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时在的头像

时在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2003/14
分享

赤子万卷报桑梓

(文学报告)

赤子万卷报桑梓

时 在

巍巍八台山,横空出世,气象万千,是天下游客的好去处。

赫赫良华书屋,卓然屹立于万源市城区,免费借阅,此乃群众吸取百科知识和精神营养的大宝库。

书屋以人名,良华乃主人。他是转业军人、万源市公安局一级警督。他是广泛阅读的饱学之士,是拥书万卷的藏书大家,是以书回馈社会的慷慨义士,是倾情关爱明天的时代楷模。2005年11月,四川省关工委在全省评选第一届“关爱明天十佳五老”先进人物,柳良华脱颖而出,获此殊誉。全省仅有十名,可谓凤毛麟角,他不愧是川东大地升起的一颗耀眼明星——文曲星!

书香育柳成栋梁

源万市大竹镇月台坝村的地主庄房里,被一阵初生婴孩的啼哭,打破了寂静。这是1942年8月的一天,

婴儿姓柳,排行良,名华。在他的记忆中,书籍与他的童年无缘。父母给大地主当长工,一家三口寄居在地主的庄房里。庄房,从字面上理解,似乎高大气派,人气颇旺。其实,就是地主在离自已大院较远的地方搭建的三两间茅房,安顿雇用的长工,终年守护田园和生产。庄房孤独而简陋,每当雨季,就风雨飘摇。进入冬天,庄房则寒风彻骨。

已经5岁的柳良华,跟着父母送粮食去地主家的大院,看到地主的孩子,跟自已大小差不多,却穿得全身光鲜,伏在案几上,展开一本线装书,一个独辫子老头儿,在教他反复朗读: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虽然他听不懂,但他感觉是何等的悦耳动听,就在心里默默诵读。回到庄房,他无拘无束了,居然背出声来:孟子见梁惠王.....

父母听不懂,惊异地问:“你胡言乱语,脑子有问题?”

柳良华说:“我在背地主孩子读的书。我也要读书。”

这段时间,父亲听别人悄悄透露,共产党的军队对国民党军队实行战略反攻,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老百姓的出头之日就要来了,便安慰儿子:莫急,穷人读书那一天离我们不远了。

新中国成立了,然而百废待兴,柳良华虽然进了学,但交纳学费却成为父母很头痛的事。正当柳良华报名读三年级的时候,家里无钱交学费,父母无奈之下,向村上的一名干部求援,认为干部会帮助困难群众。没想到这名干部开初答应,但柳良华天快黑时去拿钱,他却要求柳良华:给他跪到天亮,就把钱给他。柳良华还不太完全理解尊严二字,居然老老实实地下跪,跪得双脚麻木,倒在地上睡着了。这件离奇的事,说来令人难以置信,但有柳良华的同伴作证。柳良华之所以坚持长跪不起,是因为有读书的理想在支撑着他。柳良华父母得知儿子下跪了,受到极大的羞辱,宁可不读那书,也不给别人下跪,把跪在地上的儿子接了回去。这巨大的屈辱,使母亲受到强烈刺激,一病不起,饮恨而终。柳良华被迫辍学,但他更深刻地读懂了世态炎凉,心灵受到极大的伤害。然而善良的人毕竟有的是,一些本来也很困难的邻居们,主动伸出援手,使柳良华得以重返校园。邻居们的爱心,强化了柳良华发奋读书的决心。他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在老师心目中,只要他不辍学,完全能够考上高等学府。但是柳良华由于兄弟姐妹多,父亲实在是供养不起他继续读书了,他也不忍心再给父亲增加压力,高小毕业,就主动选择了暂停读书,全力帮助父亲分担家庭的压力,供养弟妹们上学读书。

柳良华一边生产,一边如饥似渴地自学。他有一位被打成右派的亲戚,服从安排到农村劳动改造,有一些藏书,他去向亲戚借到了《增广贤文》《唐诗三百首〉。白天要生产,只有晚上才能挤出时间读书。没有电灯,煤油和蜡烛也很奇缺,好在万源的高山上古松树遮天蔽日,他就上山寻回大量的松节油照明。晚上别人进入梦乡,他则黄卷青灯,借助康熙字典,犹如春蚕嚼叶般慢慢地啃艰深难懂的中医古书和其它书籍,不到一年,就能把《濒湖脉学》《药性赋》《药性歌括四百味》《汤头歌诀》四本中医书熟读成诵。

1963年底,接兵部队来到万源大竹镇招兵。梦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柳良华,积极报名参军。父亲有些犯难,理由是那时国际国内形势复杂而紧张,担心柳良华参军遇到战争。柳良华从《唐诗三百首》里读熟的那些边塞诗,时刻让他心系国家安危,随口向父亲背诵着杨炯的《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他热血沸腾,毅然报名参军。体检合格的人,远远超过招兵名额。接兵干部在政审时,一下子就被柳良华那高挑的个子,壮实的身板,俊朗的相貌,诚实机敏的眼神所打动。随着深入了解,惊异地发现,柳良华虽然只有高小学历,但读了不少课外书籍,算得上满腹诗书,在这一批新兵中,可谓出类拔萃。柳良华凭着独有的优势,如愿以偿,成为沈阳军区某部的一名坦克兵。

首长给新兵作政治报告时,形容军队是所大学校,革命的大熔炉,能够把普通老百姓培养成文武双全的人才。柳良华暗自下定决心,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认真习文练武,建功立业,报效国家。他的读书热情急速升温,更可贵的是,能够科学地把读书爱好与正在掀起的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热潮和紧张的军事训练有机结合,成为所在部队最先熟练背诵“老三篇”——《纪念白求恩》《为人民服务》《愚公移山》的战士,不久又能够全部背诵厚厚的《毛主席语录》。他将马列毛主席著作灵活运用到军事训练中,转化为训练动力,刻苦钻研坦克教材,把2000多个坦克零部件的名称、性能、拆卸、组装程序等记得丝毫不差,实际操作快速而精准,成为全军的坦克技术标兵。战友当中,有不少文盲,他就主动帮助战友写家书、情书,一些战友的美好姻缘与家庭和睦,都与柳良华在书信方面帮他们代笔捉刀分不开。部队评选“全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积极分子”,柳良华当之无愧地榜上有名。

一名军旅作家下部队体验生活,与柳良华几经交谈,十分投机,佩服地说:你能够‘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了。柳良华知道,作家引用的是陆游的《观大散观图》,下一句是“二十抱此志,五十犹臞儒”。他回答说:我现在仅仅有这个志向,没有那样大的本事啊。一位军区首长说:“柳良华这样的优秀战士,必须提拔!”已经有五年军龄的柳良华,被提拔为排长。他出色的应变能力和组织能力,终于有了机会充分施展,使那些把他当成书呆子的少数基层干部对他刮目相看了。不久,上级宣布柳良华直接代理连指导员,很快又任命他担任营副教导员。部队要派遣政治过硬、作风优良、能够独当一面的干部到地方开展“三支两军”工作,柳良华又成为最佳人选,担任了辽宁省本溪市革委会副主任。他在这个岗位上工作长达6年。在那个特殊年代,一不小心,自已就会沦为政治运动的对象。但是在此任上,他始终不忘共产党员和革命军人的责任与良知,既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又不搞政治投机谋取私利,一直全力维护军民团结,挺身而出制止打砸抢等恶性事件,保护无辜的干部群众。

一些文物和古典名著,当代优秀书籍,如《红岩》《青春之歌》等,被造反派们当成牛鬼蛇神和大毒草付之一炬。他不便公开制止,内心为之郁闷。他想,书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阶梯呀,没有书籍,我们怎能鉴古知令,怎么传承文明,社会怎能进步?我自已从一介农民成长为军队干部,靠的就是书籍赋予了知识和智慧。他总是冒着风险,尽量设法抢救书籍。一旦有机会深入民间,他总是不忘访求书籍,公私兼顾。他坚信,只要与反动政治宣传和黄赌毒无关的书籍,都没有多大问题。他严格把握这几个标准,随机应变,收藏图书。滴水成渊,他的书籍日积月累,洋洋大观。

1978年,根据柳良华的多次请求,部队批准他响应党的号召,转业援藏。他早已在书中读到了西藏的厚重、独特、神奇,特别是在国家长治久安问题上的重要战略地位。他认为在军队这些年来,自已虽然小有贡献,问心无愧,但总感觉不在西藏那片神奇的土地上留下自已的足迹,作点贡献,是人生的遗憾。在这人生转折处,遇到了一个难题:书籍太多,没有存款,难以承受惊人的运费。有人劝他说:沈阳到西藏,要翻越千山万水,最艰险的莫过于翻越唐古拉山,路迢时旷,险象环生,不压于唐僧到西天取经,带这么多书就累上加累,险上加险。柳良华说:唐僧历险,九九八十一难,就是为了取经。这些书是我的圣经。许多的好书,是我在文革中冒着风险收藏的。把书运到西藏,路上的风险,不会超过文革中收藏书籍的风险。

柳良华在全军的知名度很高,他的难题很快引起各方关注,时任沈阳军区的司令员——后任中央军委副主席——李德生,当即表态:我军有柳良华这样的优秀干部,值得欣慰,他的书籍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不管在哪里,都会发挥很大的作用,一定要帮助他解决运书难题。首长说到做到,为他特批了300元托动费。他的书籍全部顺利托运到了拉萨的工作岗位——西藏自治区中专校政治处。柳良华担任政治处主任,兼校学生会主席,校教工委副主席,校团委书记,厅团委副书记。拉萨的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他原所在部队又给他寄去了700元生活补助。柳良华却没有“专款专用”,而是把有限的工资和部队寄来的生活补助用于继续购买书籍,遇到藏文版的书籍,他也悉数收藏,满足了不少藏族学生的借阅需求。他很欣慰地说:我把钱用在了刀刃上。

惊天义举办书屋

时光一晃,他在拉萨度过了13个春秋。

1990年,柳良华完成了援藏任务,下一个目标——离藏工作。

柳良华这个曾经全军闻名的先进典型,依然让部队的首长们记挂在心。成都军区副政委李硕得知他将回内地工作,决心在安置上扶他一把,说不能随随便便地把先进典型安置了事,专门指派成都军区干部部一位专管军转安置的处长,前往拉萨市接他,表示把他夫妻的工作落实到成都市,以后解决子女就业也方便些,还开玩笑说:家居成都,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柳良华夫妻被首长的关怀感动得热泪盈眶。但他对自已的去向,已经有深思熟虑和明确选择,婉言谢绝了首长的良苦用心。他说:成都仍富庶之地,我何尝不想在那里安家落户。但老家万源是革命老区,现在仍然很贫穷。我把自已的大半生贡献给了东北和西藏,不把剩下的时光贡献给生我养我的老家,愧对江东父老啊。书,能够给人智慧,我没有特殊能耐,但我有的是书,我就用自己的书回报万源。

他的图书已经突破3万册,重达六吨半,再次面临运书的考验。有个来西藏考察的印度文化学者闻知此事,愿意出10万美金买断他的所有书籍。柳良华却说:书籍好比我的家人,跟了我多年,建立了割不断的亲情,我只能重金买书,绝对做不出重金卖书的事情。他全家本可以享受乘坐飞机回内地的待遇,但这么多的书,无法上飞机,只能用大卡车运输,他全家只好跟车踏上漫漫长途,经历万里迢迢,千难万险,十多天后才抵达万源。因路途遥远,启程前,考虑到托运负担过重,他忍痛将家具、衣被等送给了当地贫困群众。初到万源,一无所有。他曾用“钱完米尽,寸步难行”来形容这次万里大搬书和刚刚安家万源时的寒碜。万源市组织部门任命他担任市公安局工会常务副主席,市总工会,市关工委委员,市公安局关工委和市政法委关工委常务副主任。他愉快地服从组织安排,迅速转换角色,融入到新的工作环境中。

柳良华全家人回到了家乡,虽然没有丝毫荣归故里的成就感,但却有了安家落户的归宿感。那堆积如山的书,引发了他的深层次思考:在我们的周围,存在一种不正常的现象,许多人将大把时间和金钱浪费在麻将等等无聊的开销上,反倒觉得正常,而把时间和金钱花在买书和读书上,反而不耻。在他们的心目中,美丑已然错位,是非已然颠倒。业余藏书读书者,但是没有形成社会的主流,反而被边缘被冷落。如此下去,十分可怕。他试图用开办书屋的举措,引导大众养成业余藏书读书的良好风尚,在阅读中得到精神补钙、思想升华、丰富知识,牢固建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他与家人商量,腾出两间寝室,用来摆放书籍,开个书屋,免费借阅,回报桑梓。

柳良华的老婆自然有所犹豫,房屋只有三间寝室,开办书屋,无疑影响生活质量。但她思前想后,深感柳良华能够从农民转变为国家干部,全家住在城里,虽然并不显赫,但不被风吹日晒,也有幸福感,与其说是享的柳良华的福,不如说是享了书籍的福。达样一想,就觉得不把书籍安顿好,是忘恩负义。柳良华把主卧室和一间次卧室,作为书屋,紧靠四壁放满了书架,书籍挤满书架,一行行,一列列,整整齐齐。柳良华环顾着书屋,觉得那万卷书籍,酷似将士集结的战斗方队,自已仿佛突然置身军营,顿时豪情万丈,呈立正姿势,举起右手,向书籍行着军礼,声音宏亮地说:战友们!你们就像待命出征的千军万马!预祝你们,凯旋而归!柳良华那庄严的神情,俨然成为沙场点兵的将军一般。

还有一些书籍和6000余种报刊、连环画、纪念章等,没有位置摆放,只好堆码在一起。柳良华准备了茶具、茶叶、桌椅。在他的住房门口,悬挂了书写着“良华书屋”四个大字的吊牌。吊牌木质坚硬,字迹苍劲,出自书法家之手,不但起着路径指引作用,还极具艺术欣赏价值。

少数老住户,看到这家新来户悬挂着招牌,窃窃私语道:我们只看到有人在住房里开麻将馆赚钱,没有看到开书屋赚钱的。然而柳良华摆出的借阅须知,却出乎他们的预料:押金借阅,免费服务。有人又有说的了:他在部队和西藏挣了大钱,免得起费哟。

柳良华坚信自已的选择没有错。他为了不影响正常上班,把书屋的开放时间确定在下午下班后和双休日全天。开张第一天,来了一些战友和同事、亲戚捧场,接待了50多人,可谓开张大吉。他们坐拥书城,品茗品书,非常惬意。

借阅图书的人逐渐增多。万源宣传文化界的人士,或单独或结伴,三天两头造访良华书屋,把阅览图书和与柳良华交流作为一种精神享受。

有个很自信的高中语文教师,认为柳良华书虽多,但学历浅,对他的学问将信将疑,忍不住要考察一下,随手抽出一本《唐诗三百首》,问他能背几首,柳良华毫不犹豫地回答:能背三百首。他一首接一首地背起来,老师认为《唐诗三百首》只不过是通俗读物,小儿科而已。柳良华背到20多首时,老师改变了主意,从书架上取下一本《辞赋全集》,让他不背唐诗了,背诵司马相如的《长门赋》。柳良华立即背诵:“夫何一佳人兮,步逍遥以自虞。魂逾而不贩兮,形枯槁而独居......”。

柳良华背完了,那语文老师倍感惊诧。柳良华觉得,不管人家出于何种动机,都是交流学习的好形式,他不但不讨厌这种人,反而希望多来一些这样的书友,才有更多机会像陶渊明那样“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自然就萌生了与老师切磋一下的念头,说:我也想与你这位老师请教。“西汉两司马,南阳一卧龙”。一个司马写的辞赋流传千古,一个司马写的《史记》空前绝后。请你背背《史记》里的‘廉颇蔺相如列传’,可以吗?那位起先很牛的老师脸红了,尴尬地摇着头说:这,这,背不得。你不但是个藏书大家,也是个背书牛人。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此后,他俩成了经常交流学习的朋友。

书屋的影响日益扩大,借阅者的身份也渐趋复杂,品质低劣的也乘虚而入。个别人不讲诚信,不按时还书,甚至有人留下的是假手机号码,故意失联。柳良华十分心痛,觉得书像孩子被拐卖了一样难过。他无奈地说,这正应验了“花有百样红,人与人不同”的古训。

柳良华的书屋虽然早就书籍暴满,但他仍然见到自己没有的书就买。有段时间,工资没有按时发,老婆拿出仅有的一点钱,叫柳良华去买肉,全家已经好久没有吃肉了,孩子们都在吵嚷要吃肉。柳良华拿着钱,忘记先买肉,干的是先买书。买了书,这才发现买肉钱不够。老婆气得差点把他的书投到火里去,跟他赌了一周的气。

有人开玩笑说,书可以健脑,不能健身。说者无意,听者有心,他奔走于建管部门,得到特许,投资1万多元钱,在楼顶建了一个87平方米的简易房屋,分设了羽毛球、乒乓球、健身、琴棋、书画几处活动场所。来书屋的人阅读一阵,就到楼顶活动放松一阵,又返回书屋,提高了阅览效果。

良华书屋,不但成为万源民间的焦点,而且引起了万源市委政府、市关工委、市总工会、宣传文化部门、街道、社区的极大关注,对他的义举大加赞赏,新闻媒体密集刊发和播出有关他的宣传报道。良华书屋的知名度迅速扩大,由过去三五几人自发借阅发展为机关、学校等单位有组织的团体阅览,书屋的空间紧张起来。

2005年初,四川省关工委主任张中伟率队到万源考察调研,听取了柳良华的事迹汇报,亲临良华书屋实地视察,受到强烈震撼,给予高度评价,同时也为柳良华开办书屋给全家生活起居带来的不便,表示了不安,作出指示:良华书屋开风气之先,必须越办越好,建议当地相关部门对良华书屋的场地问题给予酌情关怀。万源市委政府领导高度重视,作出了明确安排,市关工委领导全力协调,市总工会、文化局、图书馆,红军公园等相关单位负责人,倾力协作,最终在红军公园确定了一栋平房,作为良华书屋的搬迁处所。2005年8月,良华书屋喜迁新居。

红军公园,地处驮山脚下。书屋恰好位于进入万源保卫战战史陈列馆的必经之路上。书屋红墙碧瓦,飞檐翘角,古色古香。周围古树参天,鸟语花香,溪流潺潺,真是读书学习的佳境。这里的空间,比起他家里的书屋来,宽敞了几倍。曾经拥挤、堆码的书籍和报刊、连环画等,全部分类摆放,惊艳亮相,借阅者任意挑选,充分提高了书籍的借阅率。

书屋里,一位年逾古稀的谢顶老人,笑容满面地招呼来客,热情服务,他就是柳良华。

良华书屋,有不少反映川东和万源保卫战的红色书籍。专程来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人,其中一项重要程序,就是造访良华书屋,再次接受红色文化洗礼。

新的书房容量增大,柳良华的购书行动更是紧锣密鼓。他征订了中华读书报,从报上发现最新书讯,与全国几十个省级以上的出版社建立了联系,及时获取最新书籍。他专程或利用出差机会,奔波于东西南北,访求书籍,先后到过50多个大中城市的240多家书店购买书籍。网购刚刚开始流行,他又开始热衷于网上购书。为了省钱购书,给自己定下规矩:烟不挨,酒不沾,不进馆子,将钱全用于买书。他的一双布袜子反复缝补,补巴叠加,重量达到500多克。一双大头鞋穿了整整27年,还坚持着穿。他身着褪色的绿军装,虽然没有领章冒徽,但是依然保持着良好的军人气质和作风。那双大头皮鞋,外层是厚实的真牛皮,里层是柔软的绵羊毛,透气性能极佳,不臭脚,底板是弹性和韧性超强的橡胶,严冬穿在脚上,暖和而舒适。军旅生涯的精彩岁月,援藏工作的宝贵经历,献身政法的浩然正气,良华书屋的酸甜苦辣,全部凝聚在旧军装、烂袜子、大头皮鞋上。他意味深长地说:我行万里路,集万卷书,全靠它们。是艰苦奋斗的作风,锲而不舍的精神,成就了今天的良华书屋。

长年累月,省吃俭用收求书籍,殚精竭虑坚守书屋,使柳良华的身体严重透支,他患上营养不良综合症和神经衰弱症,从没有正式住院治疗和足够休养,终于累得晕倒在地,躺在医院里竟然创下一觉睡了28天的惊人纪录。妻子劝他干脆关闭书屋,可柳良华笑着说:那哪儿行啊?市委政府和关工委、其它相关部门,费了好多事,给书屋安了个豪华气派的新家,我如果不坚守书屋服务,如何面对他们?他依然风雨无阻地坚持开放书屋,凡是到书屋借阅的人,都能够乘兴而来,满意而归。

春风也度玉门关

良华书屋,让别人开卷有益,也使他自己受到启发:芸芸众生,需要用书籍去引导教化的人,太多太多了。不方便来书屋的大有人在,成了被良华书屋遗忘的角落,正如王之涣《凉州词》写的那样:“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他把王之涣的诗改写成“羌笛无须怨杨柳,春风也度玉门关”,他要让书屋惠及更多不能来书屋的人。然而分身无术,鞭长莫及。开办书屋以来,他不停地往返于书屋和单位之间,一心挂两头,力求两全齐美,但总是难以兼顾得十分满意。要走出书屋到社会上去服务,就更是难上加难。正在这时,上级出台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工龄达到一定年限可以提前退休的政策,他正好符合条件。他想起社会上有不少人需要他服务,就毫不犹豫地上交了退休报告。局长政委对他真是情难舍,人难放,说单位离不开他这样的人才,还提醒他退休金比上班时的工资少得多。他说自已年纪大了,对于单位并不重要,果断放弃了个人利益,选择了急流勇退。

柳良华退休之后,心思全部集中在书屋上,虽然弦绷得紧紧的,但他却有了如释重负的轻松感。借阅图书的人说:你退休了,失去的多了,全是为了我们,我们真是过意不去。

柳良华说:集中精力打理书屋,服务群众,是我不变的初衷。只有退了休,才能把来书屋的人照顾好,才有机会为不能来书屋的人服务到家。这又形成一对矛盾。坚守书屋,就不能服务到家。服务到家,书屋就要暂时关门。在部队就研读过《矛盾论》的柳良华,特殊矛盾特殊处理,他在书屋外贴出告示:每周一、三、五,上午休息,下午开放;每周二、四、双休日,全天开放。告示上说的几个休息时段,其实他并没休息,而是在背负书籍,赶赴乡镇,且把春风送“玉门”。

柳良华听说茶垭乡有一名残疾青年,做不了重体力活,父母为孩子的未来十分焦虑。柳良华想起了《岳阳楼记》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心里难以平静,决心尽量减轻他们的后顾之忧。茶垭乡离良华书屋几十公里路程,他决定亲自上门分忧解难。

他乘坐公共汽车赶到那残疾青年家,经过接触,感觉这青年虽然身有残疾,但脑瓜灵敏,双手能做事,有很大的可塑性,就把励志成才的书籍借给他阅读。他读到了残疾人张海迪的传奇人生。张海迪5岁时,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她身残志坚,在家自学文化,发奋创作,出版了《生命的追问》《轮椅上的青春》《绝顶》等书籍,成为著名残疾人作家,哲学硕士,英国约克大学荣誉博士,团中央授予其优秀共青团员、八十年代新雷锋、当代保尔光荣称号。 她历任全国第九、十届政协委员,当选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第五届、第六届主席团主席等。他想,我一个男人,没有理由不坚强,不发奋!他开始自学文化,到街道汽修厂学到了技术,打工挣钱,改变了人生。

残疾青年被柳良华帮扶起来的事传开后,就有人给他介绍更多的帮扶对象。他把新的帮扶对象逐一登记,反复比对,确定了“分类帮扶,先重点后一般,变一般为不一般”的原则,根据轻重缓急帮扶帮教。

万源市大竹镇,有个青年对家务和照管孩子的事从不沾手,种田怕吃苦,打工怕下力,搞管理没文化,成天泡在麻将馆。老婆责怪他,他却对老婆施以拳头。老婆忍气吞声,拼死拼活地担起家庭的重担,他则稍不如意就对老婆施暴。老婆实在不能忍耐,提出与他离婚,可他又不同意。柳良华赶到他家,开门见山地讲,我是一名老公安,是关工委成员,是良华书屋的主人,有责任义务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公正地说,你老婆既能干,又勤劳,也不丑,没有对不住你的地方,完全可以评上最美媳妇,你不改的话,她跑了,你不一辈子打光棍才怪。用远的事例启发你,你可能不相信,就用我们万源市茶垭乡的那位残疾人的事例启发你。柳良华讲述了那名残疾青年的事例,果然触动了他,他面带愧色。柳良华趁热打铁:我们这里有句俗话:讨汉讨汉,穿衣吃饭。男人是老婆的依靠,没有责任担当,就跟废物差不多,还不如那个残疾人,你说是吗?

柳良华把随身背上的《给点大智慧》一书,借给他看。他看后,到良华书屋来还书,斩钉截铁地表示,今后再也不蹉跎岁月了。他到南方某公司打工,后通过努力当了公司经理,对老婆也关心体贴了,两口子关系很融洽。

最让柳良华不能坐视的,是不孝敬老人的负义之人。来良华书屋借阅书籍的一位律师,无意中谈起,有一对老夫妻,正在找自己当代理人,要起诉儿子不履行赡养义务。柳良华说:一家人,最好不要对簿公堂。我去试试看。律师说:你试吧。

两位老人听了柳良华的自我介绍,像见到救星一样,愤怒控诉儿子媳妇。柳良华问他的儿子媳妇:你们以良心保证,父母反映的情况,属实吗?

儿子媳妇低头不语。柳良华说,既然不语,那就属实。他给他们讲古代二十四孝的故事,特别讲述了孔子与皋鱼的故事:孔子一日与弟子出行,听到前面有哭声,孔子曰:“驱,驱,前有贤者。”至,则皋鱼也,被褐拥镰,哭于道傍。孔子辟车与言曰:“子非有丧,何哭之悲也?”皋鱼曰:“吾失之三矣,少而学,游诸侯,以后吾亲,失之一也;高尚吾志,闲吾事君,失之二也;与友厚而少绝之,失之三也。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也。往而不可追者,年也;去而不可见者,亲也。吾请从此辞矣。”立槁而死。孔子曰;“弟子诫之,足以识矣。”从此以后,孔子的弟子,有十三人回家赡养老人。柳良华进一步说:我们要在老人健在时,抓紧尽孝,死了之后,你想孝敬也没有机会了。人在做天在看,老人健在不孝敬,死了之后花大笔钱讲排场,那不算尽孝。

从这以后,这对不孝敬老人的夫妻,对老人尽心履行赡养义务。老人逢人就说:那个柳良华哟,开书屋,帮教人,是文曲星下凡啊。

有一些害群之马,别人不敢碰。但是柳良华只要知晓了,他绝不无动于衷。有一个三进宫的劳释人员,种种迹象表明,极有可能再次犯罪进监。柳良华在茶楼单独约见他,请他喝茶,跟他交谈。那人已经久闻柳良华的大名,茶楼相见,并不陌生,很快拉近了距离,长谈了一个多小时。那人从话语中感受到了他真诚坦率的平等姿态,博古通今的渊博学识,直抵人心的肺腑之言,疾恶如仇的君子之风,无私奉献的博大胸怀,他的外表是那样平凡温和,然而他的内心却是如此的强大,不能不敬畏这样的人。

柳良华不急不躁,把《白话史记》留下,建议他学习点历史,看看历史上那些著名人物的经历,会有好处的。

一个月后,柳良华回访那位三进宫的人,这人回答说:读了《白话史记》,被司马迁震憾了。司马迁受了宫刑,居然忍受着耻辱,写出了伟大的《史书》。而我虽然三进宫,但没有受到宫刑,何况劳改也是我罪有应得。我一定痛改前非,改写人生。

从此以后,三进宫的人,洗心革面,改邪归正。他还奉劝曾经的狱友走正道,做好人。他参加了电工培训,取得电工从业资格证书,在外地打工挣钱养家糊口。

追求人生最大值

柳良华一直不懈努力,创新手段,更新内容,强化底蕴,把书屋的价值发挥到极致,为社会作更大的贡献。他平常就时刻注重调研,以倡导全民读书、家庭读书、智力扶贫、知识致富、尊老敬贤、关爱明天为主题,写出了85篇调研报告,50篇8万余句韵文。他还对每册藏书作出独到的简介和评价,记下读书的感悟。将经过他直接用书籍帮扶、帮教、实现人生转变、出彩的131个人的经历,写成人物传记,作为励志典范。几十年来,他的笔记、创作,调研、传记,已达600卷,每卷30多万字。他将这些悉数呈现在书屋里,供借阅者参考借鉴。

在部队时,他经常承担办板报任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良华书屋建成后,他把板报作为书屋的补充。大到国家大事,小到社区新风,只要是值得倡导的,他都用板报反映出来。比如奥运会在中国举行,他立即创作了诗歌,用板报推出:喜迎奥运08年,中国人民笑开颜。和谐社会人健康,小康生活甜加甜......除了诗歌外,还配发了相关的知识及本市体育文化事业方面的举措与成绩,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专栏办在楼下的墙上,常有人群驻足阅览。每半个月,他就更新一次专栏。

万源市关工委的领导充分肯定柳良华这种做法,发挥了以一当十的作用。柳良华回答说:我做得还不够,要争取以一当百,集群受益。

他最关心的群体,是青少年学生。他与太平镇的几所小学建立了联系,力争让书屋的触角延伸到校园。他明查暗访,发现自已所在的社区,有青少年学生1100多人,每到节假日,特别是寒暑假,不少青少年闲得无聊,泡网吧打游戏,甚至沾染上其它不良习气。在学校的支持下,他组织社区100余名青少年学生开展了“十个一”活动:读一本好书,写一篇读书心得,参观一次烈士墓,打扫一次社区卫生,为社区老人做一件好事,召开一次赛诗会,办好一期黑板报,检查一次作业,举办一次象棋赛,评选一次好学生。他先后熬了52个夜晚,把活动策划、落实得比较圆满成功。他利用社区文化阵地,为青少年办专题黑板报49期,刊登来稿1670篇;开设青少年橱窗式板报24期,刊稿48篇文章。同时,他还鼓励、帮助社区青少年创作诗歌散文,积极向报社推荐,各级报刊采纳168篇,电视台采用68篇,极大地激发了社区青少年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十个一”活动,促成了部分青少年学生离开网吧,远离黄赌毒,圆了升学和就业梦。他被聘请为五老网吧监督员,有一则监督日记,见证了他全力关心下一代的满腔热情和可喜效果:6月5日天阴沉,拉起大网查网情。网吧一共有六家,没有证照自然停。东城宣布无网吧,没得黄网乱网人......

良华书屋的价值得到最大的彰显,引起更加广泛的重视,相关部门与良华书屋开展互动,良华书屋因此又增加了一系列名称:万源太平镇文化站东关路分站,万源市公安局工会活动室,万源市总工会职工书屋,万源市委政府优质服务示范点,万源市太平镇少年先锋队社区活动阵地,万源市图书馆东关路服务站,太平镇东城社区文化站等。这些部门适时与良华书屋开展以读书益智为主题的联谊活动,既丰富了单位的文化生活,又充分发挥了良华书屋的综合效应。

良华书屋创建以来,已经接待机关、学校、企业等单位达1000余个(次),接待自发前来阅览图书的个人达到5万余人(次)。这些数据,有良华书屋的借阅记录为证。

美化公共环境,被他视为责无旁贷的己任。一度时期,东关社区街道路面破烂,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污水横流。商贩站道经营,车辆横行霸道。他代表群众多次走进相关部门,送达改造街道路面、整治街道秩序的报告,引起主管部门高度重视,痛下决心,全面改造和整治了东关路。他用顺口溜记录了东关路新气象:东关新面貌,秩序特别好。行人走好道,有说又有笑。书屋更红火,广场更热闹。民生财路广,关健修了道。感谢共产党,感谢好领导......

柳良华的贡献,已经远远超越了书屋的范畴。他发现东关路报刊投递、信件传送存在问题,主动与市邮政局联系,在自家门前挂起了邮政箱,义务承担了本路段490余户居民的报刊、信件投递工作。

柳良华的意志是那样坚强,目标是那样的高远,计划是那样的庞大,突出贡献有目共睹,可是生命却是如此脆弱和短促。如果上天能够掌控人们寿命的长短,上天对柳良华就极不公平。2016年9月的一天,长年累月超负荷操心操劳的柳良华,积劳成疾,倒在书屋。虽经全力抢救,但他还是匆匆地撒手而去,告别了他心爱而又放心不下的良华书屋。

千山默哀,万源呜咽。柳良华的辞世,是当地思想文化界的一大损失,千千万万的干部群众、青少年学生,强忍悲痛,寄托哀思,祝愿他在天国安息。

红色万源,万水之源,源远流长,永远滋养一方圣土。

良华书屋,书山学海,永远造福于人民群众!

斯人已去,而良华精神,则如文曲星君,永放光华!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