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玉莲阿莲的头像

李玉莲阿莲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1/16
分享

系列散文《在北京的天空下》之四连载

《汇聚动人心魄的艺术----徐悲鸿纪念馆》

只要一提起奔马图,许多人必然会脱口而出一个人的名字,那就是画家徐悲鸿大师。

徐悲鸿善于画马,千姿百态的奔马图,经常出现在小学的课本里、在普通人家的客厅里,在街道的政策宣传栏里,在企业的荣誉室里,甚至在农家院影壁墙的陶瓷壁画里-----

徐悲鸿笔下所有的奔马,无论黑白高矮,均雄骏、矫健、轻疾,颇有瘦骨铜声之美感。它们强壮有力,生气勃勃,奔马的精神和特征气质和活力,被大师精准地塑造出来,达到了“尽妙”的境界、为世人称道珍爱,并成为一种民族精神!

一个月前,一位文友告诉我,历经9年改扩建的徐悲鸿纪念馆,已经重新免费开放了,可以抽时间去看看。

于是,在国庆长假后气温骤降、冷雨淅沥的一个下午,我去了新街口北大街53号。尽管经常去新街口,但没有留意过街头西侧一直用塑钢板围着的是什么建筑,竟然费了一番周折。去问协警,协警大叔指指前面的一位老先生,说跟上他沿着围栏走,二十米即到。原来这么近!

在徐悲鸿塑像前,和老先生搭讪,得知老人酷爱绘画艺术,是个“徐迷”,以前老馆的时候经常过来,得知新馆终于开放了,赶紧过来瞧瞧。

独行客遇到独行客,是个小确幸,正好在大师塑像前互相拍照留念。

由于没去过旧馆,对于崭新宽敞、有着不少现代化设施的新馆,感觉很大气,很符合徐悲鸿万马奔腾恢宏磅礴的气势。

重新开放的徐悲鸿纪念馆共四层,总建筑面积达到了10885平方米,几乎是老馆的3倍。一、二、三层展厅展出徐悲鸿各个时期创作的国画、油画及素描作品共计120余幅。四层为临时展厅,可承接海内外各种展览。

我们到达的时间真巧,馆里工作人员义务讲解刚刚开始。于是,跟着讲解员的脚步,我走进了徐悲鸿创造的艺术世界。

一层展厅主要展出徐悲鸿的生平资料、照片、故居复原室以及青年徐悲鸿从贫穷的家乡走向世界的履历介绍,以及回顾纪念馆的几度变迁。

在讲解员的介绍下,我了解到徐悲鸿纪念馆的历史。

1954年,也就是徐悲鸿逝世后的第二年,国家文化部以徐悲鸿北京东受禄街16号故居为馆址,建立徐悲鸿纪念馆周总理亲自题额

1967年,因北京修建地铁,徐悲鸿纪念馆被拆除。

1973年,纪念馆恢复重建,历经十年。

198212月,徐悲鸿纪念馆新馆在西城区新街口北大街53号落成,占地面积2180平方米,建筑面积3250平方米。201091日,徐悲鸿纪念馆闭馆在原址进行改扩建工程。

2019917日,徐悲鸿纪念馆新馆正式向社会开放。

 

二层展厅主要是徐悲鸿的油画作品。一进展厅,扑面而来的是油画史诗《愚公移山》,这幅作品创作于1940年的作品,取材于人所熟知的《列子·汤问篇》。画家构图有意采用横卷,人物顶天立地,左右展现出壮阔的场景。左边一只大象,背上负有大筐。跟大象迎面而过的是一个躯体高大、肩担箩筐的男子。右边是愚公,他银发长须,正在跟邻人京城氏“孀妻”谈话;左右各有一小孩,一个端着碗正在吃饭,另一个双手搬着簸箕。前面山口几个壮男,正抡起镢头与钉耙挖山。那个黑面大腹的力士双手高举,张着大嘴,好像能听到他发出的哼哟哼哟的喊声。有的全身倾斜,猛举钉耙,具有雄武之美。背景有运石头的牛车,妇女小孩们也参加了挖山运石的工作。

《愚公移山》作于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候,该画突破传统人物画格局,让人物集中并列、顶天立地,占满了画面空间,传达了中国人民百折不挠的精神,被称为中国人物画空前的史诗作品。《愚公移山》旁边还展出了3幅手稿,呈现了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

《田横五百士》是以中国历史为题材的绘画,但徐悲鸿运用其在欧学习的经验,以光影素描为基础,利用解剖学、透视学的方法完成了创作,将画面处理成“舞台式”的古典主义构图。

1999年,这幅油画在出境展览途中遭遇了台风,被水浸泡,后来经过卢浮宫文物修复专家协助修复

《徯我后》取材于《尚书-仲虺之诰》中的一句话:“徯我后,后来其苏。”直译为:等待我们贤明的领导人,他来了,我们就得救了。

创作此画时正是“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大片国土沦陷,国民党政府一面屈膝投降帝国主义,一面加紧镇压人民群众和民主运动,徐悲鸿先生借这个题材抒发了被压迫人民的愿望。

二层展厅除了恢弘无疆的大手笔,也有精妙绝伦的小视角作品。《月夜》《抱猫的女人》《蜜月》、《玉簪花》等。

《月夜》描绘玄武湖畔一位吹箫的美丽女子,她在箫声中已经浑然忘我,几位伫立在她周围的同伴正在凝神聆听。月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她们的旗袍上,点点柔和的阴影如同变化的音乐,构成一曲宁静温馨的颂歌。

三层展厅里,是徐悲鸿的国画和书法作品。大师笔下的动物和花卉,尽现造化之神奇。

徐悲鸿最擅画的动物,自然是马,在这幅《奔马》中,奔跑的骏马好似赤兔再世,腾空的后腿和交叉在一起的前腿,马蹄蹬踏的急促感扑面而来。如果那马真的从画里走出来,一定是在大草原上奔腾,四蹄飞溅起草屑和尘土,像是一个在战场上勇敢杀敌的战士。

徐悲鸿不光是画马出名,他画的狮同样威风凛凛,虽然数量不多,但皆含有极大的象征意义。

《负伤之狮》这幅画是在中国最危难的时候所创,为的是唤醒国人的救国意识。画中的雄狮,回首跷望,含着无限深意。中国东方的“睡狮”已成了负伤雄狮,双目怒视的负伤雄狮在不堪回首的神情中,准备战斗、拼搏,蕴藏着坚强与力量。

《会师东京》,作于1943年,抗日战进入最后的相持阶段,画家借用谐音妙义,预祝中国必将取得胜利。画中怒吼的群狮,代表着中国在内的世界反法西斯各国,傲立于富士山巅。

艺术大美动人心魄艺术小美赏心悦目”徐悲鸿的小幅国画,还包括了人物、动物花鸟、风景(山水)等各个方面。

徐悲鸿的写意国画,往往可见工笔功底,不仅写意,而且写实。在粗狂中有细腻之感,在写意中不乏生命之真。

“翰逸神飞——徐悲鸿的书法”是第三展厅另一个重要内容。

作为康有为的入室弟子,他不仅在绘画方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而且在书法上也颇有建树。谈到徐悲鸿的书法艺术,当代著名美术评论家陈传席认为,徐书为近代第一。这也反映了徐悲鸿书法在当代很有研究的价值意义。徐悲鸿的书法能脱离康有为的碑学影响,充分自运,体现了徐悲鸿作为一代大师的不盲从,这是一个真正艺术家应该有的精神独立的品质。

我原以为这样的阴雨天气,又不是双休日,前来参观的人一定寥寥无几。没想到在讲解员讲解过程中,不断有观众加入进来,而且多数是年轻人,他(她)们认真地听着,看着,拍着,表情充满着崇敬与肃然。

三个展厅走下来,用了一个多小时。在这一时间里,我一直心潮汹涌,思绪翩飞,为如此动人心魄的画作,为一个画家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讲解结束,大家随意参观走动。我回到一楼,决定从一楼展厅开始,独自再走一遍刚才的过程。

作为社会属性的人,在群体里的时候,你的思维只能跟着一个思路从众。只有独往独来,自己放在自己的空间里,才能产生深层次的思考,才有自己的感悟。

在展示大师生平各个阶段的黑白照片前,我久久站立,久久凝视着徐悲鸿已经逝去半个多世纪的面容。画家笔下的马是那样的雄骏、矫健,可是画家本人却内敛坚毅,沉静之中隐隐有一种傲气铁骨。而他的神情甚至带着些许的忧郁,而且眼神邈远,似乎总是看着遥远的地方。那里,应该有他的八骏,有他的九方皋和五百士,还有他生命中的三个女子——蒋碧薇、孙多慈、廖静文。

而在他的人物肖像里,也总是藏着自己的影子。《田横五百士》里的黄衣男子,《抱猫女子》身后的男子,《孔子讲学》里的某位弟子------他把自己融进其中,只是觉得好玩客串一下,还是在艰苦的创作中,把自己的心血与灵魂与面容不知不觉、潜移默化融进去了呢?我相信是后者。

走出展厅时,发现一同来的老先生,正坐在二层大厅播放室,专注地观看介绍徐悲鸿生平事迹的纪录片。我顿了顿,没有过去打招呼,默默地飘然而去。

人生不是这样吗?

就像徐悲鸿一生遇中的三个女子,蒋碧薇、孙多慈、廖静文,这三位女性在不同时期陪伴他各自走过了一段情感历程。都在花一般的年纪,遇见了不同岁月的徐悲鸿,陪他走过人生不同时期的道路。徐悲鸿把自己交给了艺术,而她们却把自己最美好的年华,都交给了徐悲鸿。

如今,大师过世已久矣!与之情天恨海的女子们也相继离开这个世界。只留下大师驰誉世界、几近成了现代中国画的象征和标志的画作,以及与大师有关的各种传记,让我们后人赞叹和感怀。

能在特定的时代特定的此生,绽放自身的才华,是一件幸运、幸福美好的事情。

能在最美的年华里遇上一个正当好年龄的人,牵手同行,朝朝暮暮,也是一件幸运、幸福和美好的事情。

花开了,开了就开了;花落了,落了就落了。

每一朵花都有特定的花期,早一刻不行,晚一刻也不行。

顺其自然,归其自然。

然后感恩、知足。

你开的花只属于你自己,与别的花只是相互映照的关系。尽管,是同在一片土壤里,然而,此时不是彼时,一切既相同,又不相同。

这百花争艳的大花园,曾经有过“我”这一朵,就,够了!

她们明白么?

我们明白么?

 

人物介绍:

徐悲鸿(公元1895-1953年),江苏省宜兴人。其父亲徐达章是个贫苦的画家,悲鸿幼年随父学画,20岁即在卖画。1918年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后考入法国国立巴黎美术学校,其间又曾到柏林、比利时。1927年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并兼任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1929年任北京艺术学院院长,其间创作了大幅油画《田横五百士》、《奚我后》、国画《九方皋》。抗战胜利后回到北平,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解放后,担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全国美协主席、第一届政协代表。1953年因脑溢血病逝。这位杰出的画家、美术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为我国美术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本文连载章节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