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北春的头像

北春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2305/26
分享

我们都是幸存者——电影《活着》观后感

  近日,朋友圈传来了一部影片《活着》,张艺谋导演,巩俐、葛优主演, 我以极大的好奇心观看了这部电影,之所以好奇,是想知道张艺谋导演是否忠于原著,余华的同名小说是我在上世纪90年代一口气读完的。

 在那些悲催的年代,主人公富贵的亲人们,一个个死去,这些悲惨的故事,深深地叩击着我的心灵。当时我想,要是哪位导演能把它拍成电影就好了,没想到还真被张艺谋拍成了电影。它是张艺谋在1994年拍摄的,年代有些久远,可是情节是却如此悲催,看过之后我久久不能释怀。

 影片以福贵一家的坎坷命运为主线,讲述了福贵和他的家人们风风雨雨几十年的遭遇,不同年代的遭遇,透出一个时代的缩影,从解放前一直到改开之前,几十年来,亲人们接二连三地死去,让他的生活变得麻木,失去的太多,只剩下“活着”。影片露出一股浓郁的悲悯情怀和令人伤感的黑色幽默,用哭的方式笑,在死亡的陪伴下苟活着。它将历史浓缩为个人命运,涵盖了个人在历史中的命运无法掌控的生命之痛。

 电影《活着》的确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力作,张艺谋拍了那么多大片,我觉得它是张艺谋执导的最好的电影,尽管它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余华的原著,但是张艺谋的导演能力和风格的确一流,葛优和巩俐的表演也可圈可点。在叙事方式上与原著精神相吻合,平淡而朴实。考虑到观众的感受,他也在某些场景上加大了力度,增添了皮影的场景。原著中一笔带过的悲哀情节却在电影中是以浓墨重彩,在这里如何把握好煽情的度显得很重要,张艺谋做的比较内敛,它淡化了原著的悲剧色彩,增添了葛优似的黑色幽默。

  主人公福贵是个不折不扣的纨绔子弟,他一生命途多舛,先是嗜赌破家,气死了自己的父亲,气走了自己的媳妇,好不容易一家团聚了,又被抓去当壮丁,这期间老母死了,等到战后回家,团聚时间不长,小儿子却死于一次意外,唯一的女儿好不容易嫁了人,却死于难产。影片中也穿插了幸运的一部分,福贵本是地主之后,却因败家成为一个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的贫农,没想到因祸得福,贫农这个身份,让他在土改中免于一死,如果他像他父亲一样勤俭持家,不好赌博,那么解放以后,他一定是个地主,或许就给枪毙了!这就是命运的不可捉摸之处。

  电影淡化了原作中的许多悲剧色彩,富贵的亲人没有像小说一样死光,导演安排了一个比较光明的结局。张艺谋的良苦用心可以理解。尽管如此,这部电影仍不失为优秀之作。我一直喜欢反映悲催时代的电影,例如《芙蓉镇》、《天云山传奇》等等。《活着》是一个时代的真实写照,四十年代的战乱,五十年代的虚狂,六十年代的运动。在这样的时代里,最痛苦最无助的便是任人宰割的百姓,他们永远战战兢兢浑浑畺畺,听凭命运的安排。

  这让我想到《辛德勒的名单》中的镜头,一群赤裸的犹太男人和女人被像牲口一样赶来赶去,耻辱心早就被麻木不仁所掩盖,他们的脸上甚至找不到丁点依稀尚存的生灵痕迹。悲催时代中国百姓其实也是这种状态,精神赤裸。没有人真正尝试去了解他们的生活到底是怎样。苦乐悲喜全被圈好了。生存还是死亡,这不是问题,于是死亡才会那么频繁。他们不在乎死亡,是因为没有办法在乎。对待恸哭的家珍,一旁观望的人们只能紧紧拖住她,不让她看到自己儿子冰冷的面孔。他们做不到别的,没有时间也根本没有能力去想一想这些悲伤场面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在那些个年代,仿佛时光和草民一样都在苟延残喘,只有呼吸时才发现他们还活着。

  当然,在这样的不堪忍暏的背景下,不能忽视那些微弱的人性闪光。被打为走资派的春生在夜色中走远的场景,人在画面中央渐远,画外音是家珍的声音:“春生,你要记得你还欠我们家一条命,你要好好活着!”

  《活着》让人们思考生命这种东西,不要追问人生的意义,不要叩问人应该怎样活着。在变幻莫测的年代,人们活下来其实是一种奇迹,也许,活着的意义就是活着本身。人类几十年来,几百年来,几千年来,经历了过多少战争、疾病和贫困?多少人死于天灾和人祸?从这个意义上说,活着的每个人都是幸存者,我们应该为此而感到庆幸。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