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贾世超的头像

贾世超

网站用户

文学评论
202109/25
分享

情节的规律和原理

一部小说好看与否,并不能只用情节的好坏来衡量,就像一个人的外表好不好看,也并不是完全由五官来判断。小说作为众多文学样式中的一种,通过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达到塑造人物形象的目的。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而情节又是塑造人物形象最主要的一种艺术手法,因此情节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部小说的优劣。

小说的主要描写对象是人,而小说是有长度限制的,小说在塑造人物形象时,会集中选取能够鲜明体现人物性格的事件着重描写。凡是跟人有关的事情,只要用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且又具备了小说三要素,就可以称为小说。

小说既然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人物形象主要又是通过性格来体现,而人物性格又决定了其在特定环境下的行为方式,小说家恰恰是利用不同的情节设定和环境描写来刻画人物。

小说家在创作一部情节完美的爱情小说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站在爱情的角度上讲好这个故事。小说中的爱情往往是指男女主人公无论是最终结合还是分手的一种经过,故事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小说家在选取爱情小说的写作素材时,就像新闻记者挑选新闻素材一样,只会选取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的。

爱情可以是平淡的,但是爱情小说的情节忌讳的恰恰是平淡。在现实社会中,门当户对的爱情也许是最好的,因为男女双方条件越是接近,他们从相识到最终走到一起会更加容易,也不会经历太多的磕绊和考验。这样的爱情无疑是平淡的,也是幸福的。但是出于爱情小说选材的要求,越是大起大落、跌宕起伏的爱情故事,越符合小说的创作要求。就像新闻记者一样,专门挑选博人眼球的事件作为新闻素材。

在爱情小说中,男女主人公差距越大,给作者提供的创作空间也越大,这就意味着作者在讲述这样的一个圆满的爱情故事时,必须要用上更多的艺术手法。

假如在一部爱情小说中,男女主人公在家庭背景和个人条件上都相差不大,这样的爱情故事完全可以如实的、通过平铺直叙的方式来讲述,而如果男女主人公差距非常大的话,就要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法,分层次和步骤来讲述了。

在一个爱情故事里,如果男女主角各方面的条件相差不远的话,这样的故事自然容易让人信服。但假如男主角是个乞丐,女主角是个富家千金的话,这样的爱情故事自然而然就不那么容易让人接受和信服。

现实社会中,一个富家千金爱上一个穷乞丐的故事可能并不会出现,但是这并不代表小说就不可以这样写。

假如真的把男主角设定为乞丐,把女主角设定为富家千金,正是由于男女主人公的身份相差悬殊,故事的戏剧性才会更加的强烈。与此同时,为了增加故事的可信度,让读者看了这样的一个故事之后觉得真实,就要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法,来讲述男女主人公由相识到相恋再到最后终于走到一起的整个故事过程。

首先,在编这个故事之前,作者就要先想一下,一个出身高贵的富家千金在什么样的状况下会爱上一个穷乞丐。同样的道理,就是一个能够被富家千金爱上的穷乞丐到底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其次就是,这个乞丐和这个富家千金的结合,必须是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之上。

如果一本爱情小说的扉页上,赫然写着:“一个穷乞丐和富家千金的爱情故事。”读者乍一看上去,肯定会表示怀疑,不相信故事的真实性,当然也就不会有选择读一读这本小说的欲望。但是,当读者真的读下去,发现这个男女主人公身份相差悬殊的爱情故事,是建立在非常现实的前提基础之上,恐怕这样的故事即使打动不了他,也会给其带去少许感动的。

那么这个前提会是什么样的呢?自然而然便能想到的几点就是,这个乞丐身体健康五官端正,年龄和女主人公相当,或许还有一定的特长。如果男主人公只是个普通的乞丐,光具备这几点,显然是无法让女主人公爱上他的。这个时候就需要考虑女主人公在什么状态下才能够爱上这个乞丐。假如这个故事的情节设定是让这个乞丐意外地救了这个富家千金的命,这无疑就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一个穷乞丐和富家千金的爱情故事”,显然不容易让人信服,但是如果把这句话换成“一个穷乞丐和一个曾经被他救过一命的富家千金之间的爱情故事”,这样一来就给故事增加了几分可信度。

《傲慢与偏见》是一部以表现女性婚姻观为主题的爱情小说。小说中的男主人公达西是个典型的高富帅,但是令人意外的是他在向出身低微的女主角伊丽莎白求婚时不但遭到了拒绝,还被她奚落了一番。

假如此事发生在现实中,一个有钱有势且相貌魁梧俊美的男青年,向一个长相普通、家境一般的女子求爱,结果也遭到了拒绝,恐怕听了这个故事的人一定会为之感到不解,同时说不定也会把这个故事当做茶余饭后朋友之间声口相传的谈资。

《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主要讲述的故事就像小说书名一样:一个身份高贵的男青年因为性格傲慢,因此她所喜欢的女孩尽管没有什么特别出众的地方,却因此对他产生了偏见,这导致他第一次向她求婚时,不但遭到拒绝,而且还被冷言冷语嘲讽了一番,直到最后,女孩对男青年的偏见消除之后,他再次向其求婚时才被接受。

一个有钱的单身汉向一个身份低微的女生求婚却被拒绝了,乍听起来就让人浮想联翩。这就好比是一个电影的钩子一样,鲜明的主题不但让人看了之后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时也让人大受启发。

一个有钱的单身汉向一个普通女生求婚,结果却遭到了拒绝,这是《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的核心情节点。也可以说是这部小说的钩子。核心情节点有了之后,作家就可以围绕这个核心情节点来构思小说。

在开始构思这部小说的时候,作家也许最先想到的并不是这部小说的结局,而首先想到的是该如何起笔,也就是说要先构思小说的开端,包括男女主人公的身份定位、生活环境、家庭背景,以及他们又是如何相识的。

“一个有钱的单身汉向一个普通女生求婚,结果却遭到了拒绝”,这句话既是这部小说的核心情节点,同时这句话也明确了小说中男女主人公的身份,那就是男主人公必须非常富有而且还有一定的社会地位,女主人公是一个各方面都相当普通的女生。

一个有钱的单身汉向一个普通女生求婚却遭到拒绝,这是《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带给读者最直观的艺术感受。如果读者不看小说,只是简单地看了这句话,恐怕读者不但会不相信故事的真实性,还会因为怀疑这是一个噱头而对其心生反感。

一部长篇小说少则十几万字,甚或几十万至上百万字不等,但是所描写的核心人物也就几个或者几十个。

就拿《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来说,一部字数将近三十万字的小说,一共只刻画了十个左右的主要人物。

在《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中,为了放大“一个有钱的单身汉向一个普通女生求婚却遭到拒绝”这一核心情节点的艺术效果,在小说中首先就要突出男主人公富家子弟的身份,男女主人公门第差异是构成这部小说核心情节点的主要元素。

在小说中,一个故事的发生,必须是建立在一定的环境背景和机缘巧合下。这也就是说,在一部小说中,人物之间的关系与故事的产生必须有着某种内在联系。

举个例子来说,假如一个爱情故事讲的是一个其貌不扬的女生,通过坚持不懈的追求终于赢得了一个年轻总裁的真心,最终和他结了婚。如果讲故事的人告诉你这个女生是这个总裁公司员工的话,那么故事的真实性就大为增加。因为女生作为总裁的下属,那么这就代表着她和总裁见面的机会非常多,这样她就可以给自己创造各种各样的条件使得她能够赢得总裁的真心。但若是讲故事的人告诉你,这个其貌不扬的女生是一个外国人,她和这个总裁是在一次产品发布会上认识的。这时听故事的人就会产生很多疑问,乃至不相信一个年轻总裁怎么会因为一次相逢喜欢上一个其貌不扬的外国女生。如果讲故事的人告诉你这是一则真实的故事,那就另当别论。但如是小说的话,在这则故事里,这个其貌不扬的外国女生要想赢得一个总裁的真心最后和其结婚,显然摆在她面前的障碍会非常多。

在《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中,男女主人公因为生活在不同的阶层,因此他们之间的门第差异不可谓之不大,按常理说,生性高傲的男主人公是不大可能喜欢上一个出身低微的普通女性的,因为他们之间根本就不会有相识的机会。

一部优秀的爱情小说中,无论男女主人公之间的身份差异有多大,读者都能够接受。就拿《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来说,尽管男女主人公身份差异很大,但是作者在小说中为男女主人公的相识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这就好比在现实社会中一样,无论是男生追求女生,还是女生追求男生,要想成功前提都是要具备一定的条件。而在小说中的,要想把一个故事讲得生动圆满,营造满足故事发展的气氛和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

《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的开头,讲的是一个拥有五个女儿的班纳特先生家附近搬来了一个名叫宾格莱的年轻人,班纳特太太听说宾格莱非常有钱,于是就动了心,希望对方能娶走她的某个女儿为妻。

班纳特先生有五个待嫁闺中的女儿,恰在此时他的邻居搬来了一位有钱的单身汉,而班纳特太太还没有见到这个单身汉之前,就已经把其视作其某个女儿未来的夫婿了。这里通过表现班纳特太太对于这个名叫宾格莱的单身汉成为她某个女儿的夫婿的渴望程度,客观的反映了以班纳特太太为代表的社会阶层对于女儿挑选如意郎君的标准,从而给小说的背景环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果然,事情像班纳特太太所期许的那样,在一次舞会上,宾格莱和班家漂亮的大女儿吉英一见钟情,这让班纳特太太喜不自胜。与宾格莱同来参加舞会的还有他的朋友达西,达西先生身材魁伟、眉清目秀,且年收入还是宾格莱的二倍。他进场还不到五分钟,所有人都向他投来爱慕的目光,都说他无论是相貌还是家产都远胜过宾格莱。

故事发展到这里,男主人公达西“高富帅”的身份便被定型了。那么这时候读者就会想了,一个各方面条件还不及达西的宾格莱,看上班家大女儿之后,就已经让班纳特太太高兴得手舞足蹈了,如果达西先生也看上了班家的另外四个女儿之中的某一个之后,班纳特太太还不高兴得烧香拜佛吗。事实是,当宾格莱把班家二女儿伊丽莎白介绍给达西时,达西却因为伊丽莎白不够漂亮而不愿搭理她。但是令人想不到的是,当伊丽莎白发现达西有意冷淡她时,立即对这个尽管各方面条件都非常优秀,但是却性格高傲的男子失去了好感。

达西先生高傲的性格,不仅得罪了伊丽莎白,也让她的好友卢卡斯小姐对他很是不满。同时伊丽莎白的母亲班纳特太太对性格高傲的达西先生也没有多少好感,她和卢卡斯小姐同时怂恿伊丽莎白,让她下次不要和他一起跳舞。

通过多次接触之后,达西先生发现伊丽莎白活泼可爱与众不同,不禁对她产生了兴趣,在一次舞会上主动请她与其伴舞,结果却遭到了拒绝。

从伊丽莎白拒绝和一个“高富帅”男青年跳舞这件事,一个拥有强烈的性格的女性形象便凸显了出来。如果达西先生不是个“高富帅”,可能女主人公的性格倒不会显得那么突出。假如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的身份地位比男主人公达西高,女主人公拒绝和男主人公一起跳舞,可能倒显得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正是因为男女主人公之间明显的身份地位差异,而女主人公在看似不可能的情况下做出了违反客观规律的事情,由此相对应地便突出了她性格中的某个方面。

在小说中,作者为了让女主人公伊丽莎白拒绝和男主人公达西一起跳舞这件事更好地反映出女主人公的性格,同时也是为了表达出女主人公这样做并不是由于她一时的冲动和情绪化使然,让读者明白女主人公在当时的那种环境下做出这种举动是那么的不易,为了让这个情节达到最大的艺术效果,小说中还写了吉英和宾格莱这对一见钟情的情侣来做反向对比。

宾格莱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不如达西优秀,但是伊丽莎白的姐姐吉英却和他一见钟情。相比宾格莱温柔谦恭的性格,达西先生更加有教养,只不过是他性格高傲而已,但这正是由于他身份高贵造成的。吉英不但在美貌上要胜过伊丽莎白,而且性格也比伊丽莎白要显得和善一些。两相对比,读者便很容易就可以看出来他们身上各不相同之处。各方面条件远不如达西先生的宾格莱就已经让伊丽莎白的姐姐吉英为之一见倾心,而无论是美貌还是性格都不如吉英的伊丽莎白,更应该对达西先生倾心。但是事实却恰恰相反,伊丽莎白面对达西先生向她示好,竟然不主动迎合反而拒绝接受他的示好。在这里,作者通过对比的艺术手法,把女主人公的性格充分的刻画了出来。

 

故事发展到此,通过运用对比这种艺术手法,不仅使情节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也初步刻画出了男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同时也为故事接下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吸引读者读下去的悬念由此而产生。                                   

如果通读过《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就会发现,整部小说的故事情节从开始女主角伊丽莎白拒绝与男主角达西伴舞,继而又到拒绝其求婚,再到最后与其消除误会终于走到一起,这是这本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三个阶段。女主角拒绝男主角求婚是这本小说的核心情节点,同时也是这个故事的高潮。围绕着女主角拒绝男主角求婚这个核心情节点,前面安排女主角拒绝与男主角伴舞这段情节作为铺垫,使得故事的发展有了一条明晰的主线,同时也让小说的核心情节点更能立得住脚。

小说的开端,通过伊丽莎白的母亲班纳特太太,渴望有钱的单身汉宾格莱能够看上自己的某个女儿这种心理状态,交代故事环境背景;通过宾格莱和达西二人之间的对比,突出后者各方面条件的优越性,以及让伊丽莎白和吉英二姐妹两相对照,让读者明白她们之间的性格差异,这也是在交代故事的环境背景。无论是相貌还是性格吉英都要比伊丽莎白略胜一筹,一个各方面条件远不如达西的宾格莱见到吉英第一眼时便喜欢上了她。而面对各方面条件都要远胜过宾格莱的达西,伊丽莎白却对他并没有多少好感,原因就是因为他生性傲慢,看不起人。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从伊丽莎白不去巴结奉承一个像达西这样有身份地位的男青年一事,一个有主见且无视权贵的女性形象便赫然显现出来。由伊丽莎白因为达西的高傲对他没有好感,继而发展到拒绝与其伴舞,情节由低到高很好地形成了故事主线。同时与这条故事主线重合的还有女主角伊丽莎白由于男主角达西的傲慢,因此而对他产生偏见这样一条故事线。

伊丽莎白之所以拒绝与达西伴舞,原因就是因为他们见面之初,男主角的高傲引起了她的反感,不过等他们之间有了进一步的接触之后,伊丽莎白发现达西其实是个非常有教养的男青年,于是她就不是那么讨厌他了。恰在此时,伊丽莎白的好友卢卡斯小姐劝她不要因为只注重结婚对象的性格,从而错失一桩幸福的婚姻。随着伊丽莎白和达西之间接触增多,彼此便萌生了好感。宾格莱的妹妹宾格莱小姐对达西爱慕有加,她见达西对伊丽莎白怀有好感就心生嫉妒。因此她不断的在达西面前说伊丽莎白的坏话,讥笑伊丽莎白的母亲粗鄙无知,说她的亲戚都身份卑贱,想让达西因此远离伊丽莎白,但是达西根本就不为所动。在接下来的一次舞会上,当达西再次邀请伊丽莎白跳舞时,她毫不犹豫便答应了他。在一次聚会上,伊丽莎白的母亲班纳特太太故意说话惹达西不高兴,这让伊丽莎白非常难堪,她马上劝她母亲不要惹达西不高兴。故事发展到此,明显可以看出来,女主角伊丽莎白对男主角达西的态度由最初的冷淡已经转变成了心存好感。此时,伊丽莎白最在乎的达西身上的性格问题,已经不再是阻碍她喜欢上他的障碍了。与此同时吉英和宾格莱之间的关系发展迅速,伊丽莎白很为姐姐能被像宾格莱这样的优秀青年看上而感到高兴。

就在这时,班纳特先生的表侄柯林斯先生来了,他是班纳特先生家的财产继承人,由于得到德波尔夫人的提拔,得到一个牧师的职位,因此班纳特太太把他奉为上宾。与此同时,伊丽莎白在一次麦里屯之行中,在丹尼尔先生的介绍下认识了一位相貌堂堂的年轻军官韦翰先生。由于韦翰先生仪表不俗、举止得体,他一出现便赢得了伊丽莎白的好感。其实班纳特先生全家都对身穿军装的年轻人充满好感。在一次聚会上,韦翰先生果然成为了最得意的人。此时伊丽莎白已经被韦翰先生迷得神魂颠倒,因此当韦翰当着伊丽莎白的面说达西的坏话时,她不但信以为真,还因此对达西产生了偏见。

在这里,作者特地安插了一个无论是读者,还是女主角伊丽莎白一见便对其产生好感的年轻军官韦翰这一角色。他的出现,犹如一道亮光骤然照亮星空,哪怕是像达西这样群星之中最亮的一颗明星也显得黯然无光。由于伊丽莎白对他心怀好感,于是当他在她面前说达西的坏话时,她便盲目的信以为真了。

在韦翰出场之前,作者便根据小说情节的需要,为让韦翰第一眼便给读者留下良好的印象,使人物形象达到预定的效果,在环境背景以及气氛上做了很多铺垫。

早在韦翰出场的前两个章节中,通过作者的描叙便可以了解到,班纳特家无论是班纳特太太还是伊丽莎白的姊妹们,她们对身穿军装的年轻人特别有好感。加上韦翰本人又一表人才,大家最初结识他的时候听说他名声也很好,因此他一出现便让女主角伊丽莎白对其产生了莫名的好感。

本来小说的故事情节发展到这时,女主角和男主角经过进一步的接触交往,彼此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男主角的高傲性格已经不再是阻碍他们继续交往的障碍。读者读到这时似乎也可以预测故事的结局了,然而偏偏在这个时候,由于韦翰的出现,几乎移情别恋的伊丽莎白便轻信了他的话,使得她对达西的态度陡然发生转变,因此而对他产生偏见。因为韦翰的出现,小说的情节陡然发生了转折,使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矛盾骤然紧张起来,为小说的高潮埋下伏笔。

如果说女主角伊丽莎白初次见到达西时,因其高傲的性格对其产生偏见,主要还是由于她对他还不是很了解,她对他产生偏见有一定的主观性,那么现在有人亲口在她面前说他的坏话,不但证实达西性格一向高傲自负,而且品行还有一定的问题——因为他剥夺了韦翰先生本应该在达西父亲那里继承的遗产——这些足以改变达西在伊丽莎白心目中的形象。故事发展到此,有两条线索在推动故事向前发展:一是女主角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偏见由浅到深的过程;二是达西先生的身份地位和人物形象逐渐丰满起来的过程。

一边极力凸显出达西在门第和物质方面的优势,一边又是伊丽莎白极力抗拒诱惑偏偏对他没有好感。达西的人物形象越高大,他越是具有一个像伊丽莎白这样的女性不容拒绝的优越条件,在这种情况下伊丽莎白拒绝他才越显得她性格的与众不同。

这就好比是说,一个人面对的诱惑越大,对一个人的考验也就越大。像柯林斯这样一个粗鄙无知的人当上牧师之后竟然也能引起班纳特太太的敬重,而他之所以能够得到这个职位,这主要是由于得到了达西的姨妈德波尔夫人的提拔。由此读者便可以看出来,相比柯林斯,达西的身份明显比他高贵。同时这也显示出达西没有按照他父亲的遗愿给韦翰一个牧师职位一事是多么的可恶,对于像达西这样毁了她心上人前途的一个人她当然会对他没有任何好感。

就在伊丽莎白准备利用一次舞会彻底赢得韦翰的好感时,不巧的是,韦翰偏偏因故缺席了。果然,在这次舞会上伊丽莎白极力表现出她对达西的厌恶,同时她在达西面前还不忘替韦翰鸣不平,指责他不应该对韦翰这样刻薄,让他变得这么穷。伊丽莎白在达西面前表现出对韦翰的好感深深地刺激到了他,但是他面对她的无端指责,却不愿意做太多的辩驳。恰恰是由嫉妒她的宾格莱小姐替达西辩驳,说韦翰一直都在用卑鄙的手段对待达西,还说他只不过是达西父亲账房的儿子。

伊丽莎白指责达西,韦翰现在之所以遭受没有财产和地位的痛苦,都是达西一手造成的。其实这里也是为下文伊丽莎白认为达西在干涉她姐姐吉英和宾格莱之间的婚事埋下伏笔,同时这也是表明达西对伊丽莎白具有不可抗拒的影响力。进一步突出达西身份的同时,也让读者明白伊丽莎白是没有理由不讨好达西的。

就在此时,柯林斯向伊丽莎白求婚了。班纳特太太相当看好的一桩婚事,没想到面对柯林斯的求婚,伊丽莎白却拒绝了。通过伊丽莎白拒绝柯林斯求婚一事,进一步证明了她与众不同的性格。不仅如此,故事发展至此一个新的悬念也产生了,这时读者心里就会问了,伊丽莎白拒绝柯林斯是因为韦翰呢还是因为达西呢?

柯林斯最初看上的是吉英,听班纳特太太说她已经有主了之后,这才选中了伊丽莎白。既然班纳特太太告诉柯林斯吉英已经有主了,这似乎表明已经有人向吉英求婚了。但是事实上,在伊丽莎白拒绝柯林斯的求婚之后,宾格莱却神不知鬼不觉的离开了朗博恩,这下班纳特太太彻底慌了。因为拒绝柯林斯求婚,伊丽莎白因此遭到母亲的埋怨。柯林斯为了让伊丽莎白答应他的求婚,可以说无所不用其极。伊丽莎白一再拒绝他之后,他就赌气说出了除了他本人之外没有人会向她这样没有财产的女子求婚的话。但是伊丽莎白根本就不为所动,哪怕她母亲一再责怪与劝说都无济于事,因为她父亲班纳特支持她。正当班纳特太太因为她两个女儿先后错失两桩满意的婚姻而懊恼不已时,却传出了柯林斯向卢卡斯小姐求婚成功的新闻。面对母亲的责怪与抱怨,伊丽莎白自然感到压力很大。在眼前这种情况下,她应该想办法拉近和韦翰的距离,争取能够博得他的求婚,这样一来她对自己的母亲不是也有一个交代了吗?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的,相反,她却因为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一个像韦翰这样没有财产和地位的男子保持距离。这进一步说明了她的性格。同时行文至此也留下悬念:伊丽莎白如此决绝地拒绝了柯林斯的求婚,难道是她喜欢上韦翰了,还是她心里根本就忘不了达西?

小说的开端,通过达西和宾格莱二人之间的对比,达西作为“高大全”的男主角形象很快便凸显了出来。伊丽莎白仅仅因为性格问题便拒绝与达西伴舞,在此伊丽莎白作为一个有个性和有主见的女性形象便跃然纸上。后来通过对达西身份的交代,和对他性格的描写,进一步证实了他和宾格莱相比各方面条件的优越性。接着通过粗鄙无知的柯林斯因得到牧师职位而受到班纳特太太的敬重一事,让读者亲身感受到了达西显赫的门第,因为柯林斯得到这个职位是达西的姨妈一手提拔的。因此伊丽莎白也对达西产生偏见,因为他毁了他心上人韦翰的前途,没有把那个牧师职位给他。在这里,通过柯林斯拥有牧师职位之后得意的神气,可以看出这个牧师职位对于像韦翰那样一表人才的年轻人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因此,伊丽莎白对达西产生偏见便也不足为怪了。

在柯林斯这个角色出现的同时,作者又安排了韦翰这个拥有华丽外表的年轻军官的角色,他出场时惊艳无比,但是很快他的身份便被曝光了,原来他只不过是达西父亲管家的儿子。等读者明白了他的身份之后,尽管他相貌堂堂、风度翩翩,由于没有财产和地位,在达西面前他的形象自然而然便显得黯然失色了。

因为伊丽莎白拒绝柯林斯的求婚而频受母亲抱怨,眼见她曾经中意的韦翰也正和金小姐打得火热,姐姐吉英和宾格莱之间的婚姻又遥遥无期,整个家里充斥着母亲的责怪和抱怨声,而就在此时达西先生向她求婚了,但是可惜的是却被她拒绝了。

如果说最开始伊丽莎白拒绝与达西伴舞,她有故意耍小性子的嫌疑之外,那么在她和达西有了初步的接触之后,对他有了一定的了解的情况下,拒绝他的求婚这个举动不得不让人佩服她的勇气。初次见面无论怎样拒绝别人都没有关系,因为这时你可能和他(她)没有什么交集,彼此之间因为没有利益纠葛,当然可以适当的任性一下。但是当一个条件这么优秀的年轻男子向自己求婚,结果却遭到拒绝,这多少就有些不应该了。

伊丽莎白竟然会拒绝一个像达西这样条件优越的男子的求婚,读者读到这恐怕也会为此感到唏嘘,甚至有些不可理解。但是其实读者读到这只要不去刻意怀疑故事的真实性,就都能够接受这个看似突兀其实却是顺理成章的这样一段情节。

尽管小说在写伊丽莎白拒绝达西求婚之前,在烘托一个“高大全”的达西这方面做足了文章,但是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偏见也在逐渐加深,因此当伊丽莎白拒绝达西的求婚时才显得不足为怪。

由于韦翰在伊丽莎白面前说达西的坏话,伊丽莎白偏偏对韦翰又有一定的好感,因此伊丽莎白对达西产生偏见也是人之常情。正因为有了这个情节作为铺垫,所以当伊丽莎白拒绝达西的求婚时,才容易被读者接受。

女主角伊丽莎白拒绝男主角达西求婚,这是整部小说的核心情节点。如果女主角伊丽莎白只是因为误听了谗言就此对达西产生偏见从而拒绝了他的求婚,那么这样一来女主角的人物形象必然显得单薄,未免也会让读者觉得女主角拒绝这样一个各方面条件无比优越的男子的求婚,未必是理智的考虑。不仅如此,由于缺乏更为充分的说服力,女主角拒绝男主角求婚作为小说的核心情节点就有立不住脚的嫌疑。

在小说中,女主角伊丽莎白之所以拒绝男主角达西的求婚,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韦翰在伊丽莎白面前说达西的坏话,伊丽莎白因此对达西产生偏见;二是因为伊丽莎白误以为达西干涉了她姐姐吉英和宾格莱之间的婚事,因此对达西心生怨恨。

如果说只是因为韦翰在伊丽莎白面前说达西的坏话,还不足以让伊丽莎白因此而拒绝达西的求婚的话,那么当伊丽莎白怀疑达西破坏了她姐姐吉英和宾格莱之间的婚姻,毁了她姐姐的幸福,在这种情况下她愤而做出拒绝达西求婚的举动就显得合情合理了。

尽管说女主角伊丽莎白有充分的理由拒绝男主角达西的求婚,但是她这个举动的本身也把她的个性体现的更加鲜明。既然伊丽莎白怀疑是达西从中作梗,才使得她姐姐吉英和宾格莱这一对有情人不能终成眷属,她和她姐姐之间的感情如此之深,她就没有考虑到因为她拒绝达西的求婚而遭到他的报复,那样一来她姐姐和宾格莱之间不就彻底没有希望了吗?既然达西是如此的优秀,他的财产比韦翰多十倍,在性格上他比宾格莱显得更加讨人喜欢,而她对达西产生偏见的原因只不过是因为听到有人在她面前说他的坏话,面对一桩可能到手的幸福婚姻,她根本没必要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原因让自己与幸福擦肩而过。故事发展到此,小说的情节由最初女主角拒绝与男主角伴舞,继而又发展到拒绝其求婚,把小说的情节推向高潮的同时,也完美地展现出了男女主人公的人物形象。

 

 

男主角达西“高大全”的人物形象在宾格莱、柯林斯和韦翰等这些配角的对比衬托下才逐渐丰满起来。同样,女主角伊丽莎白的人物形象,也是在吉英、卢卡斯、宾格莱以及她的几个妹妹等这些配角的对比衬托下逐渐丰满起来。

由于《傲慢与偏见》是部爱情小说,故事情节的曲折和男女主人公心理的起落相重合,也就是说在爱情小说中,男女主人公时远时近的关系,对应的便是整部小说情节上的跌宕起伏。

在《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中,女主角伊丽莎白拒绝男主角达西的求婚把故事推向高潮。男主角向女主角求婚,反映了其内心对女主角最真挚的爱;同样,女主角拒绝男主角的求婚,反映了其内心对男主角的偏见已经到了无可附加的地步。女主角伊丽莎白拒绝男主角达西的求婚,既是整部小说的高潮,同时男女主角在小说高潮下的举动也是他们各自心里一种极致情感的流露。一个是对对方的爱达到了极致,一个是对对方的偏见达到了极致。在这里,小说故事情节的高潮和男女主人公心理的高潮达到了高度的一致。不仅如此,与小说故事情节的高潮相重合的还有男女主人公的身份地位也都得到了最全面的呈现。

在这里,把《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的故事情节推向高潮的最起码的三条线索便清晰可见了。这部小说的高潮是女主角拒绝男主角求婚,为了让女主角拒绝男主角求婚达到预定或者最大的艺术效果,小说中就围绕着男女主角的身份差异大做文章,所以重点突出男主角身份的高贵便成了把《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故事情节推向高潮的一条线索。同样为了让女主角伊丽莎白拒绝男主角达西的求婚显得不那么突兀,伊丽莎白因为对达西产生偏见才拒绝其求婚也是推动故事向前发展的一条主要线索。除此之外,在女主角伊丽莎白拒绝男主角达西求婚之前,面对自身婚姻爱情上的严峻形势,以及她姐姐吉英由于达西的干涉不能和宾格莱成婚等家庭问题,都不允许她拒绝达西的求婚,从女主角所面对的客观环境来达到刻画人物性格的目的,也是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一条主要线索。

这三条主要的线索有力推动着故事向前发展,在它们相交的时候形成焦点,整个故事因此就有了核心和悬念,人物形象因此而丰满,故事因此而深入人心。

在这三条线索之中,其中塑造男主角“高大全”这条线索并不是直线发展的。在小说的开端部分,通过和第一个出场的人物宾格莱的对比,初步突出了达西身份的高贵,再到通过和拥有牧师身份的柯林斯的对比,继续拔高达西的身份,一直到韦翰这个角色的出现,由于他在伊丽莎白面前说达西的坏话,使达西在伊丽莎白心中的形象一落千丈,这时可以说不止是女主角伊丽莎白,即使是在读者心中达西的形象也要大打折扣。

作者在小说中安插柯林斯这个角色,除了为了通过拿他和达西作对比,突出达西“高大全”的人物形象,另一个作用就是突出他的牧师身份,让读者明白牧师这个职位对一个男人的重要性。只有这样,当下文韦翰告诉伊丽莎白达西剥夺了他的牧师职位一事时,伊丽莎白才会因为达西这样对待她的“心上人”而对其心生怨恨;不仅如此,读者明白了牧师这个职位的重要性之后,也会对韦翰这个角色产生同情,对达西心生偏见。

因为前面有了伊丽莎白拒绝一个像柯林斯这样拥有一定身份的人求婚作为铺垫,所以当达西向她求婚遭到拒绝时便显得顺理成章了。伊丽莎白第一眼就喜欢上了韦翰,因为他没有财产和地位对他保持距离,当她听到韦翰之所以一无所有都是达西造成时,便对达西产生偏见。前面通过柯林斯这个角色已经突出了牧师职位的重要性,因此当伊丽莎白得知她的“心上人”韦翰失去本应该得到的牧师职位是达西所造成时,必然会加大她对达西的不满。本身拥有牧师职位的柯林斯通过和达西的对比很好的衬托了后者的身份,伊丽莎白因为她的“心上人”韦翰没有得到应得的牧师职位对达西心生怨恨,牧师这个职位分别在烘托达西高贵的身份这条线索,以及使女主角伊丽莎白对男主角达西的偏见逐渐加深这条线索中起到渲染艺术效果的作用,两条线索因此汇聚到一起,相互辉映很好的起到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应。

柯林斯是继宾格莱之后出场的第二个次要人物,从整部小说或整个故事来看,即使没有柯林斯这个角色,通过宾格莱和韦翰这两个次要人物的衬托,男主角达西高贵的人物形象照样不会减损分毫。意思也就是说,即使没有柯林斯这个角色,《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无论是在结构还是情节上依然是没有任何缺陷的。但是,在这里读者也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没有柯林斯这个角色在韦翰出场之前衬托出牧师职位对一个男人的重要性,读者又怎么好判断达西剥夺韦翰本应该得到的牧师职位对他是怎样的一种伤害。女主角伊丽莎白作为当事人,她固然知道牧师职位对于她的心上人韦翰的重要性,但是读者作为局外人,如果没有柯林斯这个角色对牧师这个职位的演绎,读者必然体会不出在故事中特定的背景环境下一个牧师职位对于一个像韦翰这样一表人才的男人的重要性。正是由于韦翰在伊丽莎白面前说达西坏话之前,读者明白了牧师职位对于一个男人的重要性之后,当听到像韦翰这样一个美男子之所以变得一无所有是达西造成时,达西的人物形象才会因此而有所减色。在这里,作者在拔高达西高贵的身份的同时,却又故意在其品行上制造污点,其实这也是变相的对女主角伊丽莎白的一种考验。假使她一心想嫁给一个有钱的丈夫,而不考虑其内在或者性格的话,那么像达西这样有钱有势的贵族青年依然是最合乎她理想的结婚对象。而现实情况是,当达西向伊丽莎白求婚时,却遭到了拒绝。

拥有牧师职位的柯林斯这个角色本来是和空有一副美好相貌的穷军官韦翰这个角色作对比的,这两个人物加上前面出场的宾格莱从反正两方面来衬托男主角达西的身份,总体上是服务于拔高男主角达西人物形象这条线索的。不仅如此,通过柯林斯这个角色拥有牧师职位之后的表现,反应出地位对于一个男人的重要性,而伊丽莎白正是因为她喜欢的人没有财产地位不能和其在一起,当她听说这一切都是达西所造成时,便对他产生了偏见。在这里,柯林斯和韦翰这两个角色,又服务于女主角伊丽莎白对男主角达西产生偏见这条线索。这两条线索相互交错、相得映彰,故事因此而显得环环相扣。

单就柯林斯这个人物来说,这个角色本身是服务于衬托达西高贵的人物形象这条线索的;同时在伊丽莎白因为自己的心上人韦翰没有得到牧师职位因此而对达西产生偏见这条线索中,柯林斯这个角色也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不仅如此,因为柯林斯向伊丽莎白求婚被拒绝,结果导致卢卡斯小姐和柯林斯顺利结了婚,看到邻居家的女儿抢先一步结了婚,伊丽莎白的母亲大为光火,这直接导致伊丽莎白在婚姻问题上承受了很大的压力,在这里可以说柯林斯这个角色又是服务于致使伊丽莎白承受很大的婚姻压力主要来至于现实环境这条线索。小说通过着力渲染一个像柯林斯这样粗鄙无知的男子因为当上了牧师从而被伊丽莎白的母亲另眼相看一事,当读者读到相貌堂堂的穷军官韦翰因为没有在达西那里得到应得的牧师职位时自然而然对韦翰这个角色充满同情,同时对无情地剥夺了他的一切的达西产生反感。作者在小说中安插柯林斯这个角色本身就是为了体现“地位”对于一个男人的重要性,因此当柯林斯这个角色一出场作者就着力突出他身上的牧师职位。作者不仅给柯林斯这个角色安上了一个牧师的头衔,而且他还是班纳特先生家的财产继承人,这等于说柯林斯这个角色是一个有财产和地位的人。和柯林斯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作者有意安插一个空有一副好相貌,既没有财产也没有地位的穷军官韦翰这一角色和柯林斯作对比。通过对比,柯林斯作为一个有财产和有地位的人物形象便凸显了出来,而从韦翰身上自然而然也体现出了财产和地位对于一个男人的重要性。

小说通过有地位的柯林斯和无地位的韦翰作对比,两相对照使双方的人物形象更加鲜明,同时也使得小说的故事情节彼此衔接,起到一环扣一环的作用。

如果说作者安插一个有地位和一个无地位的角色作为对比,是一环扣一环的话,那么下面又拿柯林斯和韦翰来和达西作对比,这时候故事情节便变成了一环扣一环又扣一环的效果。

围绕着女主角伊丽莎白拒绝男主角达西求婚这个核心情节点,小说开端从女主角第一次见到男主角便对其失去好感,进而又拒绝与其伴舞,一直到拒绝其求婚,在这之前,可以说所有的情节都是围绕着使这部小说的核心情节点或者说钩子达到最大的艺术效果抑或是戏剧性而进行设计的。

一个男子向一个女子求婚被拒,单从这句话来看无疑是再平常不过的一件事。如果把这句话稍微改动一下,在“男子”前面叫上定语,改成一个非常有钱的男子向一个女子求婚被拒,这时这句话便具有了一定的戏剧性。而为了使“这句话”的戏剧性抑或是艺术效果更加强烈,当然是越夸大男女双方的身份差异就越好。这也就是为什么,在《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中,作者先后安插了这么多配角来烘托男主角的原因所在。一边在拔高男主角身份的同时,作者在对女主角进行角色设计时,还刻意压低其身份,把其定位成一个相貌上并不是十全十美、没有财产的女性形象。这样一来,男女主角之间的身份差异就更大了。由此也可以看出,烘托和抬高男主角的人物形象,是推动《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情节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

在《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中,一个像达西这样身材魁伟、相貌英俊,有钱有势的贵族青年,向一个既没有十全十美的长相也没有财产的普通女子求婚时却遭到了拒绝,作为小说的高潮部分,读者读到这不但不去质疑故事的真实性反而从中感受到了女主角与众不同的性格,这就是名著的不同之处。是那些只去片面追求剧情的曲折和突兀,因此整部小说都充斥着夸张甚至荒诞的情节诸如此类让人无法卒读的作品无法比拟的。在这里也可以看出,女主角对男主角的偏见不断加深,也是推动小说情节发展的一条主要线索。正因为有了这条线索,女主角拒绝男主角求婚便有了充分的依据,读者当然也就见怪不怪了。

女主角因为拒绝柯林斯求婚,遭到其母亲的责怪与埋怨,相比之下,女主角拒绝与男主角伴舞却得到了其母亲的支持,由此可见女主角做出拒绝与男主角伴舞的举动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为了让女主角做出拒绝男主角求婚这个举动的戏剧色彩更加浓厚,作者除了着意表现出男女主角身份、地位的差异性,还通过预设环境背景让读者明白女主角是在什么样的一种压力下做出的这个举动,女主角越是在看似不可能的情况下做出拒绝男主角求婚的举动,女主角的人物性格就更加容易被凸显出来。

《傲慢与偏见》主要讲述的就是一个名叫伊丽莎白的普通女性在面对一个名叫达西的“高富帅”求婚时,并没有丢掉她心中一贯所坚持的婚姻幸福的理想而去盲目迎合,而是当“幸福”来临时依然保持理智,敢于拒绝直到对方做出改变,符合了她理想中的标准之后当对方做出二次求婚时才欣然接受这么一段爱情故事。如果说上面这段话是对《傲慢与偏见》这部小说核心内容的一个简要概括,假如根据这段话中反映出来的信息来对小说内容做一番猜测的话,读者最直观的感受就是:一、男女主角无论身份还是财产地位都相差非常大;二、女主角必定是一个有高度婚姻观和爱情观的女性;三、女主角面对男主角的求婚竟然不为所动,直到他做出改变之后,她这才答应他的求婚。

作为小说的作者,当其把“一个身份高贵的年轻人向一个普通女子求婚却遭到拒绝”作为钩子来构思小说时,其感受必然和读者读到上面那几句话时的感受是一样的。于是作者在创作小说时,首先想到的就是突出男主角高贵的身份,其次就是通过客观环境的描写,让女主角找不到任何拒绝男主角求婚的理由,然后却让女主角主观上对男主角产生误解继而拒绝其求婚,这样一来小说的情节便显得合情合理了。

以爱情为题材的言情小说,虽然往往只有一对男女主角,但是言情小说的篇幅多则可以达到几十万字,甚或上百万字。其实在一部洋洋洒洒几十万字的言情小说中,除了描写配角和环境背景描写所占用的文字篇幅外,在单纯的男女主角感情方面的描写所占用的文字篇幅往往并不是很大。这就好比是说,一部小说往往不只有一个主题,即使是以爱情为主要表现主题的小说也需要亲情、金钱、事业、友谊、地位等主题的烘托,这跟主角需要配角和环境的衬托是一回事。

假如利用A(男)和B(女)讲一个爱情故事,如果只是说A喜欢B,B也喜欢A,这样的描叙只能说苍白无力。但是如果在这个故事中加入配角的话,故事的戏剧性马上就增加了。可以继续把这个例子举下去:

B和C同时喜欢上了一个名叫A的男子,虽然C和B相比更加漂亮也更加有钱,但是A心中却只有B,他宁愿放弃事业也要和B在一起,因为B为他放弃了友谊甚至是亲情。

 B和C同时喜欢A,C的条件尽管比B优越,但是A却选择了B;不仅如此,A为了和B在一起,甚至放弃了事业,因为B为了A放弃了友谊和亲情。故事中因为增加了C这个配角,A在同时面对两个喜欢他的女子时,没有选择条件更加优越的C,而是选择了B,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A对B的真情便凸显了出来。

因为B的父母反对B和A在一起,B为了和A在一起甚至不惜和父母断绝关系,这也可以理解成B为了A放弃了亲情。对B来说,在爱情和亲情面前,她选择了爱情;在这里同样是通过对比的手法,来突出B对A的真情。

在以A和B为主角讲述的这个爱情故事中,因为增加了C这个配角,又加入了亲情这个主题,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爱情这一主题在这个故事中便得到了加强,故事也因此有了深度和广度。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