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传说,人文始祖轩辕黄帝与道结缘始于九天玄女,他们之间曾有过旷古传世之答疑对话。
黄帝:何谓治国之道?
玄女:君无为而民自化,君好静而民自正;君无事而民自富;君无欲而民自朴。故恩主之;文武并行,文主武辅;与民生息,宽松舒畅;树立根本,凝聚民心;以文善化,循循诱导;惩恶扬善,扶弱济困;上应天理,下顺民心;行仁义,施德慧;立正法,塞邪道;四方怀德,百姓感化,上下同心,则成铜墙铁壁;忌犯众怒,勿积民怨;治本则安,得贤事成;义举天佑,强盛威行;奖励耕桑,民乐国安;以正治国,慈悲宽宏;勿大折腾,令民清净。
黄帝:何谓王道之弊?
玄女:官昏庸而贪,丧德而暴;积乱于内,引患于外;伐民纵暴,好歹倒悬;民冤不伸,恶暴不除;不树中枢,众心散乱;疏于善化,邪风盛行;浪费普张,天降饥荒……
黄帝:何谓天地之道?
玄女:天有大道,地有循轨,动而有序,存而在理;天地互依,难分难离;王者顺之,合其天成;物极必反,盛极则衰;寒热不并,各有端儿;刚柔阳阴,祸福相转;把握其度,顺其真谛;防物极、盛极、寒极、热极、刚极、柔极、阳极、阴极、福极,立而不倒,败而不衰。
黄帝:何谓立天之道?
玄女命王女捧出一卷锦书,赐予黄帝,道:此为吾《阴符经》,子可精研细读。如能心领神会,方可明彻立天之道。黄帝双手接住《阴符经》,展开阅览,只见上写着:
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宣,三才既安。故曰:食其时,百骸理,动其机,万化安。
天发杀机,移星易宿;地发杀机,龙蛇起陆;人发杀机,天地反覆。天人合发,万化奠基。
火生于木,祸发必克。奸生于国。时动必溃。知之修炼,谓之圣人。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瞽【gu】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返昼夜,用师万倍。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于目。自然之道静,故天地万物生。天地之道浸,故阴阳胜。阴阳相推,而变化顺矣。
圣人知自然之道不可违,因而制之。至静之道,律历所不能契。爱有奇器,是生万象,八卦甲子,神机鬼藏,阴阳相胜之术,昭昭乎进于象矣。至乐性余,至静性廉。人以愚虞圣,我以不愚虞圣。人以奇期圣,我以不奇期圣。
黄帝是聪明人,看了《阴符经》全文之后,已明白大概,决心要好好收藏,在深明全义的基础上精心实施,并欲流传后世。
黄帝又道:尊母是天地公认的一代大战神,兵家祖师。故小子再请教用兵之道?
玄女:兵虽凶器,却是国之大事。善战是万物之母,善用是万物之王。国富、兵强、正用、善用则神通,则得益。若非用所用,不善用,或穷兵黩武,必招引祸患。故善养之,慎用之。用兵之道,在于避其锋芒,待机而发,或以强击弱,或以柔弱胜刚强。兵无常形,兵道多变而诈。将之明敏,随机应变,方战而胜之。得天时地利人和者胜,不得者必败;有备而无患,国富兵强、民安则国泰。选贤、任能、用谋。以德服众,以理教化。将之心强胆壮志坚善谋而胜。出师有理即得人心而威,出师无名必失人心而败。应时权变,见形施宜。洞察诸情,彼已皆知。审时度势,因敌制胜。善激勇气,众志成城。待机而动,进退自如。重修将德,表率士卒。功罪分明,赏罚公平。用兵征战,勿违农时。兵在于精而不在多,将在智勇不在貌美。兵势多变,用之宜速。以逸待劳,击敌疲乏。行柔而刚,用弱而强。观天地之象,明用兵之道。攻其敌其敌不知所守,我自守令敌不知所攻。攻心为上,善蓄精锐。
黄帝闻听,感慨万千。接着,又问:小子闻终南山有一神童,自称能上知天机,下知地理。故崇信者无数,这是何故?
玄女:此童固为聪明,仍是一俗子。天机不易得知。童谓“天机”乃妄语。故不可信,信则昏,昏则迷,迷则人邪道,入邪道者损绝。
黄帝:有人隐居山林修行,言能归九天,可否?
玄女:有根基者、有善慧者、有功德者,天必应之,随缘而归。若不修心、修德,多邪念,则难有机缘,纵然修行百年也难归矣。
黄帝:可否知人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玄女:观现在,就知过去;看今世作为,即知后世祸福。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天道昭昭,善恶分明。
黄帝:何谓生命?
玄女:生命者物之精灵,形为光、声、色之妙聚。光由无数光子组成,表阳、表正、表气、表生、表活。声也有粒子性,声子是能量子,表现为振动,表活动。色是物性,由各种色粒子组成,不同的色代表不同的质。色主要有红、橙、黄、绿、蓝、靛、紫七象。合则成为白光,分则成为七彩。其中红、黄、蓝为本色,是太素元精。三本色可生六色,六色可生十二色,十二色可生二十四色……,红色主阳、主热、主动、主活。蓝色主阴、主冷、主静。光、声、色是相对独立、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热、软、活、动为红粒子,是正生命。若正生命为主导,其生命力就强。寒、刚、死、静为蓝粒子,是负生命,若负生命为主导,其生命力就弱。黄色为中性,是介生命,中躯。红黄蓝三色粒子的性质是热平寒,其能量是正中负。三者之间既对立又统一。人体生命能量的大小,取决于红、黄、蓝三色粒子的有机配合。
若红粒子浓密、兴旺、活跃,且又不超极限;黄粒子的平衡、中和作用强韧;蓝粒子保持在最佳例度,其生命力就旺盛,即体质健康,充满活力,且能长寿,死后亦能升华。
若红粒子太浓烈、太盛,黄粒子的中和作用太小,蓝粒子太微弱,则火气极盛,大量体力、心力、精力损耗,并且脾气暴烈易招祸,利欲过重而损德,德损而断根本,招祸而早亡。
若蓝粒子太盛,红、黄粒子太淡弱,轻则体弱多病.加速衰老,重则死亡,下沉……
黄帝:何谓提高生命能量之妙法?
玄女:人易是生命的最佳载体。故因善待人生,珍惜生命。即趁其人生广结善缘,充实生命能量,使三色生命粒子有机配合,主要是广结善缘,多行益事;修心养性,陶冶情操;不生恶念,不做缺德事;敬老爱幼,礼贤他人;重德轻物.心平气和;邪门止步.正视修行;渺渺相应,反朴归真;三色妙配,大道自成。
《山海经·大荒北经》曰:“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ba】。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蓄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请下天女魃,雨止,遂杀蚩尤。”这个天女魃是由黄帝请下来的。专门对付蚩尤所请的风伯、雨师。原来大约属于早期女魃神,后来就变成了人身鸟首的玄女。
据史书及神话传说记载:她是西灵圣母元君之弟子,是西王母的使者,又是黄帝之师。经由“玄鸟”衍化为人首鸟身的“玄女”,亦称“九天玄女”。鉴于她所造能出奇制胜的“天书”兵法,堪称中国上古第一位杰出的女军事家。
传说上古之时,时黄帝继位二十二年,礼贤下士,修身积德。蚩尤残暴,为拯救人民,讨伐蚩尤。黄帝与蚩尤鏖战于涿鹿(今河北省涿鹿县),黄帝虽得风后和力牧二圣贤帮助,但仍久战而不胜。蚩尤凭借妖术,多方变幻,呼风唤雨,吹烟喷雾,使三日三夜大雾冥冥,令军士不见天日,难辨山川四野方向,困黄帝于泰山之下。黄帝见军士无法作战,引兵退归泰山之阿,夜间昏然忧寝。 于是黄帝虔诚祈祷于泰山,终使西王母深受感动。西王母遣使先授真符给黄帝佩戴,再命玄女降临,传授三宫五意,阴阳之略,太乙遁甲、六壬步斗之术,阴符之机,灵宝五符五胜之文,以及兵符印剑,九天玄女成了黄帝的师尊。为了战胜蚩尤,九天玄女令军士宰夔牛制作八十面战鼓,黄帝在得到九天玄女辅助之后,带兵与蚩尤大战于中冀。当黄帝摆下“奇门遁甲”阵之后,即令军士以雷兽之骨,大击八十面夔牛皮巨鼓,一时鼓声大作,一击震五百里,连击震三千八百里,只见整个战场地动山摇,天旋地转,喊杀冲宵汉,使蚩尤兵卒神魂颠倒,冲杀元门,败倒如山。“蚩尤铜头啖石”,即把石头当饭食,且能“飞空走险”。但在夔[kuí]牛鼓震声中,“九击止之,尤不能走,遂杀之。”尔后,黄帝又诛榆罔于阪泉(今河北省涿鹿县东南),经过这场大血战,天下始得大定。
道教称,黄帝兵法战胜及登仙之术,皆九天玄女所授符图秘诀,九天玄女为黄帝之师、圣母元君之弟子。后世有托称黄帝玄女的书文传世,内容或为兵法,或为阴阳房中之术。
据《隋书》记载,玄女曾向黄帝解答男女俯仰升降盈虚之术,表明玄女还是颇精养生之道的女仙。
此时的“九天玄女”已成为西王母的麾下、特使,掌管天机秘典,应劫显凡或隐或现,或真形,或幻相,形态不一,是应时应运入世救劫之女仙。反观道经的记载则循序渐进,从《诗经》《史记》中的“玄鸟”至道教女仙“玄女、九天玄女”的过程,是从大道衍化、天地化育来记述。所以,从道经记载探究,九天玄女的原型是玄鸟,后来又化身为玄女。
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将上述资料加以综合,写成《九天玄女传》,收入《墉城集仙录》卷六(又载《云笈七签》卷一百一十四)。该传亦主述玄女向黄帝授符书以破蚩尤故事,但明确将玄女作为道教神仙加以叙写。经过如此叙写之后,九天玄女遂成为上古之女仙,而被纳入道教神谱中。
九天玄女是道教所信奉的著名女神,在一般民众心目中有很大影响。民间信仰中,九天玄女是线香业的祖师爷,并传说只要是有香火的地方,九天玄女都会到来倾听人间的苦难,故香烛业奉祀九天玄女为祖师,制香业人家都在家中供奉神位,并在九月九日 祭祀。此外,九天玄女也曾因为黄帝制作指南车,帮助黄帝击败蚩尤,许多汽车制造或销售业者也将九天玄女视为守护神,还有丝棉的纺织业者,也奉为职业神。
中国现有广东省汕头市九天圣母庙、山西省长治市九天圣母庙 、甘肃大坪山九天圣母庙三处九天圣母庙比较有名。另外河南灵宝、山东泰安、福建泉州也在不同年代建庙供奉。
我们黄陵的圣母庙(俗称娘娘庙)位于隆坊镇上官村,原庙毁于“破四旧”。新建庙宇由在隆坊镇做木工的河南籍木工师傅杜培基捐资87万余元,于农历2012年7月奠基动工,农历2013年7月25日竣工开光,建筑面积200余平方米。据杜师傅介绍,后续将建戏楼、侧殿、钟楼、鼓楼、山门等。每年农历逢3月18日举办庙会,期间香火旺盛缭绕、信众络绎不绝。而原庙宇的建立是否与黄帝为了尊师祭拜之便而建有关?现已无从考证。
轩辕黄帝击败蚩尤,休养生息多年后,听说广成子住于甘肃平凉崆峒山,不顾万里之遥,一路风尘仆仆前来拜师寻求治邦安民之道。这次去崆峒山,他已四十多岁,做国君亦二十余载,不免摆起威仪排场。黄帝端坐大象背上在前,元妃嫘祖和女节坐木轮大车在后,另外还有文臣、武将、武士等不下百余人。
一日,过泾河,车仗停于山下。崆峒山层峦叠嶂,岩崖危峻,无路可上。黄帝在山下肃穆敬候许久,不见一点动静,不禁惶惑地转身向嫘祖道:“是不是我心不诚、志不坚,广成仙子不愿来见我呢?”嫘祖说:“我们从北斗星之东,日出而行,日落而息,走至斗柄之野,包脚之牛皮磨穿矣,怎曰心不诚、志不坚呢?”女节接云:“歌舞起来,仙师许下顾。”黄帝点头允诺,于是焚起香草,青烟袅袅,香气袭人,群臣跳起操牛尾之舞,边舞边歌,声振山谷。
此时,广成子、赤松子二位仙师正在对弈,早有玄鹤童子急到洞中,以鸟语向广成子云:“禀仙师,轩辕氏,在山下。”广成子早知黄帝来意,含笑道:“真荒唐,不去治国,却来求仙,待会儿吾将去看。”赤松子起身告辞后,广成子一挥拂尘,一只丹顶鹤便落至身旁,他跨于鹤背,飘然出洞,一群五彩仙禽翻飞追随,发出悦耳鸣叫。广成子现于云端,黄帝人等欣喜若狂,皆跪倒于地。黄帝以极崇敬之语气,朗朗陈述:“弟子一片丹诚,前来求教,敢问仙师,至道是什么 ?”广成子乘鹤在黄帝等人头顶盘旋三匝,然后停在虚空,语意深长道:“治理天下者,没有见积云就想下雨,没有到秋天就想草木黄落,何谈道乎?”言毕,拂尘一扬,仙鹤凌空,隐入云霞之中。黄帝怅然若失,望、仰望崆峒山,回味仙人提点,不由一阵心酸,泪水夺眶而出。在黄帝落泪的地方,后来生出一眼清泉,泉中小石碧绿晶莹,据说那就是黄帝的泪珠,后人把这泉叫凝珠泉或琉璃泉。
黄帝毕竟悟性颇高,回国勤劳焦思,忧国忧民,选贤任能,励精图治。在一批能人帮助下,造宫室、舟船、弓箭,创天文、历法、书契,等等。嫘祖教民养蚕缫丝,黄帝还据养生经验,得《内经》。后在阪泉战胜炎帝,统一天下。真是文洽武功,显赫彪炳。
黄帝虽贵为天子,但还是很想念广成子。他一百岁时,悄悄离开轩辕之丘,单独一人再次亲临崆峒山拜师问道。路上,黄帝见前面过来一位赤发赤须的长者,便恭立道旁,施礼让路。长者微微一笑道:“学会谦恭,始能求真。善哉!善哉!”黄帝赶忙上前问道:“请问长者,哪条道可通崆峒仙界?”长者把黄帝略一打量,随口吟道:“仙凡本无界,只在心上分;不惜膝行苦,一诚百道通。”说罢倏然不见。原来这长者正是赤松子,他是怕黄帝放不下帝王架子,吃不得苦头,广成子不向他传授至道,才如此指点。
一路上,黄帝不断思索那长者的四句言词,直到鞋磨穿、脚磨破,寸步难行时,才恍然大悟,决心以膝代步,爬上崆峒山。砂石如刀,膝破血流,所过之处石子被鲜血染红。至今在去崆峒山的路上,还能看到这种石子,人们把它叫做“血儿石”。
黄帝再次来问道的事,早有玄鹤童子报与广成子。当他膝行到山下时,广成子立即派出金龙把他接上山去。黄帝见到广成子,稽首再拜,请教如何修身养性,才能达到长生不老之道。广成子赞许他问得好,随即以平缓的语气说:“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视无听,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心,无摇汝精,存神定气,乃可长生。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心无所知,汝将守形,形乃长生。”广成子说到这里,略一停顿,接着又讲了他如何修身,已千二百岁而形未尝衰,等等。黄帝一字一句牢记在心,只觉心明眼亮,豁然开朗,称颂道:“仙师真是天生圣明之人!”再拜而退。就在这天,从轩辕之丘赶来接驾的群臣,已登上峡口山头,等候黄帝。这座山后来就叫“望驾山”。
黄帝回归桥国后,居于荆山(今富平荆山塬)极高处之昆台上,依广成子所教之道,静修养身。他在一百一十八岁时,命人取首山之铜,铸宝鼎于荆山之下。鼎成之日,正当设宴欢庆之际,忽见空中霞光万道,一条黄龙垂须髯而下,元妃见状大惊,黄帝对她说:“不必惊慌,天帝派来迎我矣。”于是离席骑于龙背,元妃急忙扯住黄帝袍服,亦跟上去。传说当时宫中大臣随从黄帝乘龙升天者逾七十之众。后来把黄帝乘龙升天之处,叫做“鼎湖”。
当黄龙飞越桥山时,黄帝请求下驾安抚臣民。黎民百姓闻讯从四面八方赶来,个个痛哭流涕。在黄龙的再三催促下,黄帝又跨上龙背,人们拽住黄帝的衣襟一再挽留。黄龙带走黄帝之后,只剩黄帝衣冠。为纪念人文始祖,将黄帝衣冠葬于桥山,起冢为陵。
但是,一直有人坚持认为,黄帝真身圣体就安葬在陕西黄陵桥山之巅无疑。史记载“皇帝崩,葬桥山”。宋《路史·疏仡纪·黄帝》亦载“(黄帝)采首山之铜,铸三鼎于荆山之阳,以象泰乙,能轻能重,能渎能行,存亡是谂,吉凶可知。八月既望,鼎成死焉,葬上郡阳周之桥山(今黄陵县)”。岂能妄言?
而黄帝升天,预示着轩辕黄帝已得大道成仙。
于2016年8月20日搜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