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
记得六、七十年代,村子内外全是河。大河小河纵横交错,星罗棋布。出行靠船,行走都是土圪垯路。我家屋后的河,船七拐八弯,可以到县城,可以到他乡。在那个年月,村民们就是借助船到外面的世界去闯荡。船成了那个时候人们主要的交通工具。除了船就是脚。十五、六岁时,我随着大人挑着草包,从零晨三、四点钟起步行至二、三十里路远的县城卖。虽然我一担只挑几条草包,当把卖到的钱交给父母时,我的心中十分喜悦。
有一年夏天,队里用船去县城卖西瓜,我跟着父亲他们去县城玩。船行至中午,肚子又饥又渴,想吃西瓜。当时远堂哥见我要吃西瓜不高兴,父亲还和他吵了起来。我知道父亲是队长,别人不吃,自己是不能先吃的。船在宝曹河里行走,觉得河面很宽广,帆布飘飘的,木头诡杆在风中摇曳。撑船的有气无力,船在慢慢的前行。到了县城船闸附近,宽阔的河面让我心旷神怡。夜晚远远看街上的灯光,就想着有一天能上县城来,过上县城人的幸福生活。
村子里的河多,桥也多。河道上有水泥桥,木板桥,独木桥。桥是村民们过河时的必经之路,风险也较大。有一年有个村民过桥时不幸落水,成了村民们的一块心病。大伙儿心想有一天没有这么多的河流就好了。但是地方经济薄弱,大伙儿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了我们这个村,家家户户承包田地,粮食丰收了,村民们也有了自己的打算。他们开始把木桥变成了石板桥。但是石板桥太窄,大型机械通不过,收粮运肥都不畅,不利于田间开发。
我家在村子的西头,被大小河流围着,几户人家田地四分五裂。村民们开会决定,把我们家迁到庄子东边的新宅基地。父母高兴,风升水起,房子交好运了。由于几年来粮食增收,人们还有空子出外挣外块,手头上有了些钱,父亲说:我家以前是草房兼瓦房,现在要砌就盖楼房。九二年,我家在新屋基地安照父亲的心愿,开始建楼房。虽然我家的楼房,经过三年才完工,毕竟了了父母亲的心愿。这时候的乡村有很多人家盖起了两层小楼,象苏南农村一样蓬勃发展起来。村子外面通了大路,宝曹河路用沙石铺起来了,汽车行走在上面比土路顺利多了,行人走在上面,遇到下雨天不再泥泞。沙石路人人称好。几年后沙石路被各种车辆挤压得坑坑洼洼,县里开始把沙石路铺成了水泥路,沥青路,成了今天的金色大道。
村民们开始修建乡村大道,在”要得富先修路”的口号声中,村里把小河小沟填起来,推土修路。这时候的村庄河沟少了,大小河流被整齐的村庄,田地代替。一条大路直通宝曹河公路,拖拉机拖砖、拖沙;拖肥,拖粮,离家更近了。
二千年开始村民们把路修到了家门口。二零零八年,我家的附近,有外地专家看中了我们这方土地,说是在上面培育果树,二、三年后就有果子吃了。一开始有人不信,但村里带头动起来了,村里开始兴建水泥路。他们在我家南边种植了大量的花草,东边、北边栽上了桃树,梨树,草莓和葡萄等果树。村里年老体衰的男女在家门口有事做了,他们在花草地上除草施肥,到水果地里修枝剪叶。经过二、三年的时间,花草红红绿绿,长势喜人。桃子,梨子,草莓和葡萄开花结果了。二零一五年左右,我们这儿的水果销往了各地。小商小贩们便卖便喊:黄塍的葡萄好吃呢。我说,这些就出产在我家的附近。现在这些水果已经销往了世界各地。县政府还把我们这块地方命名为“绿色农业产业示范基地 ”,供各地的人去参观学习。
村民们不但到年底能分到一笔钱,平时还能尝到鲜。我常年在县城谋生,难得回老家。乍回家一趟,老家大变样了。我家老屋基后面的一条河变成了肥沃的良田,村子四周的河流也不见了。宽阔的乡村公路边是整齐的灌溉渠。村路通到了每家每户门前。到处都是水泥路面。骑着车子到县城,从家门前上车不用下车,二、三十里路程,一马平川。小时候想上街到县城过幸福的生活,现在觉得还是老家好。国家的富民政策,带给了老百姓真正的实惠。改革开放四十年,从村路的发展史,可以看到国家富强了,人民有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