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林一的头像

林一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206/19
分享

直笔书世,情真写诗 ——杜甫诗歌成就与艺术特色

“李白是飞到天上的一朵云,杜甫是稳稳当当地站在地面的一座山。”云是飘逸是脱离人世,山是厚重是身处生活。杜甫被称为“圣”,诗圣。“圣”是对“人”的最高评价,比如孔子,广收天下门徒,不没门槛,传道于民。杜甫的“圣”则体现在他对人民,家国的宏大情感与个人情思在诗歌中的融合。

泱泱中华,文脉绵长,尤以诗歌为盛。但无论是站在历史的哪个节点,回望杜甫,你都会发现他的特别。有的诗人在朝堂,有的诗人在里野,有的诗人在被贬,有的诗人在隐居,而杜甫,在土地上,在人民中。

杜甫出生在一个官僚世家,家世显赫。父亲杜闲,担任过兖州司马,母亲出身清河崔氏。祖父杜审言名扬文坛。在这种家庭背景下长大的杜甫,虽从小怀抱济世之志,却应该怎样也与后来“青衫老更斥,饿走半九州。”(王安石《杜甫画像》)的形象不符。文章憎命达,被仕途命运抛下的杜甫,在李林甫“野无遗贤”闹剧后,走向了他的不朽。杜甫在'饿走半九州”的窘境中,却更加贴近了人民,融入其中。他的诗歌也因大爱中的有我之境"而走向不朽。爱国的主题并不特别,关心民生疾苦也并不鲜见。特别的是杜甫的真切,鲜见的是对百姓的平视。《闻宫军收河南河北》中,杜甫“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不事雕琢而喜与狂跃然纸上。杜甫也思念家人,写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无论是豪情还是柔情,国事还是家事,对于杜甫来说,都是一样的,或悲或喜,皆出心底,因此,杜甫的诗才格外打动人心。《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杜甫发出“安得门厦千万间,大底天下寒土俱欢颜,何时眼前突几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哭声。同样的意思,王安石在《杜甫画像》中写道,“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寒飕飕。”与之对比,高下立见。王安石是在赞扬杜甫,突出的是杜甫这个人。而杜甫是在生活困窘之时的忧民博大。

孔子感叹苛政猛于虎”,李绅感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他们都是感叹,有感而发是与穷困百姓偶然相接之后的感叹,白居易也写过《卖炭翁》《见刈麦》。他们都是旁观者。杜甫是参与者,他不是从上往下的仰视感叹,而是身处其间心处其中的呼喊。尖锐的社会茅矛盾,悬殊的贫富差距,山河论陷,百姓流离。只有身处其中,才能具正懂得何谓“民生疾苦”。

杜甫的诗歌被誉为“诗史”。何谓“史”,不溢美,不隐恶。杜甫直笔书世,用一颗最真挚的心去感受时代。他写下“三吏“三别”,写下混乱时代的民生疾苦。在众多诗人画像中,杜甫总是干瘦的眉头紧锁,当一个人将天下当成了己任,将百姓当成了家人,那注定只能拥有短新暂的欢愉与天长地久的苦痛。

杜甫直笔书世,情真写诗,他的诗歌因情真而显厚重,因厚重而显力量,因力量而走向不朽。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