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汴州月明的头像

汴州月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7/16
分享

寻梦小镇


                         汴州月明


01

寻梦小镇,宛如寻找一条无声的河流,停泊在洪湖西岸。

这里历史上曾是云梦古泽之地,岁月悠悠,沧海桑田,而今,已成为江汉平原的一块沃土,一颗闪耀的明珠。

初夏时节,久雨初霁,田野一派葱绿,景色怡人。太阳升起来了,照在小镇上,奔放而热烈,花红柳绿,到处一派生机勃勃。

小镇坐落于监利市东部,一条乡村公路蜿蜒伸向市区中心。东靠百里滔滔洪湖,南枕万里长江,西北面是广袤的稻田,远近村落处耸立的一排排农家小楼到处可见,点缀出一派田园牧歌风情。这就是,一座有着700多年风雨沧桑的水乡古镇。

雨季刚过,地面潮湿。站在这块魂牵梦绕的土地上,昔日“晴天一把刀,下雨一扒糟”的泥渣土路,早已变成了水泥大道,通向四乡八村。放眼望去,田野葱茏,庄稼长势喜人,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只是曾经四通八达的河湖港汊在三十多年前的围湖造田中渐渐消失了。据老一辈回忆,当年小镇曾有“水泊梁山”之称,湖水滔滔,舟楫繁忙,商贾云集,有江汉平原“小汉口”美誉。

在童年的记忆里,这里开挖的北江河、丰收河、友谊河、四湖河、排涝河等,河渠联网,波漪涟涟,曾被描述为“水流村头千户喜,风吹稻谷万家香”的乡村美景。1990年,原湖北荆州地委书记王生铁一行到口调研,见到口地区金灿灿的稻谷,绿油油的莲荷,一望无垠,风景如画,深有感触地说:“与其说是调研,不如说是一种美的享受”。物换星移,沧桑巨变,令人感慨万千。 

 

02

  这是一座始于元末明初的古镇,一度几乎被岁月遗忘。

据有关史料载:先民自元朝末年,从江西南昌迁徙至云梦古泽口,披星戴月,筚路蓝缕,垦荒造田,历700余载,子孙延绵,遍布楚山湘水。人丁兴旺,声震大江南北,出过不少文人墨客,边关大将。千百年来,任风雨沧桑,她静静的伫立在洪湖西岸,迎来送往,阅尽世事沧桑,宠辱不惊。

历史上的口小镇街道,曾有徽派建筑风格,街道两旁绿树成荫,民居鳞次栉比,青砖黛瓦、飞檐峭壁,古色古香,后经历代战争,刀兵水火,以及自然灾害等,早已不复昔日的容貌。而今的口老街,系后来重新修建,漫步其间,那曲曲折折的羊肠小径,斑驳的老房,黛青的燕瓦,幽深的小巷,锃亮的青石板,依然可以感受到古老的气息迎面扑来,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苍茫。不时有新建的小楼,从老街间探出头来,鹤立鸡群,浑身洋溢着时代气息的设计风格与古老的土砖瓦房形成强烈的年代反差,越发令人生出时光的慨叹。

水乡口,浪花飞旋,曾经淘尽多少英雄豪杰!凝视那些被岁月侵蚀的斑斑驳驳老街,思绪穿越茫茫时空,我仿佛看到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陈友谅举起造反大旗后,在口林长河河咀上筑高桥检阅水师,挥师南下,向洞庭湖扩张;又仿佛看到一代枭雄曹操兵败赤壁,亡命监利华容道,在口附近留下的“马鞍桥”、“救曹田”、“曹鞭港”,见证了一部荡气回肠的三国演义历史;清咸丰4年正月,口好汉柳朝龙等组织“红教会”,呼啸聚众千余人,策应太平军。建立太平军左军,辖四个分部,分水陆两师,大败清兵,挥师西进,直逼荆州。

土地革命时期,贺龙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剅口开创了湘鄂西革命根据地,口成为红色革命摇篮和战略后方;抗日战争时期,爱国将领国军128师师长王劲哉率部驻防口,与日军浴血奋战;解放战争时期,口儿女积极参军,踊跃支前,保卫胜利果实,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英雄事迹。在20多年的革命战争中,口承受了巨大的牺牲,为新中国建立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03

夏天到来的时候,南风阵阵,穿街而过,清爽宜人。天空放晴,明媚的阳光洒在小镇蜿蜒的老街上,那些古老的门窗和斑驳的墙壁便染上了一层金色的光影。这条老街见证了古镇的变迁。上街头,曾是市场交易中心。改革开放后,这里又恢复了往昔的热闹与繁华。记忆中,每天天不亮,附近的菜农、渔民、鸭民、小贩肩挑背扛,或小车推送各种蔬菜、鸡鱼鸭肉来到这里交易,风霜雨雪,从未间断。记得儿时,清晨还在睡梦中,就被悠长的吆喝声吵醒,市场内人声鼎沸,熙熙攘攘。记忆里难忘的是小街的早餐,最有名的是油糍粑、油条、麻圆,制作独到,堪称一绝,香飘满街,令人垂涎三尺。食之,酥脆爽口,油而不腻,回味无穷。而各种面食、包子、水饺等目不暇给,香气扑鼻,令人流连忘返。

忽如一夜春风来,过去一些传统的“九佬十八匠”行业,也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可谓“京汉楚,样样有”,小镇商铺林立,物资丰富,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各种美食、特色湖鲜水产品,吸引了无数天南海北的客商。

茶馆,是小街的一个热闹去处。小镇的茶馆,整天热气腾腾,香气扑鼻。围桌而坐的饮茶人,多是些中老年人,有的在高谈阔论,云山雾罩;有的在闷声抽烟,若有所思;有的则在家长里短,谈论收成等,屋子里氤氲着浓浓的茶香与呛人的烟味。说起茶馆,总离不开评书。有时候,茶馆来了讲评书的人,那茶馆立刻爆满,来迟了的,只得站在屋外边喝茶,边听评书。在儿时的记忆里,讲评书的是个盲人,带着墨镜,只听他把惊堂木一拍,茶馆里立刻沉寂下来,洗耳恭听。评书人声音洪亮,中气十足,抑扬顿挫,讲的多是些历史故事,如《樊梨花》《薛仁贵征东》《穆桂英挂帅》等,也有些现代的反特侦破案故事,间或夹杂着令人惊诧的口技,茶客们听得是津津有味,如痴如醉。

而逢年过节,搭台唱戏,总是少不了的。在儿时的记忆里,大多是天沔花鼓戏,如家喻户晓的《十三款》《站花墙》《秦香莲》《李天宝吊孝》等,演员们声情并茂的表演唱,令台下的观众潸然泪下,唏嘘一片。

小镇最为气派的要数上街头的分销店,店子坐东朝西,是一栋白墙黛瓦的老式平房,占地约2500平米。这是小镇唯一保留着的徽派建筑风格,青砖黛瓦,马头墙,雕景花窗,飞檐出甍,流檐翘角,颇为壮观、气派。正门朝西,门前有一对虎踞龙盘的石狮子。分店呈“回”字型,店内有天井,南北长东西窄,正门两侧大厅内主要经营生资、日杂、土产、麻类等;北面为厢房,用作仓库存放物资;东面经营家电、五交化、建材等;南面经营百货针织、食品调味品、日用品、文具等,南面门市部面向的正是口老街。因此,此店正好处于东南老街与西面蜿蜒而至的新街市的交汇处。自50年代初期到80年代中后期,一直是小镇的商业中心。

站在老店的西面,极目所见,是一条临河的公路,顺流而下,过三十多里水路可到波光潋滟的滔滔洪湖。80年代初,许多村民到口街经商,临河而居,渐渐的,公路两旁由茅草房变成了高楼,形成了一条新街市。 

而今,再次走进斑驳的老店,如同观看一部无声的黑白电影,往事依稀,不胜唏嘘。回望当年繁忙的水路码头,早已变瘦、变小了,河水无力的泛着蓝光。依河而建的小楼,成为各式各样的商铺门店,经营着天南地北的商品,门前有不少老人坐着,用家乡方言闲谈着日常生活的柴米油盐,孩童们在房前屋后追逐嬉戏,日子在散淡中透出一派幸福祥和。 

04

四十多年来,小镇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里紧靠洪湖湿地,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盛产水稻,油料、四大家鱼,小龙虾、河蟹、甲鱼、乌龟、莲藕、黄鳝、荆江麻鸭等。电影《洪湖赤卫队》里面唱的“四处野鸭和菱藕,秋收满畈稻谷香”正是这里的真实写照。近些年来,口依托湖区资源优势,坚持实施“以水富民”的发展战略,水产业和家禽养殖业发展迅猛,人们的生活水平如芝麻开花节节高。

致富全靠共产党,吃水不忘挖井人!

如今的苏区后人,一刻也没有忘记,是无数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用鲜血生命换来的。在这块红色的沃土上,留有无数革命先驱的奋战足迹。贺龙、周逸群、段德昌、柳直荀、万涛、许光达等曾在这里奋战过,无数革命先辈前赴后继,英勇不屈,把鲜血和生命抛洒在这块沃土里。共和国的旗帜上有口英雄儿女血染的风采。

为了缅怀革命先烈,教育子孙后代,让红色记忆薪火相传, 1964年,小镇率先在全县建成了第一个烈士陵园,1975年省政府拨专款扩建,将分散在口周边数十处的5400多具革命烈士的忠骨合葬于此,建造了革命烈士纪念碑,供后人瞻仰。随着形势的发展,陵园园区面积窄小,陵区内部没有纪念大厅和陈列馆,不能真实还原历史面貌,呈现先烈们的丰功伟绩,发挥爱国主义教育作用,因此,苏区群众要求改扩建口烈士陵园的愿望强烈。2017年,县领导多次实地调研口烈士陵园现状,于2018年开始对口烈士陵园进行改扩建,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打造有一定区域影响力的特色美丽乡村与红色文化教育深度融合的生态示范区。

站在口古镇街头,沐浴金色的阳光,看杨柳与微风交融着难言的眷恋,眼眸与思绪传递着不舍的情结,我仿佛看到古镇又焕发出青春,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口,她是饱含洪湖鱼米情深的一首歌谣,从遥远的过去,传唱到今天;她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古朴幽深,空灵而厚重;她是一座历史博物馆,抖落的是岁月风尘,积淀的是宝贵精神资源。

岁月静静流淌,一代又一代的口人仍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而烈士陵园既是那些血泪交织岁月的定格,更是他们心目中神圣的殿堂,如一团圣火,永远燃烧在后人的心房,照亮前行的方向。而今,口烈士陵园红色文化教育基地,早已化作一种精神,无声的融入到后辈的血液之中。

夏日的口,蓝天白云,南风习习,田野风光如画,谷子正在抽穗拔节,到处车水马龙,呈现出繁忙、兴旺的景象,如一幅绚丽的水乡写意画正在徐徐展开,令人沉醉其中,魂牵梦绕。

风从远方吹来,带着故乡田野的气息,沁人心脾。我知道,脚下这片土地正在翻开新的一页,故乡的明月将以更加璀璨的光芒点亮万家灯火。无论怎样变化,那些波澜壮阔的峥嵘岁月将永远铭刻于心,砥砺后人在复兴路上,不忘初心,将先烈们的梦想之花结出更加绚丽的硕果,创建更加美好的幸福家园。


    2021.7.8-13   原载《首都文学》5603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