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曾见过面的作家菡萏的喜好,明显影响到我。
通过网络从市图书馆借到并就近从分馆取到了余斌的《张爱玲传》,边读边记录。若有所思,因而读得也慢,对于急速变化的现代社会,慢反而是一种超脱,一种浪漫,因而也是一种时尚。
倾听张爱玲她乐道的 “ 通常的人生回响 ” : 张爱玲她从他父亲那里领略到了封建家长式的专断、粗暴、虐待多于父爱。
张爱玲的母亲在其两岁时离开丈夫、女儿,跨洲越洋去留学,同张爱玲姑姑一道赴法学习美术。
爱玲的母亲从海外归来,她是个西洋化的美夫人,头发不大黑、肤色不白、像拉丁人。她随身把另一种生活方式也带了回来。以后张爱玲她跟母亲学画图、又学钢琴,学英语。
张爱玲父亲有一切遗少的恶习,挥霍祖产,坐吃山空,吸鸦片、弄姨太太、逛堂子、对子女缺少责任心,更多情况下取决于他的兴致。
张爱玲的国学知识又来自哪里?这些知识相当一部分也得自“家教” ,十岁之前她都是从私塾先生受教,她那有旧式文化教养的父亲有兴致时想必也指点过她。她父亲喜读小报,家里总是这里那里随处乱摊着,她也养成了读小报的习惯,小报上她不会放过的是鸳蝴派的通俗小说这类小说的情调、笔调都从传统小说而来。中学时代她写了个纯粹鸳蝴派的小说《摩登红楼梦》,一共是五回,回目由她父亲代拟。她对《红楼梦》一往情深,这时候情节、人物巳是烂熟于胸。她把贾府中人引到现代环境里上演喜剧,让宝玉、黛玉住楼房、让贾政坐火车 …… 但人物仍按原书的性格行事…… 如果我们说张爱玲一手漂亮的英文以及西方文学、历史、艺术方面的知识来自学校,那么她在这方面的兴趣无疑是在家里培养的。作家菡萏是先爱上《红楼梦》,后爱上张爱玲的散文小说,或者反之。两者于她的影响显而易见,菡萏公费出版了《说红楼》、《养一朵雪花》等书。
《传奇》中关于闺阁所下的写实功夫,与她的生活环境以及在这种环境养成的精致纤巧的趣味有直接关系。
与外界隔绝造成的静谧、迟缓的生活节奏有助于一种纤巧的精致趣味的养成。将时间花在身边物象、细节的鉴赏之上,迟滞, 逗留,反复地玩味,从中获得愉悦的享受。旧式生活就在这样的享受中证明自已的品味与身价。
在她两岁时她的家搬到了天津,生活在成群的仆佣中间,常由佣人抱着走亲做客,开始熟悉节日庆吊、亲友往还这些旧式生活中的日常内容。稍稍长大一点,家里专门为她和弟弟请来先生,是私塾制度。天天在傍晚的宿前摇摆着身子用功背书。张爱玲在《私语》中写道 : 每天早上女佣把我抱到母亲床上去,是铜床,我爬在方格子青锦被上,跟着她不知所云地背唐诗。…… 姨奶奶搬了进来,家里很热闹,…… 她每到带我到起士林看跳舞,面前的蛋糕上的白奶油高齐眉毛,照例到三四点钟,背在佣人身上回家。…… 华丽的色彩,温暖的色调涂染覆盖,从中体味到这种生活特有的舒适、悠闲与慵懒。
张爱玲进的这所学校是上海黄毛学校,中学念的是圣玛丽亚女校,它与圣约翰青年学校,桃坞中学均是美国圣公会设立的大学预科性质的学校。大名鼎鼎的林语堂便是这所青年学校保送到美国去读书的。
张爱玲给教师印象最深的是她常忘记交作业,“ 我忘了”,几乎成了她的诨号。而我在桃坞中学这个前教会学校上学,每每 “ 我忘了” 均被逮住,每每不想写,老师口气温和却盯着我要周记 ; 暑天午后英语课,急怱怱课本落家,英语老师是患小儿麻痹症而瘸了一腿的,走起路来一摇一晃状,在苏州很有些知名度,用力一巴掌重重地拍在木制讲台上,“ 昏头了! ” 吓死宝宝们了,刚刚还欢声笑语的教室,顿时鸦雀无声。也许我们成不了名家,除了天赋不够,更有个人努力跟不上时代的节奏吧 。
教会学校最看重英文,数理西洋史等课程均用英文,教师大都是外籍人,以老小姐居多…… 这些以前听说过,到我们的年代,这只是墙上发黄的校史了。
张有个叫汪宏声的老师废了八股式的道德文章,转而教学生写景状物抒情,常允许学生随意命题。
我们的老先生叫郝用冲,慈祥,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辗转到西南,曾是西南联大学生。讲起作文,让我们走进大自然,记得最清楚得是苏州西效太平山、花山 、天池山野餐。关于野餐的作文获得了久违的表扬 : 作为范文阅读。为调动写作积极性,甚至让我们寻找资料,编写《鲁迅小传》。“ 鲁迅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现场的一个永远的在场者。” 就是他永远在场。他即使去世了,他也在场。
对张爱玲产生真正深刻影响的,也许只有她在港大时的历史教授佛朗士。佛朗士“ 彻底中国化 ”,有中国文人的名士气,从佛朗士那里 “ 得到了一点历史的亲切感和扼要的世界观 。…… 可以从他那里学到的还有很多很多。″
郝老先生讲,我们是他最后一批学生,送我们高中毕业,他就退休,于我们讲课时,每每指出此处为何是经典,入情时双手重重拍击臀两侧。老先生后来不知何因缘信奉了天主教。我们参加了他的追悼会,随着牧师祷告完毕,唱诗班几乎划一的演唱结束,玫瑰花洒满他的身上,我和一位同学护送他到天堂门口,他自个儿去见他心中的上帝了。与张爱玲同时代的钱钟书先生似乎未留下在桃坞中学期间的只言片语。然而无锡七尺场其故居内,慕名来访者不绝。
张爱玲对胡兰成低眉低到尘埃里,那么胡兰成如何看待她的散文小说呢?他在《评张爱玲》一文中写道 : 是这样一种青春的美,读她的作品,如同在一架钢琴上行走,每走一步都发出音乐。他说张爱玲先生的作品,如果拿颜色来比方,则其明亮的一面是银紫色,其阴暗的一面是月下的青灰色。她的小说和散文,也如同她的绘画有一.种古典的,同时又有一种热带的新鲜气息,从生之虔诚的深处迸激出生之泼刺 。…… 这是泪花晶莹的世界,然而是美丽的。张爱玲的作品悲悯人世的强者的软弱,而给予人世弱者以健康与喜悦,人世的恐怖与柔和,罪恶与善良,残酷与委屈,一被作者提到顶点,就结合为一。他的无论强者,是弱者一齐来到末日审判,而耶和华说 : 我的孩子,你是给欺负了! 于是强者弱者同声一哭,彼此有了了解,都成为善良,欢喜的了。她就是这样 :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那么,余斌,作为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本书作者又如何看待张爱玲的作品呢 ?
余斌在书中这样写道 ,一个作家最好的早期训练是什么?海明威回答说 : 不愉快的童年。余老师则认为干脆改作早年,对张爱玲至少适用。不愉快的经历使她早熟,使她养成内省的倾向,早熟内省使她能够从自省的经历中提取更多的人生经验。
张爱玲的名作《传奇》《流言》中的全部作品均写于二十五岁前。能将才与情打成一片,在作品中既深深进入又保持超脱的,张爱玲之外,再无二人。她是亦雅亦俗的作家。她钟情于中国的小说艺术,在创作中自觉师承《红楼梦》《金瓶梅》的传统,新文学作家中,走这条路子的人, 少之又少。细读张爱玲的小说,我们经常会发现她的生活经历与小说世界、她的个人经验与人物的感受之间的奇妙对应。没落的贵族之家是她小说的常景,不论我们将场景通常具有三者打成一片的浑然一体的效果。这在《金锁记》《花凋》《倾城之恋》《茉莉香片》等,乃至以女佣为主角的《小艾》中一再发现了它。
张爱玲之“通″俗,不仅在于她写过《十八春》这样的通俗小说,亦不仅在于她的某些小说的可读性、趣味性,更在于她对人生关怀是近于常人的,由此而在阅读中无形产生的亲近感无疑是众多读者可以对其人其书入“迷″的重要原因。
阅读女作家的作品,读者更容易做人 、文合一之观,迅速越过其作品而寻求对作者本人的了解,甚至往往对本人的兴趣超过了作品,这也是“迷” 之为 “迷” 的一端。
只有张爱玲才可以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及极度的孤寂,凡此种种,均使其成为一个谜一样的人物,而谜, 往往更使人入“迷”。
张爱玲在公开场合显露出矜持孤傲,不合群的性情。
今日西北孤莲一文发人深思 : …… 就算是强悍如李香兰,也不能确保人生永远是热闹的,就算是孱弱如爱玲,至今也仍然有人记得她,开始的时候都是不公平的,有的女人天生美,有的女人天生平常,有的女人热闹,有的女人冷清,有的女人如游园里一树肥美芙蓉,有的女人如雪地里一标清庾瘦梅,但不管你多美或者多丑,你最终都会躺在一张小小铁床上——在某个意义上,女人的命运是一样的,无论有过多少风光或者坎坷,在死面前你都惨淡如蝼蚁,在爱面前你都一样低微如尘,无论你有多少挣扎多少不舍,所有心事终归都要化为尘土,只要想明白这一点,你的心难道不曾平静点。
数日前读到一文,中国著名美学家、红学家,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潘知常,他把鲁迅归为中国文学史上那一棵永远闪亮而照耀在我们头上的恒星,张爱玲则是一棵曾被忽视的恒星。
一棵恒星其光芒永在其位热烈喷射,研究张爱玲的作者唐文标教授出版了《张爱玲资料大全集》,以十年时间搜寻资料编选这本书,却也因这本书而引发鼻咽癌伤口破裂出血,一九八五年以四十九岁之龄往生。教授爱人说唐文标爱死了张爱玲。
在朋友圈交流时,关外一位知名女作家王春梅从女性角度来说,张爱玲的三炉香,似乎丝丝缕缕的烟雾缭绕。第一炉香,心气高傲的女子陷入泥淖,沦为姑姑的赚钱工具和丈夫的玩物。当真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呀。第二炉香,新婚的女子因为没有性的启蒙,把男子看做洪水猛兽,导致丈夫自杀。可以说愚昧无知,可叹可怜么?茉莉香片,男子厌恶自己的父亲,希望母亲的初恋情人即自己的老师是自己的父亲,并且想着从老师的女儿那里得到爱的补偿,希望破灭竟然想着毁灭她。恋父情结,古已有之。看过这些作品,才知道“女中鬼魅”。
王春梅,大连作家,副主任医生,书法爱好者
她觉得张爱玲骨子里是小资的,碰见了胡兰成,就是劫难。令人同情的是桑弧也各奔东西。最后碰见个老外,更是孤苦伶仃。
胡兰成遇到张爱玲,能滔滔不绝地 “从诗词歌赋谈到人生哲学 ” 地扯上五六个小时,后来谈了恋爱,更是男废耕女废织,一门心思地调情说笑。同别的女人交往也是如此,锦心绣口,巧舌如簧,说起话来,熨帖舒坦。
有人曾说:通往女人心的其中一条通道便是耳道。我读过《张爱玲与苏青》一书中有胡兰成《评张爱玲》一文,很长,好多页数,张爱玲在胡兰成面前“低到尘埃里″不是凭空幼稚 ; “开出花来″,后来确是如此,分手后张也没有什么大作,当然这也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的。
有意思的是胡兰成作为张爱玲的初恋,两个人聚散离合都是轰轰烈烈,分手后他更是极尽消费张爱玲,又是回忆又是出书,张爱玲写起他也是面面俱到,事无巨细。
余斌老师在书中写道 : 张爱玲最先写出的“ 传奇 ”都是香港传奇 : 最早发表的三篇小说 一一 《沉香屑 : 第一炉香》、《沉香屑 : 第二炉香》《茉莉香片》一一 都是以香港为背景的。她想象着让她熟悉的一些人物原型来到香港的舞台上上演他们的悲喜剧。《茉莉香片》中,聂传庆孱弱、萎靡的形象的塑造部分地来自她对弟弟的追念和印象,传庆的父亲与后母则有她父亲和后母的投影,而故事发生在香港。…… 她说她试着以上海人的观点来察看香港 …… 这个刺目、犯冲、不中不西、半土半洋、缺少传统的小小殖民地是她小说中一个潜在的角色,她在创作中相当一部分快感也来源于此。
张爱玲散文集《流言》,《流言》是张爱玲的随笔散文集,可以说是大珠小珠满玉盘。在本书中我们倒可以看到张爱玲满篇的警句佳句。研究者均将《天才梦》视为张爱玲的处女作。文字告诉我们当一个作家是她最绚丽的梦想,这个梦有时做得痛苦。
《传奇》是张爱玲解放前唯一的一个小说集,同时也代表了她创作的最高成就,一经发表便轰动了当时的上海文坛。“从1943年到1945年,张爱玲是上海最走红的作家”。
张爱玲《传奇》所表现的大多是上海中上层阶级和抗战时期香港人的生活情形,作者以一种十分冷静的态度,仿佛不动声色地讲述着一个个遥远而动人的传奇。
张爱玲笔下的洋场社会,乃是西方现代文明和东方最古旧最腐朽的封建文化结合的畸形产物,她在揭示这种畸形社会生活时,所选择的特殊角度是两性关系、婚姻关系和亲情关系。与五四时期大多数女作家所表现的婚姻、爱情、母爱的主题相反,张爱玲所表现的是人性中丑恶卑劣的一面,她的所有作品似乎都在告诉人们:人间无爱,至多有一层温情脉脉的面纱。
《传奇》初版的确切时间是1944年8月 初版的《传奇》收入了十个张爱玲在1943-1944年发表的中、短篇小说,它们分别是:《沉香屑·第一炉香》、《沉香屑·第二炉香》、《茉莉香片》、《心经》、《花凋》、《倾城之恋》、《金锁记》等;再版时加入了《红玫瑰与白玫瑰》等等。
《色戒》是张爱玲1950年创作,30年后才发表在她的这个子集《惘然记》中,作品主要描述1930年末,一位女知识青年,化身刺客,企图用美人计,刺杀汪精卫阵营中一位高级特务,双方在政治、权谋、性之间尔虞我诈的故事。
张迷的大连作家王春梅指出,“ 张爱玲很多作品,模仿外国作品,但是超越了原来的作品,有人称之为 ‘ 鬼手神偷 。'胡兰成的文学造诣,肯定不如张爱玲,我不喜欢他 。″
痴迷张爱玲的另一位知名女作家菡萏又如何看呢?
她上海一行,在朋友圈内晒了留影,留下几行字 : 康定东路87弄张家老宅,张爱玲出生之地,非常大,超出了想象,现为社区,变动很大,不再是太阳处打瞌睡,阴暗如清凉古墓,张爱玲18岁从这里逃离。
1944年张爱玲因发表《封锁》,而后结识胡兰成这个汪伪政府的文化部次长互为知己,恋爱,结婚。没有底线,为情所困,最终被遗弃是不足为怪的。稍大一些的老先生,对张爱玲多是不屑。这大概是曾经在上海复旦大学习、曾为记者编辑的郝老先生自始至终不愿提及她的原因吧。
张爱玲没有像她的大多数同胞,对中国的一切习而相忘,浑然不觉。她的素材来自大众文化,中国人的日常行为方式。“五四”大潮一来,中国人崇信的那些基本关系都被动摇了,“ 中国人像西方人一样变得局促多疑,而这对于中国人是分外痛苦的,因为他们除了人的关系之外没有别的信仰。″ “然而要把自己去适合过高的人性标准,究竟麻烦,因此中国人抱怨 ‘做人难'。‘ 做'字是创造、模拟 、扮演 , 里面有吃力的感觉。″
“ 中国人不缺乏道德的坚守,不缺少人生意义的寻求,在其他国度或其他民族,用宗教提供的这一切,在我们这里是由历史提供的。我们不相信灵魂不朽,却把立言、立功、立德称为三不朽,就是相信在人类自身的历史中能够获得不朽。在我们的精神版图中没有末日审判,却有历史的审判。我们不相信头上有一个公正的上帝,却相信有公正的历史。我们没有天堂、地狱的概念,却有历史中的流芳百世和遗臭万年。一句话,历史裁判承担着道德裁判的功能。” 有人这样说,确实透彻,坚实。
张爱玲有对中国劣根性的清醒认识,但有只是“了解的同情,同情的了解″。她写下了《中国的日夜》: 我的路,走在我自己的国土。乱纷纷都是自己人,…… 我的人民,我的青春。我真高兴晒着太阳去买回来,沉重累赘的一日三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