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粟保贵的头像

粟保贵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2/29
分享

孝行芋头古侗寨

(一)

芋头古侗寨,是通道著名的乡村旅游景点,距县城8.8公里,像一颗璀璨古老的明珠镶嵌在百里侗文化长廊核心景区的旅游黄金线上。

到过侗寨的游客们都说,她是南侗的“香格里拉”,是通道的“布达拉宫”,堪称侗族建筑文化的“活化石”,侗家生活繁衍的“博物馆”。

(二)

这些年,我去过很多次芋头侗寨,每次有每次的待客任务,每次也有每次的陪游感悟。

2016年4月16日的芋头行,是我终身难忘的一次人生旅程。这次,我是趁着周末,抛开公务,拽着孝心,带着我的岳父、姑妈、大舅等几位长辈到芋头去走走,去看看,去玩玩的。

几位长辈都是70多岁的老人了,辛劳一辈子,从未出过远门。特别是岳父悉心照料瘫痪在床的岳母十余年,不离不弃。岳母今年3月初刚过世,我们真想带着可敬的老父亲在他失去老伴的有生之年了却他所有的出游心愿,藉以救赎我们善良的谎言。

他想去桂林看看,我们带他去了;他想去万佛山爬爬,我们带他去了;他想去皇都侗文化村走走,我们带他去了。这次,他想去芋头古侗寨玩玩,我们一定带他去。

(三)

四月的清晨,宁静舒爽。天还没亮,我和爱人就开始忙碌着准备一些出行的食品:糯米饭,腌鱼肉,牛百岁,有嚼头,七彩椒,惠龙兔……8点过后,我们开着车子到寨上把几位老人一一接到车上,载着孝心满员出发了。

车子沿着坪坦河岸幽静的乡村公路款款而行,一路上老人们有说有笑,像是刚刚放出校门的小学生。看来,他们的心早已飞到了侗家山寨。

从县城寨上街主干道往南行车约18分钟,过烂阳、红香两个村寨,在红香小学门口向右分岔再走8分多钟进山公路,就来到了太平山芋头坳脚下神秘的芋头古侗寨了。

(四)

过了芋头廻龙桥,并没有看到侗寨的影子。寨门还在山那边,侗家人好客的拦门敬酒歌裹着甜酒的浓香一起飘到了眼前,好几个团队的游客已经在这里排起了长龙,等待侗哥侗妹们的敬酒放行了。

来到寨门,我们报明来意,说是来走亲戚的,拦门酒就免了吧。倒是姑妈很直爽,说侗家的姑娘谁不会喝,给她来一碗。

“闷乃赖,闷乃赖,闷乃闷赖金贯奇啊……”今天是个好日子,高高兴兴迎客来。我们唱着侗歌,喝着苦酒,撩过红绸带,钻进了芋头古侗寨的第一道寨门。

寨门、鼓楼、风雨桥,人称侗族建筑三大宝。芋头侗寨的寨门其实是这两年才修建的,但它同样凝聚着文物修缮专家和侗族工匠们的智慧与汗水。寨门建在山冲口,纯木结构,上面盖青瓦,有棱有角,两边各有五根柱子支撑,不用一钉一铆。寨门呈八字形外开弧形内包,寄寓喜迎八方来客,护佑团寨平安。

走进寨门,眼前豁然开朗了。三面环山的金窝里坐拥着一个错落有致、古韵悠扬的绝佳侗寨。大舅说:年轻时,他们来过芋头行歌坐夜,几十年不见了,她还是那么漂亮。

从寨门到团寨还有两百余米,一条小溪从寨子里潺潺流出。几轮水车在环转,几群水鸭在叫唤,几尾细鱼在追逐,几瓣桃花在欢笑。一路溪流一路景,芋头小溪犹如侗家人热情的双手把远方的客人拉进自己的家门。

(五)

走到寨前的芦笙坪,仰望高耸雄伟的芦笙楼,令人拍案称奇。鼓楼9层高,由15根合抱立柱支撑,四角宝塔式叠层结构。飞檐龙凤呈祥,凤在上龙在下。鼓楼里,多情的笙歌余音缭绕。

“芋头侗寨全是宝”带团的导游阿妹如数家珍,“古门古楼古亭古树古桥古井古池古墓古驿道……,侗垒侗款侗戏侗歌侗锦侗笛侗箫侗琴侗芦笙……”

我们没有跟团游走,我们习惯于以走亲戚窜门聊天的方式感受侗寨的独特魅力。

鼓楼是侗寨家族的标志,是最能听到故事的地方。和往常一样,今天,十几个七、八十岁的阿公阿萨(侗语:爷爷奶奶)很早就来到古楼里看热闹,他们都齐刷刷地端坐在自己小时候就爬过的长凳上。凳子有七八根,每根有五六十公分宽七八米长,锃亮锃亮的。几十个盛装打扮的族人围着鼓楼里的火塘,准备和游客们一起吔歌。

姑妈眼尖,一下子认出了鼓楼里几位做姑娘时熟悉的伙伴。惊喜之余,双方的话匣全打开了,各自翻出了玩伴时的陈年趣事。略显寂寞的故岳父悄悄溜出鼓楼,向路边摆摊的阿婆打探起了远房亲戚孝叔和德叔的近况,大舅在一旁不时地补充着一些回忆亲朋的元素。

听闻孝叔德叔都去世了,孝叔长媳在屋边的牙上鼓楼摆摊卖小货,孙女刚从大学毕业,在家开个店子,德叔的子女做苗木生意发了财,到县城买了房,平时少有回来。

(六)

姑妈嫁在双江附近的杆梓村,8年前姑父去世了。姑妈住不惯姑父留给她的城里房子,经常溜回农村大儿子家的木屋过上一段时间。她说她留恋村里的山冲,竹林,小溪,稻田。

芋头侗寨建筑布局依山就势,基本上以芋头溪流为轴线向两边山脊山谷布置7个聚居群。孝叔德叔的家在半山腰上,看似很近,实则要爬半个多时辰。

我们踏着古老的石板路沿着小溪往寨子深处走,隐隐约约的一股佛香味把我们吸引到了萨岁坛边。

萨岁坛,是侗族同胞祭祀祖母“萨岁”、祈求福禄平安的神坛。逢重大节庆祭祀“萨岁”,就像祭祀黄帝炎帝那样浩大庄严。

芋头的萨岁坛古朴、简单、庄重。路边的石头旁架着一块青石板,平时供人们摆放贡品和上香。信佛的姑妈,早就迫不及待地上了香,口中还念念有词。凝望头发斑白,身体瘦弱的老父亲,我第一次虔诚地在芋头的萨岁坛前磕了头,心中默念:愿家人健康快乐平安。

(七)

从萨岁坛往前走,不过石板桥向左拐,走上五六分钟,就得爬古驿道108级萨岁阶了。孝叔德叔的家,在牙上鼓楼旁,从山脊上去,要走这108级石阶。

芋头古驿道是“南楚极地,百越襟喉”的重要古商道,每一块古朴的石阶,每一根苍老的立柱,都见证了惊人相似的传奇历史。清咸丰十一年冬,翼王石达开率太平军走进芋头寨,踏上古驿道,翻过太平山,转战川黔鄂,最后兵败大渡河。七十三年后的1934年岁末,中央红军途经通道,同样走进了芋头寨,踏上了古驿道,翻过了太平山。但是中国工农红军实现了通道转兵的伟大战略转移,强渡了天险大渡河,让蒋介石“要朱毛做第二个石达开”的诳语成为了泡影。

拾阶而上,穿越历史的时空,我在想,同样取道芋头驿道的两支队伍,为什么会有截然不同的命运和结局?传说中石达开藏宝太平山,可是通道芋头侗寨的太平山?

石阶在登顶中有个拐角,人们可以小憩后蓄势而上;历史在这里多了一个拐点,革命的火种点燃了最美侗乡好运通道的希望。

(八)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爬完这段石阶,是一条平缓的玉带腰缠的青石路。俯看,人在路下屋檐上走;仰视,君在路上屋坎下行;平眺,牙上鼓楼就在路的“尽头”。

牙上鼓楼,真是“崖上鼓楼”,这座号称世界最长脚的吊脚楼,它最长的一只脚有9.1米。鼓楼建于乾隆五十四年,距今已有二百二十七年历史。为获得一个小小的鼓楼广场,采用了全部悬空贴岩而建的高技艺作法,形成典型的“悬贴式”侗族建筑。鼓楼的凹入式入口和斜立式美人靠的建筑细部美观实用,更显示出侗族建筑匠心独具。游客们倚着美人靠争着伸个懒腰,平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鼓楼门前的小广场设款坪,是古时族人讲款的地方。款,是侗族传统社会里的一种民间自治、自卫组织;款约,是款组织的行为约定,包括行为规范、伦理道德、宗教信仰等等;讲款,是教化族人,凝聚力量,被誉为基层民主与法制的活教材。说到讲款,几位长辈琅琅诵读:“明人伦,孝第一,家道昌,门风立。……”

听到我们读款的声音,正在给游人推销侗锦的几位阿萨和唱道:“羊跪乳,乌反哺,父母在,儿孙福。……”走近一寒暄,领唱的原来是孝叔的长媳礼嫂。礼嫂赶紧丢下活儿,拉着我们进屋坐坐吃酒糟喝油茶。

(九)

“信妹,来客了,快倒几碗酒糟,多烧几碗油茶!”“好嘞!”礼嫂的女儿在厨房里应声道。“这哪是农舍,这是漂亮的小旅馆啊!”墙上的营业执照印证了我们的惊呼。坐在古香古色散发现代气息的农家小院里,我们吃上了甜粘唇蜜的侗家酒糟,喝上了香掉发髻的侗家油茶。

送完一拨游客,又来一拨。看到侄女几个人忙不过来,我和爱人临时客串当了接待员。“这是毛主席的扮演者王晖,这是周总理扮演者刘劲……”对着墙上《通道转兵》电影取景芋头侗寨的大幅海报,我们自豪地介绍着,“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我们在县城‘萨岁广场’还要承办全国性大型纪念活动,欢迎朋友们来做客哦。”

(十)

离开孝叔家,我们继续向上攀登,去领略龙脉鼓楼的神韵。

龙脉鼓楼也叫龙氏鼓楼。相传,芋头寨中皆杨姓,然侗家禁同姓通婚,欲繁衍后代,须招异姓男子进寨。一龙姓男子,为无男嗣杨家人接入寨中,与女子结婚,子嗣续传,人丁兴旺。为纪念此龙姓男子,特建龙脉鼓楼。龙脉鼓楼乃全寨最高点,又传侗族萨岁乃登108级萨岁阶,于龙脉鼓楼升天成仙,入玉都仙境。故芋头侗寨,又称玉都侗寨也。

龙脉鼓楼门前有一个四米见方的小池塘。池塘四周为青石砌成,四季流水,灵气涌动。池边还有一株古老的桃树,桃花散落在池塘里,满池的桃花惹人醉。池塘前的鼓楼为龙头,两边直落山谷龙门的石阶似龙须。池塘后方几舍民屋为明代所建,在清顺治年间侗寨火灾中幸存了下来。

十五年前,古侗寨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屋里已经没有住人。堂屋神龛上供着“天地君亲师位”的牌匾,敬天地,忠皇恩,孝双亲,谢师长。这龙,这池,这桃,这阶,这屋,都在争相叙说着自己的故事。

(十一)

“钻龙门,喝龙泉去咯!”一个三口之家的自驾游年轻夫妇,牵着一个可爱的小男孩,沿着垂直的石阶往下走。我们的下一个目标也正是龙门和乾隆古井。

从龙脉鼓楼池塘右侧陡直的石阶往山谷下坠几十级,再来一个曲缓的折弯,龙门便呈现在眼前了。因石阶又陡又窄又弯,游客挨个在这里挪动,恰似一条神龙缓缓穿过龙门。

导游说,龙门故事真不少:挂鞋赠友,系结示盗,新媳妇挑水上龙门坳。游客多有不解,导游进一步解释道:龙门作用有三。其一,古人贩盐贩米,或走亲访友,必经龙门之古驿道,本寨老人悬许多草鞋于龙门,过往行人可免费换草鞋。体现了侗民族热情、善良、和谐之美德。其二,大山深处常有土匪入寨抢劫,若强盗见龙门上有青草系结,便知近处某家有妇女坐月子,无法走动。此女家人,在其家大门上以青草系同样之结,强盗见状,便放过此家不抢。强盗亦守规矩,乃趣事一桩。其三,古寨另有风俗,嫁娶时,新郎领新娘过龙门,新娘须挑一担乾隆古井水,至新郎家,绕火塘三圈。寓意新娘自进龙门及新郎家起,须孝敬服从公婆也。能挑水上龙门坳的,那是非常能干的姑娘。

(十二)

乾隆古井在龙门下方,乾隆五十六年间开凿。传说古寨于某年遭旱灾,溪水干枯,全寨人全靠此井取水。一日有高僧云游至此,口渴,止步于井边。逢有一眼盲老妪弯腰向井底舀水,僧讨饮。老妪不少犹豫,将仅剩之一口水送予高僧。僧饮毕,取随身携带念珠一颗,投井中,顿时汩汩清泉涌出。僧盛泉水于碗,交老妪饮下,饮毕顿感眼亮,白发变青丝。僧化仙人,驾鹤而去。僧乃南极仙翁也,老妪乃侗族始祖母萨岁也,寿百有八,方仙逝。

钻龙门、饮龙泉,游客们都想图个吉利。几位长辈喝了以后,我也用长杆竹筒舀了一瓢,咕噜咕噜饮得一滴不留。泉水很凉很爽很甜,带走了人们所有的倦意。

(十三)

泉水耐不住寂寞,翻过高高的石围,悄悄溜出古寨右侧山谷,在石板桥处与左侧山谷小溪千年相会,手牵着手一起走出寨子,拥到寨门,奔向山外。住在古井附近的一位阿萨来挑水,我赶忙帮她舀水,并试着挑起水桶想送上一程,无奈力不从心,但见阿萨轻松地挑着水桶远去。

(十四)

从古井出来,一路小溪作伴,不知不觉走出了山谷寨子,又回到了石板桥头。从石板桥到芦笙坪,我们走着回头路。因接近晌午,外地游客渐多,侗寨更加热闹起来。

几位老人游兴未减,一会儿挤到摄影师们的长枪短炮边看热闹,一会儿窜进琳琅满目的古董店里觅佳音。姑妈沉浸在咔嚓声中提着方形小马灯摆POSE,大舅捧着竹篓跟故岳父回忆着过苦日子时挖野菜冲饥的滋味。我驻足在素雅的侗锦前,依稀听到阿妈年轻时挑灯织锦的节奏声了。

(十五)

按往常,今天会有闹春牛,会有抢渔塘,会有户外合拢宴。但古寨正有一位老人仙逝,族人们都去帮忙了,互动的娱乐活动临时取消,我们带着一点小小的遗憾依依不舍地离开了芋头古侗寨。

三个月后的7月27日,岳父因胃癌晚期病逝,永远离开了我们。如今,重游芋头古侗寨,我都会在萨岁坛前许下心愿:愿天下父母健康,平安,快乐……

2016年8月27日记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