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李玉莲阿莲的头像

李玉莲阿莲

网站用户

散文
202108/02
分享

《在北京的天空下》之九《走过帝陵风雨----明十三陵》

《走过帝陵风雨----明十三陵》

如果把天安门作为起点,驱车向西北方向进发,行驶大约50公里左右到达北京市昌平区。

明十三陵坐落在昌平区的天寿山麓,总面积一百二十余平方公里。十三陵地处东、西、北三面环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区周围群山环抱,中部为平原,陵前有小河蜿蜒流过,俗称三山绕一水。从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个皇帝崇祯葬入思陵,中间经过230多年,先后修建了十三座皇帝陵墓、七座妃子墓、一座太监墓。共埋葬了十三位皇帝、二十三位皇后、二位太子、三十余名妃嫔、两位太监。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都于南京,死后葬于南京钟山之阳称作“明孝陵”。第二任皇帝朱允炆(建文帝)因其叔父朱棣以“靖难”之名发兵打到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所以没有陵墓。第七任皇帝朱祁钰,因其兄英宗皇帝朱祁镇被瓦剌所俘,宫中无主,在太后和大臣的旨意下即了帝位。后英宗被放回,搞了一场“夺门之变”重新称帝,不仅不承认朱祁钰的皇帝身份,而且将其在天寿山区域内修建的陵墓捣毁,而以“王”的身份将他葬于北京西郊玉泉山。于是,明朝十六帝只有十三位葬在在天寿山,所以称“明十三陵”。

在不适合野外游玩的农历小暑前夕,我在团队伙伴的陪同下,顶着烈日去了明十三陵。因为正好有点空闲,因为曾经详细考察过京师南面的上方山,于是,很想看看京师北面的名胜是个怎样的风水福地?

去之前查阅了一些资料,得知天寿山麓亦属于太行余脉,它西通居庸,北通黄花镇,南向昌平州,不仅是陵寝之屏障,实乃京师北之锁钥。而那太行山起泽州,蜿蜒绵亘北走千百里山脉不断,至居庸关,万峰矗立回翔盘曲而东,拔地而起为天寿山(原名黄土山)。该山崇高正大,雄伟宽弘,主势强力。

由于是第一次去,路况不熟。我们是在昌平大宫门附近停车的。远远地,就看到了一块巨石上镌刻着“世界文化遗产明十三陵”的字样,于是兴匆匆地奔过去拍照。

这时候,一位老爷子慢悠悠走过来,便有了下面的对话:

二位要去哪个陵

我们要去十三陵

那具体是哪个陵啊

这里不是十三陵吗

这地儿不是十三陵

那---这是哪儿呀

这儿是神路

看着我们蒙圈的样子,老爷子的脸上笑意盈盈。

长陵离这儿有十来里呢

这么远呀

我可以给你们当导游

哦,不用了,我们先看看神路吧

随便吧您嘞

老爷子只好失望地走了。

其实我们也知道,这周围方圆45公里之内都是陵区。明十三陵,既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各陵又自成一个独立的单位,陵墓的规格也是大同小异。每座陵墓分别建于一座山前。陵与陵之间的距离少者半公里,多者八公里。除思陵偏在西南一隅外,其余均成扇面形分列在长陵左右。在中国传统风水学说的指导下,十三陵从选址到规划设计,都十分注重陵寝建筑与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谐统一,充分体现出“天人合一”的哲学境界。

于是,我们的游览就从神路开始。

神路是明十三陵的第一个景点,也称陵道、神道。它起于石牌坊,穿过大红门,一直通向长陵。该道纵贯陵园南北,全长十公里,沿线设有一系列建筑物,错落有致,极为壮观。因十三陵各陵神道均从此道分出,因此又称明十三陵总神道。

 进门后即可见到长陵神功圣德碑亭:碑阳之文系明仁宗朱高炽所撰,由明正统初书法家程南去书丹。文长3000余字,追述了长陵墓主永乐皇帝朱棣一生的功绩。碑阴、碑侧在清朝又补刻了清乾隆帝和嘉庆帝的御制诗文。

出了碑亭,往北200多米即到了石像生。石料均出自北京房山区的汉白玉石料场,共计36尊。从望柱开始,依次为狮、獬豸、骆驼、象、麒麟、马、武臣、文臣、勋臣,两边对称。再往北就是龙凤门,因大额枋上刻有“宝珠火焰”,又称“火焰牌坊”。为棂星门形制,也喻为“天门”。

从神路上走过,印象最深的就是那些高大的石像生,它们体现着大明帝国石刻的最高水平,据说是用了帝国最好的雕刻工匠,历时10年,才得以完成。现在的神路周围遍植草木,鸟语花香,就是一座长方形大公园。回家后上网进一步查资料,看到了以前的老照片,才知道过去的神路是一马平川的莽苍原野,在周围群山环绕下,大气磅礴,非常震撼,令人感觉人类其实非常渺小,时间却宏大汹涌无声亦无情,前有古人,却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叹人生如浮游。

长陵的主人是明成祖,就是那位篡了侄子朱允炆皇位之后,把帝都从南京迁回他的封地北京的永乐皇帝朱棣。也就是这位大手笔

的帝王,敢于开拓疆域、疏通运河、令郑和数下西洋、编纂巨著《永乐大典》等,创造了一系列的丰功伟绩。

明长陵为明十三陵之首,位于天寿山主峰南麓。是十三陵中建筑规模最大,营建时间最早、用料严格考究、工程浩繁,营建时间最长、地面建筑保存得最为完好陵墓。

长陵的布局特点是前方后圆,前方是一组三进院落,后园指的是宝城宝顶。四面环山,绿树成荫。南面又有龙虎两山遥遥对峙,宛如寝陵的门户,气势如虹。陵区平面均呈长方形,后面有圆形的宝城。建筑自石桥起,依次分列陵门、碑亭、祾恩门、祾恩殿、明楼、宝城等。

新中国建立之后,不少老一辈国家领导人,在百忙中到过长陵。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及丈夫爱丁堡公爵菲利普亲王、瑞典首相约兰.佩尔松、德国总统罗曼.赫尔佐克等国家首脑到长陵参观后表示非常震撼与赞赏。

游览完长陵,我们步行去了定陵。

明定陵是明代第十三位皇帝神宗显皇帝朱翊钧(年号万历)的陵墓。该陵位于长陵西南方,是十三陵中唯一一座被发掘了的陵墓。游人可以进地宫参观。

定陵早在万历帝生前就开始营建。万历十二年(公元1584年)开工,历时6年方完成,耗银八百万两。陵墓建成时皇帝只有28岁,直到1620年才正式启用。定陵成为十三陵中最大的三座陵园之一。它的地面建筑共占18万平方米,前有宽阔院落三进,后有高大宝城一座。陵正门前方是三卒汉白玉石桥。过了桥是高大的碑亭。亭周围有祠祭署、宰牲亭、定陵监等建筑物300多间。再往后就是陵园最外面的围墙-外罗城(围墙外的围墙)。

正是一天里太阳最晒气温最高的时候,我们跟在一个旅游团后面,听着导游的讲解,顺着石阶走向石碑,又从石碑走进深达27米地下寝宫,顿感一股凉意袭来。地宫分为五个殿,其中左、右两个殿是相对称的,中间分别有一座汉白玉的棺床,并有通道与中殿相通。中殿里有三个汉白玉棺床,摆放着五供和长明灯。后殿是地宫内最大的殿,殿内棺床中央放着万历皇帝和两位皇后的棺椁。由于许多文物都被移走,地宫里显得空旷阴森,我心里突然紧张起来,赶快和同伴走了出去。

到了地面,那种瘆得慌的感觉才慢慢消退。突然觉得,人生不过如此,你心中以为许多重要的事情,此时此刻已经烟消云散,所谓的功名利绿,爱恨情仇,最后都是同一个去处。只不过,皇帝能够倾一国之财力,把归宿造得豪华耐久;而草民百姓因各自家庭状况不同,那就只能简陋将就些了。

在天寿山区域的西南方向,还有一座思陵,那里埋葬着明朝以后一位悲催的崇祯皇帝朱由检。

崇祯帝在位期间,他是非常认真的,也曾经励精图治,无奈明王朝气数已尽,无论如何勤于政事也乏回天之术,最后眼睁睁地看着江山葬于己手,绝望中吊死在煤山(今景山)一棵歪脖子树上。而且还被李自成暴尸三天,最后和一个妃子合葬在一起。而他的那位只恨生在帝王家的女儿长平公主,也没有成为金庸先生书中的独臂师太,而是在清军入关的第二年,就在抑郁哀怨中追随父王去了。

思陵原本是崇祯的妃子田贵妃的墓地,规模很小,处处透着凄惘和无奈。清军入关之后,顺治帝为崇祯办了一场隆重的葬礼,尽管是为了笼络民心,但也是一番壮举了。在思陵的南侧,就是他的贴身太监王承恩的墓,这位忠君殉主的太监,在死后,依然不弃不离地跟随在崇祯帝的身后。

思陵确实有点远,而且,真的不想打扰那里沉寂的灵魂。

五百多年了,走过时间,走过风雨,十三陵可以说是个浓缩了整部明史的地方,那也是一部风起云涌的断代史。帝陵犹在,但历史的车轮已经滚滚向前,新的时代,河清海晏,昔日的莽苍荒原已经绿树成荫,在庄严肃静中向着全世界开放。

进入定陵地宫参观往外走得时候,导游会带着你从祾恩殿后面的“棂星门”出来,“棂星门”据说是一道分割阴阳两界的大门。导游每次带着游客出来时,都会让大家拍拍身上、然后跺跺脚,右脚跨过门槛时要大喊一声“我回来啦!”声音越大越好,意思是从阴间回到了阳间,要把一身晦气去掉。经常是旅行团几十号人一起喊,几十条嗓子一起开吼,声震屋瓦,阳气十足,足以喝退企图跟来的黑白无常了!

我回来啦!

我们回来啦!!

是的。回来了。

还有好多事情正在做和将要做呢!!!

人生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致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致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写到这里,脑海里冒出前苏联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里面的男主角保尔.柯察金的名言。于是信手掂来,话有些老,但还是蛮励志的。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