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胡俊明的头像

胡俊明

网站用户

散文
202303/01
分享

那个时候……

那个时候,天空是碧蓝的,深邃浩瀚,神奇又诡秘,晚上躺在屋边里的草坪上,那漫天的星星勾起过无限遐想。那个时候,河水湖水都是清澈见底的,可以清楚看见小鱼群在随波漂动的水草中无忧无虑的穿梭游弋;渴了,在岸边附身捧一把水喝,竟是那么的甘甜生津。那个时候,人与人之间关系都是纯真质朴的,就像那天空,也像那清水……只是,那个时候我们真的很穷,但我们真的很快乐。

其实那个时候我们的愿望并不高,犹如阿凡提的小毛驴前面悬着的那根胡萝卜,很容易满足。改革开放后温饱解决了,后来物资丰富了生活富足了,才发现充满诱惑的欲望正列队等着我们,之前的贫穷限制了我们的想象力,对这些突如其来的欲望根本无力抵御。于是乎,曾经在贫苦中过的心安理得无忧无虑的我们,很快又被那永无止境的欲望贪婪淹没了方向。

尽管那个时候的经历,在大脑里已经支离破碎仅剩下一些散乱的片段了。也尽管这些片段之间并没有直接的逻辑关系,但是却能够充分演绎我们人生成长的因果关联,对自己之后的人生影响巨大。正如万能的大自然,只需用一片花瓣告诉你春天确实来过了,或者用一片红叶警示你寒冬快要来临。


片段一:过年的新衣裳

1978年春节临近,那年我在读高一,已经长大懂事了。我要说的是,那年春节前夕一件让我至今想起仍然羞愧脸红的生活片段。

过年曾经是我们孩提时代最期盼的,因为过年不仅有鱼有肉,还有崭新的衣服穿。有钱人家在入冬不久就开始请裁缝了,用的都是上等毛呢布料,裁缝师傅上门一做就好几天。大多数普通家庭则要等临近过年,杀了猪或卖了鸡鸭才开始约裁缝算准布料,通常买的是最普通的咔叽布士林布(纯棉布当初最便宜)。裁缝师傅眼睛都很锐利,就像现在奢侈品店的服务员鹰一有着鹰一般的眼光,看顾客的穿着和犹豫就可以判断你的经济实力。临近村庄谁家日子过的怎么样,裁缝师傅心里都有一目了然。

那时乡下很多家庭兄弟姐妹多,平时弟妹捡穿哥姐的衣服是普片现象。但是过年做新衣服,谁也不肯相让。在我家我是老大最吃亏,父亲一回来,就要我试穿他在工厂领的最小号的胸口印有“抓革命促生产”字样的新工作服,但是这工作服对于我来说依旧太大,袖子卷了两层才露出我的双手。我清楚,我过年的新衣服就是它了,今年家里请裁缝,我顶多有条新裤子。

那天一大早父亲带我来到了公社百货商店买布,那时买布是要布票的(又叫购布证),按每家每户限量供应。布匹区柜台上,摆满了散发着新棉布匹特有香味的各式各样花花绿绿的布匹。我发现一捆灰色布料上挂有“的确良”标牌,当时的确良属于高档布料,耐磨无皱穿起来还笔挺时尚还容易清洗,班上有不少同学都穿上的“的确良”服显得非常神气。我犹豫了很久,才用连自己都听不清楚的声音对父亲说:“我要买这个布。”

“的良布很薄,是夏天的。”父亲尴尬了片刻,显然知道这个理由并不充分,因为它旁边还摆着更贵的迪卡布料,才为难的说出来实情:“买布只计划了五十元,一家人过年还要钱。”我知道,父亲在给我领工作服之前,就有了一家人过年的精细的开支计划了,孩子们衣服裤子要多少布料、家里今年能分配到多少布票……等等。穷家难当呀,当时一家八口全靠父亲这四十几元工资,等到多年后我自己当家了才深有体会。

那个时候,因为买布这件事让我心中懊悔了很久。当父亲无奈眼神和我失望的眼神接触的一刹那,应该是我和父亲心灵上的第一次碰撞。通过那次碰撞,父亲知道我已经长大了,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了。而我,经过那次买布的生活片段之后,也学会了换位思考理解和体谅人了。


片段二:筹借结婚款

我们家乡农村有句俗话,说:“有钱盖新屋,欠债娶老婆”。意思是说,有钱人家才会去盖新房子,娶老婆时因为年轻没有经济积累,借钱结婚是正常的事情。我结婚的钱,大部分就是借来的。

我是二十二岁结婚的,属于早婚,有志向能成大器的男人往往都是晚婚的,但是在农村的所有非分志向都是不务正业的。在父母为我早婚烦恼的时候,只有奶奶最高兴,我家自父亲以上连续三代都是单传。

我们是自由恋爱,但是结婚前期的乡下风俗程序一样都没有少。当打开媒人送来女方的礼金清单是六百元(包括女方酒席及嫁妆),父亲傻眼了。父亲知道按当时行情并不算多,只是家里没多少积蓄。我在家种地三年,深知每户这三五亩水田,每年收成剔除农药化肥只能堪堪解决温饱。

父亲反对我早婚,是因为全家唯独我读书最多,他指望我继续复读考出去。恰巧父亲厂里有同事的孩子在恋爱,因父母反对双双喝农药了,父亲不知道我有没有勇气喝农药,可是农药是家家必备的,万一逼急了我也喝了呢?

婚期临近,父亲埋怨归埋怨,还是决定去向经济条件稍微宽松的村邻“请汇”筹资五百元。所谓“请汇”,是宗族留传下来的一种互帮互助方式,村邻遇到困难时同时向多位邻里求助筹借一笔钱款,事先用抽方式约定分期还款顺序,只还本金不计利息。那天,家里杀鸡买肉的,专门请了十位愿意借款的好心邻里来家里吃饭以示感谢。我永远记得那十位已经老去的叔伯兄长,感谢乡亲们,为了成全我的婚姻大事,把全家从牙缝里挤出来的五十元余钱借给了我。

那个时候,我懂得了按期还款的信用,直到今天,我一直把诚信当作自己公司的生命。从此我还知道了什么叫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每次村里集体事业筹集资金我都会力所能及积极参与带头捐赠。


片段三:迷失的传统

那是2001年夏天,那年父亲刚退休不久,我邀请父亲来苏州走动一下。

看到父亲身上穿的是已经穿了多年的T恤和汗衫,我有意带父亲到时装店帮他挑选衣服。父亲在工厂当了半辈子国营工厂领导,衣着还是很讲究的,虽然父亲一件衣服一穿数年,却始终保持衣着整洁、大方得体并不失威严。

从试穿时满意的眼神看得出来,父亲是很喜欢这件衣服的。还价时,他知道衣服要六百多元还不还价时,他立刻放下衣服,摇头说:“不合适,不要。”掉头就出店了,我追上父亲,说:“这是法国名牌兰卡斯特,款式好也耐穿……”父亲却说:“这样的衣服在老家才卖几十元。”

父亲辛苦一辈子,本想孝敬他穿好一点的衣服,却招来一盆冷水,我当时真的有点想不通,觉得父亲消费观太落后,认为艰苦朴素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时隔二十年现在想起这件事时,我才恍然大悟茅塞顿开。现在全国疫情连续三年防控,各行各业因疫情无法正常营运,经济低迷,国民多年的积蓄实消耗巨大。此刻再回想起自己往昔追求高消费和无计划的乱开支,根本没有居安思危防范未然的细水长流概念。我今天真正理解了父亲,可能是父亲的担忧应验了,也因为我也老了,心息自然而然相通了。

父亲年轻时有个手抄本《增广贤文》,父亲把手抄本给了我,我如获至宝,这书全方位地收集了人生经验真谛,曾经让初入社会的我受益匪浅。当儿女大学毕业走上社会后,我特意下载了一篇《增广贤文》打印装订后分给他们,他们却嗤之以鼻。他们觉得这些封建过时的东西已经淘汰,不适合当今瞬息万变的时代了。毕竟社会在进步,传统文化难免有不适时宜甚至有狭隘自私内容,我们大可去其糟粕吸其精华。儿孙自有儿孙福,他们人到中年之时也许会重新去对照这些先人的经验积累。同样,等他们多年后充分体验了人情人性的考验练达后,也许会像我今天理解父亲一样的理解我,但愿如此。


直到今天,那些记忆片段时不时会触景生情挑出来刺激一下我的神经,似乎在提醒我不要忘记自己来时的路。我一度误会父亲眼里只有钱,其实是父亲一直看不惯我那没有忧患意识的消费观念。父亲一辈子看了太多芸芸众生的兴盛衰败,如果我们在红火顺境时能够居安思危,谨记勤劳节俭等传统训诫,不仅抵御风险的能力提高了,成功的机率相对也提高了。遭遇疫情三年,我才深有体会。

那个时候,奶奶常告诫我们,甘蔗要从尾巴开始吃,这样才能越吃越甜。曾仕强教授曾经强调过:“人一辈子的福气是固定和有限的,用完了就没有了。”上天给我们每个人的资源是及其有限的,我们应该珍惜使用这有限的资源。奶奶和曾仕强教授的话,其哲理原来是相通的。人生犹如这根有限的甘蔗,怎么开吃,当然是由自己决定。这就难怪有人年轻时清福享尽老来凄苦悲惨,也有人年轻时辛苦曲折,到老来福泽醇厚了。

多年以来,我们的祖辈们言传身教,都没有让我们领会吃甘蔗的简单哲理,并不是我们悟性差,而是我们没有经受住繁华世界的诱惑,被紧跟潮流及时行乐价值观扭曲了自己,在功利浮躁中迷失了自己。我们未来的道路还很漫长很遥远,在坚持“不忘来时路,笃行寄远猷”的奋斗过程中,我们一定还要谨记,祖宗的传统美德也是人生征途上必须遵循的法则之一。

(2022-12-20于苏州)

我也说几句0条评论
请先登录才能发表评论! [登录] [我要成为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