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春生的头像

陈春生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03/26
分享

嘉峪关之旅

多年前曾工作在这里, 西部,祁连山下河西走廊,很诱人。这里有很多历史文化遗产,名胜古迹。敦煌莫高窟、玉门关、阳关、嘉峪关城楼、张掖卧佛寺、永昌骊靬古城、武威天梯山石窟、铜奔马……,因工作繁忙一只未曾观其庐山真面目,今天利用公休假回到了这里,回到了久违的大漠戈壁铁路小镇武南,在这里看望久别的亲人、朋友、同学同事,稍事休整后,乘车前往中华艺术宝窟敦煌。看的是西部风情,走的是丝绸之路,还有长城的伴行。这次西部之旅,浏览西部长城,探寻著名的关隘嘉峪关。

经过了一夜的旅行,行进中领略了大漠日出的风采后,于清晨抵达敦煌,出站后不知怎走,好在爱人有同学在敦煌车站派出所,找到同学后,同学很热情,驾车把我们送到了鸣沙山月牙泉,在鸣沙山月牙泉玩完后,爱人同学又让同事开车接我们去莫高窟,但事不凑巧,先前不知莫高窟门票需要网上预定,没办法,只有遗憾的离去,赶在下午的一趟列车前往嘉峪关,临行前,爱人同学买了很多敦煌特产“李广杏”招待我们,我头一回吃,跟其它杏子不同,味道不一般,很甜,同学还给我们带了一箱,我和爱人带着这份甜蜜的同学情奔嘉玉峪关而去。

列车于傍晚抵达嘉峪关。

嘉峪关;万里长城的西部终点,位于今甘肃省河西走廊中部,嘉峪关市西南隅祁连山脉的文殊山,西北依马鬃山的嘉峪山,北大河(又称讨赖河)横贯其间,关城在河北侧的嘉峪塬上,古名“嘉峪关。”两侧长城纵穿南北,与两山相连。为扼控河西走廊西端咽喉,曾有“山河襟带限东西,南挟黄流一径通”之说。市向西五公里处,便是明长城西端的第一重关嘉峪关,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起点,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当时明征虏大将军冯胜看中嘉峪山西北麓的险要地势,选为河西第一隘口,开始筑城设关,先后经历了一百多年时间的修建,成为万里长城沿线最为雄伟壮观的关城,号称“天下第一雄关。”

走出车站按朋友的介绍,住宿在了铁道酒店,由于时间尚早,经酒店前台介绍,我们乘公交车来到闹市区富强路市场,在这里品尝了嘉峪关特色烤肉,回到洒店后找前台订了一辆车,并安排好了第二天的行程。

夜晚刮起了风并下起了小雨,我担心着明天的行程,好在天公做美,第二天清晨风和日丽,就是经过了一夜小雨,起床后感觉到了阵阵凉意,犹如南方的秋天。预约的车正点赶到。上车后与司机聊天得知他也是在铁路上工作,车务段内退的与之聊天倍感亲切。聊铁路聊嘉峪关景点,推荐我们旅游线路,第一站把我们送到了嘉峪关城楼。

嘉峪关整个建筑由内城、外城、城墙等多个部分组成,可谓是“城内有城。”整个关城建造气势雄伟,城楼呈梯形状,城楼对称,三层五间式,周围有廊,城的四个角落皆有角楼。南北墙中段有敌楼,两门内北侧有马道达城顶,关城正中有一官井。西面城垣凸出,中间开门,门额刻“嘉峪关”三字。原有城楼,与东西两楼形制相同,三楼东西成一线。民间传说,当年建关之时,匠师计算用料十分精确,建关完毕后只剩一块砖。此砖今存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之上,西门外一里处有石碑,上刻“天下雄关”四字。东瓮城外有文昌阁、关帝庙、戏楼,城内靠北有游击衙门府一座,均为清代所建。

嘉峪关的修建,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在古时简陋的建筑条件下,能建起如此雄伟的关城,是很不简单的,但正因为如此,才演绎出一段段动人的传说。

相传嘉峪关有一能上下的马道坡度大,上下很困难,尽管派了许多人往城墙上背砖,个个累得要死,但背上去的砖却仍然供不应求,工程进展受到了严重影响。一天,一个放羊的孩子来到这里放羊玩耍,看到这个情景,灵机一动,解下腰带,两头各捆上一块砖,搭在山羊身上,然后,用手拍一下羊背,身子轻巧的山羊,驮着砖一溜小跑就爬上了城墙。人们看了又惊又喜,纷纷仿效,大量的砖头很快就运上了城墙。击石燕鸣:据传,古时有一对燕子筑巢于嘉峪关柔远门内。一日清早,两燕飞出关,日暮时,雌燕先飞回来,等到雄燕飞回,关门已闭,不能入关,遂悲鸣触墙而死,为此雌燕悲痛欲绝,不时发出“啾啾”燕鸣声,一直悲鸣到死。死后其灵不散,每到有人以石击墙,就发出“啾啾”燕鸣声,向人倾诉。古时,人们把在嘉峪关内能听到燕鸣声视为吉祥之声,将军出关征战时,夫人就击墙祈祝,后来发展到将士出关前,带着眷属子女,一起到墙角击墙祈祝,以至于形成一种风俗。

在中华大地波澜壮阔的渤海,在大漠孤烟的塞外,在拔地而起的山岳,在尘土飞扬的古道。飞舞着一条雄伟神奇的中国龙。这就是不朽的长城;长城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全长一万二千多里,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长城像一条矫健的巨龙,越群山,经绝壁,穿草原,跨沙漠,起伏在崇山峻岭之巅,黄河彼岸和渤海之滨,古今中外,凡到过长城的人无不惊叹它的磅礴气势宏伟规模和艰巨工程,一条俯卧在群山尖的巨龙,深黄的巨石记载着历史的沧桑,一座座峰火台凝聚着古人的智慧与汗水。登上城楼视野开阔,向内看,层叠楼垛独立成堡相连壁垒,马道相通相互支援快捷战事;往外看,巍巍了祁连山,大漠戈壁尽收眼底,宽阔的走道垛口上架着火炮,彰显凛然不可侵犯。今天,我登上了长城最西边的古城楼,我不能用雄壮的文字抒发追古思今的感慨,我只能用笔记录下我的所见所感,来表达对长城的敬畏与赞美。

在古老的长城中,人们列出了万里长城三大关隘,“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 山海关是“天下第一关,”嘉峪关的名气相对来讲就大多了。号称“天下第一雄关,”是万里长城的最西端,两关遥相对峙,各领风骚,它虎视大漠固若金汤,比最东端的“山海关”还多了一个“雄”字,可见其磅礴气势。嘉峪关矗立于大漠边缘,显得雄壮非凡。有诗赞曰:“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飞阁遥连秦树直,瞭垣斜压陇云低。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言出了这关的威严和雄伟壮丽。又有诗云:“除是卢龙山海险,东南谁比此关雄。”指出这关真乃“天下第一雄关。”荒漠地区是怕缺水,嘉峪关却城中有井,山上有泉,用水不患匮乏。嘉峪关的环境又很吸引人。广阔的关城,横卧戈壁滩上,两侧城墙与山相连。巍峨朱色的城楼昂然欲飞,衬托着祁连山如玉的雪峰,美丽如画。登城楼远眺,万里长城似龙游于戈壁滩瀚海间,据说天晴之日,或可见海市蜃楼。遥望苍茫祁连群山,心中会漫漫涌动起一种久违了的感动。茫茫戈壁大漠,冷风挟带着远古的羌笛胡笳声直面而来,似看到了这条路上走过张骞、鸠摩罗什、玄装、马可波罗、林则徐,还有那带着中原丝绸和瓷器、西域珍宝的商旅骆队,侧耳能听到悠扬的驼铃声,风中还能嗅到那远道而来异域风情。耳边又似隐隐听到了那一波一波滚滚而来的喊杀声,仿佛看到当年李牧、蒙恬、霍去病、卫青、李广、左宗堂征战万里,凯旋而归的盛大场面。千军万马、黄沙滚滚,旌旗飘飘,封狼居胥,是何等的威风。冲天的狼烟染黑过嘉峪关的天空,守卫国土将士殷红的鲜血泅湿过嘉峪关的草木、沙粒、岩石……刀光剑影、旌旗猎猎、号角声声、喊杀阵阵已成为古老的嘉峪关习以为常的事情。巍峨的垛口,高大的城墙,那浑厚和敦实青灰砖,就像这边上的城市,透着一种沉甸甸的历史感.那斑驳陆离的城墙,又像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沧海桑田,古道夕阳,大漠孤烟,落日黄沙,淡然地诉说着无尽的历史沧桑,讲述着身边古老的故事。

我走下城楼,驱车前往又一处景点“长城第一墩。”即烽火台;因西部长城修筑在戈壁沙漠上,缺乏砖石和黄土,所以不可能用黄土夯筑和砖石砌成,故古人发挥聪明才智,就地取材,采用非常独特的建筑方式,即用戈壁沙漠中最常见的胡杨、红柳和芦苇先编成框架,中间填以砾石,然后铺以芦苇和沙土,如此一层层垒压,再浇上盐分很高的地下水,使砾石与沙土和树枝草茎凝结成块,就像钢筋水泥板一样,就是这种十分坚固的古代“钢筋水泥板”构建的塞垣,一节节一段段连接起来,就建成了横亘大漠的西部长城,在这里烽火台就是一座座沙土砾石堆砌的高大土墩。长城第一墩又称讨赖河墩,全称应是明代万里长城第一墩,是嘉峪关西长城最南端的一座墩台,也是长城沿线建筑规模最壮观、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军事关隘。可谓“天下第一险墩,”它与山海关老龙头有异出同工之妙。在一万多华里的明代长城线上,墩台无数,密如繁星,而嘉峪关“长城第一墩”与山海关渤海之滨的“老龙头”遥相呼应,共同构筑中华长城“龙”的首尾。著名长城专家罗哲文教授曾经有过生动的吟咏:“嘉峪关,雄险画皆难,墩堡遥遥相互望,长城道道连关山,猿臂也难攀。”如今随着年代的久远也被风沙侵袭,只剩下断壁残垣,留给我们的是一种凄凉的美感,一种如影随形的沧桑感。

望着墩台让我想起了那个古老的传说故事;“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这个故事由来已久,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每个朝代及各地传说不一,据西北河西走廊乡间流传着这样一则传说:相传,当年孟姜女的丈夫万喜良(一说范杞梁)在新婚之夜就被抓去修长城,结果一去无回,音信杳然。转眼三年过去了,孟姜女天天想,夜夜盼,哭干了眼泪,哭肿了双眼,就是不见丈夫回还。她思夫心切,便辞别了公婆,打点行装,翻过一千座高山,趟过一千条河流,只身来到敦煌寻夫。

这天,孟姜女找到玉门关下,恰逢关城刚刚竣工。她问守关兵士,可知她的丈夫在哪里?兵士们说:“你到马迷兔长城第一墩去问。”

孟姜女便来到长城塞墙最西端的马迷兔第一墩,向筑墙民夫打问丈夫的下落。民夫们知道她的丈夫万喜良早在一年前就累死了,连骨头都被筑在长城里了,哪里找得到!但怕孟姜女过于伤感,又不敢以实相告,便说:“没见过,或许他在第二墩,你去问问看。”

于是孟姜女又来到第二墩,第二墩的民夫同样对他说:“没见过,或许他在第三墩,你去问问看。”

孟姜女又来到第三墩、第四墩……走了一墩又一墩,问了一遍又一遍,可是每一墩的民夫都这样回答她。她早已横下一条心,不找到丈夫誓不回还,哪怕跑断了腿,磨烂了脚也在所不惜。她一路走,一路问,一路哭。奇怪的是,她每哭一声,身边的长城就“哗啦”倒一截,她的哭声大,长城就倒得多,哭声小,长城就倒得少。就这样,她沿着长城整整走了十四年,一直找到长城的最东端山海关下。好端端的一条万里长城,经她这一路上的啼哭,就变成断断续续的了。

烽火台在中原地区称作烽燧、烽堠、烽火台、亭、燧等,在西北戈壁大漠上叫做墩、烟墩、狼烟墩、墩台……等。这是我国古代用以快速传递军情讯息的一种设置。于军情通讯线路上每隔一段距离筑造一座高台,即烽火台,相邻两座烽台间可互相望见对方台上燃放的烟火。烽火台通常在台上竖立一个高架子,上面悬挂装着干柴枯草的笼子,如有敌人来犯,夜间点着笼中柴草放火,叫作“烽”。台子上还堆放用以燃烟的狼粪、柴草,白天燃烟,叫做“燧”,因而合称作烽燧,也是成语“烽火狼烟”典故的出处。烽台多用泥土夯筑或石块垒砌,大多筑成正四棱台体,即通常所说的覆斗形,亦有正八棱台体等形制。台上有士卒守望房屋和燃放烟火的设备,台下有住房和马厩、仓房等建筑。如果遇到敌情,台上白天燃烟,夜间放火,以此传告下一个烽台知晓。这样一个烽台接一个烽台地依次传下去,敌情就会很快地被传到指挥决策机构,由此可迅速地作出决策反应。有人将烽火台形象地比喻为我国古代的信息“高速公路。”

杜甫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诗句,宋人庄绰亦有“今日衰颓来泽国,又看烽火照长洲”之咏。古代烽火台已成为历史遗迹了,而烽火二字,却作为战争、战乱的代名词而存活在了我们的语言之中。

游览完了“第一墩,”来到了嘉峪关北的嘉峪关乡黄草营村西,石关峡口北侧的黑山东坡,有一段长城非常险要,称之为“悬壁长城。”悬壁长城为明代肃州西长城的北端,由明嘉靖十九年兵备道李涵监筑。悬壁长城在峡谷的北面,为南北走向,城墙陡峭直长,气势雄伟,垂若悬壁,有“西部八达岭”之称。原来在此修筑的长城长有1.5公里,现还留有一段遗迹,为片石夹土墙,悬挂在山腰的一段因是黄土夯筑,经几百年风吹雨淋,岁月驳蚀今残留宽只有48厘米,高30厘米。1987年以来,为了适应日益增多的中外游人游览观光长城的需要,重新修复了这一段长五百米的长城,其中231米的位置正好处于这里一段最陡的山腰,形制按原来的规模,底宽、上宽、高度、片石、土层厚度恢复如旧。在墙顶增筑了垛墙和宇墙,在首尾各添筑一墩台。因有231米的长城要攀附在高150米,倾斜度在45度的山脊上,非常陡峭。所以,从首墩起修筑的是台阶式的梯道,游人拾级而上,险峻处如攀绝壁。因其陡险,今天的人们把这段长城叫做“绝壁长城,”并赞其为“万里长城万里关,迭嶂黑山暗壁悬,”为中外游客游览嘉峪关长城增添了又一处佳景。

拾级而上,登上了绝臂长城之顶。俯瞰这座因关命名的新兴工业旅游城市,像一幅完美的油画,蔚蓝的天空,白云漂浮,一片生机勃勃,充满青春活力。苍茫的大漠戈壁、雄伟的关城、绵延的祁连山、涛涛的讨赖河,是繁华与宁静的结合,是现代同古代的穿越。嘉峪关关城这座拥有六百多年悠久历史的古城楼,丝路文化和长城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才凝结了嘉峪关。长城与丝路的相互作用,碰撞出的是厚重的历史,历经沧桑岁月考验,碰撞融合出的是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嘉峪关是一座充满传奇故事的历史文化之城,在这里你会领略古道夕阳,大漠孤烟,落日黄沙,驼铃、羌笛、红柳……。诉说着它那无尽的历史与沧桑。

本文首发于2017-11-17《星塬杂志 》第54期(总124期)上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