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北春的头像

北春

网站用户

散文
201901/23
分享

李老中医 谈诗论道

         2009年春,我在甘肃庆阳一家医院学习工作期间,和老中医李伍德交谈甚欢。李老已年过六旬,但身体健朗,声音洪亮,不抽烟,每天骑自行车上下班,看不出他是望七之人。他是甘肃庆阳地区镇原县屯子镇人,1960年他就读于兰州中医学院,四年后毕业分配至酒泉地区瓜州县中医院,85年调回老家西峰,一直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如今退休了,他也没闲着,又在庆阳一家医院工作,发挥余热。他具有典型的西北人的性格,热情爽朗,乐观健谈。他的医术也为人称道,找他看病的人络绎不绝。

        学中医,促使他对中国古诗文感兴趣许多诗词文章烂读于心,他的钢笔书法也颇有章法,他说他能写一手漂亮的蝇头小楷,现在上了年纪,难以集中精力写了,记忆力也减弱了,唐诗宋词都忘记了很多。即便如此,仍然掩饰不出他对古诗文的爱好,上班之余经常让古诗文脱口而出,引得同事们暗暗称奇。

      我见他的第一天,他就向我背诵了一段古文:


      太公日:见善而怠,时至而疑,知非而处,此三者,道之所止也。柔而静,恭而静,强而弱,此四者,道之所起也。故义胜义则昌,欲胜义则亡,敬胜怠则急,怠胜敬则灭。


       这一大堆”之乎者也”显得难以听懂,可李老却越背越来劲,每次见到我就冷不丁说出了 ”太公曰……” 我心生好奇,是什么样的美文引得老中医如此痴迷?于是,我找来有关书籍一查,才知道这段古文的意思和来龙去脉。

       原来,这段话收录于《伍太公兵语》中,伍太公就是给周武王出谋划策、成就了周朝四百年王业的姜尚姜太公,因其伍略盖世,后人就把他尊称为兵家始祖伍太公。一天,周文王把他的儿子周武王托付给姜太公,请他给周武王讲授一些治国安邦之道,于是姜太公告诚武王:


          遇见善而怠慢,时机来了而迟疑,明知事情不对而参与,这三项都是为君之道所禁止的。温柔而沉静,谦恭而庄静,强大而是示弱,宽忍而刚勇,这四项是为君之道所提倡的。所以大义胜过私欲则昌盛,私欲胜过大义则衰亡,庄静胜过懈怠则吉兴,懈怠胜过庄敬则覆灭。


        这段话真是至理名言,越读越令人回味无穷。难怪李老师喜欢它了,受李老的影响,后来我也把它背了出来,每次背诵总有新的感悟。

       太公所说的“为君之道“,意即君王要有做君王的样子,君王要有自己的行为准则,既要有自己的道德修养,又要有亲民爱民、以民为本的治国安邦之道。商纣王、隋炀帝之所以被后人称为无道暴君,是因为他们没有谨记为君之道,不仅荒淫无耻,个人道德欠缺,而且祸国殃民,把国家和人民推入了万劫不复的深渊,完全丧失和背离了为君之道。

      太公所说的“义”,即“大义”,君王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就是大义,相反,君王把个人利益置于国家和人民利益之上,甚至为了个人利益而牺牲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这就是”私欲”。在太公看来,大义胜过私欲,则国家兴旺,私欲胜过大义,则国家衰亡,这句话真是千真万确。从现代来看,对于一个地方的行政官员来说,如果总是政绩第一面子第一,乌纱帽第一,把人民和国家的利益置之脑后,这就是十足私欲了。

       姜太公的话不仅是讲给周武王听的,实际上对后世的我们每个人都有指导意义,他阐述的不仅是为君之道,对个人而言,也是为人之道,修身之道,因此太公的这段话具有普遍的现实意义,至到今天也没有过时。也难怪李老总是对这段话念念有词了。

        李老走到哪里,快乐就带到哪里,当然,古诗文也就带到了哪里。这不在医院食堂排队打饭时,他又对前面的一位小姑娘背了起来,”太公曰:见善而怠……”小姑娘听了一脸茫然,可又面带微笑,不忍打断李老师的话。我打趣说:”李老师,你这是对鸟弹琴啊!”小姑娘瞧着我说:”我不是牛,是鸟啊?”我回答:”你小鸟依人,当然是鸟啦。” 李老师也笑着对小姑娘说:”你听不懂?我五岁的小孙子都听懂了,有一天他见我不想带他出去玩,就对着我背诵道:太公曰:见善而怠,时至而疑,知非而处,此三者,道之所止也!爷爷你不要时至而疑了,快带我出去玩吧!你们看我孙子,竟然用我教他的道理来对付我了。”我们听了都忍不住笑了起来。由此可知,李老师在家里也是逢人便念古诗文,让小孙子也耳熟能详,出口成诗了。

        我也酷爱古诗词,没想到这次在庆阳遇到了和我一样酷爱古诗词的李老,我真有他乡遇故知的感觉。我们互相交换自己喜爱的唐诗宋词,他写了一首给我:


         林断山明竹影墙,

         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小鸟时时见,

         照水红蕖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

         技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

         又得浮生一日凉。


      这首诗很唯美,是宋代大文豪苏东坡的《鹧鸪天》。李老说他在读中学时就背了这首诗,因其意境深远,所以至今难忘。诗中写一位老者着拄着藜扙,在乡间漫步,不知不觉走到了黄昏的情景。全诗好似一幅优美的山乡水墨画,林、山、竹、蟾、小鸟,红蕖(荷花)、村舍、古城等等依次映入眼帘,诗中的老者显然为眼前的山乡景色所迷离,漫步了好一阵子。最后两句收拢:昨夜三更的一场及时雨,让他又凉爽了一天。全诗展现了一种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迷恋的心情,以及随遇而安,乐观豁达的生活态度。李老在跟我解释”扙藜徐步转斜阳”一句时,还学着诗中老者的样子,拄着拐杖弓着背,一步一步走着,我忽然想到李老不就是诗中的老者吗?那么乐观开朗,一点晚年的暮气都没有。

         李老师说他之所以喜欢唐诗,是因为诗中蕴含着真善美,给人予极美的艺术享受。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寄托的,如果没有精神寄托,人好像就失去了灵魂,整天想的是如何赚钱,如何吃好穿好,如何玩好住好,如此终其一生,这种人跟动物又有什么区别呢?

       李老师如此爱好古诗文,可他并不是摇头摆脑的老夫子,他极健谈,他的办公室总是有好几个人围着他,听他滔滔不绝的谈论历史掌故、山川地理,每讲到有趣处便开怀大笑,别人都是他的听众,都静静地听她讲解,插不上嘴。李老不仅好诗文,而且好舞和武,上次医院举行舞会,他兴趣盎然,一会儿找这个护士跳,一会儿请那个女医生跳,乐此不疲,看得出他年轻时是个舞迷。谈到年轻的时候,李老说他曾经施展过”武功”,那是在上世纪80年代,他携夫人出游武汉,在江汉路一带行走时,遇到了一起”捡钱包分钱”的骗局(这种骗局直到今天还在其他许多城市上演),骗子看李医师是个外地人,又像个文弱书生,就放胆把手伸向李老的口袋,李老一看骗子简直要抢劫了,就先发制人,手起一拳重重打在了骗子的胸部,又抬脚一踢,直踢得骗子心惊胆战,他那时才40来岁,勇力过人,骗子经他一击,一溜烟就跑了。

        一天李老给我写了一首甘肃人写的古诗:


          芒履吾西去,

          雕笼尔北行。

          陇人逢陇鸟,

          别是故乡情。


         作者是清代诗人吴镇,甘肃人,他在江苏做官时,收到了一位甘肃老乡的信,老乡说,他因事得罪朝廷,被革职查办,在被抄家时,老乡说什么都可拿去,只请留下一只鸟。老乡带着这只鸟行走在茫茫戈壁千里沙漠上,后来老乡把这只鸟放飞北去了,自己能穿着草鞋行走在沙漠里,走着走着,他饥渴难忍,就在旁边一条小溪旁饮水,恰好借那只放飞的小鸟也飞来饮水,老乡一时感慨万千,认为这只鸟有情义。诗人吴镇看了这封信也觉得有趣,就信手写下了上述五言诗。

        这首诗的三四句挺有趣味,陇人逢陇鸟,茫茫人海,有情有义之人,何其稀少,只有看见陇鸟,孤独的心灵才得到了些许的安慰。别是故乡情,这句诗如今经常被一此怀乡文章所引用,几乎已变成了成语了。

        行走在茫茫戈壁千里沙漠上,李老可是有亲身感受的。1964年李老大学毕业后,分配至酒泉地区瓜州县,县城几乎被沙漠包围了,县医院没有救护车,只有12匹骆驼,运送病人或出诊就靠这些骆驼。骆驼走在沙漠上,如履平地,骆驼的脖子上套着驼铃,它们行走时,随着它们的步伐节奏,驼铃会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铃声可以传得很远。

       我问李老:”为什么要给骆驼套上驼铃,让它发出响声呢?”李老说:”这是千百年来,行走在沙漠里的人们的经验和习惯。只身走在千里大沙漠上,没有道路,没有山川,更没有房屋,眼前尽是黄色的沙丘,人们难免迷失方向,而如果迷失方向,就走不出沙漠,人就有生命危险了。驼铃正是给那些失去方向的旅人听的,他们听到了驼铃声,就会循着铃声来寻找骆驼,或搭乘骆驼,或寻着骆驼的脚印走出沙漠。”

       李老回顾说,他当年经常骑着骆驼出诊,出诊时书口袋里装着两本书,一本医学书,一本《唐诗三百首》,骑行在茫茫戈壁里,骆驼一走就是好几个小时,他就背诵唐诗来解闷。有一天。走着走着天就黑了,前不着村后不着店,他只好和骆驼一起,就地卧在沙丘上睡觉,一夜过后,天亮时满身都是黄沙,起来后又赶紧上路。

         我问道:”你独自在戈壁沙滩过夜害怕吗?”

       “开始是有点啊,可太困了,一觉睡过去什么也不知道,醒来后还有点后怕呢。”李老颇为自得地说,他看了看钟,笑着对我说,“下班了,我要去接孙子了,下次咱们再聊庆阳掌故。”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