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滔滔的右江之滨,有一个距今三百多年的远街,这个地处桂西一隅的弹丸之地,见证了一个土司的兴衰。我不止一次去过远街,每次踏上这片古老的土地,总被它的前世今生深深吸引,湮没在历史长河中的土司及土司文化,穿越千年时空,又回到那个地名叫“那莪”的远街。
远街地处广西百色市田东县思林镇坛乐村的右江河谷腹地,是个鱼米之乡,距镇高速路出口三公里,离镇政府所在地四公里,与镇政府隔河相望,交通便利。远街历史文化深厚,自然资源独特,风景优美,是宋朝上林土县土司衙门所在地,村庄布局整齐美观,由古街巷、土司半岛、古码头组成。水体资源丰富,右江河绕屯而过,有迂回曲折的古老护城河,东南西三个方向环抱土司半岛。护城河两岸植被茂盛,古树名木随处可见,水草杂灌丛生,野趣盎然。
行走在右江重埠千年古村的远街,宛如穿行在一条由岁月交织而成的时光隧道,望着夹插在充满现代气息的村民楼房边上土司府的断垣残壁,满地的瓦砾砖屑,以及随意丢弃在农家门口的石兽、石磨、石碓、石墩等遗物,时光仿佛又回到三百多年前上林土县土司那繁华喧嚣的时代……
广西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在封建时代,中央王朝为了更好地统治这一地区,任用土官管理当地事务,采取了“以夷治夷”的手段进行治理,从元代开始在广西建立土司制度。土司制度在广西延续了一千多年,由于各地土司分地而治,因而土司遗存分布在广西各地,上林土县土司遗存就是其中之一。
说起上林这个地名有个小插曲。据当地人说,以前有几个外地人来远街游玩,乍一听上林这个地名懵了。“这里不是田东县思林镇吗?怎么来个上林县呢?”原来,他们误将这里九百多年前的上林土县当成今广西首府南宁市的上林县了,其实不然。北方山东籍的朝庭命官黄嵩,随狄青南征侬智高有功,被宋代朝庭封为世袭土官,始于宋朝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在英竹村江林地建立城堡设置县衙,后于宋绍兴三年(1133年),将江林改为上林。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上林县衙迁至英竹村那料屯东桑。康熙三十八年(1669年),上林县衙又迁至枯街村。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上林县衙最终定于那莪村,即今思林镇坛乐村远街屯。
远街屯是清代上林土县黄氏土官的衙门所在地,衙寨建于台地上,高出四周约三米。寨址呈长方形,南北长二百五十米,东西宽四十米,总面积在一万平方米以上。旧有砖彻围墙,其东、西、南三面有护城河环绕,河宽十五米,面积九万四千六百六十七平方米,合约一百四十二亩。寨门设在东面,门宽三米。这里曾经是一处富丽堂皇的土司衙门,如今除了蜿蜒的护城河和若隐若现的寨基,其他建筑早已淹没在荒草和泥土之中。静静屹立在右江边上的古码头及码头上方的古石碑,似乎在向人们诉说远街那段久远的历史。
远街这处古码头建于清光绪年间,是上林土县一位土司夫人用自己的私房钱修建的。作为县衙,又是当地圩集,远街与外界的联系日益频繁。在没有公路的年代,商家到邕州(南宁)打货,右江对岸民众赶集,土司出巡等都是通过码头走右江水路。由于舟楫人马来往频繁,年久失修,原有的土码头残破不堪,民众行路不便,怨声载道。不少外地客商因码头破烂,上下货物不方便,不再来远街做生意,街市曾一度萧条。
土司夫人从氏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慷慨解囊,用自己的私房钱于光绪年间在右江边修建码头。码头有一百二十级台阶,用青一色的花岗岩砌成,每二十级设个平台,供上下货物者和行人小憩。码头上方立碑记载:“我邑署前街河岸,自嘉庆年间造有石码头一所,数十年来水冲崩塌,不堪行走,街民无力修整,近庆官妻从氏慨将私囊,鸠工修造完好,居民方便,载道欢呼,特为勒石,以为志云。合共支用钱陆拾千文。光绪六年三月。”关注民生,捐资公益,功德无量。修建码头,不但体现了土司夫人的美德,也见证了昔日远街的繁荣与辉煌。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站在江边古老的码头上,眺望滔滔东去的右江水,遥想当年舟楫穿梭的江面,一个熙熙攘攘,商贾云集,物阜民丰的远街浮现在我眼前。
上林县衙几经易地,最后一次搬迁颇具传奇色彩。传说,当时县衙里饲养一匹白马,高大骠悍,专供土司黄爵泰骑乘。此马性情暴烈怪异,悍猛不羁,除了主人外其它人难以驾驭。放牧时,一出厩房便扬蹄往北狂奔,到“那莪”这个地方才停下来吃草,牧马人把它赶到别的地方放牧,它总是跑回来。牧马人于是将这事向土司禀报,土司亲自到场察看,发现那莪这个地方与众不同,山清水秀,禾壮鱼肥,前临滔滔右江,交通便利,后有笔架山和古榕江一道天然屏障,固若金汤,是建衙门和居住的一块风水宝地。于是,1699年黄爵泰号令民众在那莪筑屋建衙,将县衙搬至远街。
远街县衙驻地分为内署和央街两部分,内署设土司官邸、兵营、祠堂等,央街建有随员和仆人的居所、集市门店和一条用青石石条铺到右江边与码头相连的三里长街,形成了“上下出入,威显仪宜,步步踏石,足不沾泥”的封建官贵格局。县衙仿照江林环境,挖一条护城河,立于右江岸上,三面环水,亭台楼阁,耸立其间,气势恢宏,环境优雅。此后,黄氏土司一统那莪二百多年,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香火连绵,百姓安居一方。自1052年至1918年,黄氏家族世袭上林土县知县职位二十六代,历时八百六十六年。
土司制度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分封地方首领世袭官职,以统治当地人民的制度。土司是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土皇帝,在自己管辖的范围内权力至上。然而土司势力有限,不时遭地方文武官刁难、摊派、勒索等,上林土县土司也不例外。
在远街,有一块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清朝官府颁布的“勒石永禁”禁示碑。石碑上刻了“不许勒取土司,贽见贺仪,及年节生辰馈送,一概禁止。”“不许沿村勒取酒饭、轿马,违者听土司详究。”“不许徇情受贿,颠倒是非,延误时日,致成。”等八条禁令,严禁文武需索土司以安边境。作为文物,这块禁示碑已运至百色市有关部门收藏,不久前,我有幸目睹了这块三百年前的廉政励志石碑。略显斑驳的石碑默默地躺在屋角里,仿佛在向人们讲述着晚清朝廷反腐倡廉,勤政廉政的故事。古有“八条禁令”,今有“八项规定”,历史何其相似。
世事更迭,改朝换代,历史的车轮碾过时光,滚滚向前。清末桂西南实施“改土归流”,1918年广西国民政府设置思林县,上林土县并入其中,县治所设于右江北岸、与远街隔河相望的驮用圩(今田东县思林镇政府所在地)。改土归流后,土司土崩瓦解,上林土县被废除,土司制度落下帷幕,沿袭八百多年的上林土县土司划上了休止符。那莪央街离新设立的思林县衙和集市较远,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远街。
黄氏后裔今犹在,不见当年土司府。远街作为上林土县土司治所,已跨越了三百多年的时光,但至今仍保留有码头、石碑、护城河等历史文化遗址。远街土司遗址,是田东县至今唯一可以觅踪的土司遗存。上林土县土司衙门雄踞右江河畔,统治一方山水,不仅使远街繁荣一时,也造就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远街不仅有一般古村落的民俗文化和农耕文化,还有独具特色的土司文化、红色文化和土生土长的嘹歌文化,其中尤以土司文化和嘹歌文化最值得称道。与土司文化相比,嘹歌文化则是原生态的土著文化。如果说土司文化承载了世世代代地方百姓的无奈与艰辛,那嘹歌文化则见证了先民的快乐与喜悦。
男:“酉呀的哥——
情妹美貌哥记清,请个画匠来画形;
嘹——
把妹画在月琴上,手弹月琴如见人。
嘹——”
女:“唔——
情哥面貌妹记全,请个画家画哥脸;
嘹——
把哥画在琵琶上,手弹琵琶见哥面。
嘹——”
每年庆丰收民俗祭祀活动是远街一直延续的习俗,在外地工作的远街人都不约而同回到家乡与父老乡亲一起参加活动。农历十月二十九那天,在远街戏台摆擂台唱山歌,如同除夕年夜饭,是远街百姓一台不可或缺的民俗文化盛宴,所唱的山歌大多是嘹歌。远街人喜欢唱嘹歌,与嘹歌在当地流行的起源有关。《壮族民歌古籍集成》记载,嘹歌名称的由来有四种说法:一说唱歌时,都用“嘹嘹”的调子来唱,唱完上段两句,拉一声“嘹——”再唱第三第四句,最后再拉一声“嘹——”;二说三国以后,居于此地的壮族先民曾被称为僚人,“僚”与“嘹”同音,由此引申为僚人唱的歌,称为嘹歌;三说田东县思林镇英竹村那料屯是嘹歌的主要传唱地,而唱嘹歌者多称自己为那料人,“料”与“嘹”同音,所以称那料人唱的歌为嘹歌;四说壮语称玩耍、娱乐为“嘹”,嘹歌即壮人玩乐之歌。嘹歌是那料人的歌,也是远街人的歌,三百多年前,上林土县县衙设在那料屯,那料的嘹歌源远流长,在田东久负盛名,以至于每当听到委婉动听的嘹歌声,我总认为歌者就是那料屯的人。
初春的远街,阳光灿烂,山风吹拂,护城河边的古榕树在暖阳的照射下,葳蕤蓊郁,流光溢彩,倒映水中,构成了一幅色彩明丽的田园风光图。陪同我们参观的远街屯屯长陈世芬说,为了发掘和保护远街古村落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我们在以往一年一度的远街屯村民庆丰收民俗祭祀活动基础上,从2016年开始整合成千年古村远街民俗文化节,每年活动期间举行了庆丰收游行、民众文艺汇演、百年古榕祭祀、百人旗袍秀、篝火晚会以及百家长桌宴、现场品尝农家特色小吃等节目,喜迎八方宾客。民俗文化节已连续举办三届,得到了周边群众及社会各界的点赞。千年古村远街民俗文化节已然成为田东地方文化标志的节日活动,2018年荣登国家农业农村部首届中国农民丰收节100个乡村文化活动金榜。
时光百年一瞬,远街不再遥远。
(本文原载《右江日报》2018年8月2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