来到了南非。可以想见,那些荷兰人在还仅有帆船的航海技术时代里,却勇敢地从南到北,整个穿越了惊涛骇浪的大西洋。在这块土地上落脚谋生,需要克服多少艰难险阻。尤其是女人,在风雨飘摇的海船上,操持家务,还要怀孕生子。你看阿菲利康人那么强壮,他们很珍惜自己的女人,都是捍卫家庭的战士。是战士没错,一百年前,英国人也来到这里,和先来了二百年的阿菲利康人产生了矛盾,双方开战。阿菲利康人没有正规军,他们只是些种地开矿的农民。但是,他们不屈不挠,誓死抵抗英军。你们中国人很熟悉的游击战,其实是阿菲利康人发明的。他们安顿好了自己的妻子儿女,转身接战英国人,对英国军营日夜骚扰,死战不退。在布尔战争期间,英国人竟然派了十万大军,在南非这块土地上与阿菲利康人交战,结果,还不能取胜。在我的记忆里,英国人在历史上,还从没有派出过如此多的大队人马,到海外作战。就算和你们开打的中英战争,也不过向远东最多派遣了三、五千人。布尔战争打到最后,是英国人私下里请求阿菲利康人签下了议和文书。他们答应给阿菲利康人的条件非常优厚,赔偿了巨额的钱财,划归了大片的领土。历史学家们说,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丰厚最伟大的投降。

有意思吧?至于威利他们的祖先,来到了南非高原的约翰内斯堡。那时候这座约翰内斯堡,还只是差不多一个村庄的大小。有阿菲利康小男孩儿,捡到一块硕大的钻石,拿在手里玩儿,被大人认了出来。从而在这儿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钻石矿,那都是布尔战争过去好多年的事了。你说上帝是不很眷顾这些阿菲利康人?

不能,他们不能算是荷兰人。先说他们讲的阿菲利康语,虽然是从荷兰语发展而来,但是,两种语言的差别,已经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大了。威利就说过,他到荷兰去过,在哪里说自己的南非荷兰话,荷兰人听不懂,而荷兰人说的现代荷兰话,他也听不懂。历史的变迁,造就了阿菲利康人。他们是南非人,是南非人的一部分。阿菲利康人,性情宽厚,身强体壮,文化深远。我知道他们的精神文化之都,在距离开普敦不远的一座小城,斯戴伦布什城,那里有一座大学,是世界上唯一用阿菲利康语授课的大学。那座著名的大学,听说还是排名世界前一百座大学之一。阿菲利康人视其为自己的文化城堡和博物馆,据说光是藏书就有几百万册。世界上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就是在这所大学的医学院里做成功的。”

我听了汉娜给我讲阿菲利康,听得入神,不觉就问到她,那您也可以讲阿菲利康语么?汉娜随口说,当然,言下露出几分得意。不仅如此,从言语中,我还看出来,她对自己女儿的婚事很满意。还有就是,汉娜和乔迪母女应该不是阿菲利康人,这一点看上去很明显。那么,汉娜她们的祖籍是哪一个国家呢?我猜不出来,又不好意思直接打问。

说话间,中国人开的超市就到了。在南非国度,每个城市里几乎都有这种中国人开的小型超市。里面大多经营蔬菜、肉类、食品,还有一些日用杂货。和那些动辄上万平方米的巨型现代化超市比起来,这里似乎更具有中国特色。因为,满商场里出售的,基本都是纯粹地道的中国商品。而我认为,对于学习汉语的老外来说,这里还足可以称之为口语训练基地。一进门就能清楚地听见,整个中国天南海北,众多省份地域的口音在这里交融沟通。有意思的是,进了中国超市的中国人,还差不多都兴奋异常,像似回到了家乡一样,敞开了嗓门,大声说大声讲。人人精神饱满,乐观敞亮,绝不似通常那样谨小慎微,总是防人三分的样子。我跟汉娜一家说:

“看看吧,仔细听听,我这就领着你们进入当代汉语的有声大辞典里去了。”

汉娜就像上次跟着我,进了中国小饭店一样,敞开了情绪,把我教给她的那些词汇、短句尽量顺嘴往外嘣。把花椒大料,放在鼻子前嗅着,问人家,是不是四川的正宗货。还把折扇顺着手腕,“唰”地一下子打开来,端详着扇面上的水墨丹青。偶尔,还恭恭敬敬的请问老板,有没有“老干妈”辣椒酱。店里的中国人,都笑微微的,好奇地盯着这位银发碧眼的白人老太太,拿着一个小本子,学说着写在上面,有限的汉语字词,简单地表达着自己的意思。

乔迪和威利两口儿,对那些中国产的碟子、碗感兴趣。虽说摆在这里的都只是老百姓通常过日子用的餐具,但是,他们俩盯住了上面的那些花纹图案仔细端详,爱不释手,互相小声地议论着。

多米尼克先是在超市的货架之间跑来跑去淘气,不大一会儿,就在插满了棒棒糖的柜台前停了下来。从中国进口来的这些糖果,都包了花花绿绿的糖纸,糖纸上面还画满了动漫的图案。并且,所有的糖果,还一律形状夸张,硕大无朋。小多米尼克看见我在他的外婆和爸爸妈妈之间忙来忙去,经过他面前的时候,伸出手一把抓住了我,做礼貌请求状。伸出他那肥胖的小手指头,指着棒棒糖冲着我大声说了一个中国字“糖!”,小家伙说得字正腔圆,意指准确,同时声情并茂地表达了强烈的心愿。我赶紧从柜台上摘下了一颗最大的水果糖,递给多米尼克,把他高兴得乐出了声儿。

虽说多米尼克并不在意,我却被小孩子在语言上的天赋,震惊得目瞪口呆。我记得自己只是在他家里随口说了一声儿那个“糖”字,没想到却让他一瞬间记忆得那么清晰,而且,用起来也很精准。他们小孩子,脑子里一定有学习语言的潜在机制。

我和汉娜说起她外孙的表现,汉娜说儿童的语言思维里,其实简单,总不外乎就那么几十上百的词句。不过,记性好倒是儿童的优势。小孩子记性好,这一点我当然有同感,因为我八岁的女儿,背起古诗来,几乎比我这个当爸爸的还厉害。乔迪听到我们的议论,显出了格外的自豪和一个妈妈通常都会有的热情。说到最后,乔迪竟正式邀请我们夫妇,在下一个星期天,带上女儿阿丹到玫瑰园,和他们家一起野餐。说是为了感谢弗兰克今天为他们全家辛苦帮忙,也为了孩子的语言学习,让他们能有个交流的机会。依着我看,乔迪邀请我们的理由,都有些牵强。给汉娜上实习课,是我份内的事,而且是付费的。至于其他有关孩子、大人的事,我只是礼貌地以诚相待,也没想那么多。乔迪和她的母亲用一种我不懂的语言嘀咕了几句,一转身的功夫,汉娜也变成了强烈邀请派,满脸笑容,热情无比地向我并通过我向我的妻子、女儿发出了邀请。汉娜还说:

“下个星期日,还算上课,只不过上得是我和小孩子一起跟着弗兰克学汉语会话,看看是老的还是小的更厉害。”

看来邀请是真诚的。女儿跟着我来到国外已经三年了,今年刚上小学一年级。她能有一个课余生活中操练英语口语的机会,当然百利无一害。妻子正在上钻石珠宝鉴定的课程,每天紧张疲惫,能在周日放松放松,练练英文也不错。略作思忖,我还是答应了她们母子的邀请。

玫瑰园正好在约翰内斯堡的北门和西门之间,我们两家距那里都不太远。我驾车穿过教会公墓那大片的松林,就看到了一个碧波荡漾的湖泊,湖北岸的漫坡上,是修剪得一马平川的绿草地,草地上纵横几道黄沙小路。湖的南岸,开放着一望无际的玫瑰。玫瑰花色不但有通常的红粉、淡黄,还有我头次见到的黑、绿。而且,这久开不败的浓艳,散发着甜丝丝的幽香,弥漫天地,沉浸人心。让来这里度闲的游人,在行走起坐间,都不知不觉放慢了行为的节奏。湖里轻荡的小船,也仿佛睡着了一般,几乎一动不动地浮在水上。这座玫瑰园,是一位英国绅士,在一百二十年前捐献给约堡市的园地,后来也不断有热心人陆续出钱出力,整理修葺,让它一直保持着最佳状态。南非气候温和,生态自然丰满,玫瑰园的一年四季,总是鸟语花香,野鸭、大雁、水鸡,在湖岸自在地栖息,甚至把蛋就生在随处可见的草蒲子上。

我们和汉娜两家都提前了十分钟到达,不约而同,透露了自家对别人的尊重。两家人都想到了一起,让我们的见面先就快乐三分。稍有遗憾的是,威利没来,他委托妻子乔迪带话儿,说自己另有生意上的事要去忙,一时脱不开身,并向我们全家致歉。

妻子和乔迪年龄相仿,不大一会儿,两个人就唠到了一块儿。妻子的英语比我好些,但两个人说话儿,还是会遇到一下就卡住了的情况。每当这时候,妻子就喊女儿阿丹,过去当小翻译帮忙。 小孩找小孩,多米尼克眼看着一个单眼皮儿的中国小姐姐,干干净净,文质彬彬的样子,就不由地感到亲近,主动上来搭讪。女儿阿丹先是嫌他太小,什么也不懂,就不愿意搭理人家。到了后来,见小家伙真诚坦率,一连串问起中文,这个怎么说,那个怎么说的样子,挺有意思,就像待小弟弟一样,和他在一起玩儿了。两个人拉着手去湖边,看嘎嘎叫着的野鸭。再赶回来,争着告诉我们鸭妈妈带着小鸭子游泳的样子。

我把孩子们叫到身边,一边动手准备野餐,一边重复手边那些饮食餐具的汉语词汇,让女儿先跟着说一遍,饭、菜、面包、饺子、炸春卷......碗、碟、勺子、筷子......多米尼克见小姐姐张嘴说中文词汇,就赶紧抢着争着也跟我学说。等到两个孩子都各说了一遍,汉娜再跟着说。这样一来,昨天学习的内容,不知不觉间,就得到了巩固,复习的课程内容也就完成了。而且,整个学习过程都热烈积极,激情澎湃。两个孩子喊着跟读的高音儿,常常引得行人侧目。每当这时候,乔迪就会转过身来,伸开双手往下压,再把一根食指竖在唇前,示意两个小家伙安静一些。两个孩子看到乔迪这个姿势,赶紧用小手捂住自己的嘴,不好意思地笑个不停。可是,临到下一个练习,两个小家伙就忘了,又扯着脖子嚷起来。

吃过了野餐,我就和汉娜、两个小孩子去玫瑰园里散步,我自然而然地说起这眼前的情景词汇,天空,草地,湖泊,玫瑰园......

就这样,我的第三节课,就那么轻松地完成了。而且,不但多了一个学生多米尼克,还多了一个助教阿丹。

汉娜告诉我,她女儿乔迪在大学里读的是珠宝设计专业,毕业以后,就和她的丈夫威利一起,在南非和南非周边的博兹瓦纳、马拉维、安哥拉、津巴布韦......等一些国家做生意。近几年来,乔迪他们都越发感觉到,来自东方,尤其是中国的资本力量越来越强。中国人正以不可小觑的步伐,坚定地迈进非洲的珠宝市场。大家都愿意接触了解从前不熟悉的中国,愿意多沟通有关中国的信息。我很平静地听汉娜叙述着,强烈地感觉到,这些老外对中国的了解,远比中国人对他们的了解来得深远精准。虽然,他们的中国话还说得磕磕绊绊,但是,他们头脑中那些思维的触觉,却很有些高阔,而且还相当敏锐。

这一天的野餐聚会,让人心满意足,感受良多。我们家和汉娜一家渐渐从我们两人一教一学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像是两家朋友,而且是那种一见如故的,互相充满信赖的朋友。和老外相处中,尽量不去打问他们的家事、身份、经历,他们都认此为隐私,轻易不会透露。但是,只要真心相处,这些老外,到了一定的“火候”,就会自然而然地,主动像你倾诉,毫无隐瞒。这一点和我们中国人相比,可是天地之差。我们中国人,尤其是我们北方人,互相接触没一个钟头呐,就家长里短地打问,爹娘祖奶奶那点事,都了解个底儿掉了。

在又一个星期天,汉娜给我打了一个电话,说是下午的汉语课可否暂停一节?她得准备一下,第二天,也就是星期一上午,要去退休前的单位,办点事。她还说,弗兰克如果有时间,就顺便帮个忙,开车陪着去一趟。还说,这次也可以算是上课,老师对学生的人生经历也应该有所了解么。我听懂了汉娜的意思,想到她的眼疾,是开不了车的。再者,别看我不问,但我也实在是对她的过去很好奇,很想多了解这个要强的老太太是怎么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于是,我答应了。

第二天,我把身边的事情安排了一下,和家里打好招呼,一大早就驱车赶到了汉娜家。一见面就看出来,今天的汉娜精神焕发,神采飞扬。她穿着一件雪白的连衣裙,外罩着暗红的长袍,银发高耸,略施淡妆。高高的鼻梁上架着一付金丝花镜,一对镶钻的精巧耳环,随着头部的转动,变换位置而熠熠闪光。我不由地为她赞叹,像一位大法官,又像一位老教授,还像一位布道者。汉娜笑了笑说,也许只能是其中之一。我以为老太太又在开什么小玩笑,也没在意,转身拉开车门,弯腰致意,半开玩笑地请汉娜登车。

汉娜对出发前行的道路十分熟稔,告诉我左转右弯,穿过了几条了临近的小街,然后,车子一下驶上了约翰内斯堡的环城公路。汉娜一直保持着好心情,眼望向车窗外无尽的风光,有点像似自言自语,又有点像朗读一篇熟悉的故事,缓缓地开口,她的话就像一条山石间的小溪,不急不缓,“哗啦哗啦”地流淌。

“弗兰克,我知道你是一位正直的,可信赖的中国人。但是,我还没告诉你,我是波兰人,出生在华沙。”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就是从德国攻击波兰开始,不到一个月,他们全面占领了波兰,那年我十岁。我的祖国多灾多难,在近千年的历史中,欧洲列强轮番征服我们,逼迫我们俯首称臣。沙俄,普鲁士、拿破仑、奥匈帝国......都曾把我的祖国糟蹋得千疮百孔,奄奄一息。夹在俄、德之间的波兰,就像一块夹心面包,谁愿意啃一口,就随便啃一口,却不在乎那个国家连声惨叫,鲜血淋淋。一直到了十八世纪末,我的祖国干脆就灭亡了。又经过了一百二十三年,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才又有了波兰。新波兰刚刚经历了二十年,希特勒说,把波兰从地图上抹去,我们就再亡国。”

汉娜的话并不张扬激烈,但透露着她对祖国和故乡的无限深情。我想,只有一个真正的爱国者,才能在万里之遥的漂泊中,还叙说着如此真挚依恋的肺腑之言。我也熟悉自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并视其为灵魂。即使浪迹天涯,我也没法成为真正的“洋人”。我几乎能从这位波兰老人的思绪中,像照镜子一样,看到自己的内心。无疑,我们同样都是思绪深沉的爱国者,尽管我从来就不喊那些爱国口号,也不做这方面的煽情渲染。我只是把这份真情,沉重地盛在心中,小心翼翼地守护着她。

我还是和汉娜唠嗑,让我的朋友把她自己今天早晨以来的好情绪保持住。我说,其实我在五年前,就曾经被一家中国南方的企业派驻过波兰,我曾经在华沙居住工作过半年多。接着,我就说起了华沙火车站,说起了车站餐厅里美味儿的牛肚汤。我还专门驾车去过克拉科夫,然后再续车程,赶到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展览馆参观。我曾被德国人的暴行震撼,也曾为那些被德国纳粹杀害的犹太人,流下了同情的泪水。汉娜听说了我这段经历,瞬间就瞪大了灰蓝色的眼睛,惊讶的不得了,就像重新认识了我一样。然后,她为得见对波兰如此熟悉的外国人,感到意外而又欣慰,苍老的脸上溢满了相见恨晚的神情。

车里接下来的唠嗑,就是一来一往的交流式了。她说到肖邦的小夜曲,我就忆起了自己在肖邦公园里聆听大师的乐曲,直到深夜不知归的旧事。我还提到了显克微支的《十字军》,提到了居里夫人,甚至提到华沙郊外一处忘记了名字的公园,但却牢牢记得公园里的一注甘冽泉水。汉娜几乎跳起来,连说太熟悉了。自己从小到大,经常不怕路远,骑了自行车去那里打水。

汉娜说,自己在二十八岁以前,就一直在华沙读书,她是一九五六年华沙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专业的硕士毕业生,嗯?那你的俄语一定好的不得了。听我这样夸奖,汉娜又嘴角上扬,隐约露出了我熟悉的那种小得意。她说,那个时代,全东欧都学俄语,我们大学里的课程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俄语教学。再说了,波兰语和俄语都属于斯拉夫语系,十分接近,学起来要比英语、德语、法语不知道容易多少。俄国人说早安,“倒不拉也,进呢”,我们说的是“进呢,打不来”,只是语序倒了过来而已。不过,我的英语一直学得认真,在大三的时候,就被学校推荐到外事活动中做初级翻译了。

汉娜说得没错,别说东欧,就连我们中国东北的中学外语教育,也是都学俄语。我自己就赶上了那波潮流,学过三年的俄语,已至后来企业外派,也让我先去俄国和东欧那些说俄语的国家去。

我们一路上唠得很热烈,不知不觉间,车子已经驶下高速公路。前方是一处山谷,山谷间就是南非城市比勒陀利亚了。在城市的边沿,山谷的右侧山脚下,有一座巨大的建筑,就像一朵大蘑菇,十分醒目地矗立在这南非行政首都的大门外。

汉娜又有点兴奋,眼睛盯着那座渐行渐近的大厦,脸上现出追怀逝去岁月的神情,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慢条斯理地告诉我:

“我在这个大学里,教了三十年书。这座巨大的建筑,就是著名的南非大学。通常人们称呼它,并不说出全名,只是称其缩写,“尤尼萨”。这是被国际科教文组织,尤其是英联邦认可的一所正规大学。它每年都在全世界招收学生,整个的教育规程和专业设置都与欧美保持一致。甚至所有考试的试卷,都由英国领事馆的文化处从英国本土用飞机押运来南非,这也是一所治学严格的学府。”

汉娜说的这些我都知道,汉娜竟然就是南非大学这里的教授,可让我没想到,不由地心中又对她增加了几分敬意。

把车停好以后,转过花坛,进到大学的建筑中。汉娜如入无人之境,她脚下风快,轻车熟路,简直像一个年轻人,在前面领路。我不得不好几次提醒她,眼神不好,慢着点安全。搭上电梯,来到第七层楼面的宽大走廊里,她终于停下了脚步,站在一道门前。转过身来,抬手指着门侧的一道铜牌,告诉我,这就是南非大学外语学院的斯拉夫语言系。十六年前,她作为南非大学的教授,每周有四天,要到这儿来讲俄罗斯语言文学课程。我看着神采飞扬的汉娜,心生羡慕,想到自己在国内时候近十年的教学生涯,心里一番感触,犹如翻江倒海。在国内下海都快二十年了,原来自己的内心深处,竟还追恋着这高雅智慧的学堂。人生变幻,身不由己,取舍怎知是也,非也?

汉娜这次来原单位,是依惯例,退休后每个学期过来参加一次学术研讨会,并参与系里几位硕士论文的评审。她虽然退休在家,不再上班。但是,却仍然是南非大学外语学院学术委员会的成员,有时会受邀参与有关的学术活动。汉娜受到同行们的欢迎,尤其是几位白发蓬松的男女老教授,都依着老礼儿,上前贴面相吻,互相亲切致意。

几十位老师到小礼堂聚会,汉娜问我要不要进去旁听,说你的中文教的那么好,大家也算同行么。我连连摆手推辞,有几分羞惭地说,学术重地,冠冕堂皇,我哪里有资格跟着掺和?还是找个地儿,让我静等就是。汉娜和身旁的一位老师小做商量,回头冲我笑笑,让那位年轻的老师,领着我进了一间不大的教研室。 进屋一抬头,却见一位地地道道的中国女教师,坐在一张大写字台前。南非老师向我介绍说,去年开始,学院里开设了中文课程,这位就是新来的密斯李,你们是同乡,好好聊聊吧。然后抬手腕看了看表补充说,汉娜那里大约需两个小时结束,到时候我们把她送过来。

我心里热乎乎的,所谓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一晃都有三年多没回国了,意外见到国内来人,心中自然感到几分亲切。再者说了,拐着弯儿论,我们也都算是同行。看她那么年轻,就能出国任教,一定是学业有成,本领过人,心中好生羡慕。

李老师对我的探问,微笑着应答。原来还有一位和她同来的女教师,她们都是从上海复旦派过来教中文的。这位李老师,简单说了两句,就埋头看书去了。我这才猛然感觉到,她那温和礼貌间,隐约含着一种拒人千里的力量。是出于防范还是某种纪律约束?想起在国外见到公派的国人,真就常常板着类似的面孔,令人沮丧,自己不由地克制着规矩起来。像我们这些下海经商的,面子上虽然嘻嘻哈哈,甚至拍肩搭背地装亲热。但是,见了国内新来的商家,也是百般提防,暗中较劲儿。你卖一块,我就卖八毛,你卖八毛,我就卖六毛,非把你弄得赔本儿,生意做黄了最好。商家终归是商家,竞争是明摆着的事。像眼前这样,你教你的书,我混我的生活,井水不犯河水,不形成同行是冤家的竞争,何必他乡异国见面,国人之间就非黑眼蜂一般地看不上呢?在国外呆了这么几年,想到中国人之间的冷漠内斗,自我相残,心中生起了无比浓重的悲哀。依我在这个社会上的观察,南非的黑人也好,白人也好,他们不同族群的内部,也都存在着相互的矛盾和争斗,那大都是只限于他们的自己人之间,外人通常看不大见。唯有我们中国人,常常专门针对自己人下家伙。这一点,连那些老外都能隔着人情把我们看的透透的。

我叹了一口气,顺手在教研室的书架上,找了一本书,埋头读书,再不说一句话。

汉娜的活动一直进行到了过晌,终于结束了。她还是那么兴冲冲地,怀里抱着两本书,进来我所在的教研室,和我打招呼。我们临下楼的时候,几乎大半个系里的教师都出来和汉娜打招呼,甚至,那位李老师也在其中摆手。

到了车库里,准备启动车的时候,聪明过人的汉娜直接问我:

“你和那位中文女老师,既是同乡又是同行,怎没见你们交谈沟通?看上去还没有我和我的同事们之间说得多。”

我迟疑了几秒钟,心平气和地回答,她在忙,我不好意思打扰她。又隔了几秒钟后,我补充道:

“至于我们,你我之间,正好就告诉你一个词儿,我们是“哥们儿。”

汉娜听了,嘴里不断念叨着:

“哥们儿,哥们儿,记住了,从前还真没听说过。”

临了她还若有所思地判断:

“这哥们儿好像比朋友更亲近是不?”

我哈哈大笑,却没回答她,只是脚下踩了两脚油门,我们的越野三菱,一阵轰鸣,飞快驶出了南非大学。

今天可真是漫长的一天,有那么多的所见所闻。对汉娜的了解,好像在两个多月里,都没有这一天知道得多。汉娜好像猜中了我的心思一样说,在这回家的路上,我把话说完了吧:

“我的爷爷是个波兰小贵族,他有个庄园,有一片土地和土地上的农奴,这样的小贵族,在波兰其实比比皆是。他们每年所得的租税,也只够自己的生活用度,没有什么大的结余。我的父亲,也是教俄语的教师。父亲对我宠爱有加,不幸的是,他早早就去世了,在我十一岁的时候,他死在哈尔科夫附近,一个叫做卡廷的地方。”

我读到过有关“卡廷森林惨案”的书籍,知道在二战期间,曾经发生过苏联内务部大规模枪杀波兰军官、公职人员、知识分子的惨案。我万万没想到,自己这辈子还能在万里之遥的非洲,亲眼见到这次惨案受害者的子女亲人。造化弄人,机缘也弄人,这世界真就如此神奇。我相信南非的其他白人,未必有几个人能了解发生在遥远的东欧,时隔半个多世纪的那次惨案,比如刚刚和汉娜在一起研讨学术的她那些同仁。

不过,汉娜的叙说,好像并没有在她父亲去世的节点上停留太多,就又往下讲。声音还是那么不紧不慢,神态凝重。我知道,我的老朋友,是在今天这样特殊的日子里,叙说着她通常不肯轻易吐露的身世和心声。我认真地聆听一个老年知识妇女那漫长的生命历程,为自己能获得她的彻底信赖而感激不尽。

“俄语几乎是我的母语,而我在大学里学习的英语,成绩也不错。我说过,还是学生的时候,学校就推荐我在一些外事活动中充当翻译。如此一来,我自然而然地就认识了文森特。汉娜说到这里,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我们是在英国领事馆的招待会上结识的,那时候我是业余兼职翻译,文森特是初级雇员。文森特在牛津刚毕业也没几年,还是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一切顺理成章,那年冬天,我跟着文森特,回到了他的家乡,在伦敦举行了婚礼。婚后,文森特在领馆的文员工作期满。似有天意,南非开普敦大学发来信息,欲聘文森特做英国语言文学的讲师。那时候,我们可真年轻啊,满怀着希望和信心。文森特先走一步,飞到开普敦,和校方签下了合同。紧接着又把我也接了过来,那时候,我已经有孕在身,正怀着迈克,我的儿子。”

我心里一动,是啊,我还从来都没听老太太说起过,她还有个儿子。不过我没打断汉娜的话,还是遵循着一直以来的原则,和白人交往,人家不说的事情,坚决不问,该说的时候,人家自然就会说给你听了。

“我们在开普敦的日子,就像开普敦本身一样美好。儿子迈克和女儿乔迪先后出生,每当寒暑假的时候,我们就全家飞回伦敦度假,顺便看望文森特的父母家人。要知道,文森特家族可是像一棵大树一样,有上百个亲戚在世界各地来来往往。南非这里,就有文森特两个堂兄。英国人认为,南非是英格兰的后花园。弗兰克,你去过开普敦吗?好啊,你听听那些地名儿,情人坡,魔鬼尖儿,桌子山,鲸鱼湾,好望角......那可真是这世界上最漂亮的城市。我们一家四口,都喜欢开普敦,喜欢那里温暖的气候,喜欢那里的海滩、岛屿、山谷,喜欢开普敦大学红色的建筑和大学园区里一眼望不到边的冷杉林。啊——,如果不是那场悲惨的车祸,我们一家大概世代就在那里永远生活下去了。”

“那年夏天,文森特和自己学校里的一位同事,搭伴驾车赶往金山大学,去参加一次学术交流会议。他们在刚刚驶离开普敦的N2公路上,发生了严重的车祸。文森特不幸身受重伤,在医学院抢救了十个小时,最后伤重不治,去世了。”

“我们母子的天坍塌了,孩子一个六岁,一个八岁。大的对世事半懂不懂,天天陪着我流眼泪,小的只知道管我要爸爸。差不多有两个月的日子里,我每天浑浑噩噩,头脑不清,脚下就像踩在棉花上一样。那也是我去教堂最勤,信仰最虔诚的一段时间。主告诉了我,我和我的孩子必须活下去,我们的生命属于未来,不属于过去,过去的就让它过去,我要抚养孩子们长大。我自己先要站起来,要坚持住,做孩子们的城堡。”

汽车在返回约堡的高速路上匀速行驶,车轮辗轧着粗糙的路面,发出沙沙的声响。车身平稳,沿途的花草植物,郁郁葱葱,姹紫嫣红,像一幕又一幕鲜艳的布景,在车旁闪过。汉娜神情安然,平淡如水,似乎在诉说着一部属于别人的遥远历史。

“我失去了丈夫,只有自己挺身而出,支撑起孩子们的天空。开普敦再好,也是伴随着我们痛苦的的伤心地。我只能挺起胸膛,做一回摩西,领着我的儿女,出走埃及。位于比勒陀利亚的南非大学,开设有俄罗斯语言文学专业。我鼓起勇气,捡起了荒废了十多年的学业,,日以继夜地复习那些课程,准备着迎接英国标准的考试。三个月后,我终于拿到了英联邦的授课资格证。我搂着两个孩子,先笑后哭,肝肠寸断。我想起了文森特,想起了万里之遥的故乡波兰,想起了伦敦,想起了这半年多死去活来的日子。

接下来的日子也并不轻松,尤其是在拿课的学期,一周要上四天的课,大部分的课程还都排在上午。那时候我每天驾车,就行驶在这条高速公路上。开着车,满脑子里想的都是迈克和乔迪。这么小的孩子,被我锁在家里,只准备了些牛奶和面包,为了安全,不敢让他们随便动火。下了课,我连饭都不吃,再驾车疯也似的往家赶。冬天里最难过,有那么两个星期,气温降到了零下。我赶到家,赶紧掏出钥匙打开门,大声呼喊着儿女,迈克!迈克!乔迪!乔迪!孩子们都不做声,我的心咚咚乱跳。赶紧打开灯,才看到两个孩子,都钻进了床上的厚毯子里,像两只小猫小狗一样,饿着肚子睡着了。好在大学里不做班,轮到不拿课的学期,还可以在家里备课做研究,这样就好多了。再加上,后来我向学校申请了函授教学,才终于可以和孩子们尽量多地聚在一起了。

嗨,这样的日子过得飞快,一转眼三十年过去了。孩子们都长大了,都为人父为人母了,我才感到,自己好像也老了。”

汉娜有叙述描写的天赋,她的话能在我的想象中,不费劲儿就搭起宽敞的时空。然后,以她为主角的家庭剧,就在这个时空中起伏跌宕,悲欢离合。我随着汉娜的诉说,不知不觉地就进入了她导演的剧情中,被深深地感动着。我也知道,自己之所以能成为“汉娜剧”的拥趸观众,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我也曾是一位女教师的儿子。我小时候,从记事起,就跟着当小学教师的母亲,在学校里外起早贪黑地奔忙。她说到的这些,我似乎都身临其境的经历过。我把自己的这些想法告诉了汉娜,她又是惊讶不已。然后,她问我:

“你的妈妈现在怎么样?”

我回答道:

“老人家前三年已经过世了。”

汉娜赶紧说:

“对不起,对不起!”

沉吟了一会儿,她又问了我一个人们常说到,但又不直接问的问题:

“你的妈妈喜欢你的妻子吗?”

我说:

“我们不在一起住,她们的关系还说得过去。”

我想我的回答多少有点滑头,但汉娜似乎没注意到我言语中的躲闪,只是长出了一口气说:

“如果你的妈妈坚决地反对你和你妻子的婚事,你会和妻子分手吗?”

汉娜的问题显然是纯外国式的,相当直白。这个老掉了牙的问号,在我们中国国内,常常以半开玩笑的方式提出来:你妈和你媳妇儿都掉河里,你是先救你妈还是先救你媳妇儿?或者干脆直接问,生死一线,你要你妈还是你媳妇儿?得承认,这是一个让天下所有男人都尴尬、为难、说出来也一定口是心非的问题。这怎么到了天涯海角的约翰内斯堡,还有人提出这问题。而且,还是个奶奶级的老教授提出来的。看来不管读多少书,有多大学问,人们说到底还都是血肉之躯,都不能免俗。不过,我心里隐约一动,感觉到汉娜和她的儿子之间,好像有点什么隔阂隐情,而且,这跟她的儿媳有关。也许是我瞎想多了,但愿事实不是如此。

我们眼看就回到了汉娜的家,她邀请我吃了饭再走。我说还要回去接女儿放学,改日再聚。我一边打招呼和她告别,一边开玩笑说:

“从今往后,再也不能说你是我的学生了,因为你才是真正的教授。”

汉娜也故意板起脸,装作生气的样子说:

“怎么?弗兰克老师,一句话就开除我了么?老师还欠我一次大考呢。”

国外的日子,在重复中,不紧不慢地逝去。汉娜还是跟我学中文口语,同时又时常帮着我,校正我说英语时候,经常犯下的语法错误。有了闲暇的机会,我甚至还胆大包天地在这个专业教授面前,试试小时候学过的那点俄语。汉娜从来不笑话我,她说:

“不知道中国国内的情况如何,就我所知,在波兰、英国、荷兰、南非等一些国家,关于申请学位的学习,不分年龄,性别和国籍,任何人随时都可以报名注册。”

她还说:

“在南非大学申请学习签证的外国学生,其中年龄最大的,是日本的一位爷爷,叫山上公孝,高龄八十四岁。赋予民众终生学习的权力,不是一句空话,是受到法律保护的。”

想想,她作为一个专业教授,并不是一心只做学问,她的头脑中也真具有一以贯之的,先进的教育思想。

我和汉娜成了忘年交的好朋友,我们的家庭也你来我往,走动得更亲密。春节的大年初一,我们邀请了汉娜全家来做客。我们先是两家人去中国超市购物,一来可以练口语,二来让他们从根儿上了解中国餐饮制作的来龙去脉。在超市里,见到有一家老外和我们家掺和成了大队人马,兴高采烈地过中国年。我那些国人同胞,常常好奇地看个不住。我们请汉娜他们吃纯中国式的水饺和炒菜,喝七十二度的北大荒烧酒。汉娜老太太厉害,能端起半两一盅的北大荒,一饮而尽,然后闷住了酒气,不动声色。要知道通常他们喝的最烈性酒,就是伏特加,而伏特加的酒精度也才不过四十度而已。乔迪和我媳妇儿只喝点红葡萄酒,然后就在一块儿讨论关于珠宝,那说不完的话题。威利举起酒杯,还像喝伏特加一样,一口掫下去。他显然没有汉娜的经验老道。结果高度烈酒像一条火龙,顺着他的喉咙直冲下去,把这位巨人噎得直翻白眼儿。没等喝上三杯,威利就受不了了。他说:

“中国人果然都会功夫,要不然,个头不高,身材也没那么壮,怎么能喝如此轰烈的酒?”

我说:

“哪儿有的事,像我就只会广播体操。”

说完,我还依仗着酒劲儿,当着嘻嘻哈哈的两家人,做了几节第四套广播体操,给大家助兴。威利认真地观察我的动作,看样子他还是认为,那些伸展运动一类,没准儿就是中国功夫的真髓。汉娜、乔迪还有我们两口,四个人合起来唱俄罗斯歌曲《山楂树》,轻漫的歌声在小北山我们家别墅的院子里飘荡。孩子们大声喝彩,连叫带跳。威利听不懂这民歌,但十分神往美妙的旋律,跟着用巨大的手掌轻轻地打节拍。

一个中国春节,在南非共和国,过得意兴盎然,年味儿十足。当汉娜一家告辞的时候,已经是夜色浓重,凉意如水。小多米尼克怀里抱着阿丹姐姐相赠的布绒大熊睡着了。眼看乔迪小心驾着车,一路向山下缓慢行驶。那一对汽车尾灯,像两个红色的小风球,在漆黑一片的空间里,飘荡浮动,渐行渐远,终于消失不见了。

汉娜的俄国语言文学水平,足以在南非大学里做专业教授。有时候,我们结束了一堂口语课,或者干脆就有意搁下手头的教和学,进入汉娜熟悉的俄罗斯文学语言专业里聊天。说到契科夫的短篇小说,从《一个小公务员之死》《普西杰耶夫中士》到《马姓》。汉娜目光熠熠,侃侃而谈,像似又重新登上了讲坛。她对契科夫推崇备至,甚至说他的小说才是后无来者的真正小说,他是写短篇小说的一众鼻祖。我说到美国的杰克伦敦及其作品,汉娜不与我争论,只是弯起嘴角淡笑。说起俄国的长篇小说,汉娜挂在嘴边的是肖洛霍夫和他的《静静的顿河》。她说年轻时候,和同学曾经相约,一起去过肖洛霍夫的故乡。那时候东欧各国和苏联互相免签证,他们一行四人,东行进入当时的苏联乌克兰加盟共和国,在敖德萨登船,在黑海里航行,绕过克里米亚半岛,穿过刻赤海峡进亚述海,到达罗斯托夫。在顿河的入海口朔流而上,沿顿河上行,一直到达了肖洛霍夫的出生地,维申斯克的克鲁日林。说到这里,汉娜神往于五十多年前的精神探求,就像虔诚的信徒回想当年的圣地朝拜一样。她说:

“俄国的天才小说作家多如繁星,但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两个,一个是前期的托尔斯泰,一个是后期的肖洛霍夫。这两位大师,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至今无出其右者。”

汉娜赞美普希金,她用纯正地道的俄语背诵《致大海》《自由颂》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声情并茂,令人产生强烈的共鸣。她还说,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是不能翻拍成影视作品的。就像你们的《红楼梦》,如今排成了电影,就活生生把一部惊世巨作给糟蹋了。

听汉娜讲俄罗斯文学,是一种享受。每当她一时兴起,又一次进入了她的“自由王国”,我心里都暗自庆幸,自己得到了一次真正的艺术熏陶,这些对我来说,都是在书上不可能获得的鲜活知识,我就像获得了价值无比的珍宝,欣喜异常。

然而,我能感觉到,那样热爱推崇俄国文学艺术的汉娜,一提起苏联的现实,却很不以为然。她说,二战时期,德国固然欺人太甚,疯狂跋扈。但是,当时的苏联又何尝不是助纣为虐,暗下黑手?相比之下,俄国来得更阴,更招人记恨。看那样子,汉娜从来都没忘记卡廷森林惨案。我曾试探着说,为什么那么丰富智慧的民族,竟会产生那么失败的政治。汉娜看了看我,似乎若有所思,慢慢地说道:

“肥沃的土地,也会结苦果子。”

有一次,她递给我一张英文报纸,上面刊登有一张普京跪在卡廷惨案纪念碑前的照片。她的脸上有一丝冷笑,我没在那张脸上读出一点原谅,倒感觉着深绵不绝的恨意。有时候,我故意谈到后期的俄罗斯领导人,她都不屑一顾。我想,在她的心里,很多俄国人并不懂得自己文化的精深博大,只是一些陶醉于伏特加的粗人。

热爱俄罗斯文学艺术,却对俄罗斯的现实和政治不抱好感,这是我在汉娜身上看到的一对耐人寻味的矛盾。想想,似乎费解。再想想,好像又很能体谅。其实,我自己也有类似的感触。我曾经和俄国人打过相当多的交道,结果常常也是喜怨参差,哭笑不得。我又不愿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向汉娜吐露,不想在这方面再引起个“国际共鸣”来。

转过了年,眼看到了复活节。这节日是基督教的大节日,汉娜邀请我们全家去共度佳节。汉娜一家都在,却只是缺了威利。威利是个直筒脾气的大汉,喜欢庄稼和山林,懂得枪支渔具,喜欢自由自在的园林生活。我们曾经相约出去猎跳羚,在清理猎获之余,我们俩曾烤上羚羊腿肉,举杯痛饮南非的城堡牌啤酒。我清楚地记得,高大壮硕的威利,在酒后和我谈起通常不会提及的南非当下国情时,竟然扑簌簌泪如雨下,他把一只大手搭在我的肩上,痛彻心扉地说:

“好朋友,你无论走到哪里,都有自己的祖国。可我......” 威利难受得说不下去,眼含热泪,哽咽着摊开一双大手,耸了耸宽阔的肩膀。我没想到,这条阿菲利康大汉,竟有孩子般的纯情,竟对他的祖国和家园爱得那样刻骨铭心。他今天没来,我略微感到一点不安,但又不好意思打问乔迪。

汉娜把自己的房子拾掇得干干净净,还特意在客厅的天花板上用彩绸装饰了一番。他们在房子里喷了花露水,屋里屋外有一股薰衣草的淡淡香味儿。

正餐还没有开始,来人都自然地散于屋里院内,随便端着酒杯搭伴儿聊天。我和女儿看到了有意思的场面,在能坐下十几个人的大餐台上,摆了几个大玻璃盘,盘里堆着很多鸡蛋。鸡蛋都被涂画了鲜艳的色彩,有普通的花纹,也有圣经故事中不同人物的画像。那么多花花绿绿,五彩斑斓的彩色鸡蛋,把节日的气氛,烘托得喜悦异常。汉娜穿着黑色天鹅绒的长裙,梳着高高的蓝白色发髻,一对钻石耳坠,随着她来去的脚步,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她给每一个人分发彩色的鸡蛋,然后简短地致意:

“鸡蛋意味着生命,而且是崭新的生命,让我们感谢神的眷顾,祈求神的保佑,为圣子的复活真心庆贺。”

汉娜邀请的另外几位贵宾,看样子也都是她的挚爱亲朋。不过,她并不着意地介绍我们相识,却有意让我们在活动中自然接触,相互攀谈。我们自己主动去和不熟悉的人来往,克服了初见的生疏以后,很快就互相熟稔起来。我发现这样在家庭派对中,结交新朋友,还真是个不坏的选择。

家宴开始前,大家按汉娜的指挥,排定自己的座位。我坐在汉娜的主位左侧第二的位置上,挨着一位和自己年龄相仿的中年人。在落座之前,他伸出手来向我示意,嘴里清晰地自我介绍,“迈克”。迈克?我赶紧握住迈克的手,也介绍自己,“弗兰克”。哦——,我猛然想起,汉娜的儿子好像就叫迈克。抬头去看主坐上的汉娜,却见她正在那里冲我挤眼儿。这老太太,原来是成心让我和她的儿子交往相熟。迈克也生的高大,但不是威利那种肩宽背厚的男人。相反倒有些瘦削,但从和他握手的力度上,我断定,迈克不但结实有力,还反应敏捷。看迈克的脸孔,没有汉娜相貌的影子。我的脑子里闪过了一句,迈克长得像他的父亲文森特。迈克话不多,但笑容可掬,温文尔雅。我们轻声地交谈,他微笑着说:

“汉娜妈妈把你当成她的第二个儿子了。”

我的心里一热,感受到了一股久违的亲情,瞬间就充满了身心。

这是一顿非常丰盛的宴席,前菜有燻鲑鱼、渍橄榄、蓝心奶酪、黑鱼子酱......波兰式的大陶罐,里面盛满了牛肉和羊肉,一直到端上来还热气腾腾地翻滚着汤汁。有奶油鹌鹑,炸猪里脊,烤皇帝鱼排,热石头煎羊腿......

人们举杯相庆,互相祝福,三杯酒下肚,气氛热烈亲近,一片快乐祥和。我和迈克几乎同时想告诉对方,我知道你。没想到的是,时间不长,还没和迈克说上几句话,他就找了个机会,悄悄地向我告辞,然后,不声不响地起身走了。眼看他的母亲也随着跟了出去,我有一点不知所措,不觉间也走过去,打算向迈克说点什么。见到他们母子俩,正在小走廊里相拥告别。迈克远远地向我挥手,转身出去,不见了身影。我很是不解,大过节的,怎么就不等自己儿子吃饱喝足再走,再说你们母子那么长时间都没见相聚,这怎么点个卯就回身走了?汉娜转过身来,招呼我再次入席,随口说了一句:

“回去就回去吧,他家里也有妻儿在等着呢。”

儿子的妻儿,不就是你这当奶奶的儿媳和亲孙子吗?一起来过节不就得了?把我这样的朋友都能待为上宾,血肉至亲怎么反而还如此疏远了?我的心里充满了一连串的疑问,终于都没说出口。因为我仍然遵守着和汉娜交往的底线原则,她不想说的,我绝不问。作为可以互相信赖的朋友,她想说的话,想向你袒露的心迹,会在适当的时候,自然流淌出来。

威利失踪了,一米九十六的彪形大汉,活生生地就在世界上不见了踪影。乔迪六神无主,搂着儿子多米尼克抽泣落泪,吃不下睡不着。一个星期后再见,就瘦得行销骨立,几乎认不出来了。据她讲,威利他们俩,在津巴布韦谈好了一单生意,乔迪就先飞回了约堡,威利还有些事,要转到莫桑比克去处理一下,隔三天后也会如约返回约堡,和妻儿相聚。但是,多少个三天过去了,威利不但没有返回约堡,反而音信皆无。汉娜和我说起过威利的生意,先还笼统地说是珠宝生意,后来她告诉我:

“威利嫌按着乔迪的规矩做事,利润太薄。所以就偶尔会在安哥拉、津巴布韦、马拉维等一些国家进口少量的钻石原石。” 原石就是没有打磨过的钻石,我和妻子见过几次。我们也知道,原石不能公开在南部非洲几个国家之间随便交易,那将触犯刑律。原石价格一般都远低于成品钻石,谁都知道原石的非法交易会有相当大的利润。汉娜说到这里,神色黯然,这个威利,恨不得两年就成为富翁,劝了他多少次,就是不听。我提到威利是不是喜欢去赌场一类的娱乐场所,汉娜听懂了我的暗示,摇了摇头,她说阿菲利康人一般都对家庭很负责任,轻易做不出抛妻弃子的事情。再说,事先也没有任何征兆,他们可没有那么善于表演的能耐。汉娜还说:

“他们阿菲利康人在整个南部非洲,都有特殊的联络渠道,按理应该能打听出威利的消息。”

乔迪哭着向她的母亲请求,要去莫桑比克找威利。汉娜说,莫桑比克是法语国家,治安又乱,一个女人怎么好孤身一人前往。最后,她叫上了迈克,千叮咛万嘱咐,让兄妹二人带上了政府给南非驻莫桑比克使馆的信函,搭乘小飞机,去寻找威利。

家里只剩下了汉娜和多米尼克一老一小,看着实在孤单无助,我和妻子就天天赶过来,帮着汉娜做点家务,陪伴汉娜。汉娜脸色苍白,眼圈阴影明显。但是,她却从不唉声叹气,显露出颓丧的神色。尤其是在多米尼克面前,该给孩子吃饭,还是照样用那种调配的糊状物喂她的胖孙子。多米尼克哭着要爸爸妈妈,汉娜一声不响,找来颜料和画笔,大声说:

“画你的乌龟去,等画好了,爸爸妈妈就会来了。”

然而,时隔一周,迈克兄妹空手而归。他们找不到威利,只能在莫桑比克警局挂失寻人。

汉娜的话越来越少,也没有心思学汉语了。不过,我还是隔一段时间,就去她家里看看。课不上了,但我们终究是朋友。她的家里出了事,我帮不上忙,也只有时常过来看看,陪她聊聊天了。

有一次,我带给她一罐斯里兰卡红茶,她一下子就认出了迪尔玛的牌子。眼睛忽然闪亮了一下,来了兴致。张罗着找来电水壶和砂糖、鲜奶。我们一起品尝着口味绵长的红茶,也不知道从哪儿起的头儿,汉娜说起了有关自己儿子迈克的事:

“我在南非大学教书,一晃就过去了十年。我的儿子迈克,中学毕业,该上大学了。这孩子真挚热情,聪明坦诚,很像文森特年轻时候。当我问他,自己最喜欢的大学是哪一类的时候,万万没想到,他的理想是上军校,而且,他还说,实不相瞒妈妈,我已经被南非海军官校录取了。我这才想起来了,文森特除了我说过的那些优点,还有固执这个缺点。迈克如果性格随他的父亲,我说什么都没用。还不如随他去,要知道,我们对自己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子,只管到十八岁,再大了就是成年人。我们也没有法律上的权力管他们了。就这样,迈克读了海军官校,毕业当上了一名海军少尉,在一艘运输舰上做枪炮长。”

“迈克当兵的第二年,南非海军和以色列海军,进行军官训练交流,他被派到一艘以色列海军的护卫舰上任炮长。问题来了,他的副手朱迪娜,是一位以色列女少尉军官。顺便说一句,在以色列,女子同男人一样服兵役,而且不论战时打仗还是平时训练,男女都是混编,除了睡觉和洗澡,连吃饭都在一起。

你能猜出来,迈克和朱迪娜成了一对恋人。这些我当然不知道,迈克懂得,他的妈妈绝不会同意他娶一个犹太女子为妻。于是,就自始至终瞒着我,两个人私下里订婚。一直到了最后,朱迪娜已经有孕在身,两个人的婚事必须操办了,迈克才和我说起。按我们的习惯,正规的婚礼必须在我们的天主教堂里举行,也必须得到父母的祝福。我不能祝福我的儿子,原因只有一个,他娶了犹太人做妻子。这是我,也是我们家族的红线,我必须恪守这个原则。”

我听到这里,百思不解,这算是哪门子原则?一个堂堂教授,观念上怎么如此陈腐?世界进步,文化发达的今天,怎么还能用门第出身,种族信仰这些意识形态的东西去困守年轻人的爱情?我没有勇气当面质问汉娜,但显然不屑于她的观点。

再看汉娜,说起这件多年前的往事,仍义愤填膺,气愤不已,脸都发红了。一口一个坚决不行,甚至还提到,如果儿子背着自己安排婚事。从此就不要登自己的家门云云。

实在弄不懂这些老外,犹太人怎么了?就让他们如此鄙视,势不两立。看着偏见固执,至今也绝不可能改变主意的汉娜,我自己都感到一阵虚弱。可以想见,可怜的迈克当年会有多么的无奈和悲苦。一边是自己挚爱的妻子,一边是年轻守寡,为自己操劳半生的母亲。我不由地问道:

“那么后来怎么样了?”

汉娜说:

“还能怎么样?迈克和朱迪娜,按着犹太教义,在以色列的犹太教堂里结婚,到现在都九年了,现在他们有两个女儿。三年前听说我的眼睛不行了,迈克带领着朱迪娜和孩子,搬回了约堡,就住在我这里往南四道街的街口那里。我知道迈克惦记着我,但是我不会屈服,我还是不准许那个犹太女人和她的孩子到我的家里来。迈克和他的姐姐有密切的联系,知道我的态度,所以至今不敢领他的犹太妻子上门。从去年,他姐姐乔迪好说歹说,我才答应,只有圣诞和复活节,迈克可以来看望妈妈,其余一律不准许。”

我端详着眼前的这位愤慨而又痛苦的老太太,好像一下子又不认识她了,她变得那么陌生,甚至有点丑陋。她把自己那些学识和理性都丢了?那她人性中的善良和亲情呢?是一道什么坚不可摧的障碍横亘在这位母亲心里?我没法理解她的是非判断标准,但我也坚决不同意她的做法。很简单的常识告诉我,迈克没有错误,更没有任何罪过。我突然想到,半个世纪前,由那个狂人发起的虐杀犹太人的腥风血雨,原来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呀!这得是多么深重的偏见。但是,汉娜无动于衷。他见我在不知不觉中露出了些许鄙夷的神色,就直接问我;

“你想什么呢?”

我沉吟了一下,回答她:

“我在想曾经看过的一部电影《华沙起义》,这部电影悲壮惨烈,犹太人对法西斯德国的反抗可歌可泣,令人泪下。但当年我看到最后的时候,见残余的几十个犹太人从下水道里钻出来,伤痕累累,蹒跚挣扎。而那些波兰人,衣冠楚楚,道貌岸然,他们竞对就在眼前的逃命犹太人视而不见,无动于衷。甚至还有告密者去向德国警察报告情况。当年我看不懂,波兰人为什么如此对待那些起义者,难道就因为他们是犹太民族?现在,我明白了。”

汉娜听了我的话,脸色灰暗,嘴里喃喃地说:

“那年我十五岁,就在华沙,我也见过那些起义者。我也参加了第二年的华沙大起义,为伤员裹伤。我们牺牲了两万战士,二十多万平民,苏军就是在几十公里之外,见死不救。”

按我的阅历,汉娜无疑是一位亲历过惊涛骇浪的前辈。她刚强自立,学识渊博。与人交往真诚守信,温和善良。我在内心里像尊重母亲一样,尊重她。但是,我也发现,她也不是完人,她也受因袭的束缚,观念的驱动。像她喜欢俄罗斯文学艺术,但对俄国人和他们的现实不屑一顾。今天,我又见识了她歧视犹太人的另一面。毋庸讳言,汉娜是一个真正的反犹主义者。我没有身临其境,也没有更多地学习过欧洲历史。但是,我现在知道了,欧洲曾经有过反对犹太的传统。

我们和汉娜家仍然来往密切,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威利仍然杳无消息,乔迪又认识了新的男友。汉娜还是不让迈克的妻子来家相聚。我也只有在圣诞和复活节时候能见到迈克,和他聊几句。犹太人的话题,在我和汉娜的交谈中生生被割除,我们都有意避开不去谈它。

那年冬天,汉娜不小心,在台阶上摔了一跤。当时在医院诊断,说是股骨骨折,她坚持不肯住在医院里,就雇了个佣工在家里养伤。我和妻子有时出去办事,经常特意绕道过去看看她,我们还从国内寄来云南白药,送给她外敷用。时不常地,还包好了饺子给汉娜送去。老太太愿意见到我和我的家人,总是挣扎着,从床上坐起来,和我们行拥抱贴面的老礼儿。不过,她的病情却拖下来,一时不见好转。

有一天晚上,我突然接到了乔迪的电话,说是汉娜突发严重的肺病,在医院抢救了三个小时,最终医治无效,过世了。

我的头就像被钝物重击了一下子,登时眩晕不止。我的胃里里往上泛酸水,脚步踉跄,差点就摔倒在走廊里。等到我镇定下来,开着车往医院疾驶,眼泪就像开了闸一样,飞涌而出。当时我还以为是风挡玻璃上落了雨水,就打开了雨刷。雨刷往返移动,却仍不见视线清晰,再愣神略思,才知道是自己汹涌不断的泪水,模糊了视线。我踩死了刹车,把车停在小街的路边,不由地伏在方向盘上,痛哭失声。从此以后,我和我的教授学生将永远天人两隔。不管是相同的爱好,还是相斥的观点,我们都不能再在一起讨论,一起交流了。他乡异国,茫茫人海,我好不容易得遇的一位知遇长者,将再也不能向我露出她的笑脸了。

葬礼在约堡最大的天主教堂里进行,大型的管风琴,播送着缓慢的哀乐,气氛低沉凄苦,极尽哀荣。我们一家穿着黑色礼服,在汉娜亲友团的队伍里,走到汉娜的棺材前,瞻仰她的遗容。死去的汉娜,画了淡妆,双手叠放在胸前,神色安详。我特意注视着我的朋友,看到她那显露些许皱纹的嘴角,仍然倔强地微微翘起。想想几年来,我们相处的往事,我的眼泪再一次止不住涌上了眼眶,视线又模糊了。

墓地在那片松林环绕的坡地上,在墓穴填土埋葬的时候,神父大声诵读圣经。完后提着圣灯,缭绕淡淡的烟雾,在四周晃动,口中念念有词。我看到了迈克一家,第一次见到了他的妻子朱迪娜,她细高挑的身材,挽着高高的发髻,五官精致。两个女儿有八、九岁的样子,一左一右站在她的两侧。迈克满脸悲戚,任泪水在脸庞恣意横流。他们的葬礼上,没有呼天抢地那样的悲哀,但明显看出,那人类共通的情感,一点也不比我们少。

明明是南非洲的旱季,却下起了零星小雨,这可是难得一见的天气。莫非汉娜在天之灵,在向她挚爱亲朋行永别之吻?我看到有不少人都扬起头颅,张大嘴巴,让这一冬天里都难得一见的雨滴,直接落进了自己的嘴里。我也学他们的样子,仰起脸,迎接了几滴天泪,细小的雨滴,无声无息地落进嘴里,有点发甜。同时,我自己的泪水,有点发咸,也无声地滴落在新翻起的潮乎乎的南非土地上。

失去了汉娜的日子,心中怅然。在和那些白人接触中,就自然而然会想起我这位教授学生。不过,再后来的日子,心下并不孤单了。我结识了一位波兰裔的南非退役海军军官,他的聪慧刚强,真诚善良,都像他的母亲。更让人高兴的是,他打猎钓鱼的本事非同小可,并不比曾经的朋友威利差,既是神枪,又是鬼钓,每当我们俩驱车一游,渔猎所得,就足够三家人开个啤酒派对的了。

当然,要是讲迈克的故事,那就得再写一篇长文,愿意看的话,就耐心等着吧。

南非的华文报纸上,刊登了一则英文启事。仔细看过之后,明白了其中的意思,有人想找一位家庭教师,学习中文口语。自觉着曾在国内任教近十年,开过现当代文学等课程,应该能胜任这点教学任务。国外谋生不易,再打上一份工,就能多赚一份工资帮补家用。仔细想了想,终于拿起电话,拨通了那则启事上留下的电话号码。

电话被接听了,我们之间开始说话。我的英语水平不高,只能在电话里和对方做简单的交流。接电话的是位女士,她简单地听了我的自我介绍,就表示对我的程度还算认可,并且约定第二天到她家里去,具体情况当面谈。临放下电话,那位女士半开玩笑地加了一句:

“尊敬的先生,你已经是第七位应聘这个工作的人了,但愿你能超过前面的六个,得到这份工作。”

话说得有点居高临下,让人心稍生芥蒂。但是,想到那些个白人,似乎天生都有点优越感。到了实际交往中,倒还实在,也就没太往心里去。

雇主女士居住在约翰内斯堡的东门里,我家在北门外,驾车赶到她那里,要穿过半个城市。这是一座普通的沿街宅院,绿瓦白墙的房子外面,围着黑色的铁栅栏。按门铃的时候,并没有通常当地居民家养的大狗窜过来,“汪汪”大叫着逞威风。倒是见一个盆大的乌龟,背甲上画了些夸张的色彩和凌乱的字母,慢吞吞地爬到近处,从龟壳里伸出脑袋,瞪起一侧的小圆眼睛,审视不速之客。

女主人出迎,微笑着说客气话儿,很自然地把我让进屋里。

一进门就闻到了上好咖啡那独特的香味儿,在洁净宽敞的客厅里面飘来荡去。面对面地坐在大餐桌的两侧,我才有机会在相互的寒暄中,仔细地打量了对方。实际上,坐在我面前的是一位奶奶级别的女士。她灰蓝色的眼睛,看上去还温和,但高挺的鼻梁,又显得有几分高傲。皮肤白净,满面皱纹明显,还涂着唇膏。她的满头白发银丝,盘成了一种偏到一侧的发髻,显得精神利落。细看,那浓密的白发间,又隐约露出些金属般的钢蓝色,似乎隐喻着她鲜明的个性。她穿着墨绿色的长袖连衣裙,戴了一串奶白色的象牙球项链。脚下半高跟的皮鞋,踩在地上,稳当而坚实。老太太给人的印象雍容华贵,又自信干练。

我懂得,不能随便打听女士的年龄,就算她有你的奶奶年岁大,在你面前也是可以示美的女人。于是,就在自己的心里胡乱猜,这不同寻常的老太太有六十岁?还是七十岁?不曾想,女士开口,竟说中了我内心的龌龊。她直接就说:

“别猜我的年龄了。还是先说正事,如果我们双方谈得好,就签个合同,你教我中文口语,我付你工资,每堂课两百兰特,一切按章办事。”

我先是不好意思,接着无话可说。困窘中,只好学他们那个一应万变的样子,摊开手耸了耸肩。事实上,每堂课两百兰特,这报酬相当不错。我虽然心里很知足,但表面还是把一缕欣喜藏起来,依着我们的人在类似场合的习惯表现,不动声色。

我们在昨天的通话中,就互相介绍了自己的名字。我说,我叫弗兰克,她也说自己叫“喊呐”。这名字让我听着,稍有点不解,所以今天见了面,我就特意再次请教,这“喊呐”是不是准确。年长的女士听懂了我的意思,瞪着一对灰蓝色的大眼睛,笑盈盈地一字一板说:

“卧底命子绞喊呐”

说完还自有几分得意,像一个圆满完成了作业的女学霸,等着老师给与好评。听完这句话,我一时楞住了,因为根本没听懂,但是,又觉着有几分汉语的亲近。于是,我只好请求她再说一遍。“喊呐”稍微有点不耐烦,就又用力地重复了一遍“卧底命子绞喊呐”。嗨!这下子我听懂了。这还真是一句中国话,其中准确的表达,就是“我的名字叫汉娜”。要说还得感激我的祖先,他们都是前清年间,从山东的胶东半岛上逃荒到东北黑龙江的破产农民。到我爷爷那辈儿上,家里一众人等,还都说着一口地道的胶东话。这类似的语声儿在我的生命里,刻印在心。就算事隔几十年,也能勾起记忆,像母语一样,容易辨别。我不由地笑出了声儿,摇了摇头,心下抱怨那个不曾谋面的山东老乡,是他教会了这位白人女士用地道的山东话做自我介绍。像他这样认真教授汉语,怕只会给说相声的提供素材。如果都这么教,这些可怜的老外,怕是一辈子都学不会准确地说中国话了。

“汉娜!”

对了,应该是这样称呼我的雇主,重音在首位字母上,汉娜听得清楚,顺嘴答应了。聪明的她见我神态尴尬,着意咬住了字音招呼她,似乎感到了什么,显出有点惶惑不解。我不能当着老外贬斥自己的同胞,只好向汉娜解释,汉语中有很多门类,粗略着分也有六大方言。从此以后,我将教授你最鲜活最纯粹的汉语,叫普通话。

“铺筒话?”

汉娜自言自语,语调中还是有点走板儿。我接着说,你那句自我介绍名字的汉语,以后不要再说了,因为大部分中国人听不懂。如果有机会向中国人介绍自己,可以点头示意,很简单地说出自己的名字,汉娜,这就行了。汉娜听了我的话,有点惊讶地说:

“这怎么有点像我们欧洲人之间的自我介绍?”

我回答说语言是思维的外壳,论起思想,整个人类在历史上,应该都不相上下。

书归正传,现在我们可以上课了。我问汉娜,你认为人生中什么最重要?汉娜一笑,眼睛里闪着几分狡黠说:

“你是说钱么?”

我摇了摇头,停了一下才说,我们中国人认为民以食为天,吃饭是民间百姓得以生存的首要问题。这可不是我们的民族没出息,大抵是我们在漫长的历史中,经历了太多饥饿的苦难。因祸得福,我们也是这个星球上,最懂得美食,最善于烹饪的民族。一个汉语的“吃”字,可不是一个简单的动词,里面包含的文化,博大精深。

汉娜听我说到这儿,活跃起来,连连点头称是。还竖起大姆指,表示赞美中国饮食。我引导着她,让她说出有关自己知道的中国吃食。汉娜就掰着手指头一样一样地数着,有饺子、面条、豆腐、烧肉......一大堆名词,又说到滋味、鲜美、色泽.......一些有关的形容词儿。我趁着她思维活跃的热乎劲儿,就把吃、好吃、咸、淡、酸、甜,菜单、零钱、算账、找头,一直到手艺好,滋味不错......一揽子的词汇教读了几十个。汉娜认真跟读,还用笔记下来,用英语音标标注上读音,反复地练习。不过,到了最后,她还是皱了皱眉头,她认为一下子学的太多了,怕自己记不住。

我说没关系,眼看就到晌午了,我们去吃点中式午餐,找一家中国人开的餐馆,在具体的语境中体会运用这些词汇和短语。实际上,口语的词汇都是在具体环境中反复运用,才加深印象,巩固了记忆。汉娜一听我说完,高兴得很,兴冲冲收拾一下,就要出门。临走她又有点不好意思,说她不能开车,还得麻烦我,搭我的车。我说没关系,往机场方向西罗町去,没多远,也就十几分钟的路程。我们商量好,这一餐是AA制。我提醒汉娜,你不要轻易放过这难得的机会,有我在,你尽管说,尽管问。原则上来说,我们还没下课呀。

午餐很简单,但是收获满满。汉娜掏出小本子,找一切机会和厨师、堂倌、老板娘会话中文。餐馆里工作的几个中国人,脸孔都熟,来消费又受欢迎,他们见到外国老太太学习自己的语言那么认真,也都耐心地和她在语言上交流。我鼓励汉娜,你看他们都夸奖你,说你学的中文不错。汉娜很兴奋,脸都红了。临出了餐馆,汉娜竖起自己的大拇指,夸奖厨师,十分得体地说:

“滋味不错!”

一屋子的中国人都不由地哈哈大笑起来。

送汉娜回家的路上,我宣布下课。汉娜心情愉快,情不自禁地和我唠了些家常。她告诉我,自己非常喜欢猫和狗这些小动物。但是,因为患有严重的过敏性鼻炎,在家里没法养它们。试过多少次,结果都是猫狗还没养成,人倒涕泪交流,面部浮肿,还发起烧来,被送到医院里去了。所以只好养一对乌龟,今天迎接你的是位乌龟先生,他的妻子正在下蛋呢。用不了到秋天,我的院子里就会有二十多只小乌龟可地爬了。

“你是说乌龟背上的图画吗?那是我孙子多米尼克的作品,那小家伙每个星期都会给我的乌龟重新打扮一次。”

汉娜还告诉我说:

“不好意思,我不能开车的原因,是我的眼睛患有三年的青光眼病,左边这只已经看不到东西,只是还有光亮感。全靠着右边的这只,也只有二成的视力。所以,我的行动会缓慢一些,以后还得请你原谅。”

我转过头,看了一下她的双眼,从外面却一点也没看出来有什么毛病。虽说那是老年人的眼睛,但依然洁净透彻,并不像很多老年人的眼睛那样,混浊干涩,没精打采的样子。但是,我相信汉娜的话是真实的。心里不由地升起一丝怜悯,这么刚强利落的老太太,原来也藏着深深的悲哀。不知道为什么,我感觉到,这位奶奶级的学生非同一般,她的一生里一定有很多故事。

过了几天,我和汉娜约定了星期日的下午去上课,同时要求她每天都复习我们学过的内容。我半开玩笑地告诉她,老师会考试的,你要是心里没底,不妨再去中国餐馆吃一顿。

这节课我设计了购物情景会话,专门挑选了一些中国味儿很浓的词汇。像什么花椒、粉条、木耳、干豆腐,茶壶、暖瓶、折扇、竹筷子......我希望我的学生,要学就学一口地道的普通话。进入到中国人生活的环境中,也能应对自如,连那些俚语、俗语,三七疙瘩话儿都说得像回事儿。像那个加拿大留学生大山一样,字正腔圆,准确地道。

我准时到了汉娜的家,乌龟先生把自己的脑袋缩进壳里去,卧在大门里边,像一个石头做的小櫈子。小櫈子旁边却有一个金发碧眼的小男孩儿,坐在一把真正的小椅子上,手里执着画笔,在乌龟的背甲上作画。男孩信手涂鸦,但是,色彩却选得鲜艳醒目。我挥手向男孩儿致意,轻轻地和他打招呼。这个看上去有四五岁的小家伙,站起身来应答,也向我问好。但是,随即他那涂了几抹油彩的小脸儿就泛起了潮红,有点不好意思起来,然后,一转身,“蹬蹬蹬”地往屋里跑去,一边跑还一边大声地喊,“汉娜!汉娜!”

汉娜正在厨房里忘得不可开交,台子上摆着一溜苹果、牛奶、砂糖、香肠、面包屑、胡萝卜。还有天平、量筒、量杯,榨汁器、粉碎机。见到我来了,汉娜忙不迭地道歉说:

“今天情况有变,女儿昨天去博兹瓦纳办事,今天才能赶回来,临走把孙子托付在这里。上课要推迟半个钟头,不知道能不能谅解。”

得到我的肯定后,她又连连致谢。向我介绍那个小男孩儿:

“弗兰克,这是我的孙子多米尼克。”

我重复了自己的问候,向小男孩儿伸出手,多米尼克笑了,也伸出他的小手,和我握在一起。汉娜接着请求我:

“正好你赶过来了,帮我个小忙。”

然后,指着那些量器说,帮我看准这些刻度,你知道我的眼睛,说着还冲我挤了挤眼儿,回身扑到那些食物中。她把它们一样一样的排列好,然后大声地告诉我重量或是体积,牛奶二百毫升,香肠五十克,胡萝卜三十克,苹果二十克,砂糖十克。我盯准了,用天平和量杯,把这些食物计量好,递给汉娜,汉娜把这些东西归拢归拢,最后都一股脑盛到那个大粉碎机里面。再按下开关,就听“哗啦啦”几声响亮,透明的粉碎机里升起了淡粉色的糊状物。我有点明白了,这是在给她那个孙子准备午餐啊。

这边的小男孩儿多米尼克,不知道从什么地方,找到了一方围嘴,熟练地围在自己的脖子上,又搬了那个小板凳,坐在一把椅子前,等待外婆给他开饭。我相信那些糊糊里有足够的营养,但是,我也断定那东西一定口味不佳。汉娜似乎猜中了我的想法,故意拿沾了糊糊的勺子吮了一下,复习上次所学的汉语短句:

“嗯,滋味不错呢。”

多米尼克毫不在意口味如何,只是用勺子把外婆制造的营养糊吃得山呼海啸,香甜如蜜。怪不得这些老外,吃了中国的饭菜,都美得直晃脑袋,原来他们自幼吃的食物,就都是这没嗞拉味,糨子一样的东西。据说欧洲人辨别滋味的能力,还不及中国人的五分之一。看来,还是当中国人好。哎?要不就先当个小老外,补足了需要的营养,长大了再当中国人,尽享美食,这样两全其美,岂不是更妙?

汉娜侍候孙子吃完了午餐,给他擦了擦嘴,取了一颗水果糖,递给了多米尼克,嘱咐他去继续完成自己的画作,奶奶这边要上课了。我指了指那块水果糖说汉语,糖。多米尼克没在意,随口也跟着学说了一声,糖。然后听话地跑到门口,继续画他的乌龟去了。

我先跟汉娜复习了上次学过的内容,又教完了本节课的词汇和短句。然后,决定到附近一家中国人开的超市去,实地练习口语。汉娜喊来了多米尼克,张罗着给他洗手洗脸,换件衣裳。正忙着呢,听见门外有人喊“多米尼克!多米尼克!”。正换衣裳的多米尼克一听,衣裳也顾不得换了,一个蹦高,从床上跳到地上,撒腿就往外跑,一边跑嘴里还喊“妈咪!爹地!”。

屋门略响,一对夫妇进了客厅。男人身材高大,体格壮硕,差不多都得弯腰低头,才进得来客厅的门,合计怎么也有一米九几的个头。一眼见着,让我这身高一米七八的东北汉子,像看到了一棵大树。大汉梳着过耳长发,满腮的胡茬子,脸上露着善意的笑容。汉娜笑了笑,向我介绍说,这是我的女婿威利。威利微笑不断,伸出一只小盆般的大手,和我相握,嘴里说着欢迎一类的客套话。令人惊讶的是,他的嗓音低沉浑厚,却又轻柔缓慢,让人听在耳朵里,会产生轻松信赖的感觉。

大威利和我见了面,就挪步站到了一侧,显露出了身旁的妻子。他的妻子乔迪,让人一看之下,就像汉娜的相似型,那脸盘令人感觉,汉娜什么时候回到了年轻时候的样子。我说出了这个感觉,那母女俩哈哈大笑起来,搂在一起,把脸蛋再贴到一块儿:

“弗兰克,再仔细端详端详。”

小多米尼克在下面不干了,着急地拽乔迪的连衣裙,口里大喊妈妈,乔迪弯腰抱起了儿子,还是和老妈亲昵个不住。大威利展开两条粗壮的胳膊,把一家人都搂在怀里,还是善意地微笑个不住。

乔迪说:

“妈妈直劲儿夸你,说弗兰克汉语教的好,又实用又有趣,还能让人说准那些刁钻的语音。我们原来听中国人说话,就像听唱歌一样,原来你们每个字都有四个音,怪不得。”

大威利见我们说起有关中国的语言文化,也挤过来说他的感受。他说在一个叫做“经典音乐”的广播电台里,听到过一首小提琴协奏曲,凄美婉转,催人泪下,拉得好极了。他从来没想过,小提琴表现爱情,能达到如此的深度。高大的威利,揽着自己的妻子,柔情蜜意地轻声赞美着《梁祝》。一个万里之遥的老外,竟然对一首纯中国的乐曲如此倾心,此情此景,让我十分钦佩,十分感动。

大威利夫妇听说我们打算去中国超市,也一叠声地响应说:

“有弗兰克撑腰,咱们全家都去行不?我们也都对中国一些东西感到好奇,既不认识,更不懂怎么使用。这下子我们都算是你的学生,求你就带我们全家逛一次中国超市好不?”

我毫不犹豫,满口答应。

我在前面开车,拉着汉娜,威利跟在我后面拉着他们一家三口,直奔那家规模还算说得过去的超市。

路上汉娜跟我说起来女儿一家。她说:

“威利是典型的布尔人,布尔人只是历史书上记载的称呼,是农民的意思。实际上,我们在南非的现实生活中,都称他们阿菲利康人。他们的祖籍在荷兰,三四百年前,一部分荷兰移民来到了南非。可以想见,那些荷兰人在还仅有帆船的航海技术时代里,却勇敢地从南到北,整个穿越了惊涛骇浪的大西洋。在这块土地上落脚谋生,需要克服多少艰难险阻。尤其是女人,在风雨飘摇的海船上,操持家务,还要怀孕生子。你看阿菲利康人那么强壮,他们很珍惜自己的女人,都是捍卫家庭的战士。是战士没错,一百年前,英国人也来到这里,和先来了二百年的阿菲利康人产生了矛盾,双方开战。阿菲利康人没有正规军,他们只是些种地开矿的农民。但是,他们不屈不挠,誓死抵抗英军。你们中国人很熟悉的游击战,其实是阿菲利康人发明的。他们安顿好了自己的妻子儿女,转身接战英国人,对英国军营日夜骚扰,死战不退。在布尔战争期间,英国人竟然派了十万大军,在南非这块土地上与阿菲利康人交战,结果,还不能取胜。在我的记忆里,英国人在历史上,还从没有派出过如此多的大队人马,到海外作战。就算和你们开打的中英战争,也不过向远东最多派遣了三、五千人。布尔战争打到最后,是英国人私下里请求阿菲利康人签下了议和文书。他们答应给阿菲利康人的条件非常优厚,赔偿了巨额的钱财,划归了大片的领土。历史学家们说,这是人类历史上最丰厚最伟大的投降。

有意思吧?至于威利他们的祖先,来到了南非高原的约翰内斯堡。那时候这座约翰内斯堡,还只是差不多一个村庄的大小。有阿菲利康小男孩儿,捡到一块硕大的钻石,拿在手里玩儿,被大人认了出来。从而在这儿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钻石矿,那都是布尔战争过去好多年的事了。你说上帝是不很眷顾这些阿菲利康人?

不能,他们不能算是荷兰人。先说他们讲的阿菲利康语,虽然是从荷兰语发展而来,但是,两种语言的差别,已经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大了。威利就说过,他到荷兰去过,在哪里说自己的南非荷兰话,荷兰人听不懂,而荷兰人说的现代荷兰话,他也听不懂。历史的变迁,造就了阿菲利康人。他们是南非人,是南非人的一部分。阿菲利康人,性情宽厚,身强体壮,文化深远。我知道他们的精神文化之都,在距离开普敦不远的一座小城,斯戴伦布什城,那里有一座大学,是世界上唯一用阿菲利康语授课的大学。那座著名的大学,听说还是排名世界前一百座大学之一。阿菲利康人视其为自己的文化城堡和博物馆,据说光是藏书就有几百万册。世界上第一例心脏移植手术,就是在这所大学的医学院里做成功的。”

我听了汉娜给我讲阿菲利康,听得入神,不觉就问到她,那您也可以讲阿菲利康语么?汉娜随口说,当然,言下露出几分得意。不仅如此,从言语中,我还看出来,她对自己女儿的婚事很满意。还有就是,汉娜和乔迪母女应该不是阿菲利康人,这一点看上去很明显。那么,汉娜她们的祖籍是哪一个国家呢?我猜不出来,又不好意思直接打问。

说话间,中国人开的超市就到了。在南非国度,每个城市里几乎都有这种中国人开的小型超市。里面大多经营蔬菜、肉类、食品,还有一些日用杂货。和那些动辄上万平方米的巨型现代化超市比起来,这里似乎更具有中国特色。因为,满商场里出售的,基本都是纯粹地道的中国商品。而我认为,对于学习汉语的老外来说,这里还足可以称之为口语训练基地。一进门就能清楚地听见,整个中国天南海北,众多省份地域的口音在这里交融沟通。有意思的是,进了中国超市的中国人,还差不多都兴奋异常,像似回到了家乡一样,敞开了嗓门,大声说大声讲。人人精神饱满,乐观敞亮,绝不似通常那样谨小慎微,总是防人三分的样子。我跟汉娜一家说:

“看看吧,仔细听听,我这就领着你们进入当代汉语的有声大辞典里去了。”

汉娜就像上次跟着我,进了中国小饭店一样,敞开了情绪,把我教给她的那些词汇、短句尽量顺嘴往外嘣。把花椒大料,放在鼻子前嗅着,问人家,是不是四川的正宗货。还把折扇顺着手腕,“唰”地一下子打开来,端详着扇面上的水墨丹青。偶尔,还恭恭敬敬的请问老板,有没有“老干妈”辣椒酱。店里的中国人,都笑微微的,好奇地盯着这位银发碧眼的白人老太太,拿着一个小本子,学说着写在上面,有限的汉语字词,简单地表达着自己的意思。

乔迪和威利两口儿,对那些中国产的碟子、碗感兴趣。虽说摆在这里的都只是老百姓通常过日子用的餐具,但是,他们俩盯住了上面的那些花纹图案仔细端详,爱不释手,互相小声地议论着。

多米尼克先是在超市的货架之间跑来跑去淘气,不大一会儿,就在插满了棒棒糖的柜台前停了下来。从中国进口来的这些糖果,都包了花花绿绿的糖纸,糖纸上面还画满了动漫的图案。并且,所有的糖果,还一律形状夸张,硕大无朋。小多米尼克看见我在他的外婆和爸爸妈妈之间忙来忙去,经过他面前的时候,伸出手一把抓住了我,做礼貌请求状。伸出他那肥胖的小手指头,指着棒棒糖冲着我大声说了一个中国字“糖!”,小家伙说得字正腔圆,意指准确,同时声情并茂地表达了强烈的心愿。我赶紧从柜台上摘下了一颗最大的水果糖,递给多米尼克,把他高兴得乐出了声儿。

虽说多米尼克并不在意,我却被小孩子在语言上的天赋,震惊得目瞪口呆。我记得自己只是在他家里随口说了一声儿那个“糖”字,没想到却让他一瞬间记忆得那么清晰,而且,用起来也很精准。他们小孩子,脑子里一定有学习语言的潜在机制。

我和汉娜说起她外孙的表现,汉娜说儿童的语言思维里,其实简单,总不外乎就那么几十上百的词句。不过,记性好倒是儿童的优势。小孩子记性好,这一点我当然有同感,因为我八岁的女儿,背起古诗来,几乎比我这个当爸爸的还厉害。乔迪听到我们的议论,显出了格外的自豪和一个妈妈通常都会有的热情。说到最后,乔迪竟正式邀请我们夫妇,在下一个星期天,带上女儿阿丹到玫瑰园,和他们家一起野餐。说是为了感谢弗兰克今天为他们全家辛苦帮忙,也为了孩子的语言学习,让他们能有个交流的机会。依着我看,乔迪邀请我们的理由,都有些牵强。给汉娜上实习课,是我份内的事,而且是付费的。至于其他有关孩子、大人的事,我只是礼貌地以诚相待,也没想那么多。乔迪和她的母亲用一种我不懂的语言嘀咕了几句,一转身的功夫,汉娜也变成了强烈邀请派,满脸笑容,热情无比地向我并通过我向我的妻子、女儿发出了邀请。汉娜还说:

“下个星期日,还算上课,只不过上得是我和小孩子一起跟着弗兰克学汉语会话,看看是老的还是小的更厉害。”

看来邀请是真诚的。女儿跟着我来到国外已经三年了,今年刚上小学一年级。她能有一个课余生活中操练英语口语的机会,当然百利无一害。妻子正在上钻石珠宝鉴定的课程,每天紧张疲惫,能在周日放松放松,练练英文也不错。略作思忖,我还是答应了她们母子的邀请。

玫瑰园正好在约翰内斯堡的北门和西门之间,我们两家距那里都不太远。我驾车穿过教会公墓那大片的松林,就看到了一个碧波荡漾的湖泊,湖北岸的漫坡上,是修剪得一马平川的绿草地,草地上纵横几道黄沙小路。湖的南岸,开放着一望无际的玫瑰。玫瑰花色不但有通常的红粉、淡黄,还有我头次见到的黑、绿。而且,这久开不败的浓艳,散发着甜丝丝的幽香,弥漫天地,沉浸人心。让来这里度闲的游人,在行走起坐间,都不知不觉放慢了行为的节奏。湖里轻荡的小船,也仿佛睡着了一般,几乎一动不动地浮在水上。这座玫瑰园,是一位英国绅士,在一百二十年前捐献给约堡市的园地,后来也不断有热心人陆续出钱出力,整理修葺,让它一直保持着最佳状态。南非气候温和,生态自然丰满,玫瑰园的一年四季,总是鸟语花香,野鸭、大雁、水鸡,在湖岸自在地栖息,甚至把蛋就生在随处可见的草蒲子上。

我们和汉娜两家都提前了十分钟到达,不约而同,透露了自家对别人的尊重。两家人都想到了一起,让我们的见面先就快乐三分。稍有遗憾的是,威利没来,他委托妻子乔迪带话儿,说自己另有生意上的事要去忙,一时脱不开身,并向我们全家致歉。

妻子和乔迪年龄相仿,不大一会儿,两个人就唠到了一块儿。妻子的英语比我好些,但两个人说话儿,还是会遇到一下就卡住了的情况。每当这时候,妻子就喊女儿阿丹,过去当小翻译帮忙。 小孩找小孩,多米尼克眼看着一个单眼皮儿的中国小姐姐,干干净净,文质彬彬的样子,就不由地感到亲近,主动上来搭讪。女儿阿丹先是嫌他太小,什么也不懂,就不愿意搭理人家。到了后来,见小家伙真诚坦率,一连串问起中文,这个怎么说,那个怎么说的样子,挺有意思,就像待小弟弟一样,和他在一起玩儿了。两个人拉着手去湖边,看嘎嘎叫着的野鸭。再赶回来,争着告诉我们鸭妈妈带着小鸭子游泳的样子。

我把孩子们叫到身边,一边动手准备野餐,一边重复手边那些饮食餐具的汉语词汇,让女儿先跟着说一遍,饭、菜、面包、饺子、炸春卷......碗、碟、勺子、筷子......多米尼克见小姐姐张嘴说中文词汇,就赶紧抢着争着也跟我学说。等到两个孩子都各说了一遍,汉娜再跟着说。这样一来,昨天学习的内容,不知不觉间,就得到了巩固,复习的课程内容也就完成了。而且,整个学习过程都热烈积极,激情澎湃。两个孩子喊着跟读的高音儿,常常引得行人侧目。每当这时候,乔迪就会转过身来,伸开双手往下压,再把一根食指竖在唇前,示意两个小家伙安静一些。两个孩子看到乔迪这个姿势,赶紧用小手捂住自己的嘴,不好意思地笑个不停。可是,临到下一个练习,两个小家伙就忘了,又扯着脖子嚷起来。

吃过了野餐,我就和汉娜、两个小孩子去玫瑰园里散步,我自然而然地说起这眼前的情景词汇,天空,草地,湖泊,玫瑰园......

就这样,我的第三节课,就那么轻松地完成了。而且,不但多了一个学生多米尼克,还多了一个助教阿丹。

汉娜告诉我,她女儿乔迪在大学里读的是珠宝设计专业,毕业以后,就和她的丈夫威利一起,在南非和南非周边的博兹瓦纳、马拉维、安哥拉、津巴布韦......等一些国家做生意。近几年来,乔迪他们都越发感觉到,来自东方,尤其是中国的资本力量越来越强。中国人正以不可小觑的步伐,坚定地迈进非洲的珠宝市场。大家都愿意接触了解从前不熟悉的中国,愿意多沟通有关中国的信息。我很平静地听汉娜叙述着,强烈地感觉到,这些老外对中国的了解,远比中国人对他们的了解来得深远精准。虽然,他们的中国话还说得磕磕绊绊,但是,他们头脑中那些思维的触觉,却很有些高阔,而且还相当敏锐。

这一天的野餐聚会,让人心满意足,感受良多。我们家和汉娜一家渐渐从我们两人一教一学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像是两家朋友,而且是那种一见如故的,互相充满信赖的朋友。和老外相处中,尽量不去打问他们的家事、身份、经历,他们都认此为隐私,轻易不会透露。但是,只要真心相处,这些老外,到了一定的“火候”,就会自然而然地,主动像你倾诉,毫无隐瞒。这一点和我们中国人相比,可是天地之差。我们中国人,尤其是我们北方人,互相接触没一个钟头呐,就家长里短地打问,爹娘祖奶奶那点事,都了解个底儿掉了。

在又一个星期天,汉娜给我打了一个电话,说是下午的汉语课可否暂停一节?她得准备一下,第二天,也就是星期一上午,要去退休前的单位,办点事。她还说,弗兰克如果有时间,就顺便帮个忙,开车陪着去一趟。还说,这次也可以算是上课,老师对学生的人生经历也应该有所了解么。我听懂了汉娜的意思,想到她的眼疾,是开不了车的。再者,别看我不问,但我也实在是对她的过去很好奇,很想多了解这个要强的老太太是怎么一步一步走到了今天。于是,我答应了。

第二天,我把身边的事情安排了一下,和家里打好招呼,一大早就驱车赶到了汉娜家。一见面就看出来,今天的汉娜精神焕发,神采飞扬。她穿着一件雪白的连衣裙,外罩着暗红的长袍,银发高耸,略施淡妆。高高的鼻梁上架着一付金丝花镜,一对镶钻的精巧耳环,随着头部的转动,变换位置而熠熠闪光。我不由地为她赞叹,像一位大法官,又像一位老教授,还像一位布道者。汉娜笑了笑说,也许只能是其中之一。我以为老太太又在开什么小玩笑,也没在意,转身拉开车门,弯腰致意,半开玩笑地请汉娜登车。

汉娜对出发前行的道路十分熟稔,告诉我左转右弯,穿过了几条了临近的小街,然后,车子一下驶上了约翰内斯堡的环城公路。汉娜一直保持着好心情,眼望向车窗外无尽的风光,有点像似自言自语,又有点像朗读一篇熟悉的故事,缓缓地开口,她的话就像一条山石间的小溪,不急不缓,“哗啦哗啦”地流淌。

“弗兰克,我知道你是一位正直的,可信赖的中国人。但是,我还没告诉你,我是波兰人,出生在华沙。”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就是从德国攻击波兰开始,不到一个月,他们全面占领了波兰,那年我十岁。我的祖国多灾多难,在近千年的历史中,欧洲列强轮番征服我们,逼迫我们俯首称臣。沙俄,普鲁士、拿破仑、奥匈帝国......都曾把我的祖国糟蹋得千疮百孔,奄奄一息。夹在俄、德之间的波兰,就像一块夹心面包,谁愿意啃一口,就随便啃一口,却不在乎那个国家连声惨叫,鲜血淋淋。一直到了十八世纪末,我的祖国干脆就灭亡了。又经过了一百二十三年,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才又有了波兰。新波兰刚刚经历了二十年,希特勒说,把波兰从地图上抹去,我们就再亡国。”

汉娜的话并不张扬激烈,但透露着她对祖国和故乡的无限深情。我想,只有一个真正的爱国者,才能在万里之遥的漂泊中,还叙说着如此真挚依恋的肺腑之言。我也熟悉自己祖国的历史和文化,并视其为灵魂。即使浪迹天涯,我也没法成为真正的“洋人”。我几乎能从这位波兰老人的思绪中,像照镜子一样,看到自己的内心。无疑,我们同样都是思绪深沉的爱国者,尽管我从来就不喊那些爱国口号,也不做这方面的煽情渲染。我只是把这份真情,沉重地盛在心中,小心翼翼地守护着她。

我还是和汉娜唠嗑,让我的朋友把她自己今天早晨以来的好情绪保持住。我说,其实我在五年前,就曾经被一家中国南方的企业派驻过波兰,我曾经在华沙居住工作过半年多。接着,我就说起了华沙火车站,说起了车站餐厅里美味儿的牛肚汤。我还专门驾车去过克拉科夫,然后再续车程,赶到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展览馆参观。我曾被德国人的暴行震撼,也曾为那些被德国纳粹杀害的犹太人,流下了同情的泪水。汉娜听说了我这段经历,瞬间就瞪大了灰蓝色的眼睛,惊讶的不得了,就像重新认识了我一样。然后,她为得见对波兰如此熟悉的外国人,感到意外而又欣慰,苍老的脸上溢满了相见恨晚的神情。

车里接下来的唠嗑,就是一来一往的交流式了。她说到肖邦的小夜曲,我就忆起了自己在肖邦公园里聆听大师的乐曲,直到深夜不知归的旧事。我还提到了显克微支的《十字军》,提到了居里夫人,甚至提到华沙郊外一处忘记了名字的公园,但却牢牢记得公园里的一注甘冽泉水。汉娜几乎跳起来,连说太熟悉了。自己从小到大,经常不怕路远,骑了自行车去那里打水。

汉娜说,自己在二十八岁以前,就一直在华沙读书,她是一九五六年华沙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专业的硕士毕业生,嗯?那你的俄语一定好的不得了。听我这样夸奖,汉娜又嘴角上扬,隐约露出了我熟悉的那种小得意。她说,那个时代,全东欧都学俄语,我们大学里的课程百分之八十以上,都是俄语教学。再说了,波兰语和俄语都属于斯拉夫语系,十分接近,学起来要比英语、德语、法语不知道容易多少。俄国人说早安,“倒不拉也,进呢”,我们说的是“进呢,打不来”,只是语序倒了过来而已。不过,我的英语一直学得认真,在大三的时候,就被学校推荐到外事活动中做初级翻译了。

汉娜说得没错,别说东欧,就连我们中国东北的中学外语教育,也是都学俄语。我自己就赶上了那波潮流,学过三年的俄语,已至后来企业外派,也让我先去俄国和东欧那些说俄语的国家去。

我们一路上唠得很热烈,不知不觉间,车子已经驶下高速公路。前方是一处山谷,山谷间就是南非城市比勒陀利亚了。在城市的边沿,山谷的右侧山脚下,有一座巨大的建筑,就像一朵大蘑菇,十分醒目地矗立在这南非行政首都的大门外。

汉娜又有点兴奋,眼睛盯着那座渐行渐近的大厦,脸上现出追怀逝去岁月的神情,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慢条斯理地告诉我:

“我在这个大学里,教了三十年书。这座巨大的建筑,就是著名的南非大学。通常人们称呼它,并不说出全名,只是称其缩写,“尤尼萨”。这是被国际科教文组织,尤其是英联邦认可的一所正规大学。它每年都在全世界招收学生,整个的教育规程和专业设置都与欧美保持一致。甚至所有考试的试卷,都由英国领事馆的文化处从英国本土用飞机押运来南非,这也是一所治学严格的学府。”

汉娜说的这些我都知道,汉娜竟然就是南非大学这里的教授,可让我没想到,不由地心中又对她增加了几分敬意。

把车停好以后,转过花坛,进到大学的建筑中。汉娜如入无人之境,她脚下风快,轻车熟路,简直像一个年轻人,在前面领路。我不得不好几次提醒她,眼神不好,慢着点安全。搭上电梯,来到第七层楼面的宽大走廊里,她终于停下了脚步,站在一道门前。转过身来,抬手指着门侧的一道铜牌,告诉我,这就是南非大学外语学院的斯拉夫语言系。十六年前,她作为南非大学的教授,每周有四天,要到这儿来讲俄罗斯语言文学课程。我看着神采飞扬的汉娜,心生羡慕,想到自己在国内时候近十年的教学生涯,心里一番感触,犹如翻江倒海。在国内下海都快二十年了,原来自己的内心深处,竟还追恋着这高雅智慧的学堂。人生变幻,身不由己,取舍怎知是也,非也?

汉娜这次来原单位,是依惯例,退休后每个学期过来参加一次学术研讨会,并参与系里几位硕士论文的评审。她虽然退休在家,不再上班。但是,却仍然是南非大学外语学院学术委员会的成员,有时会受邀参与有关的学术活动。汉娜受到同行们的欢迎,尤其是几位白发蓬松的男女老教授,都依着老礼儿,上前贴面相吻,互相亲切致意。

几十位老师到小礼堂聚会,汉娜问我要不要进去旁听,说你的中文教的那么好,大家也算同行么。我连连摆手推辞,有几分羞惭地说,学术重地,冠冕堂皇,我哪里有资格跟着掺和?还是找个地儿,让我静等就是。汉娜和身旁的一位老师小做商量,回头冲我笑笑,让那位年轻的老师,领着我进了一间不大的教研室。 进屋一抬头,却见一位地地道道的中国女教师,坐在一张大写字台前。南非老师向我介绍说,去年开始,学院里开设了中文课程,这位就是新来的密斯李,你们是同乡,好好聊聊吧。然后抬手腕看了看表补充说,汉娜那里大约需两个小时结束,到时候我们把她送过来。

我心里热乎乎的,所谓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一晃都有三年多没回国了,意外见到国内来人,心中自然感到几分亲切。再者说了,拐着弯儿论,我们也都算是同行。看她那么年轻,就能出国任教,一定是学业有成,本领过人,心中好生羡慕。

李老师对我的探问,微笑着应答。原来还有一位和她同来的女教师,她们都是从上海复旦派过来教中文的。这位李老师,简单说了两句,就埋头看书去了。我这才猛然感觉到,她那温和礼貌间,隐约含着一种拒人千里的力量。是出于防范还是某种纪律约束?想起在国外见到公派的国人,真就常常板着类似的面孔,令人沮丧,自己不由地克制着规矩起来。像我们这些下海经商的,面子上虽然嘻嘻哈哈,甚至拍肩搭背地装亲热。但是,见了国内新来的商家,也是百般提防,暗中较劲儿。你卖一块,我就卖八毛,你卖八毛,我就卖六毛,非把你弄得赔本儿,生意做黄了最好。商家终归是商家,竞争是明摆着的事。像眼前这样,你教你的书,我混我的生活,井水不犯河水,不形成同行是冤家的竞争,何必他乡异国见面,国人之间就非黑眼蜂一般地看不上呢?在国外呆了这么几年,想到中国人之间的冷漠内斗,自我相残,心中生起了无比浓重的悲哀。依我在这个社会上的观察,南非的黑人也好,白人也好,他们不同族群的内部,也都存在着相互的矛盾和争斗,那大都是只限于他们的自己人之间,外人通常看不大见。唯有我们中国人,常常专门针对自己人下家伙。这一点,连那些老外都能隔着人情把我们看的透透的。

我叹了一口气,顺手在教研室的书架上,找了一本书,埋头读书,再不说一句话。

汉娜的活动一直进行到了过晌,终于结束了。她还是那么兴冲冲地,怀里抱着两本书,进来我所在的教研室,和我打招呼。我们临下楼的时候,几乎大半个系里的教师都出来和汉娜打招呼,甚至,那位李老师也在其中摆手。

到了车库里,准备启动车的时候,聪明过人的汉娜直接问我:

“你和那位中文女老师,既是同乡又是同行,怎没见你们交谈沟通?看上去还没有我和我的同事们之间说得多。”

我迟疑了几秒钟,心平气和地回答,她在忙,我不好意思打扰她。又隔了几秒钟后,我补充道:

“至于我们,你我之间,正好就告诉你一个词儿,我们是“哥们儿。”

汉娜听了,嘴里不断念叨着:

“哥们儿,哥们儿,记住了,从前还真没听说过。”

临了她还若有所思地判断:

“这哥们儿好像比朋友更亲近是不?”

我哈哈大笑,却没回答她,只是脚下踩了两脚油门,我们的越野三菱,一阵轰鸣,飞快驶出了南非大学。

今天可真是漫长的一天,有那么多的所见所闻。对汉娜的了解,好像在两个多月里,都没有这一天知道得多。汉娜好像猜中了我的心思一样说,在这回家的路上,我把话说完了吧:

“我的爷爷是个波兰小贵族,他有个庄园,有一片土地和土地上的农奴,这样的小贵族,在波兰其实比比皆是。他们每年所得的租税,也只够自己的生活用度,没有什么大的结余。我的父亲,也是教俄语的教师。父亲对我宠爱有加,不幸的是,他早早就去世了,在我十一岁的时候,他死在哈尔科夫附近,一个叫做卡廷的地方。”

我读到过有关“卡廷森林惨案”的书籍,知道在二战期间,曾经发生过苏联内务部大规模枪杀波兰军官、公职人员、知识分子的惨案。我万万没想到,自己这辈子还能在万里之遥的非洲,亲眼见到这次惨案受害者的子女亲人。造化弄人,机缘也弄人,这世界真就如此神奇。我相信南非的其他白人,未必有几个人能了解发生在遥远的东欧,时隔半个多世纪的那次惨案,比如刚刚和汉娜在一起研讨学术的她那些同仁。

不过,汉娜的叙说,好像并没有在她父亲去世的节点上停留太多,就又往下讲。声音还是那么不紧不慢,神态凝重。我知道,我的老朋友,是在今天这样特殊的日子里,叙说着她通常不肯轻易吐露的身世和心声。我认真地聆听一个老年知识妇女那漫长的生命历程,为自己能获得她的彻底信赖而感激不尽。

“俄语几乎是我的母语,而我在大学里学习的英语,成绩也不错。我说过,还是学生的时候,学校就推荐我在一些外事活动中充当翻译。如此一来,我自然而然地就认识了文森特。汉娜说到这里,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我们是在英国领事馆的招待会上结识的,那时候我是业余兼职翻译,文森特是初级雇员。文森特在牛津刚毕业也没几年,还是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一切顺理成章,那年冬天,我跟着文森特,回到了他的家乡,在伦敦举行了婚礼。婚后,文森特在领馆的文员工作期满。似有天意,南非开普敦大学发来信息,欲聘文森特做英国语言文学的讲师。那时候,我们可真年轻啊,满怀着希望和信心。文森特先走一步,飞到开普敦,和校方签下了合同。紧接着又把我也接了过来,那时候,我已经有孕在身,正怀着迈克,我的儿子。”

我心里一动,是啊,我还从来都没听老太太说起过,她还有个儿子。不过我没打断汉娜的话,还是遵循着一直以来的原则,和白人交往,人家不说的事情,坚决不问,该说的时候,人家自然就会说给你听了。

“我们在开普敦的日子,就像开普敦本身一样美好。儿子迈克和女儿乔迪先后出生,每当寒暑假的时候,我们就全家飞回伦敦度假,顺便看望文森特的父母家人。要知道,文森特家族可是像一棵大树一样,有上百个亲戚在世界各地来来往往。南非这里,就有文森特两个堂兄。英国人认为,南非是英格兰的后花园。弗兰克,你去过开普敦吗?好啊,你听听那些地名儿,情人坡,魔鬼尖儿,桌子山,鲸鱼湾,好望角......那可真是这世界上最漂亮的城市。我们一家四口,都喜欢开普敦,喜欢那里温暖的气候,喜欢那里的海滩、岛屿、山谷,喜欢开普敦大学红色的建筑和大学园区里一眼望不到边的冷杉林。啊——,如果不是那场悲惨的车祸,我们一家大概世代就在那里永远生活下去了。”

“那年夏天,文森特和自己学校里的一位同事,搭伴驾车赶往金山大学,去参加一次学术交流会议。他们在刚刚驶离开普敦的N2公路上,发生了严重的车祸。文森特不幸身受重伤,在医学院抢救了十个小时,最后伤重不治,去世了。”

“我们母子的天坍塌了,孩子一个六岁,一个八岁。大的对世事半懂不懂,天天陪着我流眼泪,小的只知道管我要爸爸。差不多有两个月的日子里,我每天浑浑噩噩,头脑不清,脚下就像踩在棉花上一样。那也是我去教堂最勤,信仰最虔诚的一段时间。主告诉了我,我和我的孩子必须活下去,我们的生命属于未来,不属于过去,过去的就让它过去,我要抚养孩子们长大。我自己先要站起来,要坚持住,做孩子们的城堡。”

汽车在返回约堡的高速路上匀速行驶,车轮辗轧着粗糙的路面,发出沙沙的声响。车身平稳,沿途的花草植物,郁郁葱葱,姹紫嫣红,像一幕又一幕鲜艳的布景,在车旁闪过。汉娜神情安然,平淡如水,似乎在诉说着一部属于别人的遥远历史。

“我失去了丈夫,只有自己挺身而出,支撑起孩子们的天空。开普敦再好,也是伴随着我们痛苦的的伤心地。我只能挺起胸膛,做一回摩西,领着我的儿女,出走埃及。位于比勒陀利亚的南非大学,开设有俄罗斯语言文学专业。我鼓起勇气,捡起了荒废了十多年的学业,,日以继夜地复习那些课程,准备着迎接英国标准的考试。三个月后,我终于拿到了英联邦的授课资格证。我搂着两个孩子,先笑后哭,肝肠寸断。我想起了文森特,想起了万里之遥的故乡波兰,想起了伦敦,想起了这半年多死去活来的日子。

接下来的日子也并不轻松,尤其是在拿课的学期,一周要上四天的课,大部分的课程还都排在上午。那时候我每天驾车,就行驶在这条高速公路上。开着车,满脑子里想的都是迈克和乔迪。这么小的孩子,被我锁在家里,只准备了些牛奶和面包,为了安全,不敢让他们随便动火。下了课,我连饭都不吃,再驾车疯也似的往家赶。冬天里最难过,有那么两个星期,气温降到了零下。我赶到家,赶紧掏出钥匙打开门,大声呼喊着儿女,迈克!迈克!乔迪!乔迪!孩子们都不做声,我的心咚咚乱跳。赶紧打开灯,才看到两个孩子,都钻进了床上的厚毯子里,像两只小猫小狗一样,饿着肚子睡着了。好在大学里不做班,轮到不拿课的学期,还可以在家里备课做研究,这样就好多了。再加上,后来我向学校申请了函授教学,才终于可以和孩子们尽量多地聚在一起了。

嗨,这样的日子过得飞快,一转眼三十年过去了。孩子们都长大了,都为人父为人母了,我才感到,自己好像也老了。”

汉娜有叙述描写的天赋,她的话能在我的想象中,不费劲儿就搭起宽敞的时空。然后,以她为主角的家庭剧,就在这个时空中起伏跌宕,悲欢离合。我随着汉娜的诉说,不知不觉地就进入了她导演的剧情中,被深深地感动着。我也知道,自己之所以能成为“汉娜剧”的拥趸观众,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我也曾是一位女教师的儿子。我小时候,从记事起,就跟着当小学教师的母亲,在学校里外起早贪黑地奔忙。她说到的这些,我似乎都身临其境的经历过。我把自己的这些想法告诉了汉娜,她又是惊讶不已。然后,她问我:

“你的妈妈现在怎么样?”

我回答道:

“老人家前三年已经过世了。”

汉娜赶紧说:

“对不起,对不起!”

沉吟了一会儿,她又问了我一个人们常说到,但又不直接问的问题:

“你的妈妈喜欢你的妻子吗?”

我说:

“我们不在一起住,她们的关系还说得过去。”

我想我的回答多少有点滑头,但汉娜似乎没注意到我言语中的躲闪,只是长出了一口气说:

“如果你的妈妈坚决地反对你和你妻子的婚事,你会和妻子分手吗?”

汉娜的问题显然是纯外国式的,相当直白。这个老掉了牙的问号,在我们中国国内,常常以半开玩笑的方式提出来:你妈和你媳妇儿都掉河里,你是先救你妈还是先救你媳妇儿?或者干脆直接问,生死一线,你要你妈还是你媳妇儿?得承认,这是一个让天下所有男人都尴尬、为难、说出来也一定口是心非的问题。这怎么到了天涯海角的约翰内斯堡,还有人提出这问题。而且,还是个奶奶级的老教授提出来的。看来不管读多少书,有多大学问,人们说到底还都是血肉之躯,都不能免俗。不过,我心里隐约一动,感觉到汉娜和她的儿子之间,好像有点什么隔阂隐情,而且,这跟她的儿媳有关。也许是我瞎想多了,但愿事实不是如此。

我们眼看就回到了汉娜的家,她邀请我吃了饭再走。我说还要回去接女儿放学,改日再聚。我一边打招呼和她告别,一边开玩笑说:

“从今往后,再也不能说你是我的学生了,因为你才是真正的教授。”

汉娜也故意板起脸,装作生气的样子说:

“怎么?弗兰克老师,一句话就开除我了么?老师还欠我一次大考呢。”

国外的日子,在重复中,不紧不慢地逝去。汉娜还是跟我学中文口语,同时又时常帮着我,校正我说英语时候,经常犯下的语法错误。有了闲暇的机会,我甚至还胆大包天地在这个专业教授面前,试试小时候学过的那点俄语。汉娜从来不笑话我,她说:

“不知道中国国内的情况如何,就我所知,在波兰、英国、荷兰、南非等一些国家,关于申请学位的学习,不分年龄,性别和国籍,任何人随时都可以报名注册。”

她还说:

“在南非大学申请学习签证的外国学生,其中年龄最大的,是日本的一位爷爷,叫山上公孝,高龄八十四岁。赋予民众终生学习的权力,不是一句空话,是受到法律保护的。”

想想,她作为一个专业教授,并不是一心只做学问,她的头脑中也真具有一以贯之的,先进的教育思想。

我和汉娜成了忘年交的好朋友,我们的家庭也你来我往,走动得更亲密。春节的大年初一,我们邀请了汉娜全家来做客。我们先是两家人去中国超市购物,一来可以练口语,二来让他们从根儿上了解中国餐饮制作的来龙去脉。在超市里,见到有一家老外和我们家掺和成了大队人马,兴高采烈地过中国年。我那些国人同胞,常常好奇地看个不住。我们请汉娜他们吃纯中国式的水饺和炒菜,喝七十二度的北大荒烧酒。汉娜老太太厉害,能端起半两一盅的北大荒,一饮而尽,然后闷住了酒气,不动声色。要知道通常他们喝的最烈性酒,就是伏特加,而伏特加的酒精度也才不过四十度而已。乔迪和我媳妇儿只喝点红葡萄酒,然后就在一块儿讨论关于珠宝,那说不完的话题。威利举起酒杯,还像喝伏特加一样,一口掫下去。他显然没有汉娜的经验老道。结果高度烈酒像一条火龙,顺着他的喉咙直冲下去,把这位巨人噎得直翻白眼儿。没等喝上三杯,威利就受不了了。他说:

“中国人果然都会功夫,要不然,个头不高,身材也没那么壮,怎么能喝如此轰烈的酒?”

我说:

“哪儿有的事,像我就只会广播体操。”

说完,我还依仗着酒劲儿,当着嘻嘻哈哈的两家人,做了几节第四套广播体操,给大家助兴。威利认真地观察我的动作,看样子他还是认为,那些伸展运动一类,没准儿就是中国功夫的真髓。汉娜、乔迪还有我们两口,四个人合起来唱俄罗斯歌曲《山楂树》,轻漫的歌声在小北山我们家别墅的院子里飘荡。孩子们大声喝彩,连叫带跳。威利听不懂这民歌,但十分神往美妙的旋律,跟着用巨大的手掌轻轻地打节拍。

一个中国春节,在南非共和国,过得意兴盎然,年味儿十足。当汉娜一家告辞的时候,已经是夜色浓重,凉意如水。小多米尼克怀里抱着阿丹姐姐相赠的布绒大熊睡着了。眼看乔迪小心驾着车,一路向山下缓慢行驶。那一对汽车尾灯,像两个红色的小风球,在漆黑一片的空间里,飘荡浮动,渐行渐远,终于消失不见了。

汉娜的俄国语言文学水平,足以在南非大学里做专业教授。有时候,我们结束了一堂口语课,或者干脆就有意搁下手头的教和学,进入汉娜熟悉的俄罗斯文学语言专业里聊天。说到契科夫的短篇小说,从《一个小公务员之死》《普西杰耶夫中士》到《马姓》。汉娜目光熠熠,侃侃而谈,像似又重新登上了讲坛。她对契科夫推崇备至,甚至说他的小说才是后无来者的真正小说,他是写短篇小说的一众鼻祖。我说到美国的杰克伦敦及其作品,汉娜不与我争论,只是弯起嘴角淡笑。说起俄国的长篇小说,汉娜挂在嘴边的是肖洛霍夫和他的《静静的顿河》。她说年轻时候,和同学曾经相约,一起去过肖洛霍夫的故乡。那时候东欧各国和苏联互相免签证,他们一行四人,东行进入当时的苏联乌克兰加盟共和国,在敖德萨登船,在黑海里航行,绕过克里米亚半岛,穿过刻赤海峡进亚述海,到达罗斯托夫。在顿河的入海口朔流而上,沿顿河上行,一直到达了肖洛霍夫的出生地,维申斯克的克鲁日林。说到这里,汉娜神往于五十多年前的精神探求,就像虔诚的信徒回想当年的圣地朝拜一样。她说:

“俄国的天才小说作家多如繁星,但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两个,一个是前期的托尔斯泰,一个是后期的肖洛霍夫。这两位大师,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至今无出其右者。”

汉娜赞美普希金,她用纯正地道的俄语背诵《致大海》《自由颂》和《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声情并茂,令人产生强烈的共鸣。她还说,莱蒙托夫的《当代英雄》,是不能翻拍成影视作品的。就像你们的《红楼梦》,如今排成了电影,就活生生把一部惊世巨作给糟蹋了。

听汉娜讲俄罗斯文学,是一种享受。每当她一时兴起,又一次进入了她的“自由王国”,我心里都暗自庆幸,自己得到了一次真正的艺术熏陶,这些对我来说,都是在书上不可能获得的鲜活知识,我就像获得了价值无比的珍宝,欣喜异常。

然而,我能感觉到,那样热爱推崇俄国文学艺术的汉娜,一提起苏联的现实,却很不以为然。她说,二战时期,德国固然欺人太甚,疯狂跋扈。但是,当时的苏联又何尝不是助纣为虐,暗下黑手?相比之下,俄国来得更阴,更招人记恨。看那样子,汉娜从来都没忘记卡廷森林惨案。我曾试探着说,为什么那么丰富智慧的民族,竟会产生那么失败的政治。汉娜看了看我,似乎若有所思,慢慢地说道:

“肥沃的土地,也会结苦果子。”

有一次,她递给我一张英文报纸,上面刊登有一张普京跪在卡廷惨案纪念碑前的照片。她的脸上有一丝冷笑,我没在那张脸上读出一点原谅,倒感觉着深绵不绝的恨意。有时候,我故意谈到后期的俄罗斯领导人,她都不屑一顾。我想,在她的心里,很多俄国人并不懂得自己文化的精深博大,只是一些陶醉于伏特加的粗人。

热爱俄罗斯文学艺术,却对俄罗斯的现实和政治不抱好感,这是我在汉娜身上看到的一对耐人寻味的矛盾。想想,似乎费解。再想想,好像又很能体谅。其实,我自己也有类似的感触。我曾经和俄国人打过相当多的交道,结果常常也是喜怨参差,哭笑不得。我又不愿把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向汉娜吐露,不想在这方面再引起个“国际共鸣”来。

转过了年,眼看到了复活节。这节日是基督教的大节日,汉娜邀请我们全家去共度佳节。汉娜一家都在,却只是缺了威利。威利是个直筒脾气的大汉,喜欢庄稼和山林,懂得枪支渔具,喜欢自由自在的园林生活。我们曾经相约出去猎跳羚,在清理猎获之余,我们俩曾烤上羚羊腿肉,举杯痛饮南非的城堡牌啤酒。我清楚地记得,高大壮硕的威利,在酒后和我谈起通常不会提及的南非当下国情时,竟然扑簌簌泪如雨下,他把一只大手搭在我的肩上,痛彻心扉地说:

“好朋友,你无论走到哪里,都有自己的祖国。可我......” 威利难受得说不下去,眼含热泪,哽咽着摊开一双大手,耸了耸宽阔的肩膀。我没想到,这条阿菲利康大汉,竟有孩子般的纯情,竟对他的祖国和家园爱得那样刻骨铭心。他今天没来,我略微感到一点不安,但又不好意思打问乔迪。

汉娜把自己的房子拾掇得干干净净,还特意在客厅的天花板上用彩绸装饰了一番。他们在房子里喷了花露水,屋里屋外有一股薰衣草的淡淡香味儿。

正餐还没有开始,来人都自然地散于屋里院内,随便端着酒杯搭伴儿聊天。我和女儿看到了有意思的场面,在能坐下十几个人的大餐台上,摆了几个大玻璃盘,盘里堆着很多鸡蛋。鸡蛋都被涂画了鲜艳的色彩,有普通的花纹,也有圣经故事中不同人物的画像。那么多花花绿绿,五彩斑斓的彩色鸡蛋,把节日的气氛,烘托得喜悦异常。汉娜穿着黑色天鹅绒的长裙,梳着高高的蓝白色发髻,一对钻石耳坠,随着她来去的脚步,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她给每一个人分发彩色的鸡蛋,然后简短地致意:

“鸡蛋意味着生命,而且是崭新的生命,让我们感谢神的眷顾,祈求神的保佑,为圣子的复活真心庆贺。”

汉娜邀请的另外几位贵宾,看样子也都是她的挚爱亲朋。不过,她并不着意地介绍我们相识,却有意让我们在活动中自然接触,相互攀谈。我们自己主动去和不熟悉的人来往,克服了初见的生疏以后,很快就互相熟稔起来。我发现这样在家庭派对中,结交新朋友,还真是个不坏的选择。

家宴开始前,大家按汉娜的指挥,排定自己的座位。我坐在汉娜的主位左侧第二的位置上,挨着一位和自己年龄相仿的中年人。在落座之前,他伸出手来向我示意,嘴里清晰地自我介绍,“迈克”。迈克?我赶紧握住迈克的手,也介绍自己,“弗兰克”。哦——,我猛然想起,汉娜的儿子好像就叫迈克。抬头去看主坐上的汉娜,却见她正在那里冲我挤眼儿。这老太太,原来是成心让我和她的儿子交往相熟。迈克也生的高大,但不是威利那种肩宽背厚的男人。相反倒有些瘦削,但从和他握手的力度上,我断定,迈克不但结实有力,还反应敏捷。看迈克的脸孔,没有汉娜相貌的影子。我的脑子里闪过了一句,迈克长得像他的父亲文森特。迈克话不多,但笑容可掬,温文尔雅。我们轻声地交谈,他微笑着说:

“汉娜妈妈把你当成她的第二个儿子了。”

我的心里一热,感受到了一股久违的亲情,瞬间就充满了身心。

这是一顿非常丰盛的宴席,前菜有燻鲑鱼、渍橄榄、蓝心奶酪、黑鱼子酱......波兰式的大陶罐,里面盛满了牛肉和羊肉,一直到端上来还热气腾腾地翻滚着汤汁。有奶油鹌鹑,炸猪里脊,烤皇帝鱼排,热石头煎羊腿......

人们举杯相庆,互相祝福,三杯酒下肚,气氛热烈亲近,一片快乐祥和。我和迈克几乎同时想告诉对方,我知道你。没想到的是,时间不长,还没和迈克说上几句话,他就找了个机会,悄悄地向我告辞,然后,不声不响地起身走了。眼看他的母亲也随着跟了出去,我有一点不知所措,不觉间也走过去,打算向迈克说点什么。见到他们母子俩,正在小走廊里相拥告别。迈克远远地向我挥手,转身出去,不见了身影。我很是不解,大过节的,怎么就不等自己儿子吃饱喝足再走,再说你们母子那么长时间都没见相聚,这怎么点个卯就回身走了?汉娜转过身来,招呼我再次入席,随口说了一句:

“回去就回去吧,他家里也有妻儿在等着呢。”

儿子的妻儿,不就是你这当奶奶的儿媳和亲孙子吗?一起来过节不就得了?把我这样的朋友都能待为上宾,血肉至亲怎么反而还如此疏远了?我的心里充满了一连串的疑问,终于都没说出口。因为我仍然遵守着和汉娜交往的底线原则,她不想说的,我绝不问。作为可以互相信赖的朋友,她想说的话,想向你袒露的心迹,会在适当的时候,自然流淌出来。

威利失踪了,一米九十六的彪形大汉,活生生地就在世界上不见了踪影。乔迪六神无主,搂着儿子多米尼克抽泣落泪,吃不下睡不着。一个星期后再见,就瘦得行销骨立,几乎认不出来了。据她讲,威利他们俩,在津巴布韦谈好了一单生意,乔迪就先飞回了约堡,威利还有些事,要转到莫桑比克去处理一下,隔三天后也会如约返回约堡,和妻儿相聚。但是,多少个三天过去了,威利不但没有返回约堡,反而音信皆无。汉娜和我说起过威利的生意,先还笼统地说是珠宝生意,后来她告诉我:

“威利嫌按着乔迪的规矩做事,利润太薄。所以就偶尔会在安哥拉、津巴布韦、马拉维等一些国家进口少量的钻石原石。” 原石就是没有打磨过的钻石,我和妻子见过几次。我们也知道,原石不能公开在南部非洲几个国家之间随便交易,那将触犯刑律。原石价格一般都远低于成品钻石,谁都知道原石的非法交易会有相当大的利润。汉娜说到这里,神色黯然,这个威利,恨不得两年就成为富翁,劝了他多少次,就是不听。我提到威利是不是喜欢去赌场一类的娱乐场所,汉娜听懂了我的暗示,摇了摇头,她说阿菲利康人一般都对家庭很负责任,轻易做不出抛妻弃子的事情。再说,事先也没有任何征兆,他们可没有那么善于表演的能耐。汉娜还说:

“他们阿菲利康人在整个南部非洲,都有特殊的联络渠道,按理应该能打听出威利的消息。”

乔迪哭着向她的母亲请求,要去莫桑比克找威利。汉娜说,莫桑比克是法语国家,治安又乱,一个女人怎么好孤身一人前往。最后,她叫上了迈克,千叮咛万嘱咐,让兄妹二人带上了政府给南非驻莫桑比克使馆的信函,搭乘小飞机,去寻找威利。

家里只剩下了汉娜和多米尼克一老一小,看着实在孤单无助,我和妻子就天天赶过来,帮着汉娜做点家务,陪伴汉娜。汉娜脸色苍白,眼圈阴影明显。但是,她却从不唉声叹气,显露出颓丧的神色。尤其是在多米尼克面前,该给孩子吃饭,还是照样用那种调配的糊状物喂她的胖孙子。多米尼克哭着要爸爸妈妈,汉娜一声不响,找来颜料和画笔,大声说:

“画你的乌龟去,等画好了,爸爸妈妈就会来了。”

然而,时隔一周,迈克兄妹空手而归。他们找不到威利,只能在莫桑比克警局挂失寻人。

汉娜的话越来越少,也没有心思学汉语了。不过,我还是隔一段时间,就去她家里看看。课不上了,但我们终究是朋友。她的家里出了事,我帮不上忙,也只有时常过来看看,陪她聊聊天了。

有一次,我带给她一罐斯里兰卡红茶,她一下子就认出了迪尔玛的牌子。眼睛忽然闪亮了一下,来了兴致。张罗着找来电水壶和砂糖、鲜奶。我们一起品尝着口味绵长的红茶,也不知道从哪儿起的头儿,汉娜说起了有关自己儿子迈克的事:

“我在南非大学教书,一晃就过去了十年。我的儿子迈克,中学毕业,该上大学了。这孩子真挚热情,聪明坦诚,很像文森特年轻时候。当我问他,自己最喜欢的大学是哪一类的时候,万万没想到,他的理想是上军校,而且,他还说,实不相瞒妈妈,我已经被南非海军官校录取了。我这才想起来了,文森特除了我说过的那些优点,还有固执这个缺点。迈克如果性格随他的父亲,我说什么都没用。还不如随他去,要知道,我们对自己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子,只管到十八岁,再大了就是成年人。我们也没有法律上的权力管他们了。就这样,迈克读了海军官校,毕业当上了一名海军少尉,在一艘运输舰上做枪炮长。”

“迈克当兵的第二年,南非海军和以色列海军,进行军官训练交流,他被派到一艘以色列海军的护卫舰上任炮长。问题来了,他的副手朱迪娜,是一位以色列女少尉军官。顺便说一句,在以色列,女子同男人一样服兵役,而且不论战时打仗还是平时训练,男女都是混编,除了睡觉和洗澡,连吃饭都在一起。

你能猜出来,迈克和朱迪娜成了一对恋人。这些我当然不知道,迈克懂得,他的妈妈绝不会同意他娶一个犹太女子为妻。于是,就自始至终瞒着我,两个人私下里订婚。一直到了最后,朱迪娜已经有孕在身,两个人的婚事必须操办了,迈克才和我说起。按我们的习惯,正规的婚礼必须在我们的天主教堂里举行,也必须得到父母的祝福。我不能祝福我的儿子,原因只有一个,他娶了犹太人做妻子。这是我,也是我们家族的红线,我必须恪守这个原则。”

我听到这里,百思不解,这算是哪门子原则?一个堂堂教授,观念上怎么如此陈腐?世界进步,文化发达的今天,怎么还能用门第出身,种族信仰这些意识形态的东西去困守年轻人的爱情?我没有勇气当面质问汉娜,但显然不屑于她的观点。

再看汉娜,说起这件多年前的往事,仍义愤填膺,气愤不已,脸都发红了。一口一个坚决不行,甚至还提到,如果儿子背着自己安排婚事。从此就不要登自己的家门云云。

实在弄不懂这些老外,犹太人怎么了?就让他们如此鄙视,势不两立。看着偏见固执,至今也绝不可能改变主意的汉娜,我自己都感到一阵虚弱。可以想见,可怜的迈克当年会有多么的无奈和悲苦。一边是自己挚爱的妻子,一边是年轻守寡,为自己操劳半生的母亲。我不由地问道:

“那么后来怎么样了?”

汉娜说:

“还能怎么样?迈克和朱迪娜,按着犹太教义,在以色列的犹太教堂里结婚,到现在都九年了,现在他们有两个女儿。三年前听说我的眼睛不行了,迈克带领着朱迪娜和孩子,搬回了约堡,就住在我这里往南四道街的街口那里。我知道迈克惦记着我,但是我不会屈服,我还是不准许那个犹太女人和她的孩子到我的家里来。迈克和他的姐姐有密切的联系,知道我的态度,所以至今不敢领他的犹太妻子上门。从去年,他姐姐乔迪好说歹说,我才答应,只有圣诞和复活节,迈克可以来看望妈妈,其余一律不准许。”

我端详着眼前的这位愤慨而又痛苦的老太太,好像一下子又不认识她了,她变得那么陌生,甚至有点丑陋。她把自己那些学识和理性都丢了?那她人性中的善良和亲情呢?是一道什么坚不可摧的障碍横亘在这位母亲心里?我没法理解她的是非判断标准,但我也坚决不同意她的做法。很简单的常识告诉我,迈克没有错误,更没有任何罪过。我突然想到,半个世纪前,由那个狂人发起的虐杀犹太人的腥风血雨,原来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呀!这得是多么深重的偏见。但是,汉娜无动于衷。他见我在不知不觉中露出了些许鄙夷的神色,就直接问我;

“你想什么呢?”

我沉吟了一下,回答她:

“我在想曾经看过的一部电影《华沙起义》,这部电影悲壮惨烈,犹太人对法西斯德国的反抗可歌可泣,令人泪下。但当年我看到最后的时候,见残余的几十个犹太人从下水道里钻出来,伤痕累累,蹒跚挣扎。而那些波兰人,衣冠楚楚,道貌岸然,他们竞对就在眼前的逃命犹太人视而不见,无动于衷。甚至还有告密者去向德国警察报告情况。当年我看不懂,波兰人为什么如此对待那些起义者,难道就因为他们是犹太民族?现在,我明白了。”

汉娜听了我的话,脸色灰暗,嘴里喃喃地说:

“那年我十五岁,就在华沙,我也见过那些起义者。我也参加了第二年的华沙大起义,为伤员裹伤。我们牺牲了两万战士,二十多万平民,苏军就是在几十公里之外,见死不救。”

按我的阅历,汉娜无疑是一位亲历过惊涛骇浪的前辈。她刚强自立,学识渊博。与人交往真诚守信,温和善良。我在内心里像尊重母亲一样,尊重她。但是,我也发现,她也不是完人,她也受因袭的束缚,观念的驱动。像她喜欢俄罗斯文学艺术,但对俄国人和他们的现实不屑一顾。今天,我又见识了她歧视犹太人的另一面。毋庸讳言,汉娜是一个真正的反犹主义者。我没有身临其境,也没有更多地学习过欧洲历史。但是,我现在知道了,欧洲曾经有过反对犹太的传统。

我们和汉娜家仍然来往密切,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威利仍然杳无消息,乔迪又认识了新的男友。汉娜还是不让迈克的妻子来家相聚。我也只有在圣诞和复活节时候能见到迈克,和他聊几句。犹太人的话题,在我和汉娜的交谈中生生被割除,我们都有意避开不去谈它。

那年冬天,汉娜不小心,在台阶上摔了一跤。当时在医院诊断,说是股骨骨折,她坚持不肯住在医院里,就雇了个佣工在家里养伤。我和妻子有时出去办事,经常特意绕道过去看看她,我们还从国内寄来云南白药,送给她外敷用。时不常地,还包好了饺子给汉娜送去。老太太愿意见到我和我的家人,总是挣扎着,从床上坐起来,和我们行拥抱贴面的老礼儿。不过,她的病情却拖下来,一时不见好转。

有一天晚上,我突然接到了乔迪的电话,说是汉娜突发严重的肺病,在医院抢救了三个小时,最终医治无效,过世了。

我的头就像被钝物重击了一下子,登时眩晕不止。我的胃里里往上泛酸水,脚步踉跄,差点就摔倒在走廊里。等到我镇定下来,开着车往医院疾驶,眼泪就像开了闸一样,飞涌而出。当时我还以为是风挡玻璃上落了雨水,就打开了雨刷。雨刷往返移动,却仍不见视线清晰,再愣神略思,才知道是自己汹涌不断的泪水,模糊了视线。我踩死了刹车,把车停在小街的路边,不由地伏在方向盘上,痛哭失声。从此以后,我和我的教授学生将永远天人两隔。不管是相同的爱好,还是相斥的观点,我们都不能再在一起讨论,一起交流了。他乡异国,茫茫人海,我好不容易得遇的一位知遇长者,将再也不能向我露出她的笑脸了。

葬礼在约堡最大的天主教堂里进行,大型的管风琴,播送着缓慢的哀乐,气氛低沉凄苦,极尽哀荣。我们一家穿着黑色礼服,在汉娜亲友团的队伍里,走到汉娜的棺材前,瞻仰她的遗容。死去的汉娜,画了淡妆,双手叠放在胸前,神色安详。我特意注视着我的朋友,看到她那显露些许皱纹的嘴角,仍然倔强地微微翘起。想想几年来,我们相处的往事,我的眼泪再一次止不住涌上了眼眶,视线又模糊了。

墓地在那片松林环绕的坡地上,在墓穴填土埋葬的时候,神父大声诵读圣经。完后提着圣灯,缭绕淡淡的烟雾,在四周晃动,口中念念有词。我看到了迈克一家,第一次见到了他的妻子朱迪娜,她细高挑的身材,挽着高高的发髻,五官精致。两个女儿有八、九岁的样子,一左一右站在她的两侧。迈克满脸悲戚,任泪水在脸庞恣意横流。他们的葬礼上,没有呼天抢地那样的悲哀,但明显看出,那人类共通的情感,一点也不比我们少。

明明是南非洲的旱季,却下起了零星小雨,这可是难得一见的天气。莫非汉娜在天之灵,在向她挚爱亲朋行永别之吻?我看到有不少人都扬起头颅,张大嘴巴,让这一冬天里都难得一见的雨滴,直接落进了自己的嘴里。我也学他们的样子,仰起脸,迎接了几滴天泪,细小的雨滴,无声无息地落进嘴里,有点发甜。同时,我自己的泪水,有点发咸,也无声地滴落在新翻起的潮乎乎的南非土地上。

失去了汉娜的日子,心中怅然。在和那些白人接触中,就自然而然会想起我这位教授学生。不过,再后来的日子,心下并不孤单了。我结识了一位波兰裔的南非退役海军军官,他的聪慧刚强,真诚善良,都像他的母亲。更让人高兴的是,他打猎钓鱼的本事非同小可,并不比曾经的朋友威利差,既是神枪,又是鬼钓,每当我们俩驱车一游,渔猎所得,就足够三家人开个啤酒派对的了。

当然,要是讲迈克的故事,那就得再写一篇长文,愿意看的话,就耐心等着吧。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