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潘柏顺的头像

潘柏顺

网站用户

散文
202012/24
分享

沙河的儿子

沙河的儿子

听说郑州东站工会主席吕孟申同志写了两部书,又听说是同乡,拜访这位从沙河之滨走出来的作家的迫切欲望油然而生。

一天,我闯进他的办公室自我介绍后,他热情地说:“哦——,你也是漯河人!欢迎!欢迎!”我开门见山地问:“听说你创作两本书,早就想前来拜访……”“不敢当,不敢当。我只不过花费了一些时间,收集一些历史典故资料,谈不上创作。”“能让我欣赏欣赏吗?”

他从抽屉里取出一本很厚的书递给我。

我欣赏着这一本三十六万字的文学工具书——《龙纹鞭影新释》。这需要多少年的心血啊!“你写的另一本书是什么名字?”我问。

“《古今对联大观》(与人合著),大约二十五万字。”办公室里的一位同志抢先回答;“他写的散文《啊,海燕》荣获郑州铁路局文学创作一等奖。还有《大槐树的情思》和另一篇报告文学荣获《绿灯》首届文学创作一等奖。”

“大槐树的情思!”我不由发问;“那棵大槐树可是沙河岸上的那棵古槐?”“当然是喽。”那位同志把办公桌上的一本杂志推到我面前。

吕孟申笑了。

是的。沙河岸上有一棵古老的槐树,可见吕孟申同志对家乡的一草一木眷恋到何种程度。我打开那本杂志《沙河吆,母亲河》一文中有这么一段:“我饱览过祖国许多名山大川。万里长江的奇险;九曲黄河的浩瀚;漓江水的秀丽;钱塘江大潮的壮观……都使我赞叹不已。然而,最使我眷恋的则是故乡的沙河。”文笔挥洒自如,引人入胜。再往下看:“沙河吆,我从你身上吸取营养,坚定了做

人的信念。随着岁月的流逝,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与日俱增。”这绝不是作者娇柔造作之态,而是以一个沙河的儿子对母亲真挚感情的自然流露。

同是故乡人,同是喝沙河水长大的,谈起话来也随便自然。他今年三十八岁,身体健壮魁梧。他的少年是在漯河市万庄度过的。一九七一年招工到郑州东站当装卸工人。他牢记家乡父老的嘱托,象上足发条的时针,在人生的道路上迈出坚实的步伐。如今十七个春秋过去了,他把宝贵的年华献给了铁路事业和文学创作。他干一行爱一行,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并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去年三月,中国作家协会河南分会吸收他为会员。七月,郑州铁路局工会授予他“自学成才积极分子”光荣称号。他成功了。他是强者。但,他的成功里面孕育着多少心血和汗水啊。他没有辜负沙河人民的殷切期望!他为沙河人民赢得了荣誉和光彩。他不愧为沙河水哺育出的优秀儿子。

临别时,他曾我一本《龙文鞭影新释》一书,并欣然命笔写道:柏顺弟惠存。风雨多经人未老,关山初度路尤长。孟申敬赠。

是的。前进的路还很长很长,正如他所说:这一点点成绩只不过是前进路上的一个驿站。他送我出办公室时,又向我透露:他创作的反映铁路改革题材的三集电视连续剧的文学剧本已经脱稿,近期可能投入拍摄。看他胸有成竹的模样,我感到由衷的高兴。我们盼望着这位沙河的儿子为中国文学的繁荣写出更多更好的作品来。 

1988年9月24日于郑州 载《漯河报》(1216字)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