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著名考古专家、教授、作家王德恒近日在微信中介绍说 : “ 武汉,在宋代为鄂州。忽必烈率蒙古国主力部队围攻鄂州,南宋政府派贾似道挂帅守鄂州。忽必烈手下有人出主意,用挖地道的方式攻打鄂州。贾似道一介文人指挥军民一夜之间,将鄂州周围挖起了地道。使忽必烈毫无办法。
去年12月湖北亲戚送到苏州、武汉特产红菜苔。《一个苏州人在武汉养了一头猪》,红菜苔炒肉,直让人流口水。
多年前在职研究生、内人的弟弟告诉我 : 古代的武昌在现在鄂州这个位置。武昌鱼就出产于现在的鄂州樊口。
湖北人吃早餐不叫吃早餐叫过早,独特,又贴切。至少武汉人或者鄂州人这么说 。
因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湖北(武汉)名气更盛大了,冲出亚洲,走向了世界.。′湖北人素有九头鸟之称。好之者,特意找出了生物界中的真实九头鸟。这九头鸟,聪慧、小巧 、灵珑 、鸣声清脆婉约。九头身则与湖北人关系不紧密,那是指人体黄金比例,身段好呗。湖北武汉水多,被称为干湖之城,“小姐姐″ 多,漂亮且身材美美的。湖北人吃早餐不叫吃早餐叫过早,独特,又贴切。至少武汉人与鄂州人这么说。这两地我去过好多次。他(她)一开口说 : 你过早了么?
湖北(武汉)人,吃早餐叫过早。在我记忆里,武汉的早点品种多多。苏州早餐的品种也不少,“ 独享″慢生活的苏州人,制作美食以精致,细气,即使早点也是如此。苏州人吃早餐叫吃早饭。这里有讲究,苏州人爱吃泡饭,以酱菜 、皮蛋佐餐。毛豆上市后,毛豆子炒罗卜干或毛豆咸菜,又或者面酱炒虾干等等。
以前苏州人过早,在阊门一带的老苏州,去茶馆喝茶,茶过足,一碗苏式汤面。本人小时候随爷爷去过石路新阊门(金门口)南浩街茶馆过早。南浩街现在是商业街,它很久很久以前,林则徐担任江苏巡抚时在这里销毁苏州的鸦片,只不过没有1839年的虎门销烟盛大而已 。可以想象阊门外石路一带包括南浩街很是兴旺。九零后、零零后应该没见过一点点遗存。
油煎饼上加鸡蛋,碧绿的生菜,上似一轮澄黄的太阳,下如绿色原野,一派生机勃勃。
当下苏州人过早的以苏式汤面为主,我在《老山塘的夏日生活》、《苏州四大民间名小吃》文章中介绍过苏州人的饮食与风俗习性 : “ 早上皮包水,晚上水包皮。" 一说 。其次是苏式大馄饨、小馄饨、汤圆,再次是馒头、糕团之类,然后是路边饼,例如米饭饼、油煎饼。
前些年我在《苏州春天的味道》一文中说过 :
如果说藏书羊汤,是苏州冬天最温暖的一碗汤 。那么青团子,则是最能代表苏州春天的味道了 。在苏州有这样的习俗: 一月元宵,二月二撑腰糕,三月青团子,四月十四神仙糕,五月炒肉馅团子,六月二十四谢灶团,七月豇豆糕,八月糍团,九月初九重阳糕,十月萝卜团,十一月冬至团,十二月桂花猪油糖年糕。
油煎饼还不是苏州的经典小吃,会做 、肯做的人不多了,所以稀罕了。是立春后苏州人念念不舍的美味。特别是疫情期间,吃一块油煎饼,是平平常常幸福的一次真实体验。
油煎饼里加鸡蛋与生菜,仿佛一幅儿童画,又似凡高的油画 : 太阳从地平线下冉冉升起,霞光万丈,春回大地 …… 一年之季在于春,可以再想象,炊烟起,过了早,人们开始劳作,忙忙碌碌…… 顺其自然,秋收了,粮满仓,苏湖熟,天下足。
油煎饼里加鸡蛋又被称为鸡蛋饼。在苏州古城内皮市街(北)297号有一家鸡蛋饼小店,因经营苏式油煎饼远近闻名。因为经常去买饼也熟了。她生意不错,小生意亦能养家,因为一个人打理没有时间闲聊。
她没租房子时甚是辛苦,记得她当时是这样的 : 一个旧三轮车上摆放着制作油煎饼的各种东西,煎锅里冒着烟儿,长案板上几个不锈盆里分别装有豆酱、辣椒、咸菜、葱花、生菜,一个塑料小篮放煎好的饼,两个小白瓷碗 、一个盛鸡蛋、一个盛油。只见她熟练地从揉好的大面堆里揪下一疙瘩面,点油、揉卷,然后用小擀面杖旋转着擀成圆形,铺在煎锅里。接着翻饼、淋油,打开一只鸡蛋倒入,半分钟时间又翻到另一面,一分钟时间,一张看着金黄、闻着飘香的鸡蛋饼就新鲜出炉了。
她询问着顾客:“辣椒、葱花要不?咸菜、生菜来点儿?豆浆要一杯吗?”顾客一一说出自己的需求,她便根据需求,用刷子上酱、辣椒,用筷子夹葱花、咸菜、生菜。大家都自觉排队等待、接饼、交钱,转身而去,她说上一声:“慢走啊!”
皮日休,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晚唐著名文学家,湖北人 (唐时复州竟陵人)。相传唐诗人皮日休造别墅于此,因名皮墅,后讹为皮市,又作皮市上。王謇《宋平江城坊考》卷四引康熙《苏州府志》:“自天妃宫直至玄妙观西,俱称皮市上。清康熙六十一年(1722)改称皮市街。” 清乾隆十年(1745)刻绘的《姑苏图》上,已标作皮市街,《苏州城厢图》、《吴县图》、《苏州图》均标皮市街。
皮日休是晚唐著名诗人、文学家,与苏州人陆龟蒙齐名,世称“皮陆”。其诗文兼有奇朴二态,且多为同情民间疾苦之作,他的诗有两种不同的风格:一种继承白居易新乐府传统,以《正乐府》十首为代表;另一种走韩愈逞奇斗险之路,以在苏州时与陆龟蒙唱和描写吴中山水之作为代表。被鲁迅赞誉为唐末“一塌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芒”。对于社会民生有深刻的洞察和思考。
近现代这条皮市街北有知名的敬文小学、出了多位院士与科学家的省重点市三中。这条皮市街商贾云集,俨然一条商业与文化名街,似我们去的某些知名老镇一样热闹繁华。
古代有无油煎饼,无从考证。我只能用四个字搪塞 : 由来已久。她说每天大概清晨5时不到开门至中午11时左右结束。问她做油煎饼有5~6年了吧? 她想了想 : “ 嗯,有,有了。" 苏州人做饼馒的,似乎都经历了路边摆滩点,到租房开店的这一过程。起个大早,风雨兼程,辛苦万分。尽管这样,苏州小吃制作都很讲究的。就说制作鸡蛋饼吧,食材简单,酵面团,鸡蛋,香菜末 、葱末 、大蒜末 、甜面浆 、辣酱 、香辣罗卜丁、洗净的生菜叶。还有里脊肉、培根等 , 一定要用菜籽油。
制作美味者告诉我,哦,她已干这一行22年,昨天正忙时没听清,那我得稍稍改动下文字了。我们不仅要对时间敬畏,对饮食文化的手工制作者坚持的钦佩,对她不知不觉中吴文化传承,鼓掌与赞叹。
十多年前,我与武汉红桃K集团公司负责人事的副总彭老师,在武汉街头兜兜转转,他指着一个雕塑广场问 : “ 看得出什么意思吗?呵呵,人与动物应该和谐相处。…… ″ 是啊,人与动植物和谐相处,这世界就美丽而详和!国学大师钱穆讲得好 : 天人合一,是中国人对世界的伟大贡献。对啊,你把阳光投射给别人,你会获得足够多的折射。人啊,顺应自然,才是大道。
南宋闽人郑虎臣长期居住在苏州,成为宋代新苏州人,在苏州成为巨富,故居在苏州古城内鹤舞桥附近, 今南北向的皮市街与东西向的白塔东路交汇处东南一侧。他在苏州期间,编纂有《吴都文萃》。
德祐元年,郑虎臣在押解大奸臣贾似道途中将其诛杀,为天下除奸。事迹被载入《闽都别记》。翌年,贾似道的同伙陈宜中逃至福州,拥立赵昰,捕杀郑虎臣。
明代王紫衡也就郑虎臣诛贾一事写诗云:“当年误国岂堪论,窜逐遐方曝日奔。谁谓虎臣成劲节,木棉千古一碑存。
宋代权臣贾似道的是非功败,他的军队溃不成军,加速明朝灭亡,自有历史评说。我只说说苏州的油煎饼。
吴文化以泰伯仲雍禅让奔吴,带来了中原文化,以此为基础,不断发展。新苏州人给苏州带来了资金与活力。文化的碰撞 、交融,丰富了吴文化。多元的文化,让苏州更欣欣向荣。
苏州人煎饼必用菜耔油,为什么? 香呗,可口。全是素菜的煎饼,没什么油水,不适合挑剔的苏州人口味的。新苏州人近700万,超过老苏州人了。他们带来各自家乡的做法。苏州是包容的,但数十年来的习惯,以及哪怕一块饼的制作也是挺讲究的,往精致方向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