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
考 试
罗思
没有谁愿意考试,除非是其学得好并有炫耀欲。
回想“前半生”,我只在高中时有过“爱考试”的历史,原因当然是学得好,且每考一次试名次就要上升。每考完一次大试或小试,办公室前的专栏上便会出现各年级的“名次”,有点梁山好汉排座次的味道。这种排名至少对我是管用的,在全年级500多学生中,我的排名是稳中有升,最高曾是年级的第五名。算是百里挑一吧。
但进入大学后,我对所学的机械专业毫无兴趣,或用深恶痛绝来形容更恰当。这时自然就怕考试,视考试为“过堂”,成为“60分万岁”的典型代表。我从开学一直混到临考试前1个月,方开始没日没夜地学,仗着聪明、自学能力强,竟也大多“过关”,或在补考时“告捷”。好不容易混了个毕业证。
后来为了职称,又突击考了数次试。如今细想,以上都是计划经济时代的考试,属“过关”性质。
2000年底因故“买断工龄”,到西安报刊界谋生,经历了数次“市场考试”。托人欲到某杂志“上岗”,主编或碍于情面不便直言,便突然袭击,一点“暗示”也没有就在面谈时“开考”。那试卷颇正规,重点是错别字和语法。而我的最大弱项就是错别字,更要命的是我从未考过“错别字”,所以考了个一蹋糊涂。主编如释重负,说这样根本无法“工作”。
于是来到另一家杂志应聘。这家杂志算是开卷考试,出了数个“策划”让我回家写。一周后“交卷”,我的“大作”被看中,其中一篇短文还被用作该杂志的“卷首语”,当然也就被录用。
数月后因故欲离开这家杂志,便到某报应聘编辑。这报的考试是取出几篇稿件让“编辑”或曰“修改”。我因“文功厉害”,虽改得“不新闻”,但也在“文路”之中,只是有“杂志味”。终被录用工,并从2001年一直在这家当编辑。
如今我常想,考试虽是手段,但确如“过关”,计划经济也好,市场经济也罢,考试终究难免。而且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考试亦将逐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成为竞争的重要一环或竞争的“资格赛”。如不会考试,则吃亏实难幸免,甚至连竞争的机会也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