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情怀”一说最早出现在1993年,“人文精神”大讨论前夕陈平原的文章《学者的人间情怀》中。时至今日,学者们对“人间情怀”达到的共识是:“‘人间情怀’表现的是知识分子(尤以专业的人文学者)在明确‘政学分途’‘基于道德良心’、坚持从个人本位出发的基础上,对社会、政治和文化做出的关照。这种关照表现为:对社会现实和责任使命的自主情感进行抒发和创作。”
笔墨当随时代。新散文以其形式与内容契合时代的步伐,成为当下热门文体。无法翻陈出新的传统散文,或者有固定模式的文化散文明显式微。但迎合现实的大众文化、娱乐文化、快餐文化、商业文化依旧大行其道。从文化强国的进程,人人都是自媒体的当下来看,仿佛迎来了文艺的春天,学院派文章、民间文艺、专业文艺者作品异彩纷呈,书法、绘画、影视、歌舞、戏剧、散文、小说、诗歌等等都粉墨登场。似乎趁这把春风,每一种文艺形式都可实现价值最大化。
大浪淘沙,无论时代怎么变迁,无论文艺样式怎么善变,文艺作品始终围绕普世价值从内容和形式来甄别优劣。例如,为了反对形式上的复古主义,明清时期的性灵说和童心说侧重内容,提倡抒真情写真言的文章就是好文章。新散文为了凸显内容的真实,主张采用非虚构、共时、在场性等形式表达。为了契合现实,新散文重叙事轻议论等。
如果一个人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开始写作和写字,直至今日还笔耕不辍,他基于道德良心,坚持从个人本位出发,对社会现实和责任使命的自主情感进行抒发和创作,甚至做一些理论的思考和思想的积淀。无疑,他的书法和写作在内容上是饱含人间情怀的。
冯为民先生从过政,两次从部队正营和正团转业到地方,曾任过县武装部政委、市文广局领导。担任过二十年吉安市书协主席。他也治过学,终身念“三字经”:认字、写字、码字。按他自己的话说;“平心而论,几十年一路走来,写字和写作就像两张通行证一样,让我过关斩将,步步为营。”可以说,他如何以“写(说)”的方式呈现“政学分途”就是知识分子的人间情怀的范例。笔者以情怀说为题,期许以此为路径解读他的书法、散文和诗歌,同时,走进他从政从学的人间情怀。
有深度的书法
现在的青少年基本都是键盘侠,阅读和写字的能力在慢慢退化。吉安地区书法的传承在几代书协主席的努力下,在全国算是走在前列。
要传承好书法,冯为民先生在《线条在红土地上延伸》中总结了方法:他认为吉安是书法的沃土,大名鼎鼎的历史名人如欧阳修、文天祥、解缙、杨万里等,古代大书法家们如颜真卿、黄庭坚等,他们在吉安留下的足迹和墨迹是吉安今天书法传承的起点和源头。
同时,冯为民先生认为环境和榜样很重要。“三个板块一面旗帜”——永新、天河、吉安市和尹承志先生是吉安书法在改革开放初期的中坚传承力量。环境如永新,永新是江西省唯一的书法之乡,因为永新“书法的群众基础非常好,书法的氛围很浓”。“永新人把书法看成是自己的脸面,连写告状信都没有忘记要把字写好!”永新人“每年春节写对联就成了书法爱好者的擂台赛,家家户户都暗中较劲、不甘示弱”。说起榜样,冯为民先生认为尹承志先生是“一面旗帜”。尹承志先生在当时吉安地区书法界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他的字吸引了一大批青年书法爱好者,在吉安老区刮起了一阵猛烈的“拜尹老为师、学尹老写字、请尹老讲课、挂尹老作品”的“尹承志旋风”。“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吉安的书法创作和普及才逐渐形成气候,进入高潮。”当然,冯为民先生认为当时的吉安地区书协主席蔡正雅先生也起了很大的榜样作用,他的书法触动了吉安书法这根麻木的神经,他培养了一批书法新秀,为吉安地区书法传承抹上了重重的一笔。
冯为民先生走上书法之路是偶然的,也是必然的。他从小跟着爷爷写得一手好字。他爷爷是晚清的秀才,民国时期一直以教书为生,解放后始终与笔墨相伴,土改时期还帮工作队写过标语,老家邻里乡亲的婚丧嫁娶都是他爷爷主笔并主持,一生受人尊敬。他从小看爷爷经常拿个尖嘴毛刷写字,耳濡目染,久而久之就对这个尖嘴毛刷产生了兴趣,有时趁爷爷不注意也拿它画上几笔,没想到爷爷不仅不责怪,还总是大加赞赏一番,还经常把小孙子的作品小心翼翼地贴在了墙上,逢人便说,我孙子会用毛笔写字了。由于书法底子好,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当高中生上山下乡时,他光荣地参了军。这激励着他继续练好书法,在部队,他经常在茶余饭后一个人躲在阅览室练练书法,所以阅览室的墙上总是被他用图钉贴满了一张张大大小小的毛笔字。因为书法,他和沈仲文将军成了忘年交。由于书法好,他提了干。从此,书法和他如影随形,开启了他八小时从军业余从书,八小时从政业余从书的历程。
这种“军学分途”“政学分途”的原则和途径成就了冯为民先生。一九八一年七月,中国共产党建党六十年之际,冯为民先生的书法作品被解放军总政治部选送参加了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全军第一届书法篆刻展览。当年年仅28岁的冯为民先生受命参加了开展仪式,得到了刚刚担任中国第一任书法家协会主席的舒同同志的接见。这是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以后举办的第一个大型展览,新当选的中国书协主席团成员均到场观展。冯为民先生参展的一幅作品,后来被总政文化部的老师作为艺术讲座的范本,带进了全军文化干部培训班的课堂。之后又接二连三地参加了全军文化干部、电影放映人员书法展,第二第三届全军书法篆刻作品展,并获得福州军区书法创作一等奖,南京军区军人书法大赛二等奖和全国“双拥”书法展优秀奖等奖项。他的作品也被有关部门选送参加过日本、新加坡等国的书法展览。由于名气大增,福州军区“前锋影苑”,江苏新华日报“铜墙铁壁”,解放军报“读者之友”等栏目请冯为民先生题写过刊头。
冯为民先生的书法之路走得坚实。他的书法凭借两条腿走路,读写共进,临创并举。他主张学书法要先进后出,既要进得去,也要出得来。一幅好的书法作品,应该有古人,有自已,有大家。他珍惜每次学习的机会,结识名家,向名家当面求教,在书法实践上精益求精,但他没有一味地追求参赛参展。而是静下心来,一边实践一边沉淀。他聆听名家讲座,拜读名家论文,在书法理论上做深层次的思考和反思。他虚心求教,却从不盲从,他深知老师的重要性,又对现实中凭借老师“出名”“获奖”现象保持警觉。他还重视实地考察,为了读懂《兰亭序》,他先后两次到绍兴兰亭体悟考察,并撰写了近万字的体悟心得《千古兰亭》在《创作评谭》二零零九年第二期刊登。其中“无为乃大,无欲则长”两句话成为许多书法爱好者解读“兰亭”的密码。”同时,他自学了中国书法函授大学的全部课程,系统学习和研究书法,写出了若干篇论文,发表在书法专业权威期刊上。“比如,针对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书坛百花齐放,出现了一些似书非书似画非画的作品,他写了《浅谈书法的创作原则》,提出了书法创作在技法上要注重一个‘写’字,在表现手法上要强调一个‘意’字,在创作过程中要突出一个‘情’字。并围绕书法艺术的性质、创作手法、鉴赏标准进行了分析界定,进一步强调了书法是汉字艺术,时间艺术,线条艺术,意象艺术。同时,根据一些人借用‘书画同源’的理由,大量使用象形字,用画画的手法来写字的现象,非常明确地指出书画同源不同流,经过汉字的不断演变,书法的属性离绘画越来越远,离音乐越来越近,所以,音乐是书法的近邻,绘画是书法的远亲。由于分析透彻,论述精辟,后来这篇文章被书法权威刊物《书法》头条刊发,并在书法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一些美术院校曾把它作为书法专业学生的选学论文。”“《现代书法之我见》发表在一九八九年第二期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刊《书法通讯》上;《书法的择色因素初探》发表在一九九四年第四期《书法艺术》上……在当时来说还是够让人刮目相看的,至少也算填补了吉安书法方面的一项空白。”为了确保自己的书法之路走得正,他读了很多古代书法家的传记,通过认真研究名家字帖如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的字帖,发现三种不同的心境和情感写出三种不同的书法,得出书法研究不仅要考虑点画,也要结合线条的方法。事实上,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使冯为民先生的书法独树一帜,在创作展览作品时突出了个性,在书写门牌匾额时体现了共性。这里有他的实践经验,也有他的理论建树,更有他的情怀、格局和境界。
冯为民先生从一九九七年至二零一七年担任吉安市书协主席。他认为是接过了尹承志和蔡正雅两位先生传承书法的接力棒,他说:“是他们为我们打好了‘延伸’的基础,搭建了拓展的平台,留足了创新的空间。”
其实在实施传承书法这副重担时,冯为民先生脚步踏得深,眼光看得远,思想转得正,书法练得勤。吉安地区着实兴起了一股“冯为民旋风”。“他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从福建调回到江西以后,一直致力于井冈山老区书法的普及和繁荣。一九八四年春,他作为军方代表参加了井冈山地区首届‘庐陵书法之春’活动,并以其书法的独特风格和对如何学好书法的独到见解,博得了同行们的一致称赞。从此以后,他一直参与了井冈山老区书法创作和组织活动。在这期间,他曾获过吉安地区书法创作一等奖。他参与了改革开放以后吉安地区书法家协会的筹建工作。”“在他担任书协主席的二十年间,井冈山老区的书法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开展了‘线条在红土地上延伸’的书法普及系列活动,组织了多次庐陵书法雅集,主编了《吉安书法六十年》,《庐陵书论》,《庐陵墨韵》,《庐陵雅集》等书籍。扶持了‘永新书法之乡’的创建,组织釆访宣传报道了永新籍老书法家尹承志先生的事迹。协助地区文联组织策划了‘井冈情’书画进京展。他自已的书法作品也再一次挂上了中国美术馆的殿堂。”为了传承好书法,他曾不遗余力走进校园,为青少年做书法讲座,提升青少年动笔写字的能力,培养青少年的书法素养。
二零一七年,冯为民先生把吉安书协这根接力棒成功交接到下一任主席后,坚持孜孜不倦地读书临帖。他认为,自已是文革中拿起毛笔的书法爱好者,先天营养不良,从军从政之后,一直是业余练书法,时间不够,现在还需补课。看来,将爱好进行到底已经成了他的命运共同体。
如今,他一边写着他的“六分半”(三分汉简两分隶,一分行楷半魏碑)一边临着东坡的“黄州体”。他的“六分半”融哲学、美学于一体,共性中透着个性,个性中传承着共性。章法有度,笔墨相宜,古拙中透着志趣,点画中彰显精神,线条中力与美的交响。每次欣赏他的书法作品,都被其中的点画线条、节奏韵律带入书法的深度。
有温度的散文
冯为民先生从来没把自己当做一个专业作家来看,他自称写作只是自己的业余爱好,只想说出自己的故事和大家分享。可见,他的写作并不追求写作形式的专业高度,也不刻意运用各种写作技巧,他的写作是无功利的。但是,迄今为止,他出版了三本散文集。从小到大,从乡村到城市,从部队到地方,从学武到学文,从从政到从文,从为子为夫到为父为爷,事无巨细,娓娓道来。用脚步丈量大地,用故事书写历史,用笔墨描绘风景,脚到笔到故事到。难能可贵的是,他区别于为讲故事而讲故事,也区别于那些陈谷子烂芝麻的口水故事,甚至从个人化叙事中跳脱出来,每个故事都有思想,都有幽默,都有启蒙,都有普适性价值。写出自己的故事和大家分享是作者的写作心境,也是他的写作特点——重内容轻形式。
冯为民先生能在写作内容上脱颖而出在于他对世间万物的温情和温度。显而易见,他的故事虽然事无巨细,但他有取舍;虽然贴近当下,但他有立场;虽然有进取,但他进退有度;虽然描绘现象,但他揭示本质;虽遇名利,他不冲动;虽逢权威,他敢质疑。他的散文体现了他对人间的深切关怀,具体来讲,体现在内容的思想性和启蒙性,语言的幽默诙谐,写作心境的无为无欲。
散文集《背影有声》叙述的是在部队、家庭发生的点滴故事以及生活和工作环境的描绘。有些内容看似平常却都有不平常的感动,如《永不消逝的背影》中沈仲文将军的形象、人格和对来自山旮旯的“我”的关怀与鼓励回响在每个读者的心间;《为母亲刻碑》中萦绕的那种“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立于字里行间;《师恩荡漾》中的语文老师肖宗英老师让我一辈子“没有丢掉手中的这支笔”,让我把学生时代那点爱好“发扬光大”。有时内容的启蒙性让读者措手不及,如《“老吉安”迷路》表达的是吉安市区的新建设,行文当中却充斥着吉安人在家门口迷路的啼笑皆非;《下山者说》中结尾的点题——“下山”二字一语双关,既包含下山者的无奈,也不无对一些“上山”者的揭示;《大路朝天》实则是警醒世人:“脚下的路再宽,也不能忘乎所以,否则,非栽跟头不可!”
散文集《闲庭漫语》《旅途随想》的思想性更浓。《闲庭漫语》分为四辑:线条的延伸、视线的延伸、情感的延伸和思想的延伸。在线条的延伸中,作者对吉安地区书法传承的继往开来做了中肯的评价,描绘了吉安地区书法事业的蓝图;对书法出名或获奖最好拜个师以及个别“书法大师”提出了质疑,并对书法作品的评价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尤其对“点画”“线条”两相宜的书法理论阐释得有理有据,有关书法的心境和情感的叙述给读者醍醐灌顶之感。其他三辑也是每篇在关键处金句频出,让人思想震荡,恍然大悟。像《一些应该记住并写上的名言》《为了孩子,你必须坚持》《做人做事,亦儒亦道》。
《旅途随想》共三辑,主要描绘自己在欧洲、东南亚、中国旅游时的所见所闻所想。作者写游记散文与众不同,他运用自己的绘画功底按层次按高低布局风景,画面感很强。当触及具体的风景时,他总能写出独一无二的感悟,如罗马的废墟文化,无水的黄龙瀑布,韶山冲的纪念品等。读冯为民先生的游记散文,就像给自己的旅游找了个导游,同时这位导游又是一个至交好友,会规避风险,让你少走弯路少上当。
冯为民先生的散文语言极具特色,幽默诙谐,令人回味无穷,意犹未尽,仔细思考后,觉得不无如此。他无处不幽默,无事不幽默。他经常拿自己来幽上一默增添文采,如“我乃一介武夫半个文人,书法对于我,就像我和我爱人一样,尽管现在亲亲密密,但当年可是先‘结婚’后‘恋爱’”(《线条在红土地上延伸》)。又如“看来在中国认字着实不是件容易的事,不仅要会读其音,还要懂其意、知其源。难怪《咬文嚼字》这本杂志会那么畅销”(《我说“三字经”》)。他也会拿别人的话来幽默,使得人物形象鲜活生动,如《今晚,我们结婚》中主持人的话:“同志们,今晚我们结婚!”不仅当年把冯为民先生的婚礼推向了高潮,也把读者阅读这篇散文的心情推向了高潮。
“审美即宗教”“艺术即宗教”说的是审美和艺术的无功利性和无目的性。这就要求创作者创作时具备无功利性无目的性的心境才能达到。有些人穷尽一辈子蝇营狗苟,看似匆忙,实则劳而无功;有些人只顾前进,不懂后退。尤其在这个物欲横流、国际形势纷繁复杂的时代,随波逐流、浮躁喧嚣、争名夺利成为了常态,有多少人能停下脚步静待花开、聆听心灵的声音,又有多少人能潜下心来从军从政从学从文。然而,冯为民先生认为“后退并不可怕。有道是退一步海阔天空,后退意味着前进的路更长、视野更宽,不要怕和别人拉大距离,和别人拉开距离是为了和自己缩小距离。一辆功能齐全的车子不能没有倒车装置,因为有路的地方就难免有死胡同”(《后退的感觉》)。他建议:“以出世的精神干入世的事业,用无为的心态去做有为之人。(《做人做事,亦儒亦道》)”这样,便可达到“无为乃大,无欲则长”的精神、风气和理念(《千古兰亭》)。在这样的心境之下创作的作品自然饱含对人世间万事万物的温度。这样的散文就叫有温度的散文。
有高度的诗歌
冯为民先生这些年断断续续写过一些诗歌,今年六月建党百年之际,更是写出了八千多字的井冈山红色组诗。这组诗由九首诗组成,都是长诗,可以代表他的诗歌特点和诗歌成就。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有很多名作家创作了有关井冈山和井冈山斗争的小说、散文、诗歌等。要创作出井冈山红色组诗,题材大且难出新意。并且选择诗歌这种文体,要从各种叙说文体中脱颖而出更难。这就需要诗人灵活驾驭诗歌的创作形式,正如诗人所说:“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
井冈山组诗的想象丰富、瑰丽、奇特。如《井冈山的红》:“井冈山/万绿丛中一点红/这红,是一粒不灭的火种/它来自天际,在北斗的护送下,降临到/韶山冲/”又如《井冈山的路》:“于是,万绿丛中一点红/成为了一道不朽的风景/有风景的地方一定有路/因此路从这里延伸/战士在这里立正/诗人在这里行吟/”再如《井冈山的树》:“井冈山的树啊/宽厚明亮/井冈山的绿啊/凝重绵长/因为它们懂得平等的重要/因为这里没有贵贱的喧嚣/这山,才会这般丰润/这树,才会这样‘疯狂’/这人,才能不缺氧/这世界,才能充满阳光/”
诗人的浪漫主义手法也体现在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上。特别是隐喻和拟人的运用,不仅塑造了形象生动的意象,画面感活灵活现,而且语言朗朗上口,节奏、韵律富有音乐美。如《井冈山的云》《井冈山的碑》《井冈山,一座镶着金边的山》等几乎每首诗都运用了的隐喻很有魅力:“井冈山的云/是一道跨越时空的壮景……它多像一部历史巨著/翻开,波澜壮阔/合上,云淡风轻/”“这是一段带血的征程/这是一根被大山挤压的神经/当它爬满高举的手臂/便化作了不朽的碑文/”“这是一座怎样的大山……是星星之火燃起的满天红云/是闪闪发光的五角红星/是红与绿交相辉映的底色/是血与火绘制的风景/”
组诗中的拟人也运用得炉火纯青,使塑造的意象栩栩如生。《井冈山,我在窗口遥望》中的拟人就像穿针引线的天使,带我回到井冈山那段辉煌的过往:“我在窗口遥望/一群燕子展翅翱翔/带来一身信念/送走满腹忧伤/我在窗口遥望/青山张开温情的臂膀/像一位少女向我示爱……我在窗口遥望/蓝天向我诉说衷肠……我在窗口遥望/盘山的马路把我的思绪拉长/情感顺着足迹延伸/梦,把我带到那个/有故事的地方/我在窗口遥望/雨点为你梳妆/”《井冈山的风》中的拟人给意象的塑造赋予了生命,很有感染力:“这股风,吹醒了那个神秘山村的一粒火种/然后,火种又在风的推举下,迅速升空/它,撕开了一片乌云/让太阳的亮光照进了/那片深山老林……”《井冈山的花》中的拟人同样出彩,给意象的塑造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一滴血,激发了一片叶子的不屈不挠/于是,一种花和一座山/便有了恒久的私交……”
冯为民先生创作诗歌贵在激情满怀。读他的每一首诗,都会被其中洋溢的激情所感染,加上每首诗中都有画龙点睛的几行意味深长的金句,真叫人读来酣畅淋漓,大快人心。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比如“长青靠本色赢得颂扬/笔直的水杉把岁月擦亮/(《井冈山的树》)”“初心凝聚人心/使命战胜宿命/信念清除杂念/辉煌替代彷徨/这是一座山的回答/也是我们每个人的追寻/(《井冈山,一座镶着金边的山》)”“自从有了曾经的过往/我的心中才变得/如此敞亮/(《井冈山,我在窗口遥望》)”无论是激情满怀,还是思想性强的“金句”,都离不开诗人的情怀,诗人需要永远向上的韧劲和永远向前的信仰。
任何文体都离不开内容和形式的契合。当井冈山的红色内容——这样的宏大题材与冯为民先生特有的创作形式虚实结合,再配上朗朗上口的节奏与激励性的情感,这种巧妙地契合,便有了九首极巧的豪放派诗歌。
冯为民先生的诗歌具备以上“难、贵、巧”三个特点不是一蹴而就,是需要积累的。这与他长年累月生活的积累、学识的积累和思想的沉淀有关系。可想而知,他是个与时俱进的人,时刻关注国家大事,同时,他又是一个对生活、学习、工作十分用心之人。可以肯定的是,他身体力行这样的法则:“达(从政从军)则兼济天下,穷(从学从书)则独善其身。”可以说,这样的诗人写出的诗歌是有高度的诗歌。
结语
入世时自强不息,出世时宁静淡泊。这正是冯为民先生的人间情怀,也是笔者解读他的书法、散文和诗歌的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