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柳书波的头像

柳书波

网站用户

随笔杂谈
201812/05
分享

李斯墓前的沉思

                                                           李斯墓前的沉思

                                                                  柳书波

河南省上蔡县县城西南5公里处,有个村庄叫李斯楼,是秦丞相李斯的故乡。村庄东南有一座李斯墓。在一个艳阳高照周日的下午,我怀揣了一颗虔诚的心,专程去拜谒李斯墓。

李斯墓的外观很简单,从远处看只有一处隆起的土丘,周围全是农田,既没有参天古树,也没有神殿、香堂。走到近前,墓园的入口处树一方青石碑,在秋阳的照耀下,“李斯墓”三个大字熠熠生辉,落款李铁梁书,李先生是上蔡籍中国当代书画名家。沿着数十级青石台阶,来到土塚前,一代名相,长眠于此。

李斯墓坐东面西,高12米,径40米,围以2米高的白灰青砖墙。没有庄严的牌坊,没有巍峨的享堂,没有华美的石兽,唯有一掊黄土,一蓬衰草,几株苍柏,数通石碑。墓前碑高4米有余,阴刻隶书“秦丞相李斯之墓”。墓四周松柏掩映,封土上野树扶疎。两侧各有4通石碑,上刻着《谏逐客书》《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会稽刻石》《峄山刻石》《芝罘刻石》等李斯的名作。可惜石碑被人漫手涂鸦,字迹几不可辨。有一通石碑的上半部完全断掉,另一通石碑只剩下碑座,碑身已不知去向。这处土丘古已有之,在1990年前后被正式确认为李斯墓,墓前的石碑也是那个时候刻制的。因为李斯于两千多年前在咸阳被腰斩灭族,其遗体运送到上蔡来安葬的可能性不大,所以没有人能说清楚这座墓里埋的到底是谁的遗骨,甚至有没有遗骨都很难说。

普通人的墓是用来安放遗骸的,名人的墓却主要是用来供后人凭吊,寄托情怀的。从这一点来看,李斯的遗骸在哪儿并不重要,李斯墓里埋藏着什么也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一处封土能给观者带来什么样的感触。

伫立在李斯墓前,环顾周遭荒败的景象,心里不禁涌起阵阵悲凉。这就是那个策灭六国,书谏逐客,辅佐秦王兼并天下,建立强大帝国的李斯吗?这就是那个力主废分封,置郡县,确立皇权,制定典律,影响中国两千年政体的李斯吗?这就是那个建议书同文,车同轨,量同器,统一货币,修治驰道,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李斯吗?这就是那个小篆入神,大篆入妙,画如铁石,字若飞动,世称“小篆之祖”的李斯吗?这就是那个焚书坑儒,矫诏废立,权倾朝野的李斯吗?这就是那个英雄末路血染咸市之时尚欲与爱子牵黄犬,出东门,逐狡兔的李斯吗?历史的云烟早已飘散消隐,煊赫与落寞,赞誉与毁伤,尽皆归于沉寂

李斯是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他协助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任秦朝丞相,参与制定了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李斯所创立的小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字改革,对后来中国书法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后人评价李斯,多说他是一个灰色人物。其一生有功有过,功应大于过。我认为在秦始皇在世的时候,李斯的所作所为都只是在辅助秦始皇,不管是统一天下,统一车轨、文字和度量衡,推行郡县制,

还是杀害韩非子、焚书坑儒等行为,其功过都应该主要记在秦始皇的账上。因为当时秦始皇是主要领导,所有的事都应该由他来负主要责任。

要想评判李斯,关键要看李斯在后秦始皇时代都做过一些什么事情。秦始皇刚去世的时候,继位的胡亥没有当皇帝的任何准备,对国政的掌控能力远达不到秦始皇的水平。当时的国家大政应该主要靠丞相李斯来承担,所以从秦始皇去世到李斯入狱,秦王朝的一切功与过,就应该主要算在李斯的账上了。但遗憾的是,史学家关于这一段历史的解说,似乎大秦王朝只有过失,没有功绩。于是在人们的印象中,李斯就成了一个过失大于功绩的人,但仔细一想,却发现史书中有一些不尽合理之处。

第一个不合理的地方,是从沙丘政变开始,我们所看到的就只有李斯与胡亥、赵高三人之间不断的明争暗斗,勾心斗角。其间既没有政见分歧,也不见社会矛盾。据我想来,当秦始皇刚去世的时候,秦朝政权所面临的政治局势可以说是内外交困,纷繁复杂,甚至可能关系到大秦帝国的存亡。内忧应该主要来自秦始皇的儿子们。秦始皇到底有多少个儿子?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说有十八个,一说有二十余个,总之人数不算少。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实行的是分封制,按照这种体制,嬴政统一天下以后,理应把疆土分封给他的那些儿子们,即所谓封土建国,自己去做一个类似周武王那样的天子。然而嬴政却废除了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建立了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这种体制无疑比分封制更有利于推动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但肯定不会符合嬴政那些儿子们的意愿,其中难免会有不愿意接受郡县制,希望能伺机恢复分封制,去创立自己的国家社稷者。李斯作为郡县制的设计者和中央集权制的推行者,必然会遭到这些人的反对与忌恨,可以想见他在秦始皇去世以后承受着多么巨大的政治压力。我所想象的外患,主要是指那些反对统一的各种政治力量。当时的天下刚统一不久,那些被秦国征服的诸侯国,从贵族到老百姓,必然会有一些复国主义者。他们梦想着洗刷被秦国征服的耻辱,恢复他们原有的国号与社稷,重现他们先辈的光荣与辉煌。在秦始皇的高压政策下,他们暂时忍受着他的统治,等待着复国的时机。秦始皇一死,他们就有可能揭竿而起,摆脱秦王朝的控制,重新立国。对于当时秦朝的丞相李斯来说,如何妥善处理这些内忧外患,避免刚刚建立的统一帝国重陷分裂,是最为重要也是最为艰巨的一项任务。

在秦始皇去世以后,国家没有马上发生分裂,中央集权制得以延续,郡县制也没有被废除,可以说李斯在这件事中功不可没。

史学家们没有向我们介绍这些社会矛盾和政见分歧,以及这些矛盾和分歧怎样影响着包括李斯在内的政治人物的作为,大概是因为史书里没有记载吧。史学家要还原历史,研究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真情实况,不能像我这样站在封土前面任意想象,于是我们就只能看到在秦始皇去世以后,有三个历史人物在近乎真空的环境里你来我往,争斗不休。

第二个不合理的地方,在于李斯和赵高之间的争斗过程中,李斯表现的书生气十足,甚至有些迂腐与无能。事实上,从李斯离开荀子奔赴秦国,在秦国受到驱逐而上《谏逐客书》,以及参与诛杀韩非子等事件中,都可以看出李斯是一个不按规则出牌的高智商之人。李斯官居高位多年,总会有些党羽相助,即使斗不过赵高,也不至于在宫廷斗争中任凭赵高摆布,完全被动挨打。何况李斯心里很清楚,赵高是沙丘政变的主导者,又是胡亥的老师,还是一个胆敢篡改秦始皇遗诏的人,李斯对他不会没有一点防范之心。然而我们现在看到的李斯,却对赵高推心置腹,完全信任,天真的几乎与纨绔子弟胡亥一般,简直不可思议。

我不是研究历史的,作为一个李斯老乡,近几年抽出时间阅读了有关秦朝的史料典籍,才使我对李斯其人又重新有了一些了解。不过我记得有人曾经说过,历史人物都有三个形象,一个是历史形象,一个是文学形象,还有一个是民间形象。作为一名普通人,尽管没有史学家那么丰富的历史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我也可以站在李斯墓前,按照我所理解的历史发展规律,去寻找我的感慨。

李斯的人生也不过短短七十余年,李斯的一生做过许多事情。李斯是一个有争议的人物,他一生的功过是非,史书中的记载可能不尽合理,后人也众说纷纭,见仁见智。有人说他功比周召,是千古一相;有人说他贪图名位,是势力小人;明代著名思想家李贽在《史纲评要•后秦记》中云:“始皇出世,李斯相之,天崩地坼,掀翻一个旧世界。”李斯“是圣是魔,未可轻易评说”;鲁迅先生说:“秦之文章,李斯一人而已。”毛泽东在点评《二十四史》时曾对李斯推崇备至,他说李斯是干实事的,而孔子则只说不做。

李斯是名人,但不是完人;李斯是伟人,但不是圣人。李斯是一很特别的历史人物,李斯墓却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没有茂密的树木,没有精美的建筑,甚至连香火都没有。尘沙不能淹没珍珠的熠熠光辉,岁月也不会冲淡李斯的彪炳功绩。纵观古今华夏,与历代人杰相比,李斯的历史地位无疑是举足轻重的。他在生逢之世所做出的历史贡献,也是极其卓越并顺应历史潮流的。其中一部分,更具有不可磨灭的划时代意义。他虽有缺点,但与其所做的功绩相比,是功大于过的。客观而全面的去评价,他都无愧于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战略家、文学家和书法大家。在历史的长河里,无论怎样大浪淘沙,沧海桑田,深信“千古一相”四个字,将会永远镌刻在历史的深处。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