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陈春生的头像

陈春生

网站用户

散文
202406/29
分享

走进伊朗古都城德黑兰

从合肥乘高铁到了上海虹桥站,出站转地铁来到了上海浦东国际机场,与北京来的领队刘晶女士碰头后,交待了我们此次出行伊朗的注意事项。托运行李并安检通关后,又转乘机场地铁来到了登机口。飞机是晚上23.00马汉航空公司飞往伊朗首都-德黑兰的W5076次航班,飞机准点起飞,发动机的轰鸣声划破宁静的夜空,载着语言不同的各国客人穿越河西走廊,沿着古丝绸之路向西南波斯湾方向飞去。

伊朗古称波斯,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贸易集散地,早在西汉时期,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曾经派副使来到这里,与伊朗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架起一条物资交流、商旅往来的桥梁——古丝绸之路。据《史记.大宛列传》记载;张骞副使到达安息(今天的伊朗)后,安息王不仅派人前去迎接,汉使返回时,安息王还派遣使节携带礼物对汉朝进行回访,中伊两国之间的正式交往由此开启,此后的两千多年间,沟通中西方的丝绸之路一直是两国之间联系的纽带。我曾工作在大西北的武威铁路分局,每次上下班望着南来北往的列车行驶在这河西走廊的丝路古道上,无不引起我对它往日商贸,文化繁荣的遐想。今天带着好奇与探寻的心理,我踏上了上海飞往伊朗首都德黑兰的国际航班,开启我的伊朗之旅,去揭开这个古老国度的神秘面纱。

在美丽漂亮的伊朗空姐热情的服务与陪伴下,经过9个多小时的飞行我们进入了德黑兰上空。遥想古人,在那个时代,往来与两国之间,跨过千山万水,穿越戈壁沙漠,驼铃相伴下,是怎样一段漫长的路程。飞机降落在了德黑兰伊玛目霍梅尼国际机场,按照伊朗习俗,所有女士都戴上了头巾,在伊朗空姐中文的“再见”声中我们走下飞机,换乘摆渡车去航站楼提取行李。

行李提取处,第一次感受到了浓厚的伊斯兰文化,看到许多伊朗女性从头包到脚都包裹在黑色的罩袍之中,让人感觉既好奇又神秘。取到行李来到海关,过关很顺利,海关工作人员对我们这些来自中国的客人检查并不是很严格,在他们微笑的眼神中,看到的是真诚、友好、信任。

走出机场海关,接地导游“阿赞”已在出口处等候。“阿赞”一个土生土长的伊朗帅小伙,很热情,领着我们办理伊朗本地手机卡,在换好了伊朗手机卡后,带我们走出航站楼登上大巴前往市区游览。

德黑兰是伊朗首都,地处伊朗北部,它北依雄伟的厄尔布尔士山脉,地势北高南低,有着“中东巴黎”美誉。北部是街道宽敞的新城区,南部是建筑密集,道路狭窄的老城区,有着“中东巴黎”美誉。

我们第一个旅游景点是伊朗德黑兰地标建筑阿扎迪自由纪念塔。阿扎迪自由纪念塔原称作沙希亚德塔或国王纪念塔,建成于1971年,为纪念波斯帝国建国2500周年献礼。1979年伊朗发生伊斯兰革命,巴列维王朝被推翻,伊朗伊斯兰共和国建立,国王纪念塔也改名为自由塔,象征伊朗自由神权时代的来临。塔高45米,塔基长63米, 42米,呈灰白色,采用钢筋水泥和2500块产自伊斯法罕的大理石建成,象征波斯帝国建国的2500个岁月。新冠疫情时,伊朗是第一个慰问中国疫情的国家。德黑兰地标自由塔也用灯光秀声援中国抗疫,中国和伊朗两国国旗在塔身上并列铺开,中文、波斯文、英文字样的“武汉加油,中国加油”以及武汉的标志性建筑黄鹤楼投射在自由塔上,声援中国,为中国抗击疫情加油。

离开自由纪念塔,我们又来到伊朗精神领袖霍梅尼的陵园。霍梅尼;全名是阿亚图拉·鲁霍拉·穆斯塔法·艾哈迈德·穆萨维·霍梅尼,生于1902年9月22日,死于1989年6月3日,伊朗什叶派宗教领袖(大阿亚图拉)。在1979年领导了伊朗伊斯兰革命,推翻了当时的伊朗国王穆罕默德·礼萨·巴列维,也就是巴列维王朝。在经过革命及全民公投后,霍梅尼成为了国家最高领袖。

远远望去,霍梅尼陵墓很像一座金碧辉煌且雄伟壮观的清真寺,中间的巨大镏金穹顶及周围四角上的宣礼塔在阳光中熠熠生辉、耀眼夺目。这里安置了霍梅尼和他二儿子的遗体,建于1994年,是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最具代表性的宗教场所之一。进入门厅后,男女分开,实行严格的安检,照相机和摄像机也不得带入,穿过挂着两位伊朗最高领袖霍梅尼和哈梅内伊画像的过道大厅后,一眼便可看见中央一个高达5米、长和宽约为10米的方形绿色玻璃罩,里面便是霍梅尼及其亡子的石墓。罩子四周围的骨架采用钢铁材料,呈网格状,体现了伊朗传统的陵墓艺术风格,据说由一名来自伊朗古都伊斯法汗的民间艺术家设计。瞻仰者可通过玻璃罩看到里面的石墓,石墓为长方形,上面覆盖着绿色的毡毯,并安放着霍梅尼和他儿子的肖像,以及一部《古兰经》,一些民众拖家带口地在墓室外合影留念。霍梅尼陵墓大厅内除了铺满了波斯地毯外,没有什么奢华的摆设,但却给人的印象是高大宏伟、气势磅礴,大厅内允许穷人和无家可归者夜晚在这里栖身,也同时兼有清真寺祈祷大厅的作用,据导游说大厅可以同时容纳上万人同时作祷告。

德黑兰这城市相对比较新,做为伊朗首都发展起来只有200多年历史。而伊朗传承于古波斯帝国,已经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来到德黑兰萨德阿巴德王宫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景点。

萨德阿巴德王宫原是作为巴列维王朝国王的办公室和避暑的“夏宫”而兴建,建于1931年,完工于1936年。所以叫法也非常多如;“夏宫”、“大皇宫”、“巴列维皇宫”……等等。萨德阿巴德王宫其实是一个宫殿群,是由一座18座宫殿组成的大面积的建筑群。有部分宫殿由于伊斯兰革命取得了胜利,国王逃往国外而没有完工,(巴列维王朝的第二位君主,也是伊朗的最后一位国王,因个人生活的奢华与敌视伊斯兰宗教势力,引起了下阶层人民和伊斯兰教徒的不满,爆发了反对王室的抗议行动。1979年1月他被霍梅尼所领导的伊斯兰革命推翻,逃亡美国,后又前往埃及,于1980年7月27日病逝于埃及首都开罗)。萨德阿巴德王宫在伊斯兰革命后,政府将其中的7座宫殿辟为了博物馆和展览馆,并对公众开放。

进入园林,满眼看到的都是郁郁葱葱的梧桐树,空气清新,环境优美。步行约十几分钟便可来到了白宫,一座白色大理石砌成的德国式建筑宫殿。白宫门口矗立着一双大铜靴雕塑,据说是这座宫殿的主人礼萨沙阿巴列维国王的雕塑,但是在伊斯兰革命时被推倒,最后只剩下这双靴子。白宫外表具有德国宫殿风格,内部则是波斯风格。最值得一看的,是它的内部。如今的白宫内主要展示当年国王使用的物品,在走进白宫,殿内基本都保留了精美的装饰,华丽的摆设。你可以参观接待大厅、接待室、宴会厅和游乐室等,每个房间都铺着昂贵且精美的波斯地毯,大气婉约的装修格调和精美的壁灯,展现了当年王室极度奢华的生活场景。

对于白宫来说,除了参观里面的陈设外,感觉最大看点,其实还与1943 年11月28日至12月1日在这里举行的《德黑兰会议》有关。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这三巨头在此会面,共商反法西斯联盟的大事,对加快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彻底打败德意日法西斯产生了重大作用和影响。这座有着白宫称谓的白色建筑,虽然看着很普通,却是当年德黑兰会议的旧址所在。

结束了德黑兰首日的行程后,我们入住在了德黑兰山顶的皇宫酒店,品尝了伊朗的烤肉以及金黄诱人的藏红花米饭。饭后,在酒店附近转了转,就回到了酒店,九个小时的飞行旅程,又马不停蹄的游览了一天,人也很累就洗洗休息了。

第二天吃过早饭后,我们就乘车来到了具有着“月亮之上”意欲的涅瓦兰宫。

涅瓦兰宫是巴列维王朝最后10年王室居住的地方,主要是巴列维与王后法赫拉居住。宫殿的选址、建设到装修都是由他的最后一个妻子法赫拉确定。巴列维一共结婚三次,第一个妻子是埃及公主,第二个是伊朗商人的女儿,都是政治需要结婚的。巴列维1959年在巴黎访问时认识法赫拉,之后不到100天就结婚了。巴列维说“这是我的真正的爱情“。法赫拉给他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女儿。法赫拉在法国留学,接受新事物,涅瓦兰宫整个装修和设施带有浓厚的法国建筑风格。法赫拉还带头不戴头巾,组织女性到各个宗教城市如礼莎陵园开比基尼秀,库姆开选美大赛,亚兹德开游泳party等等,引发宗教人士不满;巴列维还与宗教领袖霍梅尼发生争执,并将霍梅尼赶到国外,引发全国动乱,成为1979年伊朗革命的导火索。

涅瓦兰宫分老皇宫、新皇宫、公主所住的宫殿,我们主要参观了新皇宫和公主所住宫殿。

参观完涅瓦兰宫,我们乘大巴前往伊朗前首都伊斯法罕。回程时,在德黑兰中转乘机回上海,我们又游览了伊朗戈勒斯坦宫及德黑兰大巴扎。

戈勒斯坦宫;在波斯语中,戈勒是“玫瑰花”的意思,斯坦是“的地方”,所以又称“玫瑰宫”。

戈勒斯坦宫位于德黑兰中心霍梅尼广场以南,是伊朗巴列维王朝之前的恺加王朝的皇宫,距今有200多年的历史,十八世纪恺加国王,选择德黑兰做为王朝首都后,这里成为国王生活的地方,德黑兰也就是在那个王朝才被确立为伊朗的新首都,之前的首都是伊斯法罕。戈勒斯坦宫面积不大,与前两个巴列维王朝的王宫到处充斥近代欧洲风格不同的是,戈勒斯坦宫的建筑具有浓厚的伊斯兰风格。宫殿外墙采用了大量彩釉瓷砖,色彩艳丽,内部装饰则采用了伊朗传统玻璃片镶嵌工艺,豪华精致。戈勒斯坦宫有大小十七处宫殿,博物馆等建筑,主要的参观点包括了明镜殿、钻石宫、大理石殿、通风楼……等等。

来到戈勒斯坦宫主楼,在入口两侧有一对象征着权力的黄铜吼狮。走进殿内,迎面一座二十二级台阶的楼梯,室内墙面装饰有许多几何图案的镜子。在主楼二层的柱基上铺满了色彩丰富的瓷砖,包括历代伊朗国王的肖像、狩猎、加冕仪式,还有一些传说和宗教故事,另外还有一些模仿波斯波利斯的动物形象。接待大厅又叫加冕大厅或博物馆大厅,五位恺加王朝的国王和巴列维二世曾在这里加冕。是主楼内最宏伟的大厅,有四十三米长,二十米宽,沿着大厅两侧有二十个拱,地面上有精美的马赛克。恺加王朝的国王纳赛尔丁·沙阿(1848-96年在位)在这里接待来自欧洲宫廷的各种使节和客人。在主楼内有一处最小也是最炫目的一座房间叫“镜厅”,殿内的圆形顶部与四周墙壁都是用小块镜子镶嵌,堪称伊朗建筑中的精华。这里曾经是存放有波斯孔雀王座和皇冠的地方,室内华丽的装饰在众多镜子的反射中显得格外光华耀眼。

伊朗的历史非常辉煌,他们曾建立了西亚最为强大的国家。我们对伊朗的认知,是从一千零一夜地故事开始的,在那个遥远的地方,笼罩着的是神秘的波斯文化面纱。

戈勒斯坦宫是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巴列维王朝最后两位国王的加冕典礼也都曾在这里举行,宫墙内外到处都是马赛克拼贴瓷砖和细密画,十分华美,置身于其中,令人赞叹不已。短短半个世纪过去了,巴列维王朝走向了终结,古勒斯坦宫的局部也遭到了不小的破坏,伊斯兰革命胜利后,伊朗文化遗产保护局花费了多年时间,对这座古老的宫殿进行了全面修缮,改造成了一处面向公众开放的历史博物馆。

走出戈勒斯坦宫,穿过一条马路,我们来到了德黑兰大巴扎。“巴扎”波斯语,意为集市、农贸市场,巴扎也被认为是波斯文化影响世界的一个典型例子。受历史文化的影响,巴扎不仅在中国新疆的各个城乡普遍存在,亦普遍存在于中亚、西亚地区。大巴扎按分类的不同汇总聚集了众多的商家。很多本地人和游客都会来这里选购想要的商品,这里不仅有细密画、手工铜盘银器,时尚的女装,还有油画、瓷器以及各种的中国小商品,还有一种伊朗特色的眼线粉瓶,不注意看还以为是鼻烟壶,很漂亮。德黑兰大巴扎非常大,四通八达,像一座迷宫,而且很多店铺看着都差不多,时不时你会被这里相似的店铺街道和小广场弄晕方向,找不到来时的路了。

伊朗人很热情,也特别淳朴。虽然,大街小巷满眼尽是穿着黑袍、包头裹足的女性身影,但面纱背后的波斯美女,即使面对我们这些来自东方的中国游客,脸上也总是报以灿烂的笑容,向我们说着听不懂的问候语。他们对中国印象很好,也知道东方这个古老的国度,知道中国和伊朗一样,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因此每当看到中国游客,他们都格外的兴奋,很多时候都会邀你一起拍照合影。

古老的丝绸之路是联系中伊两国的纽带,今天的一带一路倡议,则让中伊两国交往更加紧密。“驼铃相闻,舟楫相望”,如今中欧班列沿丝路古道西行,古老的亚欧大陆上,“钢铁驼队”续写着丝路故事。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