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家书
草坪
收拾屋子,无意中翻出了一封信,是父亲的亲笔信。那是1991年年底的一封信……
八十年代,中国的大三线建设走到了尽头,地处深山僻壤的企业纷纷搬迁去了城市,一个理由是脱险搬迁,再一个理由就是有利于企业发展。 我们16厂也不例外,从宝鸡西山迁移咸阳。自1988年开始,圈地、围墙、打桩测点,接着就是搞基建。 1991年底,咸阳新厂初步建成,我和夫君也调到咸阳。我们一家是全厂第一户来到咸阳新厂报到的。厂里为我们带大红花,敲锣打鼓欢送我们,到了咸阳新厂又鞭炮齐鸣地迎接我们。厂宣传部全程为我们乔迁录像,作为厂史资料。
搬家的瓶瓶罐罐,打包家具,都是父亲一件件细心的装好,做上记号,千嘱咐万叮咛…… 离开山里的16厂,那一天,天刚下完雪,路上的雪还没有消,我和夫君也没有得到厂宣传部要为我们录像的消息,我们也没有打扮一番,夫君带着劳保棉帽,我穿着工作大棉衣,我俩活脱脱像夹皮沟出来的苦大仇深的山民。 运输队的大卡车,拉着我们家的全部家当,在一片锣鼓声中,车缓缓地启动,我顾不上看送行的领导,我只看到父亲母亲向我频频地招手,儿子穿着大袍子棉衣,看不见小手,空了半个袖筒的手臂,追着启动的车不停地说“爸爸妈妈再见,快点来接我。”当时我的眼睛模糊了。 来到咸阳没过几天,运输队的司机给我捎来了一封信。是父亲的亲笔信。
“萍儿,见信如见面。我和你妈都很想你,家里一切都好,不要操心我们。听说你们到了咸阳条件有限,生活艰苦,没有生活用电,水管冻破,很是为你担心。年轻人过过苦日子也好,困难是暂时的,一定要坚持,一切都会好起来……你的儿子,我的外孙很乖,就是想妈妈爸爸,每天念叨‘爸爸妈妈咋还不来接我’”。
……
长这么大没有离开过父母,离开亲人每天都是恍恍终日、魂不守舍的样子。
看到父亲的信,我泪如泉涌,第一次感受思念家乡,想念父母,挂念儿子的心情,因为有父母的爱,读信的感觉真的好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