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阿余曾经自诩是雕塑大师刘开渠不远的乡邻。说自己从幼小时候起,就追慕大师给人民英雄纪念碑基座创作雕塑的故事。其实,其人身份证上的籍贯却不是这个。就是说,他这一说法,等于缺乏直接的证据。也有人听说,其人是来自国内某个人口最多的县份,但后来一度因为那里贩毒猖獗,而面容十分清瘦的阿余觉得有嫌疑,不体面,当众还面红耳赤的矢口否认过这事。其实,阿余的真实出生地仍是不得而知的。
不过,在业内大家比较公认的是:阿余是个内涵丰富的职业雕塑家,是个拿作品和人品、而不是靠到处去夸夸其谈的卖讲座的那号人。其人深居简出,不苟颜笑,在工作室里构思作品的时候,经常是一杯茶一本书就是一整天的发呆,很少跟人交往。在那些闹哄哄的、吹吹拍拍的场子里、在那些为了专业参评的争争吵吵事情上,都没有阿余的影子。
一般说来,阿余作品出活慢,慢得叫人搔首期待,叫人着急得牙痒痒。可一旦出手,件件却都是内涵丰富、百看不厌,甚至可以说是足以传世的佳作。当然,这都是坊间人士的看法。因为截至目前,好像还没有那位权威的美术评论家肯发表这方面的吹捧文章。
阿余最得意的,是2011年完成一件城雕作品:这件名为《靴子》的作品第43号(176CM、38CM),花了整整三年时间酝酿创作。
阿余经常在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踱步街头,变换着不同距离、从不同角度,在不同明暗背景里,默默的欣赏自己的这件作品。阿余心想:我这就是孤芳自赏啊。我这东西,好像你可以与之默默对话,细看可也不是没有问题的,毛病在于灵性不足,拙朴有余呢。可阿余还是越看越觉得满意的,也是艺术创造的无法避免的遗憾和敝帚自珍情感吧。
阿余一边欣赏一边追忆:创作之初,这照例的困扰,首先是材质啊。锻铜吧?容易被氧化,不耐久,会引发出不利的议论;不锈钢吧?在各种光照下,都太耀眼了,显得浮躁浅薄。最后,阿余觉得还是花岗岩有力度,质感好,这样的质地,也适合于风吹雨淋的北方露天环境。
其次是造型问题,选择什么样式的靴子呢?圆头靴,肉乎乎的,太憨,太笨,没有棱角;马靴,特点不明显,力度不够。后来,阿余觉得有点俏皮、有点霸气的蒙靴好,有云纹,靴尖上翘,有传统文化的味道,很能体现自己的也就是民族的个性。
材质和样式定下后,阿余就开始创意了。这期间,阿余也还构思了一些别的作品,相互有所启发。
最后完成的作品,是一只灰色的靴子。灰色的云纹显得厚重,给上翘的靴尖以分量。矗立街头,有一人那么高。给人的感觉,可以联想到是这个城市不断进步的足迹,或者是记录这里受到多元文化冲击的时代嬗变成长的过程,更或者——延伸到其它领域,那寓意可就难以说得那么清楚了。
基座上面的题辞,阿余很费了一番心思,最终刻下这样一句话:
“靴子好否,只有脚知道。”
是的,这是绝对真理!靴子问题,只有脚知道,阿余也还蛮得意这话里的一些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