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孙兆丰的头像

孙兆丰

网站用户

散文
202205/05
分享

中国作家网散文征文参赛作品 半山腰的石亭子

前几天,我以代会者的身份参加了延安市作协的年度工作会,第一次参加这样的会议,见到了早已相识的和似曾相识的文学道上高人,既兴奋又忐忑。特别是会后安排的采风活动,给了一次不得不必须深入思考的缘由。

我并不觉得山顶的油菜花有多么靓丽夺目,因为枝干上从下到上由大到小已爬满如微型的山羊角细长而浅绿色的已经快饱满的籽荚,枝干顶端顶着不很艳丽明黄花朵已有点柔弱无力萎靡,将要谢去,但却显出丰收的景象。暮春初夏的风在山巅劲道而寒凉,年老者坐在四面敞亮的观光车上瑟瑟发抖,很显然,我们来的不是恰到好处,而是已错过了油菜花的最佳观赏季。只有接待者右手挚着手机带着耳麦,自始至终不厌其烦在直播间的直播才给人添加了丝丝缕缕的温热,他的铁粉已经成千上万,一群喜欢舞文弄墨的男男女女被他渲染为延安的作家大咖,其他人完全够得上,我却自惭形秽。但如果能提高他直播间的人气,能增加一点热度,也就对得起他周到而辛苦的服务了。

他是安塞县南沟村的驻村干部,个头不高,操着一口略带陕北方言的普通话,侃侃而谈,如数家珍:南沟村位于安塞区南部,总土地面积294平方公里,辖7个村民小组337户1002人,有建档立卡贫困户45户125人,发展山地苹果3160亩,规模养殖户6户,湖羊存栏1600只;基础设施完好,动力电、自来水、柏油路全覆盖,建成了高标准的村级卫生室,住房安全达到100%。2018年全村实现整体脱贫退出,2021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00元;贫困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16810元;村集体经济2021年产值达到484.6万元,纯收入达到50.5万元,2021年南沟景区接待游客51万人次,旅游板块实现产值156万元;研学和劳动教育全年接待学生 2.4 万人次,营业收入 410 万元,全年实现综合营业收入921 万元,纯利润达到143 万元。

透过骄人的业绩,我看到了资本的力量,看到了村党支部一班人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赤胆忠心。

在座谈中,我们这些局外人,总想多了解一点事实与故事,有人问起了村委会副主任一些问题,诸如,土地流转后,交给参股投资的企业经营,收入稳定不稳定?农民华丽转身为农业产业工人后,工资如高不高?村里是否还依然有事实上的贫困户?年轻人留村创业的人有多少?鳏寡孤独如何奉养?是否有幼儿园或小学?村民娱乐等文化生活都有哪些?闲了打不打麻将?网络销售农产品如何?等等疑虑在脑海闪现。由于时间关系,不可能驻留深入到一些家户或田间地头继续观察采访。但我从村委会副主任的自信而朴实的回答中,听出来几乎都是实事求是的,甚至是没有遮掩的。比如,村里干活的基本都是五十岁以上年龄段的村民,村里产业的单一难以留住年轻的后生。令人欣喜的是,统一规划经营的苹果园里的矮化果树在薄雾一样的防雹网的覆盖下,郁郁葱葱,枝繁叶茂,花落果座,等待疏果。大片的美国大樱桃园也已谢去繁华,只有繁茂的枝叶悄悄孕育如绿豆点大的樱桃。讲解员说,城里人已认养完樱桃园所有植株。可以想见,待樱桃成熟香飘田野山峁,离宝塔区和安塞区不远的南沟将会人声鼎沸,涌进樱桃园寻找自己的樱桃树,采摘。他们掏钱包了一棵棵树,由南沟村村民在统一的技术标准下伺候看护,城里人饱了口福,村里人得了收入,这两全其美的营运模式完全可以复制到得天独厚的城郊村落。

刚从山上下来,山顶由围栏围挡起来的巴掌大一块松软的土地,被一遛遛白色塑料薄膜覆盖,接待者说,这里播下了超级大的南瓜种子,可以想见的秋季,如磨盘大的南瓜也会如期亮相。希望有一个缘由,到时能专门来欣赏南沟超级南瓜的诞生奇迹。

我想起了一个身胖体壮,思绪活波,张口信天游,自称是“杀猪的”的文友老师,他是真正的作家大咖,他在刚过了半山腰那座土红色大理石结构露天敞空的石亭子的后上方的坡道,伫立在油菜的花丛中顾盼回望,像唱给山对面劳作的妹子一样,高亢婉转动情,全不把尾随其后的文友当回事,不觉羞怯,如入无人之境。一句句圪梁梁,山沟沟,堎畔畔,花袄袄,泪蛋蛋,想不够,亲个够……余音绕梁,恰到好处。他如果扎上羊肚子毛巾,手执羊铲,腰系腰带,一定是一个活脱脱勤勉壮实的牧羊人。不过现在的山头像一锅刚揭开锅盖出锅的馒头都冒着绿色的雾气,可那时的山却是光秃秃的,红光光的,有尘土扬起的山梁梁,不是羊群经过就是起了沙尘暴,满眼的黄土满眼的荒芜,一个百无聊赖焦黄的拦羊汉,终日与羊为伴而不思想心里山那边的妹子是不可能的。

民歌的诞生,无疑是陕北人民劳动生活的文化凝结,这种文化滋养了一代代勤劳智慧寂寞的心灵。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个社区一个村庄,没有了文化的坚硬内核就是飘渺的虚无的不接地气的,这应该是当下乡村振兴需要探索的根本所在。文化的构建,是从宗族的人情社会向法治的资本社会过度的过程,这是一个摆在我们共产党人面前绕不过去的挑战。

我摸了一把带着纹路的土红色大理石造型框架式亭子的一根柱子,感觉冰凉坚硬而富有质感,它既不能避雨也不能遮阳,在山坡蓬勃的油菜花丛里突兀而硬气,自然而然,是强者与弱者的和谐相处,又像是美丽的纯粹依附。我当时想,这个亭子的意涵究竟是什么?为什么不具备亭子的功能?它昭示着什么?豁然间,我感觉到了资本与自然竟能如此和谐共生的力量与质地。

我在乡村振兴的词条下看到一些金句,让我思绪不由得开阔敞亮起来:人生不该只有城市的霓虹,也应该有乡村的月光。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真正来地里面写,才叫真本事。农村是一片广阔天地,在那里可以大有作为(过去知青上山下乡时的口号)。乡村治,则天下安。乡村是中国的根脉,是国家大厦的基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焕发乡村文明新气象。增强使命感、紧迫感,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凝聚起亿万农民追逐梦想的奋进力量,谱写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的华彩乐章。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为了让亿万农民生活得更美好。新农村建设一定要注意乡土味道,保留乡村凤貌,留得住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这既是口号又是倡导也是号召,还是文化的构建导向,更是一个执政党的不懈追求与拳拳之心。

南沟村的资本进入,肯定是该村党支部一班人的积极探索,至于能走多远,我觉得天上不会掉馅饼,这得在劳作中创新得在经营中完善得在生活中沉淀,特别是文化创新中的红色基因传承更值得加强与弘扬。

在安塞这片土地上,谁都知道七十多年前的距离南沟大约四十多里地的沟里来了一位战士,1915年出生于四川仪陇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33年参加红军,在炮火硝烟中成长为一名坚强的红军战士。长征途中,只身泅水抢敌船,曾英勇夺得敌人两挺机枪,被战友们称为“小老虎”。过草地时,亲尝毒草,只为了让战友们能够挖食无毒的植物充饥。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更加严格要求自己,一切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党叫干啥就干好啥。1938年春,被调到云阳八路军某部留守处警卫营担任班长。1940年春,调中央军委警卫营任通信班长。工作中,总是承担最困难、最艰苦的工作。一次来了急件,刚刚完成任务又立刻跑步出发。途中遇到大雨,为了不淋湿信件,脱下鞋将信件一扣,夹在腋下赤脚前行。在他的带领下,全班战士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1942年11月,部队合并整编,干部精减下派,一些连排干部要去当班长,多数班长、副班长要当战士。他被调到中央警卫团1连当战士,毫无怨言,愉快地服从组织分配。他说:“当班长是革命的需要,当战士也是革命的需要,班长和战士的职责不同,但为党工作是一样的。”不久,被调到延安枣园,在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工作的地方执行警卫任务。他把全部心血都倾注在警卫工作中,经常主动为驻地打扫卫生、铺石垫路、修补窑洞,兢兢业业地做好每一项工作。还经常帮助战友补洗衣服、编草鞋、喂战马、挑水烧火、采药防病、站岗放哨,带头帮助驻地群众生产劳动,全心全意地干好每一件革命工作。

1944年,他积极参加大生产运动,被选为农场副队长。7月,进陕北安塞县山中烧木炭。处处起模范带头作用,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每到出炭时都抢先钻进窑中作业。

这一天,天阴风冷,我们一行来到延安市安塞区高桥镇他的牺牲纪念地,目之所及,两山夹峙的沟掌,幽静肃穆,可以用来烧木炭的青冈栎树郁郁葱葱,散发出原始森林的气息,掩映在树冠下的一孔复原的炭窑,还原了当年他牺牲时的场景。

那天是9月5日,下着雨,他带领突击队战友们照常进山赶挖新窑。讲解员介绍,不料即将挖成的炭窑突然坍塌,他奋力把战友小白推出洞外,自己却被埋在洞里,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年仅29岁。他就是张思德同志。

一个在平凡工作岗位上默默奉献的共产党员、以身殉职,用自己短暂的一生,生动地诠释了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由此产生了毛泽东主席在张思德同志追悼会上的著名讲话------《为人民服务》的光辉篇章。

  七十多年来,这片土地和广袤的中国土地上风风雨雨,有关土地的一切革命与建设,不管土地是分散还是集中,不管土地归集体还是到户,不管土地是流转还是固守,变更的只是土地经营方式,不变的是一切为了人民最高利益的初心,以及一切为了乡村的重建与进步。

当天,离开南沟,我隔着车玻璃看了最后一眼的除了因疫情干扰而空落的民宿与玩乐场地,还看到视觉上变小的伫立在油菜花开坡地半山腰的那座土红色的石头亭子,它透着朦胧无言的光晕。虽不能遮风挡雨,但似乎给了人们一个启示。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