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姻缘一线牵”,这话不假。
改革开放初期,人们还未摆脱贫困,弟兄多而经济差的,娶个媳妇就很困难,本地姑娘更是“不屑一顾”。那时大哥婚姻就几经挫折,媒人说了几个姑娘都因为对方“四邻打听、上门看屋”而告吹。大哥年龄一年比一年超大,父母焦急万分,一听哪里有合适姑娘,就提上礼物托媒人说合,但都无果而终。在方圆像大哥这样大龄的未婚青年实在不多。为大哥的事父母整日忧心,可大哥却毫不在乎。他老说:世上光棍多的是,多添我一个怕啥?大哥虽如此说,但我们知道,那不过是叫父母宽心。
婚姻是缘分,这谁都明白。但你不主动追求进取,这缘分有可能擦肩而过、失之交臂。事实上,这缘分也“事在人为”。其实大哥的婚事,后来倒没费多少周折,说成就成了,也算天作之合。这多亏村西头在玉门油田工作的骞娃叔和英兰姨两口子。要不是他俩牵线搭桥,大哥和大嫂恐怕至今还各处一方。
骞娃叔是我们村最早的一名大学生,毕业分配到玉门油田。上大学时,他就仰慕汉代张骞的功业,把自己名字郑谦的“谦”改成了张骞的“骞”。学业完成后,他虽未像张骞那样成为外交使节,但工作在张骞曾经涉足过的玉门,也知足了。英兰姨是玉门镇人,当时也在油田工作。时间不久,他俩就谈上了,一年后便结为夫妻。后来传说他俩的结合是骞娃叔用石榴作为见面礼搞定的,具体说法不一。骞娃叔年年假期都和英兰姨回临潼看望母亲,并且一住就是半月有余。这次一个星期不到,他俩就急忙返了回去。起初村里人十分奇怪,以为是玉门那边出什么事了。后来大家才明白,他俩在和乡党拉家常时听说大哥快奔三十人了,婚事还没办,就记在心上。英兰姨想起自己外甥女巧珍今年二十八了,也没有婆家,有心撮合,可那时电话手机还没时兴,无法联系,这就起了马上回去的念头。她和骞娃叔想法不谋而合,两人便因此“打道回府”。到玉门第二天,英兰姨去了十里外的二妹家。一进门,英兰姨就问二妹英芳:“最近有没有来人给咱巧珍提亲?”英芳听了姐姐的问询,忧郁地说:“现在谁不知咱巧珍眼高、挑剔,哪有人敢来说亲?”听了二妹的答复,英兰姨就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英芳知道姐姐的话巧珍最爱听,便说:“咱姊妹啥都好说,巧珍的工作还得你来做。”英兰姨听了二妹叫自己拿主意的话,当下就和巧珍谈婚论嫁,一直聊到深夜。第二天回来后,她就叫骞娃叔写了一封挂号信寄回临潼。
一个星期后,父亲接到信,反复看了几遍,最后决定和大哥动身去甘肃。此行父亲并没抱多大希望,但关乎大哥的婚事怎能错过?务必去一趟。记得那是农历九月前后,我家门前两棵石榴树挂满了鲜红的石榴,正准备采摘。父亲和大哥要去甘肃,咋说也不能空手,总得拿点礼物呀。看着满树咧嘴笑的石榴,大哥眼睛一亮,对父亲说:“这石榴是咱临潼一宝,何不摘两袋拿上。”瞅了瞅比往年更肥硕的石榴,父亲点头同意。到了甘肃,父亲原想一袋送给骞娃叔,另一袋送给英兰姨的二妹。可骞娃叔两口坚决不要,他说他们年年回临潼,每次都少不了捎些石榴回玉门,这次捎的还未吃完。无奈父亲和大哥只得把两袋石榴全部拿给了英芳。看着满满两袋石榴,英芳一家惊得目瞪口呆,心想:临潼人真实在,竟然拿这么多金贵的石榴来相亲,可见充满诚意!大哥懂点历史知识,就朗声说:“这石榴原产伊朗,是汉朝张骞出使西域时经过玉门引进到长安的,同时还有黄瓜葡萄等。两千年过去了,这石榴一直延续至今。我们临潼紧挨长安(就是现在的西安),石榴也最出名。”大哥顿了顿又道,“假如那时张骞也给玉门留些种子,你们这里也是石榴之乡了。”最后大哥还说石榴有多种药用功效,能明目、助消化,能降血脂,能防止冠心病等。经大哥这么一说,石榴的神奇,其它瓜果简直无与伦比。因身处石榴之乡,大哥对石榴的赞美是发自内心的。可这在巧珍眼里大哥简直了不起,是个知识渊博、优秀无比的人才。至此两人一见钟情,无话不谈·····后来父亲和大哥回来时,巧珍也随着来到临潼(很快她就成了我的大嫂)。
大哥婚姻就这样因石榴促成,终于尘埃落定。大哥大嫂是两省联姻,这在过去和现在并不少见。可几个月前,侄女倩倩向大哥大嫂说,她谈了一个老外,是伊朗籍的。她俩谈了一年多了,她想领回来见大哥大嫂和母亲。大嫂是跨省而嫁,侄女竟然跨国而恋——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这里面是否还有两千年前中原和西域联姻的基因成分?骞娃叔、大哥和倩倩他们三代人的婚姻是巧合还是必然——为啥都不离丝绸之路这轴线?是临潼走向世界,还是世界走向临潼?
伊朗小伙汉语名叫伊华。他原有外国名,来中国后就起了个中文名。伊是伊朗简称,华是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字合而成名,表示两国永远相连。这伊华是串脸胡,人也白净,虽是老外坯子,但却透露着和咱临潼人同样的气质,这也许是在中国几年留学的熏陶吧!看过小伙,大哥和大嫂没啥意见。最后一关是母亲,只要母亲点头,这事十有八九都能成。母亲家教甚严,我们兄弟几个在大事上都要和母亲磋商。母亲反对的,自然有其道理,我们基本上都认可,不会惹母亲生气。倩倩小时,母亲最疼,倩倩也最爱母亲,婆孙之情胜过母女。这次倩倩来到母亲房间,满以为母亲会顺着她,双手赞成,可她话还没有说完,母亲就连连摆手说:“你要嫁老外,你以后就别认奶奶,奶奶也没你这个孙女。”母亲的话简单明了。母亲固执,任谁做工作都无法改变。母亲坚持说,倩倩一旦飞了出去,要想回来就绝对不可能了。母亲的担忧,不无道理。母亲认死理,大家只好回过头来说服倩倩,叫倩倩干脆和老外分手,说咱当地比伊华优秀的青年多的是,何必在一棵树上吊死!
大家为家庭和睦都迁就奶奶,不愿违拗她老人家。假如自己坚决要和伊华结为伉俪,那不把奶奶气死?如果单为了追求自己的幸福,而丝毫不顾及大家和奶奶的感受,那不是太自私了?——想到这里,倩倩就寻思如何打退堂鼓?如何向伊华解释?如何分手?
又是一个石榴成熟季节,满树浅绿透红的石榴,路边随处可见。倩倩和伊华漫步在临潼城外通往西安柏油路的人行道上,默默无言,边走边望着路旁大片石榴树。它们硕果累累,令人馋涎欲滴。倩倩张了张口,欲言又止。聪明的伊华看出了倩倩有难言之隐,就热情鼓励说:“你我谈了快两年啦,还有什么不可畅所欲言?你明白我是喜欢直来直去的,请你一吐为快!”倩倩听伊华如此爽快,便结结巴巴说了句:“咱们分手吧。”“什么原因?”伊华莫名其妙,紧张地瞪圆了眼睛。倩倩端详着手上一片绿而纹路清晰的石榴叶,很快说出了因由,等待伊华反应。“亲爱的,你放心,奶奶的工作我来做。”伊华信心十足地保证说。
还别说,伊华自有伊华的执着,他见到母亲第一句话就是:“奶奶,我决定:我嫁到你们家,做个孝顺的上门女婿。这样您就不用担心倩倩飞出去回不来了!”“你说话算数?”母亲惊讶地问。“男子汉大丈夫——当然算数!”伊华拍着胸脯说。突然,他从西服口袋里掏出了一枚石榴,举在空中说:“奶奶,这石榴在汉朝就从我们那里‘嫁’到你们长安落户,直到如今。那时两国已成亲戚,相互往来。现在我也学这石榴,到你们临潼落户,您答应吗?”“答应!——肯定答应。”母亲脱口而出说。“谢谢奶奶!”伊华高兴地搂着倩倩说。
伊华从倩倩口里明白了母亲的心结所在,便以他特有的方式和考虑已久的决定,说服了母亲,挽救了一桩婚姻危机。一个月后,倩倩和伊华两情相悦地举行了婚礼,幸福走进了婚姻这个神圣殿堂。两年后,他俩生了一个儿子,且寓意深远地起名叫“石榴”,以示纪念。自此,他们往来于丝路之上,情意绵长,后继有人。
此篇在临潼区首届“农信杯”石榴主题文化征文中获一等奖,未曾在任何刊物网上发表过