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北派四叔的头像

北派四叔

网站用户

小说
202208/31
分享

童年


我出生的地方,是一个隶属于河北雄县叫做上岔河的村子,村南边儿有条河,河里不是常年有水。到了雨季,经常是一场大雨,下的沟满壕平,这时上游水库大多会放一些水,那时就可以去河里游泳,或者河里滔鱼。

我在家排行老四,其实算是老五,上面有三个哥哥一个姐姐,河北农村的规矩,姑娘不在排行里(典型的重男轻女)。

小学就在村里的学校念的,那会儿放学后不是先写作业,而是拿起筐去地里打猪菜,几乎家家都会养猪,主要是为了积肥种地,养的猪年前卖了能有一笔积蓄,太穷了,舍不得杀了吃肉。

农忙时爸妈哥姐都会到地里干农活儿,我家人多,农活儿都是自己家人干。我最怕过的就是麦秋,最痛苦的就数拔麦子,别人家都是拿镰刀割了再耕地种玉米,而我爸为了地好掘,让一家人用手拔,弄得两手都是水泡,(现在想想当时也不知道给大家准备些手套,哈哈,想多了,如果有买手套的钱估计爸爸就舍得拿镰刀割麦后找犁耕地了)。麦子拔完了就拿双轮车拉到场院,拿铡刀铡麦子(这种活儿一般安排在晚上,不能占用正常的干活时间,现在也没搞明白为什么),晾晒,翻场,等晒干了,就绑蹓轴,压场的蹓轴是带轴框的,在蹓轴的一边儿绑个长杆,控制方向,然后就是用绳子做几个绳套儿,一般是爸爸或大哥控制方向,其他人一个人一个绳套儿,在太阳正午时拉着蹓轴轧麦子,汗是顺着脸和脖子肆意的流,偶尔拿袖子擦一下。

为了省下犁地的钱,早上三四点,爸妈就会叫一家人起床,一人一把铁锹,一锨一锨的掘地,饭点儿前妈或姐会提前回家做饭,拿篮子和盆送到地里,一家人围坐着吃饭,这个时候的饭还是不错的,不是白面馒头就是白面烙饼,菜怎么也会是炒土豆,偶尔还会每人一个腌鸡蛋(如果不是麦秋,在家基本上是贴饼子、咸菜,尤其是咸菜,家里有一口咸菜缸,里面有各种能见到的菜,比如各种萝卜、鬼子姜、黄瓜、萝卜缨、豇豆等,随吃随取,凉水一冲,直接食用,如果能用菜刀切一下,再滴上几滴香油,那简直就是人间美味)。

我的家乡四季分明。立春后,一般是我三哥会把冬天猪圈、羊圈积的肥用三齿镐捣碎,拿双轮车拉倒地里,一锹一锹的扬撒在田间。过了清明或谷雨,等下雨了,就会找犁耕地抓紧播种,在浇不上水的旱地里会种些黄豆,谷子,棉花,芝麻,花生,绿豆,在容易雨季水涝的地方种高粱,播种后就是间苗、除草,拿锄头耪地。

夏季主要是上面说的麦收,麦收后就会种上玉米,等伏天儿开始种萝卜,民谚说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只能种荞麦。夏天还是野草长势最好的季节,一般都是我姐会去地里拔草,一筐一筐的背回家,在场院晾晒,草晒干了等秋后磨成草面儿,喂给猪或羊吃。我通常也会和几个小伙伴到村南的河里洗澡,摸鱼,因为我不会扎猛子,所以大多就是在岸边摸些小鱼,也会从家里带一把铁锹,在浅滩处用河泥围二三十平米的堰子,在一个角落围一个一平米多的小围堰,挖深二三十公分,在小围堰和大围堰之间,打开个豁口,用旧纱窗挡住,水就流到小围堰里,我拿个盆子一盆一盆的将水舀到围堰外面的河里,一般需要几个小时才能将大围堰里的水淘干,这会儿鱼就在河泥上乱跳了,拿个盆子抓就行了,一般有鲫鱼、嘎鱼、小黑鱼、青虾、鲤鱼拐子、还可以摸泥鳅,我们跟这叫滔鱼。

秋天是好时候,先是杀芝麻,割豆子,割谷子,掰棒子,棒子收完就要抓紧种小麦。种麦子也有讲究,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收秋种麦之后,树叶开始飘落,哥哥姐姐都会去地里拿耙子搂树叶,拾柴禾,树叶不仅可以喂羊和驴,也可以烧炕,这样冬天就能睡热炕头了。

转眼就入冬了,爸爸就会做小买卖,收个废品,卖个农产品啥的,爸爸尤其是擅长卖山药(红薯),我们那离霸县和二矿近,有二十来里路,爸爸会用自行车(大水管)绑上三麻袋山药去卖,那会儿即便是县城和二矿也没有多少人舍得花钱买山药吃,爸爸有办法,你可以拿白面,大米换,或者是土豆,圆白菜都行,没啥文化的爸爸当时应该不知道这叫易货。

老家说过年通常都是从腊八开始,腊月初八天不亮,爸爸就会把头天准备好的小米、稻米、花生、高粱米、红小豆、黄米、红枣儿、绿豆等米和豆类(凑足八种以上)放到家里唯一的一口八韧锅里煮。灶膛里填上棒子桔,棒子斛,开始时需要大火烧开锅,然后再小火慢熬,在腊八节的早上,讲究的是谁家烟囱先冒烟儿,谁家高粱先红尖儿,比的就是一个勤字儿。等天亮了粥就熬得差不多了,一家人起床洗漱后就围座在炕桌儿上吃起热腾腾的腊八粥。喝上腊八粥,妈妈会说:‘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宰猪,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在这漫长的冬日,期盼着妈妈口中的年。

腊柒儿,腊八,冻死俩仨。在这最冷的季节,偶尔我会给自己准备想念已久的吃食。那就是晚上睡觉前,拿饭碗沏上一碗白糖水,碗里放上一根筷子,放到窗台上,然后就是第二天见证奇迹了。第二天早上,碗里的白糖水早就冻成了冰坨儿,找个盛着凉水的水舀子,把碗放进去,一把抓住筷子,一个亲手制作的冰棍儿就成功了,赶紧钻回被窝,一口一口的嗦啰,偶尔嘎嘣咬下一块儿,心里真是特别的满足。

在这最冷的三九天里,雪总是不期而至,后半晌还风和日丽,晚霞映天。入夜,北风呼啸。一夜醒来,已是大雪封门。没膝深的积雪已经将屋门顶住,不过老家的屋门都是朝里开,还是挡不住人的,哥哥们拿起铁锹,扫帚开始打扫院子,我也会帮忙将院里的积雪装到独轮车推到大街上,扫完院里的雪,哥哥会带着家里养的柴狗去野外找野兔,不过通常没啥收获,而我会找一个筛子,拿根木棍支起一边,木棍上绑上绳子,筛子下面撒上小米或棒子粒,偷偷躲在屋门后面,等着麻雀上钩。到处是雪,麻雀为了找食吃,成群结队的围着筛子转,就是不进到筛子下面,偶尔一两只进去,还没等我拉动绳子,麻雀已经吃到粮食飞走了。

一般打春在年前,正经叫做立春。在打春的这天,妈妈会拿红纸剪成小葫芦儿,贴在门框,窗户,猪圈,羊圈,水缸,甚至柴禾垛上,还会找些红布条儿,也剪成葫芦型,拿针线缝在我的衣服袖子上,虽然至今也没搞明白贴红色葫芦的意思,但葫芦寓意福禄,应该是讨个吉利。

进入腊月二十几,该是赶集买年货的日子了,对我来说,赶集前最重要的是给自己准备过年放的炮,集日前几天就磨着爸爸要钱,尤其是集日的早上起来,更是急得不行,爸爸最终会在吃完早饭后给上五毛或一块钱,只要是钱到手,第一件事儿就是抓紧时间去找邻居伙伴儿一起去岔河集赶集。对我们来说走到岔河集就要很久,其实我家离岔河集不算远,差不多五里路,也不知道是步子小还是路太远,累的不行了才能走到。到集上,我们就会直奔炮市,炮市一般距离卖其他东西的有段距离,就在岔河集西口的大坑边儿上。各种大小的五十头,一百头的鞭,整盘的花炮,零散的摔炮儿,还有二踢脚,嘀嘀今儿,起花,最好玩儿的就是软鞭,软鞭是起花不绑杆儿的那种,点着后到处乱窜。卖炮的都会在允许放炮的地方试放,大家听谁的炮响,谁的花呲的高,谁的二踢脚打的高、炸的响,买谁的。尤其是燃放大窝头,呲的那叫一个高,如果在晚上放,会更好看。我一般是买最小的鞭,就是一毛钱或者一毛五一挂的买两挂,然后买一分钱一个的花炮买十几个,买一到两把儿起花,还会买几包摔炮儿,几个二踢脚。摔炮儿一般手里捧着,因为有的小孩儿放兜里,人多会挤炸了,衣服炸坏了是小事,有时候人都会被炸到。边溜达边看,这时候最怕谁嚷一嗓子:”炸炮市了,快跑”,这不定是哪个淘气的家伙把软鞭点着了扔在人堆里,软鞭到乱窜,如果钻到谁的炮摊儿上,就会连锁爆炸,大家就只能乱跑一气。

快过年了,几个小伙伴儿也从平时拿树枝和瓦片当棋子来五虎,茅屎窖子,竟贼;弹玻璃球儿(一般都是大亮泡,如果谁有个球儿里带彩半儿的,就显得了不起了),拍火柴盒,来趴儿(有地方叫方宝),打尜尜,以前总是在地上划三条线扔砖头(里面有摸瞎儿,脚能,顶灯等不同的规则)的游戏改为放炮仗了,因为舍不得,买回来的鞭都会拆开一个一个的放,如果有没炸的炮,都会从中间撅开,点着火药呲花,有时会把几个摆到一起呲,淘气的会将炮插到粪便上点,炸的到处是屎,大家会笑的到处跑。还有岁数稍大的孩子,会找一个大街上溜达的狗,将炮仗插到狗屁眼儿里点着,炸的狗到处跑,接着就会听到某个妇女的骂街声,吓得大家赶紧跑回家。

年前最好玩的当属轮花,小哥几个会拿着镰刀或破菜刀到处刮枣树皮,找破的铁锅,最好是犁划,敲碎,凑齐了这些,最不能缺的是牛兜嘴,放一层枣树皮,放一层犁划片儿,轧紧实,两个牛兜嘴都装满后,在牛兜嘴中间放大量的犁划或锅铁,将两个牛兜对绑在一起。找一根长两米五左右胳膊粗的杆子,再找大一点儿的轴承,把轴承固定在杆子顶上,还要找一根三四米长的油丝绳。将装好枣树皮、犁划片的牛兜嘴和杆子上的轴承用油丝绳链接起来,用黄豆条(铁丝)拧紧,等到晚饭后,找一个远离柴禾垛和住家的空地上。拿油毡或废塑料点牛兜嘴里的枣树皮,枣树皮硬,不容易点着,等点着一个边角儿,个子大的伙伴会开始摇杆子,转动轴承,牛兜嘴就会随着轴承的旋转跟着转,开始慢慢的摇,然后加快,摇的人累了,可以摇慢些,伺机换人。等火着起来后,转的速度也会越来越快,火也会越着越旺,等有犁划片儿随着摇杆人的转动,打到旷野上炸开,绚烂的铁花儿就开始表演了,随着转动的加快,犁划片儿不断的划破夜空,照亮原野,砰砰砰,随着一声声的炸裂,铁花飞溅,可蹦出几十上百米远,在空中,在地上,朵朵绽放,蔚为壮观。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杀公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自二十三开始,就进入了过年的日子,二十三,祭灶,早上吃饺子,讲究的人家会在贴灶王爷灶王奶奶像的前面,摆上香炉,插上三只香,摆上四盘饺子(我们老家祭祀的一般都是盘里放四个,给死人磕头也是四个)把糖瓜沾在灶旁,再把旧的灶王像在灶里点着,然后边磕头祭拜,边念叨着:“灶王爷,您老是一家之主,今日祭灶,您老多吃点儿糖瓜,上天多多美言,多说好话,等您老回来带来祥瑞,带来福气”。祭拜后,将新的灶王像贴好,预示灶王爷带领全家开始过新一年的日子。

数着日子,扫房子,发面,蒸馒头。家里人口多,白面肯定不能顿顿吃,妈妈就会提前准备好白棒子面,跟白面掺和在一起,蒸馒头,蒸出来,也是白白的,就是吃到嘴里有点糙,妈妈还会烙金裹银的旋饼(其实应该算是银裹金),把黄黄的棒子面里放上葱花,盐,五香粉和好,包到白面里,在大锅里烙,看着跟白面饼差不多,就是一口咬下去,里面是黄澄澄的棒子面。妈妈还会自己做豆沙,将红小豆用锅煮烂,拿勺子捣碎,捣碎后可以直接和糖精或红糖包包子,或者蒸粘豆包。妈妈一般是先将捣烂的豆子过筛子,然后过萝,把豆子皮去掉,最后过纱布,这样,精细的澄沙馅就做好了,拌上糖精或者红糖,包豆沙包、蒸澄沙大饺子。白菜馅包子也少不了,还会蒸些花卷、撒年糕、蒸发糕。反正冬天凉,多做些主食可以日常热着吃。

眼瞅着就大年三十了。一大早起先是去上坟老徐家的祖坟在摆渡口村的西北角,基本上跟摆渡口村挨上了,祖坟是自东南朝西北走向,依次排序,貌似叫做象巳的格局(很小的时候听长辈讲的,记得不知道是否准确),祖坟已经埋葬了十几代人了,就这还是在另外一处更老的祖坟迁过来的,听老人们讲,徐姓本姓舒穆禄,满族,镶黄旗,清初随龙入关,因为是旗人,所以在跑马占地的年代在此安家。当时有徐成龙,徐成凤哥俩,徐成凤后来去男方做官,我们这一支脉的老祖就是徐成龙。老徐家人丁兴旺,人口多,老人、孩子一大帮,早起的会在村东头点上一挂鞭,叫齐。等大家都到了,一起去祖坟烧纸,祭拜,放鞭炮。

回家吃过早饭,爸妈就在哥哥姐姐的帮忙下准备晌午饭,年三十的晌午饭对我家来说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顿饭(对当地人来说,都是最重要的一顿饭)。而我和三哥就开始打糨子贴对子,黄金万两,抬头见喜,肥猪满圈,一路平安,福如东海长流水,夀满乾坤福满门,这些对子都有对应的位置,抬头见喜肯定是正屋的正中墙上靠上一点儿的位置,黄金万两是水泥柜正中的专位,出门见喜是正对着大门的枣树干上,红红的对联贴上,节日氛围一下子浓烈起来。忙忙呵呵的就十点多十一点了,爸妈准备的年饭也差不多了,菜上桌,我赶紧拿挂鞭到院门口的枣树上点着,跑回来猪肉炖白菜粉条子,炖鲤鱼已经上桌了,新蒸熟的白面馒头可劲儿造,我可要好好的解解馋,嘴里秃噜着粉条子,偶尔夹到一块猪肉,肯定是肥肥的那种,一口咬下,满嘴油,太肥腻了。看着爸爸一口一片大肥肉嚼着,还一边说着:“看看,没福气,多香啊!”。妈妈这会儿肯定会嘱咐,不许喝凉水,免得拉稀。

下午妈妈先是到奶奶家,帮着奶奶包饺子,忙完了才能回家剁白菜馅,剁肉馅,和面,和爸爸、姐姐一起包饺子。我家过年吃的饺子馅是固定的,猪肉白菜是主料,加一点点韭菜提味儿,听爸妈说,每家的饺子馅都不一样,一般都是成立自己的小家之后根据喜好确定的,一旦确定,就会固定下来,每年初一早上的饺子都是一种馅,这样的风俗一直延续,致使我一生过年都是吃这一种馅的饺子。饺子包好摆放在盖帘板儿上,还要用剪好纸钱的黄纸盖在饺子上,饺子是第二天早上吃的(我们老家叫起五更),因为害怕被老鼠吃了或破坏,是要将饺子放到有人住的屋里的高处。听说真有人家,没有看护好,初一早上水烧开了,煮饺子吧,结果去拿,大部分饺子都没了,地上到处散乱在各处。一家人急得够呛。

吃过晚饭,爸爸会把准备好的芝麻桔洒在街门到正屋门的路上,踩在上面,咔咔咔的响。说这叫踩祟。把锅刷洗干净,填好明天早上煮饺子的水(过年煮饺子的水一定要头天晚上准备好,预示着连年有余,一年又一年的延续),把几天前炒好的花生,瓜子拿出来,分成七份,每人一份,我把分给自己的那份装到衣兜里,就赶紧跑到院子里燃放花炮,呲呲呲,五彩缤纷,虽然我买的花炮个头小,也能喷射一米多快两米了,伞状的烟花绚烂夺目,这时,有钱人家燃放的礼花弹也正好在空中炸裂,随着一声声爆炸声,一个一个彩球在天空悬挂,交相呼应。

炮竹声声辞旧岁,烟花朵朵迎新年。

爆竹声一夜不断,在睡梦中被妈妈叫醒,妈妈早就给准备好了过年穿的新衣,都是妈妈入冬后亲手做的棉袄、棉裤、棉鞋头儿。家里孩子这么多,从入冬妈妈就开始打夹纸(旧衣服拆下的布和糨子煳裱在一起),做鞋样,捻麻绳儿,纳鞋底到做好一双双单鞋,棉鞋,棉袄棉裤。棉裤棉袄一般是之前穿脏的棉衣拆洗后,加大重做,妈妈辛苦了一个冬天,才忙完一家老小的过年新裝。起床洗漱后,一家人都换上新衣服,新的一年从此开始。

爸爸在外屋已经将大锅里的水烧的滚开,哥姐也将被子叠好,屋子收拾干净,炕桌摆上炕,醋碗里滴上几滴香油,喷香扑鼻,饺子已经下锅,我赶紧把准备好的鞭炮拿到门口,挂在准备好的钩子上,等着屋里哥哥的通知,饺子出锅,听到三哥一声放的命令,我把火柴划着,点燃炮仗,随着噼里啪啦的炮声,硝烟味儿起,我也快步跑回屋里。饺子已经摆上桌子,等爸妈上炕坐好,我们哥四个顺序排成一排,随着大哥的命令:“给爸爸拜年”,整齐的跪下磕头,磕完三个头站起,随着给妈拜年的命令响起,哥四个再次跪下给妈磕头,完毕后,我赶紧爬上炕,端着醋碗,吃起热腾腾的饺子,幸福洋溢在一家人的脸上。

吃完饺子,哥哥们带着我去爷爷家给爷爷奶奶拜年,给爷爷奶奶拜年也是磕头,出来后就开始了从老徐家辈分最高,最年长的人家开始拜年,在其他长辈家基本就不用磕头了,都是哥哥们说拜年话,什么过年好啊!,您几点起的?早上吃了多少饺子啊?等等这些客气话,而我主要就注意着长辈家准备的花生、瓜子或者糖块,如果哪一家在外地有亲戚,或者子女在北京,保定这种大城市,家里兴许会有奶糖或者酥糖,如果能吃到一块,那可是赚到了。这会儿在路上遇到的同辈越来越多,大家一起按照顺序拜年,人多了,基本到都一个长辈家由年纪大的哥哥们说几句拜年话,又一哄的出来,然后去另一家。路上遇到一些村里人,哥哥会说,见面发财,过年好等拜年话儿。

年初二是女儿回娘家的日子,从小就记得初二去姥姥家拜年。我姥姥家就在当村,都是走着去,吃完早饭后开始准备去姥姥家的礼物,一盒点心,两瓶白酒,(那个年代貌似都是贴着画纸的点心盒子,有的里面是酥皮点心,也有的是桃酥,也有的是槽子糕,不一而足,因为都是包装好的,通常也不会知道里面到底是什么,大多都是小辈儿人先买了拜年送到长辈亲友家,亲友家再拿上送给他的亲戚家,来回转,等最后不定落到谁家,那会儿谁家再打开吃掉,有个笑话说是,某一家打开点心盒子一看,居然是一盒子玉米面贴饼子)也有带两盒点心的两瓶酒的,这通常是结婚第一年的新姑爷上门,老丈人家不会都留下,会压回一盒点心,算是回礼。到姥姥家后先是张罗着给姥爷、姥姥拜年,给舅舅拜年,然后再跟着哥哥们去三姥爷家和几个堂舅家拜年,这些亲戚就不带礼物了,就是去坐一坐,问候一下,转完几个舅舅家回到姥姥家就该吃午饭了,姥姥早就准备好了午饭,炖鱼,熬菜,年糕,澄沙包,等各种吃食,饭后大人们聊天,我就和哥哥们回家,自己去找小伙伴玩儿了。

初三去大姨家,初四去姑姑家,可能还是穷闹得,都要在亲戚家吃完午饭才会回来,多年后,大多就是把礼物送到亲戚家就去别人家了,一天能去几家亲戚拜年,除非是彼此感觉很亲近,才会吃上一顿饭,聊聊天,随着时间推移,亲戚的感觉淡多了。初五俗称破五儿,不出村拜年,初五一般也是吃饺子,叫捏小人嘴。初六一般的买卖就该开张了,开张都会放上一挂鞭炮,热热闹闹的。一般初十左右附近乡镇或有的村子就开始有各种演出,小车会,踩高跷,花子会,舞龙耍狮子等各种演出。

十四开始摆渡口村开始放灯,摆渡口是东面邻村,晚上六点多在摆渡口村委会门前锣鼓就敲打起来了,大概七点左右开始放花。因为他们是多年风俗,举全村之力,因此各种花炮准备的相当多,而且个头大,从两三寸到一尺多高的窝头,到直径三五公分的花炮,各种大小的二踢脚,礼花弹,鞭炮,应有尽有。尤其是一尺多高的大窝头,摆在桌子上燃放,花能喷四五米高,整个花的直径也有四五米,真是耀眼,还有各种打到半空的礼花,在空中炸裂,绚烂多彩。放花之后的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关盐豆”,盐豆是添加各种香料煮的烂烂的黄豆,每人一把,人人有份,吃到嘴里,香味四溢,唇齿留香。分发完盐豆,就开始燃灯了,所谓的灯是用纸捻成五六公分高,下面带底座的在香油里浸泡过纸芯。顺着村子里的路,每隔一两米点燃一个,每到为活动出资多的人家锣鼓手都会卖力敲打一番,人们跟着锣鼓手和燃放纸灯的队伍前进,燃放纸灯走过主路后会围着摆渡口村绕村一周,打远望去,纸灯随风摇曳,一闪一闪的犹如星闪烁,甚是好看。放灯会燃放三晚,十四到十六,每晚如此。十四晚上放灯叫做神灯,十五晚上放灯叫做人灯,而十六晚上称为鬼灯。

离我们村十二里路,有个镇店叫做双堂。每到正月十五,都要燃放盒子。双堂盒子的的历史由来已久,据说可追述到明朝中晚期,距今已有500余年,“盒子”制作:“以实木为主料等制作而成。上板多用木板拼接而成,中板做成八方八角状,下板为八角形的空心架体,下口直径约4.5米,用厚的皮纸板或竹席糊贴而成,中板多已彩绘而成,多为至忠至孝、至诚至信或大勇大贤的上古人物图型,以及各种中华传统故事及传说。主要有“满架葫芦变葡萄”、“庆丰收”、“百童撒花”、“鱼变龙”、“观音坐莲”、“吉庆报春”、“群灯照塔”、“八卦九联灯”等内容。一般以竹篾为骨,棉纸为衣,麻线为筋,经裁、剪、卷、折、绑扎、裱绘、压型等过程,暗施以药线,做成各种不同“场景”和“故事”模型,另外,还须单扎四个带有吉语、祈福语的“彩灯”模型,各内置一小蜡烛,常安装于“盒子”第一台,作为“故事”燃放的第一幕,有新年快乐,吉祥如意等,以达到烘托气氛、引人入戏的目的。引线,又称“药线”,是放盒子的重要部件。一般以棉纸、敏火为主要材料,加以木炭、潮脑等配药混合,捻成圆的线条,经过抹、晒干等制成。在“盒子”安装中,引线又分为总引线和支引线。总引线作为过渡和通燃设施,控制整个“盒子”燃放的时间、速度和施放质量。支引线是辫缚的总引线上的支线,与“故事”模型的暗藏引线连接,作为每出“故事戏”的启动设施。火板将各台故事间开,使其在燃放时,一台戏完成后再现一戏,次序燃放展现,又不至于一起燃烧,这种方法称为“隔火法”。隔火板一般以厚的纸板为材料,按“故事”模型的大小,或方或圆,中间镂成“十”字形空格,外糊巩纸做成“底板”,又称“底托”,是确保“故事戏”表演质量的重要部件。即将单扎好的“故事”模型按预先设计的表演程序,逐一安装在“盒子”中的过程。“故事”安装是关系“盒子”燃放表演成败的关键,技艺要求颇高。其中引线的设置、隔火技术的应用、“故事”模型的串组,是“盒子”安装的关节点。安装过程中,要一边拴接“隔火板”,一边铺设“引线”,一边置放“故事”模型,每个模型上须糊抹适量的焰硝、硫磺,并用引线和细绳悬挂在它的上一台隔火板底下部。安装时,总引线和细绳辫缚成“药辫”,贯穿全部“故事”模型首尾,支引线辫于总引线,并与每个“故事”模型拴接。总引线穿过隔火板十字口处时,要预留一段盘绕于十字口处,其预留长短要以药线燃烧与本台“故事”表演达到速度上的协调和时间上的吻合,以便火到同缚口自燃而坠现表演。一般安装六至十三台,第一台安装“火字”模型,系熊熊烈火燃烧成几个字或一句话,然后依序安装第二、第三……,至最后一台“八卦九联灯”。如此这般串联、组合,使组与组、串与串、层与层、戏与戏之间,既盘根错节,又有条不紊地连成一个整体。在燃放地的中央搭起几丈高的架子,称“盒子架”,用绳将组装好的“盒子”悬挂在支架上,“盒子”口下系一根细长绳,串上冲天炮,作为点火装置。燃放时用火点燃冲天炮,冲天炮循线绳发射,使火炮着火而响起,火炮声止,隔火板接着掉出“盒子”,四只灯笼随之落出,悬于“盒子”下方,灯笼中的小烛同时亮起来,灯壁上的“春节快乐”、“庆贺上门”等祝福语展现在观众面前。小灯笼掉出不久,第二层火炮隔火板掉出,第二台“故事”悬于“盒子”下展示表演其“情节”……,如此接连不断,井然有序地展演第三、第四……,直至最后一台“八卦九联灯”表演完毕,紧随于后则是冲天火焰齐发,烟花四射,将观众的兴致引向高潮而止。全场燃放时间约二十分钟,场面壮观,其表演的“情节”引人入胜,场景精彩迭起。如“孙猴子过火焰山”,先现以雄雄焰火(意为火焰山),紧接着那孙猴两臂向上,手握横杆(意为“金箍棒”)至上而下,焰火直冲孙猴翻腾(意为“翻筋斗”)数圈,窜上跃下,然后消失;这些表演,活灵活现,栩栩如生,仿佛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令人赏心悦目,惊叹不已。。每年都会吸引附近几十里的百姓前来观看,甚至有京津等地的朋友前来。(盒子加工制作内容借鉴百度)

过了十五,年才算正式过完了,常言说:“好过的年,歹过的春”春天虽是万物复苏,也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冬储的白菜,萝卜,即便是吃不完,也开始长芽或者坏掉了,好在天气一天天热了,在地里撒上菜籽,鲜绿的菠菜、青蒜等开始生长,耕牛开始犁地,总之,新的一年正式开始了,大家也就都投入到繁重的农耕劳作。

 

 

北派四叔   2019.11.15  於北京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