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三少爷的剑的头像

三少爷的剑

网站用户

小说
202407/14
分享

乾隆皇帝的老师

清代的王文清,是宁乡县夏铎铺镇铜瓦桥王家湾人,非常有学问。是清代的文学家、经学家、教育家,雍正二年进士(相当于现在的博士)。是乾隆皇帝的老师,其宁乡宅第获乾隆御笔“五召徵君”匾牌。雍正和乾隆年间人们公认的才子。 

有一年,春暖花开时节,王文清前来县衙领取宁乡知县陈善谟颁赠的“风高千古”牌匾,仪式结束后,从县衙侧门出来,顺道到香山寺游玩。

香山寺原名香山馆,唐朝贞观年间建造,唐开元时期,法海和尚的父亲、宰相裴休曾居香山馆研究佛学,自此成了香山寺。寺前有一口古井,水质清澈如镜,井中有金鲤游弋,它们成双结对,见人不避;寺内有三尊古佛,高达三丈有余,全身贴金,散发出耀眼的光芒;中间的佛像闭目禅定,左右两侧的佛像两目炯炯有神;殿内金光耀眼,壁上画着龙腾虎跃。寺中最引人注目的还是那两座悬空的大钟,每座重达1500公斤,纹饰是繁缛美观的云雷纹。每当钟声响起,其音韵随着早晚、阴晴、雨雪的变化而变化;晴天钟声洪亮,雨天则悠扬,阴天低沉,晨时清脆,傍晚则显得恬淡清远。

王文清在寺中东摸摸西看看,一耽搁就到了傍晚,只能住在寺里。睡下不久,他忽然听到隔壁房间传来虚弱的嘟囔声,仔细一听,原来是有人在反反复复吟哦一句上联:“万瓦千砖百匠造成香山寺。”

良久,王文清怎么也听不到下联,顿时来了兴趣,便起身去问寺里的僧人:“隔壁住的是什么人?”

僧人答道:“是一位姓刘的书生,半个月前来本寺游览,想出了这样一句上联,但百思不得下联,几天过去了,他废寝忘食,苦思冥想,如今已是生命垂危。

王文清问:"难道就没有人能帮助他对出下联吗?”

僧人答道:“这个上联中有三个数字,万、千、百,并且这三个数字是10倍递减,要对出下联难度很大,有好多人试过,但是目前还没有人能对得出。”

王文清叹了口气:"对不出也不要伤了身体,简直是个书痴!"

僧人摇摇头说:"就盼菩萨保佑有人对出下联,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啊!阿弥陀佛!"

从僧人那里回来后,王文清想了很久,辗转反侧半夜,也没能想出下联。

第二天,王文清带着遗憾的心情离开香山寺,来到南门河官渡码头,准备乘船过河回家。那时,南门河还没有修石桥,距离宁乡流行的一句谚语:"刘太爷打会,只有一会,冇得二会。"就是宁乡知县刘善谟倡议集资修玉潭桥还有若干年。渡船撑到南门河中,他猛然抬头看见下游,狮顾山阳春台前藓花岩下䗫拐石旁的玉带桥(今江岸华庭小区金亭路的上坡处);此情此景,让他心中豁然开朗,便吩咐船家快快掉转船头,返回香山寺。 

寺中的刘书生虽已几日卧床不起,却仍在有气无力、断断续续地念叨着那句上联:“万瓦——千砖——百匠造成——香山寺。”

王文清站在门外朗声而有韵律地应对:“一舟二橹三人摇过玉带桥。"

刘书生一听,顿时眼前一亮,精神大振,击掌惊叹道:“妙联!此下联中也有三个数字:一、二、三,按顺序递增,完美!真是太完美了!”

在刘书生的赞美声中,攸然一阵钟声传来,王文清顿时诗兴大发,留下了一首名动湖湘的诗——

香山钟韵

九天高响落嵚崟,不借蒲牢发远音。

昏晓噌吰惊客梦,阴晴历乱任风心。

闲云动处山僧静,疏韵浮来石室沉。

莫怪清霜催落叶,仙香缥缈下寒林。

刘书生“心病”消除,抖擞精神,应王文清邀请到夏铎铺铜瓦桥王家湾休养,身体复元后又和王文清同游长沙,在长沙司门口坡子街闹出一出长沙人津乐道、流传至今的“记不清,问文清”的千古佳话。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