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梁邦华的头像

梁邦华

网站用户

报告文学
201909/03
分享

“心月庵”的传说

被写进了长篇小说《不怕生错命》40页倒数第十一行中的“心月庵”确有其原型。

我的老家叫丁沟舍,隶属宝应县黄塍镇芦赵村。它是大运河东边的一个支流冲出来的大土墩子。大土墩子上的村庄四面皆是小河沟,唯独住家的庄子却像一个被四面河沟托起的一朵莲花宝座。早年的“心月庵”就建在芦赵村丁北组的庄子上。

提起丁沟舍,头戴斗蓬肩搭粗布褂赶过驴脚,扛过旱烟袋弯腰驼背的老农,在西瓜地的凉棚里抚摸着我的头慈眉善目地对我讲:“伢子,我们丁沟舍过去是出过名的,丁状员是响当当的大人物哩,还有我这脚下以前掘墓时就掘出过顶戴花翎,穿绫罗绸缎的清朝大官呢,古墓里金银元宝都有呀!”我好奇地问老爷爷,我们这儿为啥叫“丁沟舍”呢?老爷爷眯着眼睛,半真不假地同我侃道:“我们也是听我们的爷爷讲,观音菩萨化着农妇在这儿的车棚歇过脚,因为我们这块地方四周都是河沟坎地,又出过一位丁状员,先人为纪念这个车棚子和这位丁状员,我们这块地方就叫‘丁沟舍’了。后来这个车棚子地方来过一位行脚僧,盖过一个庵,叫‘心月庵’。好些年香火鼎盛,方圆十多里地的人都过来虔诚膜拜菩萨,祷告家人平安,五谷丰登。”

再后来的事情我听父亲讲过,我刚出生时,“心月庵”还在。庵上的当家和尚姓戴,名万一。此人饱读诗书,满腹经纶。还善观人之术,断人寿夭往往奇验。据说我出生后,戴和尚看着我的手脚,就预言是个不善劳力的主儿。不久文革到了,戴和尚因卷进了一桩是非中,不幸投河身亡。“心月庵 ”从此也烟消云散了。在它的地基附近,却留下了一棵老柳树。这棵老柳树后来被善心人当作“心月庵”里的神灵来供,哪家老的归天了,家人就到这棵柳树面前祭奠亡灵。要是有个小孩夜哭,大人梦魇,都到这棵老柳树下供上点米饭,或是供果,再烧上两张纸,说上两句送神的话。也是巧了,求愿者立马好了。这棵老柳树枝叶繁茂,饱经沧桑,根部虽然被长期的烟熏火燎,显得伤痕累累,疲惫不堪,但是树杆依旧挺拔,枝叶依旧婆娑,春来生机盎然,与碧绿的河水辉相交映,像征着这一带人的生生不息,万古流传。

原来,“心月庵”的周围被紧紧地环抱着一条河,河宽小船儿荡漾,渔虾欢跳,是村民们夏天洗澡清凉的好去处。一日,有村民夜晚看见了长长的河面清澈的河水中,有一条数尺长、盆粗的巨蟒游动。好奇的村民闻讯家家出门,夜晚掌灯看究竟,把河道跑个遍,未见踪影。白天再寻,连续数日不见巨蟒踪迹。后来还听说有人又看见过,是真是假?多疑似“心月庵”作怪。

几十年过去了,特别是改革开放后,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喜人变化。我的老家“丁沟舍”也旧貌换新颜。老村庄虽还在,但宽阔的河流被宽广的村大道取缔。大部分青壮年都飞向了外面的世界,去展示绚丽的人生。想起了“心月庵”的传说,想起了巨蟒的遥言,看看如今遍地都是企业家,心中似乎有了一种灵感!

是的,“心月庵”面貌,现在虽已荡然无存,但那多少代人口口相传的影子还在,而且还会不断地被后人传诵下去。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