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书波
张全收,一个高大魁梧的北方中年汉子,带着梦想从天中大地走出,在深圳打拼数年,早已成为身价过亿的老板,被人们形象地称作“农民工司令”。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感动中原十大新闻人物、荣登“中国好人榜”的他,一直追逐着那份绿叶对根的情谊、那份天中赤子的情怀、那份心中不灭的梦想。多年来,他致富不忘回报社会,致富不忘乡梓,一直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先后捐款2000多万元。在外地,他无数次伸出援助之手,帮助了无数危难的农民工兄弟姊妹,可他心中对家乡更有着一种血浓于水的深情。在家乡修建敬老院时,他慷慨拿出了70万元,让全镇的孤寡老人有了安度晚年的地方,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每次回家乡,他都会抽出时间去看望这里的老人们,帮助敬老院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对于家乡那些无依无靠、生活困窘的老人,或曾经在他困难时帮助过他的恩人,张全收都会挺身而出,帮他们解决实际困难,甚至为他们养老送终。
十年来,每逢春节,他都要从千里之遥的深圳专程回到老家上蔡县朱里镇拐子杨村,拿出6万多元给村里百十位60岁以上的老人发红包,送过年礼品,让老人们享受到比儿女还温馨的照顾。
尊老敬老,孝老爱亲。张全收用一颗金子般的诚心、爱心、孝心,谱写了一曲敬老、爱老、孝老的赞歌,用行动诠释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题记
披麻戴孝为干娘送行
河南省三门峡市的渑池县,地处黄河流域的豫西丘陵山区,秦时置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远在5000多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已有古人类活动的足迹。举世闻名的仰韶文化,就是瑞典学者安特生首次在渑池县仰韶乡仰韶村发现的。
渑池县仰韶乡西沟马岭村的裴鲜草老太太的家里,乡邻乡亲们正在按照当地的风俗为她热热闹闹地办理丧事。这样一位普通农村老人的一场普通的葬礼,并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唯一例外的是在她的葬礼上,有一位为她披麻戴孝、送她入土的异姓“儿子”,他叫张全收。
对于张全收这个名字,相信很多人并不陌生。在网络中随意搜索“张全收”,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感动中原十大新闻人物、中国好人榜、深圳市全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等头衔会一个个扑面而来,而他最响当当的名头,莫过于“农民工司令”。张全收10多年间安置农民工就业200多万人次、公益捐款数千万元的感人故事,受到全国广大网友的关注和点赞,他曾经受到习近平、李克强等中央领导同志的接见。
张全收是河南上蔡县朱里镇拐子杨村人,却认了几百公里外的渑池县的一位普通农村妇女做了母亲,这一段缘分,还要从30多年前说起。
那时,张全收还是个十五六岁的少年,因家贫辍学后,与同村伙伴用了一天一夜从上蔡县出发,来到渑池县仰韶乡西沟马岭村的一个砖窑厂打工。40多岁的农妇裴鲜草的家就住在窑厂隔壁。刚长成人的张全收瘦瘦的,在窑厂里负责清理窑灰,每天一进窑再出来,整个人就变成了黑炭似的。那时,裴鲜草每次经过窑厂前,看见满身是灰的张全收就会心疼地问:“孩子,能不能吃饱呀?”
那种神态,那种语气,就像张全收家中的亲生母亲一样,问得张全收心里酸溜溜的。
在窑厂居住条件潮湿阴冷,不到一个月,张全收就得了类风湿性关节炎,双腿疼得走路都很困难。县城的医生给开了些中草药,张全收却没地方煎。在之后的一个月里,裴鲜草就用家里做饭的大铁锅,每天给张全收煎药,还时不时的用节省的小麦面给他做面片吃,为他改善伙食,增加营养,待他如同亲生儿子一般。那年月,不像今天,想吃一顿白面面条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时间一长,情同母子,张全收就认这个中年妇女为干娘。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漆黑夜晚,张全收在睡梦中被同伴叫醒。窑厂欠了人家的煤钱,周围的出路已经被人挖断了,工人们害怕被扣留,打算趁着雨夜逃跑。张全收要“跟干娘告别”的念头被大家打断了,仓皇间背着行李就逃出了山沟,这一跑就是25年。
2006年,张全收从深圳回郑州出差,此时,他已是坐拥千万资产的企业家、名噪一时的“农民工司令”。这20多年间,张全收东奔西跑,辗转打拼于不同城市、不同行业,经历种种磨难,然而在他心中,始终没忘记当年在渑池县仰韶乡西沟马岭窑厂打工时的那位“热心妈妈”。几经周转,张全收找到裴鲜草的新家,此时的裴鲜草已进入杖国之年,早已卧病在床。张全收表明身份后试探地问:“老妈妈,您还记得我吗?”没想到老人一把握住他的手,涕泪纵横:“孩儿啊,这些年你去哪儿啦?”
原来在张全收“逃走”后的第二天,裴鲜草照常到窑厂给他送药,却见一地狼藉,人去楼空。20多年里,她一直记挂着这个“可怜孩儿”,总担心人生地不熟的他是不是已经跑丢了?
从那时起,断了20多年的母子缘终于被续上了,裴鲜草有一子五女,张全收成了她的第七个孩子。此后,张全收逢年过节都要专门从深圳飞回来看望义母,送送钱,说说话,尽尽孝心,也把裴鲜草的子女都当做了亲兄弟姐妹般相处。
4月22日,在外出差十多天的张全收刚刚回到深圳,这一次他打算把工作提前安排一下,趁着即将到来的“五一”假期,回渑池陪老妈妈住一段时间,这种想法前所未有地迫切,就像冥冥之中有一种感应。第二天中午,裴鲜草的大儿子马虎民给张全收打来电话,告诉他老妈妈已经在前天晚上去世了。张全收得到消息后就说了几个字:“你等我,我这就回去!”当天晚上,张全收就跪在裴鲜草的灵堂前,重重的磕了几个头。在裴鲜草老人下葬的日子,张全收坚持和马虎民一样全身披麻戴孝,一起护送义母走完最后一程。
张全收说:“一碗药,一生情,义母的恩情永世不忘。”
葬礼之后,张全收对几个兄弟姐妹说,虽然“老妈妈”不在了,自己以后还会常回来的。
在马岭村,提起裴鲜草老人,几乎人人都知道她当年“救”了一个好儿子,然而张全收在葬礼上的孝心,依旧让村里很多老人泪流不止。下葬那天,村民们不约而同地来到她的家门口送行。他们中有年轻时候和老人一起干过活儿的老人,有到老人家串过门的年轻人,也有吃过老人家“零食”的孩子们。
在乡邻乡亲的眼中,裴仙草老人是一位“可好的人”。这不仅仅是因为她在多年前曾用自家的饭锅熬药救了一个外地人张全收,也来自于多年和她点点滴滴的日常生活往来,“贤惠、善良、懂得关心人”是大家对裴鲜草老人的赞誉。
在子女们的眼中,母亲裴鲜草更多的是坚强。六兄妹年幼时,家中生活负担重,裴仙草拼了命似得干活儿挣工分,为家中孩子争取更多的口粮。农闲的时候,她还会推上三轮车到县城卖油茶之类的小吃,赚钱供孩子上学。就这样,凭着自己的双手,不仅让孩子们能吃饱,而且都各自完成了学业。因此裴鲜草当年照顾张全收,这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在马虎民几个兄妹心中,也早已把张全收当做了亲兄长、亲弟弟。大家都明白,张全收在外面事业做得大,名气大,烦心事也多,他们会经常给他通电话,告诉他母亲的近况,不让他多操心。裴鲜草也总念叨这个在深圳工作的儿子。有时候在电视上看到张全收,一家人就会高兴地打电话给他,唠唠家常。张全收对裴鲜草的孝顺,几个兄妹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他除了过年过节必来看望老人,平时一有机会,都要赶到渑池见老人一面。
张全收深情地说,15岁时遇到了热心善良的裴鲜草“老妈妈”,他为“老妈妈”的善良所感动,“老妈妈”的善良几乎影响了他一生。因此,他才会在25年后寻找她、孝顺她,才会记得他生命中每一个给予他帮助和温暖的人,用感恩的心回报他们,也把裴鲜草“老妈妈”的的善良和爱心传递下去。
为孤寡老人“养老送终”
2016年8月的一天,张全收放下手头的工作,从郑州匆匆赶回到老家上蔡县朱里镇拐子杨村,为孤寡老人杨德文操办丧事。
站在杨德文老人的灵堂前,张全收百感交集,不禁潸然泪下,他哽咽地说:“德文爷,您放心走吧,我一定把您的后事办好!”
张全收不仅是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也是拐子杨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张全收和杨德文老人虽然是同村,但并不是同宗同族,没有任何血缘关系。按辈分喊他“德文爷”,是张全收把老人当亲人看待,是对老人的孝敬和尊重。
杨德文老人一生坎坷,从未娶亲,身后无嗣。年轻的时候,他靠拉板车挣钱贴补家用。改革开放后,他也南下深圳搞建筑,打零工,四处漂泊,历尽了艰辛。2000年,他已是年过六旬的老人,打工也没人要了。在万般无奈情况下,老人来到深圳,找到刚到深圳创业不久的张全收。
张全收看杨德文老人年老体衰,怪可怜的,就二话没说把他接到深圳的家中,让老人与自己的父亲一起生活。杨德文老人勤劳善良,张全收也十分孝敬,还经常给他零花钱。2013年,老人腿疾复发,张全收全力给老人看病,并联系好医院,准备做手术。可是,老人担心手术有风险,坚持要“叶落归根”,回老家养病。张全收多次劝说无效,只好送老人回家,临走时,给老人拿了8万多元钱。
杨德文老人回到家乡后,先后轮流住在妹妹和弟弟家。张全收只要回老家,都要去看望他,送钱送物。2016年春节,张全收回家慰问乡亲时,发现杨德文老人已经瘫痪在床,不能下床走路了,处境十分艰难。张全收难过得直掉泪,几次三番和老人的亲属商量,决定把老人送到镇上的敬老院,安排专人服侍他。此后,老人每月几千元的护工费、医药费、生活费由张全收全包。
在镇敬老院,杨德文老人度过了一段快乐、幸福的时光。8月18日上午,老人病情危重,张全收听说后,立即从郑州赶回来,见老人最后一面。弥留之际,老人紧紧握着张全收的手,眼含热泪却说不出一句话来。当天下午,老人就撒手人世,享年76岁。对杨德文老人的丧事,张全收的确是按照他的承诺办了,给老人买了当地最好的寿衣,上等的棺材,请来了当地最有名的响器班子,并拿出2万多元钱,按照当地农村习俗一样不少的给老人安排后事,夜晚还在老人的灵柩前守灵,一直到把老人入土为安。
没儿没女的杨德文老人,与有儿有女的老人一样风风光光地走了。十里八村的乡亲们无不称赞张全收的大爱大孝行为,而张全收却说:“百善孝为先,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要孝敬天下所有的老人,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绵绵不断的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